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古村落——東源縣塘心村

塘心村位於河源市東源縣藍口鎮,建於清朝同治二年。全村居住387戶人家,總人口1750人,常住人口1300人。塘心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村民有十幾個姓,但以陳姓為主,他們早在明代就從中原遷居此地,並在此繁衍生息。

歷代塘心村村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留下了一座座規模宏大、工藝精湛,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它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一幅嶺南客家古村落的美景圖。

這裡的壹修堂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河源式的大宅院,在這座大宅院裡留有富於時代烙印的“墨寶”“塗鴉”,真可謂是“大宅院裡歷滄桑”。

壹修堂

古村落——東源縣塘心村

塘心村最有特色的古民居,始建於清同治二年,同治六年主體建成後停建兩年,同治八年(1869年)全面竣工。該屋由當時河源最大的木材商陳佐卿所建,坐東向西,面積約5000平方米,設計獨特,比廣州陳家祠早建20餘年。廣州陳家祠的圖紙是參照壹修堂的。壹修堂是嶺南客家古民居的代表作,主體為獨特的蝴蝶形半圍龍客家民居,集私塾、糧食加工廠、廁所、碉樓、戲樓、花胎和古水井於一體,人們的一切生活所需和活動均可以做到足不出屋。碉樓上設有對外的觀察口和槍眼、炮眼,防禦系統非常全面。該堂呈三進兩橫屋佈局,是典型的客家方屋式結構。主體建築由斗門、頭門、上下兩堂、左右橫屋、戲臺及護臺(花胎)構成;附屬建築位於主體建築右側,由兩棟橫屋和一棟碉樓組成,糧食加工場及家畜圈舍和陳氏私塾,為後來加建。主體建築呈方形,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37米,總進深52米,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中路為夯牆,兩橫屋為夯土牆基,泥磚牆身;右橫屋前延伸而建有一斗門,左橫屋前延伸而建有一戲臺,戲臺兩層木閣樓,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糧食加工場和私塾位於主體建築右側,總面闊24米,總進深30米,佔地面積720平方米;橫屋硬山頂,前側有鑊耳封火山牆,夯土牆基,二層泥磚牆身,設木閣樓;內橫屋為糧食加工場,外橫屋為陳氏族人私塾;碉樓在糧食加工場橫屋後段,面寬一間,高四層,硬山頂,瓦脊,夯土牆基,青磚瓦面頂層,木閣樓結構,四周牆身鑲嵌有花崗岩射擊孔;主體建築後面有半圍式花胎,花胎外框有一米高夯土護牆,花胎三級由低到高向外延伸,地面鋪設三合土,鑲嵌鵝卵石,鑲有八卦風水圖案和花崗岩球狀風水龍眼等;在主建築左側約30米處有三個圓形井口,寓意三星拱照,井內四季水量充盈,清冽甘甜,但現由於農耕等汙染,已不能再飲用。陳氏壹修堂整體保存完好,工藝精湛,雕刻精美,據考證該建築師傅與廣州陳家祠建築師傅出自同一家。

古村落——東源縣塘心村

壹修堂主要採用“三雕一塑一彩”傳統建築裝飾工藝手法,木雕樓刻貼金藝術。其質地上乘,選料精細,手工精良,集五華石匠、興寧名畫工、省內書法名家的傑作於一體。將整棟屋設計裝飾得美輪美奐,猶如皇宮金殿,其木料更稱得上乘,歷數百年不腐朽。特別是左橫屋前延伸而建的木結構戲樓,屬半露天式,久經風吹雨淋,絲毫無損,木料如故。更神奇的是,整棟樓從未出現過蟲蟻侵蝕,得以保存完好。從風水角度來說:其屋坐東向西,日照時間充沛,也是渾然天成、恰到好處。

古村落——東源縣塘心村

壹修堂裡有個墨底彩畫的“福”字

壹修堂的牆上,除建屋時畫上鮮豔如新的牡丹蝴蝶圖、麒麟嬉戲圖以外,還有後人留下的富於時代烙印的“墨寶”或說“塗鴉”。這裡留存有清代工匠的丹青墨寶,有民國時的駐軍番號,有大革命時期游擊隊的豪言壯語,有大躍進時的總路線和巨幅的宣傳畫像,有“文革”期間的標語和“忠”字海洋,還有一些現在小孩子的戲言等,真可謂是“壹修堂見大雜燴,大宅院裡歷滄桑”。

古村落——東源縣塘心村

三眼井

壹修堂建築極富河源客家古建築特徵,是研究客家古民居建築,特別是清建築的重要標本。在建築結構上,充分考慮南方炎熱多雨潮溼的氣候,石柱高挺,利於通風散溼。陳氏壹修堂氣勢宏大,高大厚重的鍋耳山牆、瓜柱抬梁式結構,突顯明清代客家人民居與祠堂合一建築文化的特色,及客家人建築講究防禦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陳氏壹修堂在建築用材上,較多采用花崗岩和青磚及泥磚;在建築技藝上,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託,使整個宗祠建築群莊重大氣,又不失古樸典雅。

塘心村從明代立村以來,其村址未有變動,村落原形態保存較為完好。陳氏宗祠始建於清同治,歷經多次歷史變革,其屋宇尚保,主體結構沒有發生變動。塘心村周圍仍保留著大量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工藝精湛的明清時代的古建築,與陳氏壹修堂相互呼應、有機結合,歷史風貌保存較完好。陳氏壹修堂強調“天人合一”,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條件,正面以及背面,均有較開闊的農田、山地和水域,傳統的客家農耕文化與宗族文化融為一體。

古村落——東源縣塘心村

塘心村除了壹修堂,周邊還建有十多棟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它們是下新屋、老屋、樓下屋、兩閣樓、官廳屋、塘太屋、塘美屋、老黃屋和肖屋等。

塘心村人講究孝道,講究知恩圖報。其先祖陳佐卿就是這樣的人。陳佐卿,乳名陳亞石,生於道光年間,後考中秀才,是當時河源最大的木材商。惠州府知府到龍川剿匪時,亞石慷慨解囊,助其糧食及錢財,後他倆成為摯友。由於亞石樂施好善被眾商推選為藍口一帶的商會會長,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當年的水災都是由其牽頭籌捐救濟災民。他的孝道也是遠近聞名。祖母仙逝後幾年,他為其做的風水墳地,可以說河源地區最大原祖地之一。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工期歷時三年。當時按風水師所說,對面山要搬成平地,他就用重金僱人搬土,搬了三個月,支用八百六十多人。但因山是異姓之地,最終不能如願。墳地背後,是用人工填成龍形的背。兩邊舍手(墳地一種附屬)也是用人工填土,真可謂愚公移山。這都是主人對祖母的養育之恩的報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