05.31 評:優酷獲世界盃版權帶來了什麼

  1. 體育媒體行業的變化;
  2. 央視的轉變;
  3. 優酷的這筆投資將收穫什麼。

1. 體育媒體行業的變化

2002年世界盃的時候,觀看世界盃只有電視,而圖文媒體則是《體壇週報》《足球報》等報紙的天下,新浪、搜狐等門戶興起但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度仍不如傳統媒體。那時我在準備中考。

2006年世界盃的時候,電視直播依舊是主流渠道,CCTV和北上廣的體育臺都有播出,但很多人沒有電視,特別是學生們,互聯網觀看直播成為了新的渠道,而紙媒雖然在衰退但依舊強大。在互聯網上,搜狐、新浪、騰訊都有視頻點播權,但是窄屏不清晰的,新傳寬屏可以看視頻直播。而大量的P2P盜播成為了網友們的選擇。那年我在上大學,宿舍斷電後就跑學校外去看球。

2010年和2014年世界盃,包括之前的08奧運,筆者是從業者,見證了門戶網站的巔峰。CCTV依舊把持著直播,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特別是資訊、視頻集錦和點播的方式,完全向互聯網轉移。報紙已經落寞,報紙的內容依舊不錯,但報紙這個載體已經被網絡碾壓。新浪、搜狐、騰訊依舊擁有2010、2014世界盃的視頻點播權,但央視要求需要在比賽結束之後3小時後才能上線。這個時候的視頻網站的格局是,新傳落寞,新興的視頻網站都基本不考慮在體育上有哪怕像樣點的投入。這是門戶的時代。

2014年之後,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體育垂直化,讓新浪、搜狐一下子也成為了“傳統媒體”。樂視體育瘋狂購買版權,而之後PPTV在跟進,央視在2016年歐洲盃的時候安全不分銷版權了。但樂視體育的輝煌沒能持續一個世界盃週期。

到2018年世界盃,十幾年的媒體紛爭進入了新的時代。央視在資源、製作能力、傳統電視渠道上碾壓,仍然是大賽首選;傳統門戶落寞,進入自媒體時代和社交媒體時代,騰訊脫離傳統門戶陣營成為體育媒體一極;體育垂直未成大氣候;視頻網站依託強大的資本、播出體驗、以及覆蓋人群,開始介入這場紛爭。

人們通過視頻平臺(網站、手機APP、電視APP全覆蓋)觀看視頻直播並參與互動,然後通過社交媒體、信息流產品(如今日頭條、百度、瀏覽器產品等)來獲取新聞資訊,少量用戶分散在垂直的體育社區平臺,將是當前的現狀和一段時間的趨勢。

2. 央視的轉變

十多年前,央視要和地方臺競爭,如上海文廣。之後央視對門戶網站的態度是合作競爭關係,版權可以多賣一份錢,雖然央視也知道網絡會逐步蠶食他們的用戶份額,但動不了他們的根基。

到了騰訊高價拿下NBA版權,樂視體育瘋狂燒錢買版權,央視人才向新媒體流失的時候,央視強烈意識到他們和這些新媒體是完全競爭關係。

央視知道網絡的重要性,不再守著自己的電視播出渠道,這是央視近幾年的最大變化。央視有自己的APP,網站,在社交媒體上有自己的大號。值得注意的是,央視這次給優酷和咪咕的視頻版權,名義上並不是“版權分銷”,而是將央視自己的內容輸出到這兩個平臺上。另外,預計CCTV5的微博賬號也會和2016年奧運會期間一樣,在新浪微博上獨家發佈視頻內容。

優酷、咪咕、新浪微博,都是看上去和CCTV5競爭關係最小的平臺,也最大範圍的保證央視的內容輸出。而那些與CCTV5競爭關係更直接的平臺,拿不到版權,不知道這是不是央視有意為之。

優酷的這筆投資將收穫什麼

從優酷當前的團隊,顯然是沒有足夠的人力、經驗、時間來運營好這一屆世界盃。優酷的直播產品基礎設施也無法跟上。優酷能做的,就是提供給用戶基礎的播出體驗,當然這也是核心的體驗,如果能做到高清、不卡、短延時的話,那就非常好了。

所以幾乎百分百的可以判斷,從用戶獲取、留存、商業收入上,優酷的這筆投資肯定是虧損的。

那優酷獲得的是什麼呢?是個入場券,是“我不缺席”。就和2016年奧運會一樣。要說2016年奧運會阿里體育獲得直播權,並在優酷直播能獲得什麼,其實核心就是“我不缺席”。

離席了再回來,這個成本也是極高的,甚至可能多過當前的虧損。在騰訊擁有騰訊體育及NBA直播這一流量大樹的情況下,且同樣是電商出身的亞馬遜也涉足體育賽事直播,阿里和優酷提前佈局,保持“不缺席”完全可以理解。

從當前體育行業的情況看,版權資源並非如一兩前那樣足球是PP體育,籃球是騰訊體育獨大的格局。阿里和優酷的野心是有實現基礎的。中超、西甲的版權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下個賽季的英超版權也是如此,所以“入場”競爭成為可能。不論未來什麼時候“入場”,阿里和優酷現在拿下和央視的合作,播出世界盃都是一筆值得交的“定金”。

然而,體育直播和視頻能帶來的用戶獲取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其投入也是巨大的,不光是版權的投入,還包括產品投入,這些投入還都有專業、長期、複雜、見效慢等特點。不知未來阿里和優酷是否有足夠決心來做這塊的事情。

本文為大米體育首發自悟空問答。關注大米體育,盡享世界盃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