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宋朝太監為什麼沒那麼多禍弄朝綱的?

承德露露


雖然太監的稱呼隋唐以後就有了,但是在宋朝,稱宦官還是內侍、內臣為主。宋朝的宦官給人的印象比較老實,不像東漢、唐朝那樣搞得朝政烏煙瘴氣,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

宋朝的宦官中,鬧得比較歡的也不少,比如太宗時期的王繼恩,“燭影斧聲”之夜為太宗去傳信,為太宗上位立下汗馬功勞;太宗死後,王繼恩居然還想投機一把,謀劃拿掉皇太子趙恆,擁立長子趙元佐,只是陰謀最終未得逞。真宗時的周懷政曾策劃殺丁謂,提前擁立仁宗,仁宗時的閻文應曾策劃做掉郭皇后,也該算是擾亂朝綱了,只是沒折騰起太大的風浪。到了宋徽宗時就更亂了,大宦官童貫甚至掌握了軍權,梁師成、李彥也是六賊之一,都仗著徽宗寵信弄權干政,權勢比得上宰相。再到了南宋,高宗時期的藍珪、康履都是善於弄權的宦官,弄得下面軍心不穩,結果逼出了苗、劉之變。 再比如,宋理宗時還有個董宋臣,也是勾結宰相、囂張跋扈。

所以說,宦官作為封建帝制的畸形產物,他們有著親近最高權力掌握者的天然優勢,就難免滋生利益訴求,對朝政產生影響(往往是消極影響),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想根本杜絕是不可能的。

宋朝的宦官禍弄朝綱的程度相對較輕,是因為有幾個因素制約。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是充分吸取前代教訓的,對於宋朝而言,唐朝滅亡的教訓近在眼前,所以對宦官的防範比較嚴厲,比如限制了人數,限制了職位,限制對宦官最高賞賜規格,宋朝大多數皇帝都嚴守了這些規矩。王繼恩對太宗的即位有大功,後又有平定四川民變的功勞,朝廷本商議賜予其宣慰使,太宗卻認為不宜讓宦官干政預事,另授了其他官職。可見,宋朝皇帝對宦官權力的遏制。

正因為宋朝始終重視抑制宦官權力,所以宋朝宦官不管多麼得寵,遠未到掌握核心權力的程度,比如最致命的禁軍控制權。唐朝末年的宦官之禍中,李輔國、程元振、王守澄、仇士良等大都掌握了禁軍,所以甚至能夠隨意廢帝立帝,皇帝反而成了這個集團的傀儡。反觀宋朝,雖然王繼恩、童貫之流也掌過軍權,但遠沒有唐末宦官的權勢,他們最多也就是能夠影響朝局,卻無法危及皇權。

更本質地說,其實是宋朝的國策選擇問題,“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決定了皇權的最大支撐是科舉入仕的文官集團,而不是什麼軍人集團、更不是皇族、外戚、宦官。文官集團對其他勢力介入保持充分警惕,所以,宋朝的皇族內亂、外戚干政、宦官之禍都被有效壓制。


野狐狸


歷朝歷代,宦官和外戚都是皇權最大的威脅,而為了解決掉這兩個問題,統治者們可以說是絞盡腦汁。在宋朝,宦官的問題就得到了一個很徹底的解決。所以我們遍閱歷史,可以看到,宋朝整個幾百年的時間,除了童貫這樣的偶然情況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宦官干政的事情發生。

而且就算是童貫這樣的巨閹也不是自己獨自一個人秉持朝政,他還是需要得到奸相蔡京的支持以後才能夠享受權柄帶來的巨大好處。相比之下,漢代和明朝的宦官就非常的囂張跋扈了,在皇權岌岌可危的時候,這些巨閹可以說是上躥下跳,就是為了能夠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

其實宦官也是非常可憐的一群人,首先他們就是一群殘疾人,雖然能夠和世間最尊貴的男女近距離的接觸,有些時候還能夠得到他們的特殊信任,可是他們畢竟被人所不齒,是身體不健全的人。而且他們在長年累月的宮廷生活之中已經漸漸地有了一種陰暗的變態心理。眾所周知,皇宮雖然是世間最尊貴的地方,可是同樣也是世間最藏汙納垢的地方。畢竟在這個地方,所發生過的事情同樣的殘忍,甚至比戰爭還要令人恐懼。

這些宦官在其中久了,耳濡目染自然也會沾染上陰暗的心理。而一旦遇到一個昏庸的君主,這些好不容易看到了翻身機會的宦官立馬就變本加厲,把自己曾經遭受的苦難成倍的還給那些輕視他們甚至是欺壓他們的人!而因為宦官的特殊缺陷,他們沒有辦法留下後代,所以也就沒有什麼顧忌。一旦得到大權在握的機會,立馬就會陷入權利之中無法自拔。

宦官集團本來就是非常特殊的,他們是天子身邊人,是最親近皇帝的人。他們伺候著皇帝的衣食起居,明白皇帝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已,並不是什麼神明。所以他們對於皇帝天生就不畏懼,反而對於皇帝的身份而帶來的權柄一場的狂熱。皇帝的臣子們自然也是這樣的一群人,這些從全天下脫穎而出的傑出人才站在皇帝跟前久了,自然也會察覺皇帝所謂神聖的謊言。

於是這些人更會加緊對於權利的看管。宋代的時候,因為文臣們的權利到了一個巔峰,所以這些文官集團對敢於和他們爭奪權柄的人非常小心。而眾多能夠親近皇帝的人之中,就屬宦官最為特殊了。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從小就和皇帝在一起生活,有著長久的感情,所以很有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故而他們就被文官集團重點防備了!

宋仁宗是北宋皇帝之中最為寬和的一個了!可以說他御下的手段幾乎是最為寬和的,再這樣寬和的政治環境之下,宦官們依舊不敢在文臣面前大聲的喘氣。因為文官幾乎是可以直面嗆聲皇帝陛下的。

公元1054年,一位伺候仁宗皇帝陛下幾十年的老宦官梁適在彌留之際提出了一個要求,想得到節度使的尊榮。乍看起來,這樣的要求是有些過分,然而仔細想想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個老宦官侍奉了皇帝很多年,就算沒有什麼功勞也有苦勞。在他不久於人世的時候想要成為節度使也沒有什麼的。但是這個要求雖然得到了皇帝的首肯,文官集團卻沒有通過。

當時的宰相梁適直接就拒絕了皇帝的旨意,他說道:本朝自開國以來宦官就連一個當刺史的都沒有。何況是將節度使這樣的重要官職賜予一個宦官呢?仁宗皇帝是一個溫和的人,但是這樣被臣子拂了面子也有些尷尬。所以他告訴梁適自己已經答應了,但是宰相還是沒有同意皇帝的旨意。無奈之下,這名老宦官也只能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人世!

從這個例子看起來,宋朝的宦官們還真的是沒有什麼能夠犯上作亂的資本。畢竟他們就連一個彌留之際的願望都得不到文官集團的同意,又怎麼能夠掌握社稷神器呢?

其實這和宋朝的制度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畢竟這個時候,文官的地位非常之高。他們絕對不能容忍有人插足自己的權利,並且還想要分一杯羹!文官們對於自己的權力是萬分小心的,而對於那些想要動自己奶酪的人,更是絲毫不假辭色。有的時候即使這個人是皇帝陛下,臣子們也敢於直面和皇帝據理力爭。當初的范仲淹等等名臣就曾經在皇帝陛下大怒想要處死文官的時候,直截了當的拒絕了皇帝的旨意,將皇帝的憤怒頂了回去。雖然那名臣子的確是應該殺,但是他們害怕皇帝殺人殺順手之後難保不會動自己,所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們還是保全了那個臣子的性命。

那麼如果說上面所提到的那名老宦官是自己拎不清自己的地位,想要和文官政權爭奪權力而最終悲劇收場的話。下面的這位就更加的悲劇了。

事情是這樣的,一名叫做朱穎士宦官因為偶然犯了些小錯誤,被皇帝貶了官。這本來不過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畢竟堂堂大宋國,億兆子民,經常會有這種被皇帝懲罰的官員。然而這一次,御史臺卻沒有放過這名不幸的宦官。因為御史臺的使命就是挑各級官員的毛病,如果他們不像皇帝檢舉臣子則就說明他們並不稱職。這一次說不定他們是實在沒有什麼毛病好找了,便將矛頭對準了一個宦官。


LeafDE


1、皇權旁落,文臣當國,這是北宋的一大特色。

自從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就對武將階層開始了重點防備。作為武將出身,又是通過兵變上臺,趙匡胤很瞭解武將的能量,所以不得不做出諸多變革防止自己的成功史再次重演。

(圖)杯酒釋兵權

上臺不久,他就導演了兩次“杯酒釋兵權”,將自己的開國元勳們紛紛打發回老家當起了土財主,消除了對皇位的威脅。然後,又通過建立禁軍等方式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等到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武將的勢力已經得到有效抑制。在這樣的基礎上,宋太宗開始對科舉制度進行了大力改革,規範了考試時間,增加了錄取人數。這使得宋朝的文官勢力很快膨脹起來,風頭很快蓋過了武將。

(圖)北宋的科舉考場

到宋真宗時期,文官勢力已經龐大到可以影響皇權。1004年宋遼澶州之戰,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真宗最終妥協。親征後,宋軍士氣大振,擊退遼軍進攻,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打下了基礎。

宋朝立國幾十年,文臣勢力已經龐大到可怕的程度。宋朝長期奉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文臣地位天然高於武將,所以大家都對讀書趨之若鶩,影響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造就了宋詞文化的繁榮。

(圖)宋真宗趙恆

我們知道,宦官是服侍皇帝及其家屬的人,因此宦權依附於皇權。但是文臣勢力太過龐大,甚至壓制了皇權的施展。這讓皇帝也很沒脾氣,皇帝都沒脾氣了,作為皇帝僕人的宦官勢力當然就更憋屈。

文臣勢力對其宦官勢力的擠壓是掠奪性質的。真宗時期,有個叫劉承規的公公病重,彌留之際上書請求皇帝授予節度使的榮銜(虛銜)。他生前曾做過提點樞密(國防部)的工作,所以想著死前爭點福利留給養子、家人。真宗感念,下詔答應。但此時宰相王旦反對,在他的堅持下最後授予了 “節度留後”。到了南宋光宗年間,王德謙公公也想謀個節度使的榮銜,但同樣遭遇了劉承規式的窘境,最後不了了之。

(圖)王旦

在文官勢力的陰影下,宋朝的宦官心裡苦。

2、前朝之鑑,勢力重組

唐朝宦官的瘋狂深深警醒了趙匡胤,他是武將,但不是大老粗。所以他的改革基本就是對前朝制度的全面修訂。

唐朝時期宦官是皇帝的代表,替皇帝掌管神策軍。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有了軍隊的宦官就可以輕鬆廢立皇帝。

(圖)神策軍

反了你們了!

所以趙匡胤對軍隊做了深刻改革,軍權這事大家都不要想了,除了皇帝本人,誰說話都不好使。剝奪了宦官的軍權,趙匡胤還立下家法,規定了宦官的職權範圍。對宦官的官階授予,有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這兩個系統。內侍省也叫“前省”,在外朝從事勤務工作,;入內內侍省則是“後省”,為皇帝的後宮服務。這兩個系統的最高級別是內東頭供奉官。對應文臣的官階,是從八品。而縣令是七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芝麻官。

(圖)影視劇中的童貫形象

媽的,奮鬥一輩子也還是個基層公務員。這不是人乾的活,這樣下去的話,童貫恐怕一輩子也不會翻身了。

但是宋朝的人性化制度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當宦官立了大功,就可以突破宦官官階的天花板,實現“轉出”。即脫離宦官系統,歸政府人事部門“吏部”管轄。他們的官階按照武官系統來升遷。他們的上司,是樞密院。當然了,樞密院領導也是文官。沒辦法,以文制武,雖然實現了突破,還是要低文官一頭。這麼說來,童貫幹不過蔡京是一開始就註定的。

(圖)奸臣蔡京

這樣看來,干政是不好使了,那就在外面好好放肆瀟灑吧。所以宋朝宦官在軍事活動上,表現得特別活躍。此時的他們,不是宦官,而是宦將。著名宦將有秦翰、李神祐、竇神寶、王繼恩、李憲、童貫等。

這樣看來,宋朝的宦官已經成為武將集團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宦將群體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武將總體地位很低,但是宦將帶有宦官身份,因此和皇帝的距離也就更近。在皇帝眼中,特別是皇權被文臣欺負得不能自拔的時候,這股勢力可以說是皇帝的有力支持者。這樣看來,宋徽宗喜歡童貫實在不是沒有道理。這位公公對外吊打西夏,對內穩固皇權,實在是個好幫手。

(圖)宋徽宗

此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但凡在風起雲湧的朝堂捲入鬥爭,單槍匹馬基本會很快撲街,所以組織幫派、黨同伐異是必然的選擇。這就要求參與鬥爭時周圍有很多同類,也就是集團需要有很大的人員基數。所以,宦官要想達到登峰造極、欺臣壓主的地步,就必須要有很大的宦官數量。但是宋朝的宦官數量,和前朝相比實在是慘不忍睹。

(圖)大明宮

由於趙匡胤躬身節儉,所以北宋宮城的規模從一開始就沒有前朝奢華,面積更是小得可憐,南宋退避臨安,宮城更小。唐朝大明宮,規模恢弘,後宮人數一度成千上萬,服侍的宦官自然也是成百上千。但是北宋的宦官人數,趙匡胤時限定人數為50人。到太宗時,人數開始增加,定額為180人。南宋孝宗時宦官人數多起來,增加到250人。就這樣,宋朝皇帝還時不時地裁撤宦官。和其它朝代比起來,才兩個連的規模連初級鬥爭都玩不轉。

細細想來,宋朝宦官專權這件事,不是不想做,只是玩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