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昔日安宜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安宜,寶應縣首鎮,古稱白田。秦漢時已為村莊,後發展為集鎮,唐初以來一直為縣治所在地。

白田在周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楚為秦並,楚漢之間屬楚。安宜縣未置前,歷漢、晉,俱隸屬平安縣(又名安平縣)。

南北朝時代,南齊永明二年(484),於漢平安、射陽、東陽三縣地置陽平郡,領太清、豐國、安宜、永陽四縣。此為安宜得名之始。《太平寰宇記》雲:“安宜溪在縣界,古安宜邑因此溪為名。”因邑有安宜溪,以縣瀕溪,遂以溪名縣。時安宜縣治漢平安故城。此後,梁、北齊、陳、周、隋皆在此置安宜縣。

隋開皇三年(583),境域統一為安宜縣。隋末,安宜舊治遭杜伏威屠城,原平安古城變成一片邱墟。唐詩人李嘉祐《送皇甫冉往安宜》詩云:“津樓故肆生荒草,山館空城閉落暉。若問行人與征戰,使君雙淚定沾衣。”《寶應圖經》說,此詩句“即指安宜舊治。兵燹之後,滿目淒涼,不勝禾黍秋風之感。”可見當時荒涼景象。

清揚州學者焦循《邗記》說,漢平安古城“在今寶應之西南”。《寶應圖經》說,平安故城在現安宜鎮西南六十里,今淪於高寶湖中。諸家說法一致。1969年大汕隔堤水利工程中,曾在湖中腹地,十幾米深的淤泥下,發現券磚砌成的古井群及路面磚,並出土漢五銖錢五枚,銅鏡一面。鏡上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是西漢後期的“日光鏡”無疑。業內人士認為,該處可能為安宜古城遺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安宜為唐所有。一片廢墟的安宜城,無力恢復,於是便選擇了地處邗溝衝要的安宜勝地白田,為安宜縣縣治。即今安宜鎮所在地。

大業邗溝貫穿白田,白田當時已成為安宜縣商賈幅臻、人口密集的重鎮。安宜縣治遷至白田,白田又成為安宜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此更加繁盛。

唐上元三年(762),安宜發生了一件大事。史載,上元二年(761)十一月十八日,避安史之亂流來安宜的尼姑真如,說天帝給她八件寶貝,要她連同原先所得的五寶,一併送給天子。楚州刺史崔侁即命從事盧恆陪真如赴長安。次年四月十三日抵京。唐肅宗李亨以為,得到十三件定國之寶,自己奄奄一息的“龍體”,以及殘破的江山會有轉機。於是十六日就病榻下詔,將年號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並將安宜更名為寶應。從南齊永明二年(484)至唐上元三年(762),使用了278年的“安宜”便在歷史中沉寂。

此後,元至元十六年(1279)曾設安宜府,轄寶應縣。僅四年後,至元二十年(1283),廢安宜府,改為高郵府寶應縣。“安宜”再次沉寂下去。

公元1998年,寶應縣城鎮與城郊鄉合併,定名安宜鎮。“安宜”這個極為祥和安頤的名字,不再僅是鮮亮於文人的筆下,傳響在人們的言語中,而成為實實在在的歷史和地理,得以重新啟用。2000年,中港鄉併入安宜鎮。2005年10月,沿河鄉併入安宜鎮。新的歷史時期裡的千年古鎮——安宜,將煥發青春,在中華復興的時代大潮中一展雄姿。

傳說安宜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新郎官晚上不送客

寶應縣城(安宜鎮)有個特殊的習俗,婚禮晚宴後,新郎官不送客。這個習俗源於戚家汪的傳說。

相傳明洪武年間,寶應縣城戚家辦喜事,結婚當天晚酒散席之後,新郎官送客時,不小心墜入門前的水塘裡淹死。新娘子聞訊立即砸壞了頭上戴的金簪玉珥,洗淨臉上搽的胭脂花粉,痛哭其夫以盡哀悼,隨之亦投水以殉。後來,人們在她的衣帶裡發現留下的一首詩:“畫虎雖成未點斑,百年夫婦一宵難。歡聲未已哀聲動,賀客才臨弔客參。孔雀屏前燈隱隱(一作閃閃),鴛鴦枕上淚潸潸。從來未識兒夫面,空惹虛名到(一作在)世間。”歷代許多有名的文人墨客,都為此寫詩作詞,樹碑立傳,建戚家婦祠以示紀念,並將她投水的池塘名為戚家汪。為了安全起見,從此以後,寶應就留傳下了個習俗:新郎官晚上不送客。

人文安宜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寶應中心鎮,安宜的“今生前世”,您知道嗎?

慈善家孫蔭庭

孫蔭庭,江蘇寶應安宜鎮人,1890年生。幼年師從鄉先賢盧鶴笙攻讀“四書五經”,聰慧過人,才華出眾。後入新學,對數理、繪圖造詣頗深,深得師長喜愛。少年即心懷壯志,悲天憫人,把賑災濟民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早期在上海與劉樸生、陳伯容等人組織義賑協會,救濟蘇、浙、皖、豫、魯等省災民,後又在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江蘇義賑會、上海中國濟生會等機構任職,賑災足跡遍及江浙許多縣份,聲名遠播。

1928年8月31日,浙江寧海,颶風驟起,巨浪狂卷,奔湧的海潮像怪獸般呼嘯著撲向距城東南50公里的古渡鄉。瞬間,古渡的平巖、小青、塘廠、前橫、跳頭等數村的壩堤被衝倒,塘堤缺口40餘處,近2萬畝農田被毀,大多數房屋被沖垮,5000多村民屋塌糧絕,無以為生。上海中國濟生會聞悉,即派孫蔭庭赴寧海調查災情。得知實情後,便商議決定籌資重建海堤。

1930年3月,上海濟生會派孫蔭庭任工賑主任,帶著4個人,懷著還古渡百姓以生存環境的強烈願望,負著重修海堤的重任,毅然重返古渡,組織民工,走上了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大堤工地。工地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他高卷褲腿、足登蒲鞋的身影,聽到他安排指揮、亮如洪鐘的聲音,甚至他還常常帶頭跳入水中,同黎民百姓一起打壩攔洪,……

然上海濟生會所撥經費本就不足,偏又遇到初築海堤倒塌、毛嶼土匪搶劫修堤錢款等諸多磨難,使經費更加困難。雖多方籌募,但還是難以為繼。於是,孫蔭庭除帶頭不取分文工資外,還毅然變賣了除家庭必需的住房以外的幾乎所有的家產什物,全部投入海堤工程。三歷寒暑,終將海堤修成,堵築大小缺口四十多處,修建堤閘十多座,並對舊堤加高增厚,全堤總長17.5公里。5000多災民得以重返家園,耕作農田,迴歸安寧。寧海百姓皆感孫公恩德,不僅將海堤定名為“濟生堤”,在其生前,便號其為“生佛”,把他當成活菩薩。

在他二十多年的義賑生涯中,三徙其家卻極少瞻顧,所得俸貼每納入賑款之中,以致家道中落,甚至女兒有病因無錢醫治而早逝。但孫蔭庭仍執著地熱衷於慈善賑濟事業,即使身體染病嘔血,也從未退卻。每次回鄉探親,必宣傳義賑要旨,即行賑災濟民之舉。離開家門時,對家人總是再三叮囑:“寧可家人吃粥,也要救濟乞討災民,來者勿拒。”他還與周恩來的表兄陳式週一起,在寶應創辦育嬰堂,收養孤兒寡母,募集社會捐助,組織生產自救,幫助他們尋找生活出路。

後來,孫蔭庭為幫家鄉復墾濱湖荒地,曾向友人貸款數千金,但因條件限制未能如願,貸款償還無望。試墾失策,事與原違。在內心飽受煎熬之際,又聞濟生堤倒塌的訛傳(實未倒)。素守信義的孫蔭庭則深感愧負友朋,百感交集,頓生輕生之念,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而寄望江流洗卻未能履諾的煩憂,於1936年農曆三月十日夜,隻身投黃浦江而亡。時年四十七歲。

為感孫公“再造之恩”,古渡鄉民於前橫、山頭朱、跳頭三處立廟塑像, 祀奉孫公,數十年香火不斷,代代相傳。

2002年,寶應縣政協文史委曾派員,特地到浙江寧海的原古渡鄉跳頭村,實地視察了當年老海堤遺址,並親臨跳頭村供奉孫蔭庭的雲龍廟,瞻仰了栩栩如生的孫蔭庭坐姿蠟像。在古渡,每年春節的大年初一,全體村民都前往燒香祭祀,已成習俗。

孫公蔭庭,非官非宦,一介平民,畢生從事社會慈善事業。受民間慈善機構之託,輸家救賑,修築海堤,被福一方百姓,其崇德向善、為民奉獻的精神不正是我們今天所推崇倡導的嗎?濟生堤外,淼淼東海,濤聲何以依舊,那正是為了長伴孫蔭庭聖潔的靈魂。

安宜微政務(感謝“寶應文化月刊”大力協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