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都說于謙的捧哏厲害,反應快接的好,但不應該是臺下已經排練好了嗎?

冷月無情25254394


人老了,是會成精的。這句話用在於老師身上真的不要太合適哈哈哈。

你們難道不覺得於謙到了現在這個年紀,已經活的無比玲瓏剔透了嗎?颳風接風,下雨接雨,就算是打個雷于謙都能接得住啊。這一方面來自於于謙的人生歷練,拜過名師,上過北影,養過馬種過田,拍過電視劇,搭過郭德綱。一方面也來源於他超級平和的心態,任他地動山搖我自巍然不動。當然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與郭德綱已經太熟太熟了。

熟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這樣說吧,郭德綱一張嘴他都知道要吐什麼槽。最有趣的是,于謙捧哏還不是單一的“啊?哦!嘿……”而是經常都能跟郭德綱互動,接包袱的同時也在不停抖包袱。你若說這全是臺下排練好的,那可真不是。眾所周知郭德綱是個很喜歡在臺上自由發揮的藝術家,如果不是知彼莫如己的于謙老師,還真沒幾個人能接住郭德綱的招兒啊。于謙已經不是一個相聲演員了,他已經有大師渾然天成的樣子了,你看他站在那裡慢吞吞的柔呵呵的,但正常的節奏都在他與老郭的掌控裡。

曾記得幾年前看過一段他和老郭的作品,內容是老郭現場不服“捧哏”這個角色認為其太輕鬆,于謙被一激之下放話,“我今天來逗哏,你給我捧”。本來以為他們倆就是即興玩幾分鐘就換回來了,沒想到于謙換到“逗哏”的位置上,氣場瞬間2米8,張口就來,說了好久都沒停歇,搞得老郭都“不高興了”,趕緊把于謙推換了回來。于謙絕對是有實力的,遊刃有餘的站在那裡,自是他一身功力的展現。


曉娛


喜歡聽老郭跟於老師的相聲,聽得多了,也會有疑問:這麼多詞兒他們是怎麼記住的呀?後來發現好像每次的詞兒都不太一樣,有時又是幾段連接起來的,所以老郭跟於老師的相聲現掛的成分真的太多了,於老師自己也說過:固定的詞兒佔20%,臨場的佔80%,這是怎樣的一種能力呀!

印象最深的是我要反三俗裡的那段:老郭說“深夜無人的時候,你吱兒嘍一口酒,扒拉兩口菜,噗噗幾口煙,捫心自問,你不虧心嗎?”在觀眾的鬨笑聲中聽到於老師的回覆:“虧不虧心不知道,反正這三樣是夠我忙的了”,簡直是百聽不厭,回回都覺得那麼好笑,太有畫面感了!還有就是老郭感嘆現在的泳衣做的也不好:“過去的那個泳衣,扒開泳衣才能看見屁股,現在的泳衣,扒開屁股才能看見泳衣!”於老師:“嚯哦...,也沒有都像你這麼憋著看屁股的!”不管這詞兒是不是現掛,都捧的那麼的天衣無縫,渾然天成,就像是打心裡冒出來的一樣,那麼的過癮!

馬東對郭德綱驚為天人,應該也是感嘆他們的這種臨場發揮,那真是無人能及!希望老郭閒暇的時候能再多出些好的段子,跟於老師一起再多創造一些經典,謝謝!


夢裡水鄉花照影


熟能生巧,默契如一人

說一個常寶霆和白全福的例子,兩個人從1943年開始搭檔,中間就那十來年斷了,其餘時間一直是在一起說相聲。白全福在那十年一直身體不好,身染重病,耳朵也聽不見了。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白全福克服了身體疾病重新站了起來,重新和常寶霆組成搭檔。但是這時候他已經聽不到了,那時候的助聽器太大不適合拿上臺,於是白全福就兩耳失聰的狀態又給常寶霆捧哏,在臺上他就靠兩人的默契和常寶霆的口型動作去判斷,而在觀眾那裡,根本看不出來白全福居然是一個聾子。

相聲演員有些段子早就爛熟於心,對於對方的習慣和打法也是非常熟悉。說句誇張的話,長期合作的捧哏逗哏之間比夫妻都默契,甚至有的搭檔在一起的時間都比和自己愛人呆的時間長。

傳統段子的量活確實都是設計好的,現掛不多,主要在於聲音語調和個別詞語的順序,通天教主趙佩茹就專門研究過這一套理論。對於郭於這種水平的演員來說不是難事。

新段子肯定是要排練的,只是有些現掛是臺上臨時抓的,行話叫抓哏。這個也不是現在才有的,相聲祖師爺張三祿最擅長的一招就是現場抓哏。

沒啥大驚小怪的。


我就是個碼字的


一般老郭說:“你最好按詞兒說”就是於老師現掛的,老郭接不上了;但往往這一包袱還特響,效果很好。這就充分證明真不是對臺詞對的。

還有那一次於老師喝多了那一次,按說算演出事故了。但在德雲社,那場真精彩,當時只是感覺於老師話多,真沒感覺出喝多了;只是感覺老郭上躥下跳像喝多似的。

但後來看網上分析才知道原來是這樣啊!於老師說得真的是哪也不挨。但從中可以看出相聲是有排練,就是這個故事是有框架的,包袱在哪裡是計劃好的;但具體怎麼說也是有變化,這就看每個人的表現了,也就是語氣,表情,如何搭茬,接茬;每場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

於老師醉酒那一場算是經典了,老郭功力夠深的,佩服!硬是挺下來了。於老師說實話也真服了,基本功真紮實,就是醉酒狀態下,雖然哪也不挨,但大段詞、大段唱張嘴就來。足見於老師但功底了。

可見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


沙中土大溪水


相聲是捧逗雙方的合作。

有一種相聲叫“死口”,就是這段相聲不論說幾遍都不變詞的,比如晚會相聲。這類相聲基本上文本稿子都要預審,所以演員不能隨意發揮,只能按詞一句接一句的說。

還一種相聲叫“準口”,就是這段相聲每說一次就要修改一次,比如劇場相聲。這類相聲目的是賣票,見天一樣觀眾就沒必要買票了,所以演員必須要變化。

變化有兩種,一種是徹底的大修大改,更換包袱,但這種改變等於重新創作,所以極少採用。還有一種是原先包袱不變,但是捧哏改變接話方式,讓原先的包袱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為什麼說于謙的捧哏水平高,主要就是他從來都是“準口”,看似漫不經心的順嘴搭音,其實暗藏玄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來一個神來之筆。恰巧郭德綱的思維反應又很快,能馬上覺察包袱的新笑點,領會到于謙即興發揮的意圖。

十幾年的合作讓郭德綱于謙有了足夠默契和信任,即使是預先對詞也只是對個大概,更多細節是臺上發揮。于謙在做訪談時親口說過,整段相聲的死詞一般只佔20%,80%都是現場發揮。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一段相聲,咱們看起來,主要是逗哏在說,捧哏的表達個態度就能過得去。

該說“對對對”“是是是”的時候不說“哪兒啊!”“不是這麼回事”就算成功。在你不知道逗哏下一句話說什麼的時候,你能從逗哏一開口就知道我該捧著說還是踩著說,這是于謙反應快,腦子聰明的地方。

你聽得相聲多了就能看出來,德雲社說的這樣的傳統相聲裡,就連開頭的自我介紹也都是逗哏的來說,“我是郭德綱,旁邊這位是我的搭檔于謙老師”這樣的。

學院派學出來的或者新相聲按劇本背詞的,就是一人一句“我叫什麼”“我叫什麼”,看慣傳統段子一聽到這種介紹方式看著就尷尬。不用往後看了,這是背詞來的,不是傳統說相聲的。

你說,如果傳統相聲裡面捧哏的只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捧著,什麼時候該踩著說,什麼時候說“嘿”什麼時候說“嗨”“滿不是這麼回事”。這有什麼詞兒可對的呢?

懂了門道,反應快點,就可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

所以傳統相聲可以是兩個人以前沒合作過,臨時要演個節目逗哏可以找個同行說,你給我站一個吧。

于謙除了反應快以外,他為人稱道的地方在於他翻包袱的能力。他不是單純的捧著說“對對,是是”或者一味的踩著說“不是這樣”,“您這不對”“什麼啊”“滿不是這麼回事!”

而是找同義詞,表達同樣的感情色彩但是能給包袱添彩,甚至能把原來的包袱再翻一道形成新包袱。有時候甚至能反殺。

嗯,多體會吧,就不舉例了。


閒白社


為什麼說于謙捧哏厲害,厲害之處就在於他的臨場應變能力強,他們叫這樣的表演方式叫現掛。 如果相聲演員的表演都是靠平時的你一句我一句在臺底下把臺詞對好再上來給觀眾演出,郭德綱在節目中明確表示過這樣的演出叫新聞聯播。無論今年年初于謙在鳳凰衛視的《鏗鏘三人行》節目,還是郭德綱的一些訪談節目,他們都對自己的創作方式進行過披露:他們有60-70%都是現掛,如果他們有演出,郭德綱老師就會在紙條上列出一些提綱,剩下就是他們的臨場發揮。所以,一般愛看相聲的就喜歡看哪種沒有固定臺詞的。這些方面所體現出的基本功遠比演員在臺上背貫口要來的實際一些。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喲。


曉永11


這話問的,完全是痴人說夢的感覺,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人情世故――任何文藝作品都是事前排練好的,不事先排練好,誰也不可能接的出來,你接的出上句,接不出下句。


手機用戶54820396435


排練了也要節湊時間點掌握得好,逗哏如果總是停下來等捧哏接,那效果好麼


歸零cccc


他倆搭檔是個個例,老郭打著恢復傳統相聲的大旗出道,必須有這樣一個形式,逗哏、捧哏。其實,已經改革。老郭多數是在講段子,於只需要搭一下即可。關鍵是分配方式變了,過去倆人商演,坐地分錢,捧的拿的少心有不甘,於是總想站出來,結局要麼互捧互逗、要麼裂穴,老郭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少說錢不少,打死不裂穴。這樣于謙就放心了。楊少華就是逗差點勁兒、捧不甘心,灑狗血、搶戲,結果裂穴,孤魂野狗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