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是什麼反應?

微百科noland


軸心國協議涉及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但意大利基本是從屬德國的。所以本文重點討論德國的反應。

1、 首先,根據戰後對納粹高層審判掌握的信息,希特勒和德國納粹高層在事前並不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在事後才被告知.

2、 其次,在日本襲擊珍珠港時,軸心國協議倒沒有強迫德國和意大利立即對美國宣戰,但如果美國對日本發動反擊,則德國和意大利出於防禦需要對美國宣戰

3、 當時德國面臨的外交環境如下:

1) 美國:二戰以來德國和美國的關係不斷惡化,儘管美國表面上維持中立國的地位,但實際上通過各種變通手段(包括租借法案、基地驅逐艦協定、大西洋憲章、美國從英國手中接管對冰島的軍事控制等)支持英國對抗德國。美國護送開往英國貨船的驅逐艦實際上已經和德國潛艇交火。羅斯福只是礙於國內各種反對力量,沒有辦法說服國會同意與德國走到宣戰的一步。但英美特殊的關係已經使得美德關係極為惡化。希特勒認為,與美國的交戰純粹只是時間問題,勢必要發生。不過,德國並沒有完全做好準備對美國開戰。另外,德國也樂於見到美國腹背受敵

2) 蘇聯:德國在1941年6月對蘇聯發動侵略,即巴巴羅莎行動。在1941年12月初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幾天,德軍已經在莫斯科城下折戟,遭遇了首次失敗。閃電戰已經失敗。蘇德戰爭進入持久戰。德國樂於見到日本在東邊對蘇聯發動進攻,使得蘇聯腹背受敵,減輕德國的壓力

3) 英國:德國在更早之前對英國發動的不列顛之戰已經宣告失敗,暫時放棄了對英國本土的進攻。但英國是制約德國的極重要的軍事力量。德國非常希望看到日本進攻英國在亞洲的勢力範圍——主要是新加坡——藉此轉移英國在歐洲戰場的注意力和資源傾斜

4、 希特勒對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是感到欣慰的,他認為日美必有一戰,日本要獲得勝利,就應當採取這樣的偷襲和宣戰手段。這個方法是高明的。希特勒自更早之前對日本是輕視的,認為日本的科技和軍事進步都有賴於雅利安文化的發展,但伴隨戰爭發展,越來越認可日本。在知曉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後,他表示,“這個國家在過去三千年都未被佔領過……有這樣的盟友我們不可能輸掉這場戰爭。”(摘自英國二戰史學家Ian Kershaw的著作)

5、 有說希特勒對日本未通知德國就進攻美國很生氣,這個說法不對。確切的說,德國確實沒有做好準備馬上跟美國開戰,而且希望美國能夠中立,不要參戰。但在短暫的分析後,希特勒馬上決心支持日本。理由如下:

1) 希特勒非常憎惡美國對英國的援助。認為德美戰爭不可避免。另外他知道日美戰爭也不可避免。根據軸心國協議,如果日美開戰,則德國和美國也要隨之開戰,所以,是不是對美國宣戰只是時間問題。這樣,反正都要開戰,還不如就順勢採取主動,直接對美宣戰,這樣能夠拉近和日本的關係

2) 看到日本成功珍珠港後,希特勒對日本的軍事能力感到滿意;他也因此進一步高估了日本的軍事實力的。另外,希特勒一直都低估了美國的經濟能力及軍事生產能力。日本的加入使得希特勒認為美國是可以打敗的

3) 希特勒希望通過對美國宣戰,拉近與日本的盟友關係,最終說服日本從東邊進攻蘇聯。這一點到最後也沒有落實。日本的策略是南下,不是北上。日本還在努力維護與蘇聯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希特勒最終沒有辦法影響到日本

4) 希特勒樂於看到日本對英國等同盟國國家在亞洲的領地發動軍事打擊,將這些國家愛的資源傾斜轉到亞洲。這一點從結果來看是達成了的。在後來幾個月內,日本給英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力量予以沉重打擊

6、 基於以上理由,德國在1941年12月11日即偷襲珍珠港後四天正式對美國宣戰。希特勒在德國議會發表了激烈的講話抨擊美國

7、 戰爭是遲早不可避免的。對於羅斯福而言,德國宣戰讓他卸掉一塊大石:不用再去遊說美國國會同意和德國開戰了。不用再遮遮掩掩打扮成中立國的樣子,可以放手對抗納粹了

8、 意大利在過程中就是個小跟班。但之前,日本一直希望進一步加強軸心國協議的內容和內涵,曾經也找過意大利做德國工作。


兔主席


日本偷襲珍珠港,沒有通知自己的兩個盟友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應該是日本怕洩密,所以連自己的盟友都不通知了,那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知道這件事是什麼反應呢?

墨索里尼反應不知道,好像沒有這方面的資料,說實話意大利在二戰中確實有些打醬油了。最先北非戰場希特勒想參戰的時候,當時英國在北非才10萬軍隊,墨索里尼認為自己應該獨吞非洲戰場的成果,不讓德國參加。後來節節敗退,形式不容樂觀,於是向德國求援,隆美爾緊急坐飛機去北非,當時形勢非常危險,而德國裝甲師還沒有過去,於是隆美爾組織意大利軍隊在沙漠中建立防線,然後就看到意大利混亂的組織,給隆美爾的印象實在不太好,整個二戰隆美爾都非常看不起意大利軍隊,多次警告意大利軍隊不要逃跑。

那麼德國元首希特勒呢?這個網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希特勒大罵“日本豬隊友”,感覺更像是狗血劇情

比較離譜,說的是希特勒勃然大怒,直接開罵“日本這個豬隊友”,還有希特勒知道美國戰爭潛力有多大,一直警告海軍避免與美國海軍發生衝突,不讓美國找到開戰的藉口,還有二戰就是為了統一歐洲,能夠和美國抗衡等等!這些消息是哪裡來的,我沒有找到根據,感覺也不大可能,當時美國確實已經崛起了,但是也就和英國、法國平起平坐的地位,這個感覺就有點像馬後炮編出來的。

第二種說法是“希特勒檔案”裡的,我複製了一段:

第二種說法我覺得比較靠譜,第一種說法中有一點是可以參考的,那就是希特勒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不給美國參戰的藉口。但是要說當時的歐洲德國有多怕美國真的不至於,這個時期整個西歐已經在德國的掌控之下,當然蘇聯戰場打了敗仗,但是整個德國統帥部還是比較自信的,而且美國海軍必然會被日本牽制在太平洋,是無暇顧及大西洋的。而德國的海軍在41年正式最膨脹的時候,也是潛艇狼群戰術最囂張的時候,這時候的英國正為如何對付狼群絞盡腦汁,而德國人則認為他們的狼群現在可以給英國提援助的船隻致命一擊了,不用在束手束腳了,所以希特勒甚至認為和美國宣戰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讓德國沒有想到的是,就在1942年英國就找出了對付狼群的方法,而德國海軍“狼頭”鄧尼茨還醉心於自己狼群戰術死不悔改,德國的潛艇遭到空前的損失,從此大西洋德國海軍唯一的依靠喪失,丟失了海洋的德國註定將面臨雙面夾擊,走下個了末路。

對於這兩種看法,你們認為哪種更可信呢?


狼煙火燎


日本做出了一個莽撞的決定!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間是1941年12月7日,這個時間段之前的情況是:歐洲絕大多數的國家被德軍攻陷或者佔領,剩下的一部分成為其附庸,就剩下兩塊硬骨頭,一個是英國,丘吉爾是好樣的,任你怎麼轟炸怎麼打我就是不投降,另一個是蘇聯,打到了莫斯科我就是跟你耗著,凍死你。


在這個時候,希特勒是希望日本可以進攻西伯利亞,這樣就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可就在這時,日本發動偷襲珍珠港的事件,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暴跳如雷,嚇得周圍的人不敢說話了,希特勒認為夾擊蘇聯的前提是美國不要參與戰爭,而珍珠港事件讓蘇聯解除了腹背受敵的顧慮,斯大林可以全身心的對付德國了。

不得不說,希特勒具有敏感的洞察力,他深知美國的戰鬥力,無論日本這個時候招惹美國對與不對都發生了,希特勒因為日本的狹隘煩惱不已。因日本同德國意大利三國之間有協定,德國沒辦法,宣佈對美國宣戰。墨索里尼還沒有起床時聽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以後,他對女婿齊亞諾外相惶恐的說,這下子可完蛋了!



歷史的發展也印證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得想法是對的,美國的參戰,加速了戰爭進程,使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最後取得勝利!


微百科noland


1936年11月德日在柏林簽訂《德日反共產國際協議書》,第二年意大利也參加進來。形成了柏林一羅馬一東京軸心集團,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他們的目標,佔領全球,實行法西斯主義。

1939年9月1日,德國先拿波蘭開刀,動用62個師,一千九百架飛機,兩千九百輛坦克,半個月內佔領波蘭全境。1940年春,擊敗英法聯軍,6月12日法國投降。此後佔領大半個歐洲,僅剩的英國也己被炸成一片焦土,無還手之力。

1941年6月22日,德國以550萬軍隊,五千架飛機,四千輛坦克,6O萬輛運輸車閃電戰襲擊大舉進攻蘇聯,以圖打通日本,控制整個亞洲。一度進攻到距莫斯科僅二十公里的地方,未料寒流早來,沒有棉衣準備的德軍和已疲憊不堪的蘇軍相持在莫斯科城外。希特勒急電日本從東線開戰,夾擊蘇聯。

而此時的日本被困在中國戰場,戰略資源極盡枯竭,急待從南亞掠奪補充。是南進還是北進爭論很久,為本國老慮決定南進,要控制亞洲就必須控制太平洋安全道。

隨於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了珍珠港,至美傷亡慘重。希特勒得知消息,暴跳如雷,大罵日本蠢貨!因為美國內反對參加戰爭,一旦招惹進來,將會帶來滅頂之災。

果然,當日羅斯福總統發表國恥日,正式向德意日宣戰!強大的工業基礎,雄厚的資金資源,極快的戰爭動員能力,很快就掌握了太平洋上的控制權,和蘇英中等盟國一起,開闢諾曼底第二戰場,攻入德國本土,至希特勒滅亡,緊接著,在中蘇美聯合攻擊下,迫使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戰得以終結。


晚亭與落霞同暉


站在日本的角度看問題,我認為日本突襲珍珠港是無可賴何的決定,打蘇聯??不可取。之前日本人就吃了大虧,只有打下東南亞才能滿足日本的這臺大型戰爭機器正常運作,可是打東南亞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東南亞好多小國家是美國殖民地,有駐軍。



一旦開戰,美國海軍必定不會袖手旁觀,再者美國對日本鋼材石油等戰爭物品的禁出口,讓日本雪上加霜。所以山本在天皇的威逼下只能放手一博,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摘取東南亞的廣大資源。



山本本來是算好時間讓駐美大使館提交戰書的,結果突發情況戰書在開戰後才落到美國人手裡,突襲變成了偷襲,別看一個字之差,意義就不同了,美國國會全票通過對日宣戰,以抗議日本人的這種無恥行為,並啟動盤戰爭模式。



再者美國人的航母跟珍珠港的油料庫也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並沒有摧毀,只要稍微緩一段時間就行了。雖然後來日本人在東南亞進展順利,但是等美國人緩過氣來後相信山本是知道後果的。美國人的航母跟戰列艦源源不斷的下水,日本人的末日來了。



如果美國不參戰,歐洲打平的可能性比較大,亞洲將是日本的天下 先說歐洲,當時在西歐,唯一能抵抗德國的也就是英國。但英國本土地域狹小、資源不足,如果不是美國的租借法案和日後的美國參戰,英國堅持不了太久,看看丘吉爾的回憶錄就知道了,當時丘吉爾一再表示英國的經濟已經很危險了,如果美國不參戰或者不提供物資,英國撐不下去。



更別提日後反攻歐洲了 在東歐,唯一能和希特勒一較高下的就是蘇聯,現在很多人都在說,美國提供的幫助並不多。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美國挺乖的都是前蘇聯無法生產的關鍵設備,此外,美國提供了大量高品質汽油(佔毛子航空油料的1/4強,毛子把美國汽油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提升品質)要是沒有高辛烷的美國汽油,IL2靠那悲催的燃料能飛起來?還有美國提供的大量食品,幫助蘇聯解放了大量農村人口,把他們投入戰場;



還有美國提供的炸藥(參見朱可夫的回憶錄,裡面承認,43年就靠老美的物資續命了) 要是沒有老美的物資,小鬍子在歐洲至少能利於不敗之地 在亞洲更是如此,日本海軍和陸軍主力都是美國人消滅的,要是沒有老美,八年抗戰能趕走日本人?充其量就是個大號的阿富汗。


小蝦走四方


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意大利組成同盟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的一開始,軸心國憑藉著充分的準備和強大的作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後來在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失敗以後,戰爭的轉向就開始悄悄發生了轉變,等到日本投襲珍珠港以後,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更是直呼“勝負已定”,那麼日本的同盟國是怎麼看這件事情的呢?比如希特勒,意大利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戰鬥力太低。



希特勒毫無疑問大發雷霆,大叫“日本蠢豬”,道理很簡單偷襲珍珠港直接把美國拉進了戰爭漩渦,這是希特勒一直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當時美國的工業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軍事能力也是數一數二的,所以按照希特勒的思路是想把蘇聯啃下來以後再打美國,通過控制蘇聯達到控制亞歐大陸,並且充實自己的戰時儲備能源。


日本人的所做所為無疑直接破壞了希特勒的作戰計劃,不由得希特勒不生氣。但有一句說一句其實日本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日本大本營一直有“北上”和“南下”之爭,所謂“北上”就是進攻蘇聯,“南下”也是進攻東南亞。“北上”這條路線日軍當時為了配合希特勒的計劃試著進行過一次,就是“諾坎門戰役”,當時日軍被戰鬥民族打的真是叫苦不迭,最後沒辦法只好放棄。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缺乏能源的國家,當時美國對日本也進行了能源封鎖,日本的戰時儲備能源石油只夠日本用兩年,所以日本人也是沒辦法,只得“南下”,南下就不得不和美國人打交道,因為當時的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美國屬於殖民關係,這就逼得日本人必須和美國開戰,所以呀,日本人也是沒辦法不發動“投降珍珠港”,希特勒再怎麼叫,再怎麼罵也不可能阻止日本人的瘋狂計劃的。


是阿維啊


網上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暴跳如雷,大罵日本。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真實的歷史是—— 第一,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確實沒有告知德意這兩個軸心國盟友準確消息,但秘密地給予了極清晰的提示。 第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都大喜過望,很快對美宣戰。

希特勒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所處的局面和想法。

1,到1941年底,半年間,希特勒迅速戰勝蘇聯的計劃遭受了重大挫折。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統計,他的兵員損失達到了100萬人,這還只是德軍的損失數字,不包括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意大利部隊的重大損失。

2,為此,希特勒指示他的外長裡賓特洛普迅速與日本商談,意欲催促日本從東面立即發動對蘇全面進攻。

3,希特勒此時,確實不想過早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

3.1,德軍參謀總部的男爵馮.福肯施坦少校的絕密備忘錄裡,記載了1940年夏末時希特勒的計劃——“元首現在正在忙於考慮佔領大西洋諸島的問題,其目的在於日後對美國進行戰爭。此間也已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希特勒不是不想對美國進行戰爭,只是選定什麼時候發動戰爭,這要安排在擊垮蘇聯之後。

3.2,因此,在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專門對哈爾德著重談了“避免與美國發生任何事件”。後來,希特勒又對德國海軍多次擊沉美國艦隻大發雷霆。

此時的日本另有打算。

1,希特勒給日本派定的任務,包括打擊英國在亞洲、澳洲的勢力,同時將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亞洲去。所以,他支持日本拿下新加坡和整個東南亞地區。

2,希特勒沒想到的是,日本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打算——在沒有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之前,日本不敢在東南亞對英國和荷蘭佔領地大舉進攻,更不用說對蘇聯開戰。

3,所以,日本野村吉三郎海軍上將於1941年2月任駐美國大使後,一方面做出和美國積極和解談判的姿態,一方面國內積極籌劃準備對美髮動戰爭。對於日本和美國私下的“眉來眼去”,希特勒異常反感,並指示裡賓特洛普儘可能的擾亂之。

偷襲珍珠港之前軸心國之間的“勾兌”。

1,1941年11月8日,裡賓特洛普突然接到東京的一項請求——希望德日簽訂一項規定兩國不與共同敵人單獨媾和的合約。日本沒有說明“共同敵人”是誰,納粹外長希望是蘇聯,於是他“原則”上同意了此請求。

2,11月23日,德國駐日本大使奧特給裡賓特洛普發來電報,報告說,種種跡象表明,日本將很快南進,目的在於佔領泰國和荷屬婆羅洲的油田,並說日本政府希望知道,一旦戰爭打響,德國是否將於日本患難與共。儘管納粹外長對日本不是馬上進攻蘇聯很是失望,但仍然相信日本是進攻英國和荷蘭佔領地而不是偷襲美國。

3,1941年11月25日是個關係重大的日子。

3.1,這一天,在柏林舉行了一個非常盛大而鋪張的簽字典禮——德、意、日三個軸心國家簽訂了一個條約,這個條約可以說是1936年三國簽訂的反共公約的延長版。但是,對於要求日本對蘇聯開戰,沒有任何約束力。

3.2,也在這一天,日本航空母艦特遣艦隊駛向珍珠港。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前夜拉德意下水。

1,此時,日本駐德大使已換為大島浩。12月1日,他接到東京命令,迅速請求希特勒在德國將與日本一起對美作戰的條約上簽字。

2,12月3日,日本駐意大使拜訪墨索里尼,正式要求意大利根據三國條約,在日本與美國衝突開始時,立即對美宣戰。同時,希望與意大利簽訂一個不單獨媾和的條約。墨索里尼聲稱,他“樂於”簽約,不過要在與柏林溝通之後。

3,12月4日夜間,這個條約得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批准。

4,其實在11月30日,大島浩接到命令,讓他立即通知希特勒和裡賓特洛普,說英美兩國正計劃向遠東運送部隊,對此,必須採取反措施:“……秘密地告訴他們,日本與盎格魯一撒克遜國家間極有可能通過 某種武裝衝突,突然爆發戰爭。還要告訴他們,戰爭爆發的時間可能比任何人料想的來得更早”。這可能算是日本方面的一種心理自慰——莫怪我言之不預;同時也是謀求籤訂前述條約的鋪墊和誘餌。但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沒能揣摩透這個諱莫如深的伎倆。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德國發生了什麼。

1,12月7日黃昏,在“狼穴”,最早看到日本偷襲珍珠港電文的,是納粹黨新聞發言人奧托.迪特里希。他立即報告了希特勒。

2,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臉上現出了驚奇的神色。他精神振奮,非常激動地問:‘消息確鑿嗎?’希特勒一把抓起電文,不穿大衣也不戴帽子,大步朝軍方暗堡走去。看見他手裡拿著一 封電報,臉上帶著‘驚異’的表情,凱特爾和約德爾不禁目瞪口呆。凱特爾覺得,日美之間的戰爭頓時解下了希特勒心頭‘夢魘般的重負’。與赫維爾一起時,元首幾乎無法掩飾他的喜悅。‘我們不會輸掉戰爭了!’他喊道,‘現在,我們有一個3000年來沒被打敗過的夥伴!’”

以上,摘自約翰.託蘭《希特勒傳》的原話。 託蘭繼續寫道:在珍珠港事件當天,絕望的報告源源不斷地從俄國戰場發來,迫使希特勒草擬了一項新的指示,這個指示於24小時後發出。接著,他便前往柏林,以親自處理珍珠港事件引起的後續問題。

3,珍珠港事件後,大島浩反覆找裡賓特洛普,請求德國向美國宣戰。12月9日,裡賓特洛普向希特勒報告,並表示不理睬日本的請求為好。希特勒則不這樣想,他說:“假若我們不站在日本一邊,那那麼,這個條約在政治上便已死亡,”他說,“但主要理由還不在於此。主要理由是,美國正在向我們的船隻射擊。在這場戰爭中,他們是個強有力的因素。通過行動,他們實際上已製造了一種戰爭狀態。”

4,希特勒向美國宣戰的決定並不是隨意做出的,也不是出於單純的動機。除了維護軸心國三國條約之外,還有分量重得多的理由:從日本得到的援助將大大抵消由美國參戰所帶來的各種不利因素。從宣傳角度看,得到一個強大的新盟友,將大大鼓舞人心,尤其是新近在俄國遭受挫折後。再者,立刻對美宣戰也是符合他的世界觀的。為何不在1941年便向人類生存的兩個主要敵人——國際馬克思主義(俄國)和國際金融資本主義(美國)這兩個世界猶太人滋生的怪物宣佈全面戰爭呢?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在國會宣佈對美國開戰。 接著,意大利也對美國宣戰。

在整個過程中,墨索里尼的確是個“打醬油”的“混混”角色,不再詳述。

參考資料:約翰.託蘭《希特勒傳》;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理查德.博斯沃思《墨索里尼》。


一老沈一


事實上希特勒很高興,隨後他幾乎第一時間就跟著日本人對美國宣戰了,而且是德國先對美國宣戰,而不是美國先對德國宣戰。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不僅日美矛盾激化,德美矛盾也已經處於“不宣而戰”的地步。

日美矛盾,這個大家都知道,日本人迫不及待地進駐了法國的印度支那,引起了歐美諸國的惱怒,美國人斷了日本人的油,還加大了經濟制裁,日本人只好鋌而走險,發動珍珠港事件,打算廢了美國一條胳膊之後,能有個1年左右的窗口期搶佔亞太大區的石油等資源,在亞洲佔據戰略主動之後,再和美國人談條件,圖個好價錢。

德美矛盾,自從1940年希特勒侵佔西歐諸國,發起對英國的大規模空襲,美國就不斷各種行動,到1941年,美國海軍宣佈西經60度以西是大西洋安全區,後來又很快擴展到西經26度,在這個區域內,美國海軍護航運輸船隊。

1941年5月26日,德國的大型戰列艦俾斯麥號被英國海軍擊沉,羅斯福則乘機宣佈美國進入緊急狀態,因為德國海軍開始威脅自由航運。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前,美國戰列艦闖入德國海軍劃定的戰區,引發衝突,差點被德國潛艇擊沉,希特勒嚇了一大跳,從此下令:嚴禁和美軍衝突。

7月,美軍進駐冰島,接管了冰島的防務,而冰島的母國丹麥早在1年前已經被德軍佔領。

很快,美國海軍和德國潛艇就發生了衝突,當年10月底,一艘美軍驅逐艦被德國潛艇擊沉。

美國的戰略一直是先歐後亞,可以說,面對美國的“挑釁”,希特勒再笨,也知道德美遲早發生戰爭,美國對英國不遺餘力的援助,甚至不惜和德國發生衝突,希特勒對美國的“中立”並不抱希望,而且希特勒認為德美兩國事實上已經處於戰爭狀態了,只是大家都還比較剋制而已。希特勒也希望能把兩國戰爭時間往後拖一拖,至少等他解決歐洲戰事之後再發生,就再好不過了。

希特勒希望日本能主動挑起和美國的戰爭,以減輕他的戰略壓力

在《第三帝國的興亡》裡記載,1941年11月28日晚,希特勒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召見了日本駐德國大使大島中將(1938年由駐德武官直升為大使),敦促日本向英美兩國宣戰。

大島覺得很奇怪,就問:閣下的意思是,德國和美國之間已經實際上處於戰爭狀態了?

裡賓特洛甫解釋說:也不是,我們和美國還沒走到那麼遠的地步,不過羅斯福是個瘋子,他會做什麼,我們也不清楚。

裡賓特洛甫給大島大使打氣說:如果你們去打美國,我們德國會第一時間支持你們,德國絕不會單獨和美國媾和,元首是下了決心的。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希特勒的大本營又重新鼓起了勇氣,恢復了生氣。

1941年下半年的冬天,對希特勒和德軍來說是比較愁雲慘淡的時候,蘇聯戰場上,天氣格外寒冷,德軍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敗北。

當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傳來,德國大本營似乎又重新鼓起了勇氣,很快向美國宣戰,希特勒的將軍們在午餐時,談的內容就是美軍的戰鬥力,大家認為,美國軍隊無法和德軍抗衡,因為美國官兵都是穿著軍服的商人,他們只會在戰場上逃命。

幾天後,一次希特勒來找他的副官魯道夫·施蒙特陸軍上將,施蒙特向希特勒彙報前線的消息,聽著聽著,希特勒對副官說:你看,施蒙特,對美國公開宣戰對我們多麼有利,以後我們就能放開手腳打了,而且美國人將被牽制在太平洋戰場上,德國潛艇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破壞美國對英國的運輸。

希特勒還補充說:美國的汽車從未在國際比賽中贏過,美國的飛機雖然好看,但發動機毫無價值,美國工業只是被誇大了而已,美國沒什麼。


雲中史記


有人說希特勒很生氣,認為日本人把美國拖入了戰爭,狠狠的坑了德國一把。事實上,希特勒氣的,並不是日本引爆太平洋戰爭,而是這場戰爭太突然了。日本採取了“偷襲”的方式,而不是名正言順的宣戰,這一方面讓德國很難堪,德國沒想到日本會如此的出其不意,太不把大哥放在眼裡了;另一方面,德國的確沒有做好和美國的戰爭準備,雖然希特勒本人很清楚,美德兩國必有一戰,但他最希望的,是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在拿下蘇聯後,再一起去對付美國。

日本人打破了德國的戰略,在某種程度上令德國進退失據,一下子引來了兩個強大的敵人。從這個角度看,日本人的確坑了德國,坑了希特勒。但是,德國很快也對美國宣戰,其實根據“軸心國”的規矩,日本主動挑起了戰爭,德國沒必要跟著一起摻和,只有當美國主動進攻日本的時候,德國才有援助日本的義務。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日本偷襲美國後,德國也對美國宣戰了呢?

因為美德兩國,在“二戰”開始後矛盾重重,已經走到了“必有一戰”的地步。美國人心裡很明白,德國人的侵略野心很大,不僅要吞併歐洲大陸,還要入侵英國本土,直到吞掉整個大英帝國。這就讓美國失去了“大西洋屏障”,德國早晚會入侵美洲,而美國卻因為失去了前進基地,只能被迫防守,這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安全。美國在“二戰”初期,名義上“中立”,實際上卻在背地裡支持英國人,而且也和蘇聯人眉來眼去,美國也期望英國人和蘇聯人擋住納粹,將其困在歐洲大陸,以確保美國的利益。德國人焉能不知美國的如意算盤?既然美德兩國已經矛盾不可調和了,那就沒必要再裝了,不如直接撕破臉皮,硬碰硬的打一場。

德國人也在心底裡看不起美國,認為美國始終躲在後面數錢,不敢在陣前拼命。1917年,美國遠征軍大舉殺入歐洲之時,已經到了戰爭末期了,頗有趁火打劫的意味。因此,不僅是德國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也將美國人視為膽小鬼,彷彿除了撈錢,什麼也不會。1941年,日本和德國相繼對美國宣戰,德國人心想,日本不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德國在東線戰場連連告捷,他們很自信的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打垮蘇聯。德國人轉而支持日本,希望日本在太平洋困住美國人,為德國打敗蘇聯和英國爭取時間。

只不過,後來的歷史,令德國非常的打臉。日本偷襲美國,並不是為了充當德國的馬前卒,恰恰是為了維護其既有的利益,美日戰爭也早已經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這是德國人所忽略的,他們嚴重低估了日本開戰的決心,更低估了美國要消滅日本的決心。最終,太平洋戰爭越打越大,日本非但沒有幫上什麼忙,反而復活了美國的軍工體系,使其開掛似的生產,美軍的實力大大增強。德國人也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在蘇聯,他們遇上了可怕的冬天,以至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敗,也沒有攻下莫斯科,最終德國被迫轉攻為守。此時的德國,才開始抱怨日本人,為何不打蘇聯?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可吃。

最嚴重的,是德國人也低估了美國的實力,美國不僅要暴打日本,還要出兵歐洲,進行“兩洋作戰”,這樣才符合美國的國際地位,否則顯得太過於小氣。原本德國人以為美國將和日本死耗到底,可沒想到美國拋出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將重點放在歐洲。在此時,德國人如夢初醒,才將美國徹底看透。美國參與“二戰”,原本就是要搶奪世界霸權,此時大英帝國已經私下裡把自己的霸權位子給賣了,而美國正是接盤者。美國出兵歐洲,正是要拿走這個霸權,不可能坐視其落入德國人手中。1944年6月,美軍登陸“諾曼底”,再次殺入歐洲,從此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第三帝國的喪鐘被敲響了。


有人說日本人坑了墨索里尼,這又是怎麼一種情況呢?

意大利領袖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小弟,自然緊跟著德國的步伐,對美國宣戰。事實上,意大利經常坑隊友,然而這次也要被隊友坑。因為美國要殺入歐洲,必然要尋求前線基地,否則根本無法登陸。最佳戰略,當然是在法國登陸,因為只有在這裡,盟軍才能迅速站穩陣腳。但問題在於,德國人並不是傻子,他們怎會不知美國的想法?因此,德國人必然會在西線佈防,盟軍只有在時機成熟之時,才敢和德國硬碰硬。既然硬的的拿不下,那就拿軟的吧,意大利是出了名“豬隊友”和“戰五渣”,自然就成了最佳下手目標。

意大利恰恰又在給德國人看門,守護著地中海,德國在南線也吃了大虧,隆美爾都無力迴天,意大利也就成了美國人的盤中餐。1943年7月,英美盟軍發起“西西里登陸戰役”,僅用了1個月,就佔領了西西里全島,並準備以此為跳板,進攻意大利本土。果不其然,西西里被佔領後,意大利人聞風喪膽,墨索里尼也被迫下臺。1943年9月,意大利宣佈無條件投降,轉瞬間就把德國給賣了,加入了“同盟國”。


圖維坦


正當東條英機因為偷襲珍珠港的成功而笑逐顏開的時候,德國的希特勒卻為此暴跳如雷,嚇得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希特勒認為,德國征服歐洲、摧毀蘇聯、最後制服英國的目標可以完成,但美國不介入是必須有的一個條件。珍珠港事件給了美國人參戰的一個很好的藉口,希特勒的世界性戰略可能要功虧一簣。

1941年6月21日之前,幾乎全部中歐和西歐的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或佔領或淪為他們的附庸。6月22日,德國開始了進攻蘇聯的閃電戰,但德軍未能像入侵計劃所規定的的那樣攻佔列寧格勒,而是在莫斯科附近被阻止住了。特別是11月中下旬,雖然德軍加強了進攻,但蘇軍進行了英勇抵抗,粉碎了德軍的美夢,並耗盡了德軍的預備隊。

日本轟炸珍珠港與德軍在蘇聯即將大潰敗是同時的,希特勒為此十分絕望,並且,希特勒對世界戰爭局勢有著神經質的觀察力。他跟日本的狹隘完全不同,日本將美軍的整體實力忽略了,未能清醒的認識美軍參戰的後果,而希特勒深知美軍的戰爭潛力。他還清醒的意識到,偷襲珍珠港的小勝,無疑提前敲響了日軍走向徹底覆滅的喪鐘,同時也把自己打造第三帝國的如意算盤給砸的粉碎。

嚴重的現實問題擺在希特勒的面前,經過兩三天的考慮,他又覺得這未必完全是壞事,這可以讓日本在亞洲地區牽制住一部分英美的兵力。於是,12月11日,德國宣佈對美開戰。

清晨的墨索里尼還沒有起床的時候,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傳來了,他的女婿齊亞諾外相很惶恐的說:“這下子可完蛋了”。開始恐慌起來的還有他周圍的工作人員,但是經過一天的反覆衡量,他也跟希特勒一樣,開始覺得這未必都是壞事。墨索里尼又開始重溫他的“非洲大帝國舊夢”了,於是,墨索里尼於12月11日夜宣佈對美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