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綜研專訪|深圳新一輪房改為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探路”

綜研專訪|深圳新一輪房改為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探路”

6月5日,深圳市政府發佈《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發佈後,在社會引起廣泛反響。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全程參與了《意見》的調研和編制工作。6日,樊綱院長、曲建副院長接受專訪,對深圳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給予積極評價。他們認為當前我國住房問題主要在供給側,是供給不足,結構失衡。深圳這次拿出的改善住房供給的方案是對當前住房問題的正面回應,並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大土地供應,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滿足市民實實在在的住房需求。

通過土地供給側改革提高居住用地比例

“我國的住房問題可以說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集中體現。儘管市場上的確存在一些‘炒房’的需求,但是住房需求的主體部分,即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人口流動引起的遷移性需求,都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合理需求。”樊綱院長認為,

當前的問題主要在供給側,是供給不足,結構失衡。深圳這次拿出的改善住房供給的方案是對上述問題的正面回應。

綜研專訪|深圳新一輪房改為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探路”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

當前增加住房供給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居住用地供應,住宅用地比例應該跟城市發展階段相適應。深圳過去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特徵決定了工業用地比例較高、居住用地佔建設用地的比率較低的結構特徵。但當深圳發展成大城市、特大城市,其城市功能就應轉化為居住為主,一些產業自然也會轉移到周邊的中小城市。

二是發揮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住房的作用,拓寬城市住房供給渠道。十九大報告要求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城市周邊的集體建設用地現在可以有序加入城市住房供給的市場了,農民住宅如何入市則是一個急需研究的問題。深圳的一個特殊現象是“城中村”,那裡的房子客觀上大大緩解了城市住房供給不足的問題,從長遠看,可以進一步發揮當地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集中解決城中村存在的各種問題,使這批租金較低的住房,有序成為城市住房供給的一個穩定渠道。

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深圳這樣的城市,土地規模對滿足任何功能都是緊約束條件,因此一定要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要住房!空間上應提升住房容積率,時間上要用制度杜絕“捂地不用”的投機行為。

四是藉助大灣區的發展,借力周邊地區的住房供給。在深圳工作的人,不一定在深圳居住,灣區內互聯互通的快速軌道交通和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使灣區內各大城市都從更大的範圍配置居住資源,在大都市群的構架內,實現住房市場的供求。

通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增加公共住房供應

“新住房制度的探索是要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路,系統性地解決好新時代深圳各類群體的住房問題,通過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大政府在住宅領域的保障功能,提高非投資性住宅比重,滿足市民實實在在的住房需求。”曲建副院長認為,希望通過建立健全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引導社會投資關注實體經濟發展,減少原來過多依賴商品房解決住房問題的弊端,減少高房價對吸引人才和發展產業的影響,提高深圳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創新力,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國家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進行探索和試驗。

綜研專訪|深圳新一輪房改為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探路”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

深圳新住房制度主要有如下亮點:

首先,實質性調整供給結構,公共住房成為未來增量房源的主要組成部分。深圳新增供應的住房中,包括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租房在內的公共住房將佔六成比例,具有高度居住屬性的公共住房將成為新增房源的主要構成對象,這是對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住房制度改革的重大調整,突出了住房的居住屬性和民生屬性,保民生、促發展是深圳新住房制度改革的基調,代表了深圳以人才和創新作為城市發展動力的堅定方向。

其次,創新性挖掘供給主體,公共住房不再以政府作為單一供給來源。創新是深圳的基因,新住房制度改革將調動全社會資源,供給主體將由安居集團、社區股份合作公司、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八大主體構成。其中,城中村是深圳承載租住需求主要載體,也是這次改革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常年消防、治安隱患和居住環境問題,使城中村在伴隨深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逐漸成為城市下一階段發展的桎梏,新住房制度提出通過綜合整治和改造,將城中村納入最新的住房供給方,為落實“租購併舉”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再次,協作性拓寬供給渠道,公共住房將成為城際合作的重要領域。臨深片區已成為深圳解決剛性居住需求的緩衝地帶,新住房制度將TOD模式的城際合作住房作為公共住房供給的一個重要渠道,是深圳在公共服務領域探索構建宜居宜業宜遊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嘗試。為真正實現跨市域的公共住房項目落地,需要打通包括城市間快速軌道交通的通勤連接;城市間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協作;城市間社會管理的高效互聯等多個軟硬件通道。

最後,開拓性並行供給方式,公共住房以實物和貨幣補貼兼顧多樣需求。為兼顧籌集建設公共住房的週期和對住房的迫切需求,新住房制度提出實物和貨幣兩種可供選擇的解決途徑,通過貨幣補貼,以租賃券的形式在市場上尋找適合的房源,也能從需求方調動社會存量房成為公共住房供應來源。

“這次住房制度改革要走得穩、走的實,需要各個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各項完備的實施細則出臺。”曲建表示,在深圳經濟特區走過38個春秋的時期,期待深圳能直面困難,攜手共同處理好共同的問題。

綜研專訪|深圳新一輪房改為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探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