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都说于谦的捧哏厉害,反应快接的好,但不应该是台下已经排练好了吗?

冷月无情25254394


人老了,是会成精的。这句话用在于老师身上真的不要太合适哈哈哈。

你们难道不觉得于谦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已经活的无比玲珑剔透了吗?刮风接风,下雨接雨,就算是打个雷于谦都能接得住啊。这一方面来自于于谦的人生历练,拜过名师,上过北影,养过马种过田,拍过电视剧,搭过郭德纲。一方面也来源于他超级平和的心态,任他地动山摇我自巍然不动。当然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与郭德纲已经太熟太熟了。

熟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吧,郭德纲一张嘴他都知道要吐什么槽。最有趣的是,于谦捧哏还不是单一的“啊?哦!嘿……”而是经常都能跟郭德纲互动,接包袱的同时也在不停抖包袱。你若说这全是台下排练好的,那可真不是。众所周知郭德纲是个很喜欢在台上自由发挥的艺术家,如果不是知彼莫如己的于谦老师,还真没几个人能接住郭德纲的招儿啊。于谦已经不是一个相声演员了,他已经有大师浑然天成的样子了,你看他站在那里慢吞吞的柔呵呵的,但正常的节奏都在他与老郭的掌控里。

曾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段他和老郭的作品,内容是老郭现场不服“捧哏”这个角色认为其太轻松,于谦被一激之下放话,“我今天来逗哏,你给我捧”。本来以为他们俩就是即兴玩几分钟就换回来了,没想到于谦换到“逗哏”的位置上,气场瞬间2米8,张口就来,说了好久都没停歇,搞得老郭都“不高兴了”,赶紧把于谦推换了回来。于谦绝对是有实力的,游刃有余的站在那里,自是他一身功力的展现。


晓娱


喜欢听老郭跟于老师的相声,听得多了,也会有疑问:这么多词儿他们是怎么记住的呀?后来发现好像每次的词儿都不太一样,有时又是几段连接起来的,所以老郭跟于老师的相声现挂的成分真的太多了,于老师自己也说过:固定的词儿占20%,临场的占80%,这是怎样的一种能力呀!

印象最深的是我要反三俗里的那段:老郭说“深夜无人的时候,你吱儿喽一口酒,扒拉两口菜,噗噗几口烟,扪心自问,你不亏心吗?”在观众的哄笑声中听到于老师的回复:“亏不亏心不知道,反正这三样是够我忙的了”,简直是百听不厌,回回都觉得那么好笑,太有画面感了!还有就是老郭感叹现在的泳衣做的也不好:“过去的那个泳衣,扒开泳衣才能看见屁股,现在的泳衣,扒开屁股才能看见泳衣!”于老师:“嚯哦...,也没有都像你这么憋着看屁股的!”不管这词儿是不是现挂,都捧的那么的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就像是打心里冒出来的一样,那么的过瘾!

马东对郭德纲惊为天人,应该也是感叹他们的这种临场发挥,那真是无人能及!希望老郭闲暇的时候能再多出些好的段子,跟于老师一起再多创造一些经典,谢谢!


梦里水乡花照影


熟能生巧,默契如一人

说一个常宝霆和白全福的例子,两个人从1943年开始搭档,中间就那十来年断了,其余时间一直是在一起说相声。白全福在那十年一直身体不好,身染重病,耳朵也听不见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白全福克服了身体疾病重新站了起来,重新和常宝霆组成搭档。但是这时候他已经听不到了,那时候的助听器太大不适合拿上台,于是白全福就两耳失聪的状态又给常宝霆捧哏,在台上他就靠两人的默契和常宝霆的口型动作去判断,而在观众那里,根本看不出来白全福居然是一个聋子。

相声演员有些段子早就烂熟于心,对于对方的习惯和打法也是非常熟悉。说句夸张的话,长期合作的捧哏逗哏之间比夫妻都默契,甚至有的搭档在一起的时间都比和自己爱人呆的时间长。

传统段子的量活确实都是设计好的,现挂不多,主要在于声音语调和个别词语的顺序,通天教主赵佩茹就专门研究过这一套理论。对于郭于这种水平的演员来说不是难事。

新段子肯定是要排练的,只是有些现挂是台上临时抓的,行话叫抓哏。这个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相声祖师爷张三禄最擅长的一招就是现场抓哏。

没啥大惊小怪的。


我就是个码字的


一般老郭说:“你最好按词儿说”就是于老师现挂的,老郭接不上了;但往往这一包袱还特响,效果很好。这就充分证明真不是对台词对的。

还有那一次于老师喝多了那一次,按说算演出事故了。但在德云社,那场真精彩,当时只是感觉于老师话多,真没感觉出喝多了;只是感觉老郭上蹿下跳像喝多似的。

但后来看网上分析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啊!于老师说得真的是哪也不挨。但从中可以看出相声是有排练,就是这个故事是有框架的,包袱在哪里是计划好的;但具体怎么说也是有变化,这就看每个人的表现了,也就是语气,表情,如何搭茬,接茬;每场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

于老师醉酒那一场算是经典了,老郭功力够深的,佩服!硬是挺下来了。于老师说实话也真服了,基本功真扎实,就是醉酒状态下,虽然哪也不挨,但大段词、大段唱张嘴就来。足见于老师但功底了。

可见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


沙中土大溪水


相声是捧逗双方的合作。

有一种相声叫“死口”,就是这段相声不论说几遍都不变词的,比如晚会相声。这类相声基本上文本稿子都要预审,所以演员不能随意发挥,只能按词一句接一句的说。

还一种相声叫“准口”,就是这段相声每说一次就要修改一次,比如剧场相声。这类相声目的是卖票,见天一样观众就没必要买票了,所以演员必须要变化。

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彻底的大修大改,更换包袱,但这种改变等于重新创作,所以极少采用。还有一种是原先包袱不变,但是捧哏改变接话方式,让原先的包袱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为什么说于谦的捧哏水平高,主要就是他从来都是“准口”,看似漫不经心的顺嘴搭音,其实暗藏玄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一个神来之笔。恰巧郭德纲的思维反应又很快,能马上觉察包袱的新笑点,领会到于谦即兴发挥的意图。

十几年的合作让郭德纲于谦有了足够默契和信任,即使是预先对词也只是对个大概,更多细节是台上发挥。于谦在做访谈时亲口说过,整段相声的死词一般只占20%,80%都是现场发挥。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一段相声,咱们看起来,主要是逗哏在说,捧哏的表达个态度就能过得去。

该说“对对对”“是是是”的时候不说“哪儿啊!”“不是这么回事”就算成功。在你不知道逗哏下一句话说什么的时候,你能从逗哏一开口就知道我该捧着说还是踩着说,这是于谦反应快,脑子聪明的地方。

你听得相声多了就能看出来,德云社说的这样的传统相声里,就连开头的自我介绍也都是逗哏的来说,“我是郭德纲,旁边这位是我的搭档于谦老师”这样的。

学院派学出来的或者新相声按剧本背词的,就是一人一句“我叫什么”“我叫什么”,看惯传统段子一听到这种介绍方式看着就尴尬。不用往后看了,这是背词来的,不是传统说相声的。

你说,如果传统相声里面捧哏的只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捧着,什么时候该踩着说,什么时候说“嘿”什么时候说“嗨”“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有什么词儿可对的呢?

懂了门道,反应快点,就可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

所以传统相声可以是两个人以前没合作过,临时要演个节目逗哏可以找个同行说,你给我站一个吧。

于谦除了反应快以外,他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他翻包袱的能力。他不是单纯的捧着说“对对,是是”或者一味的踩着说“不是这样”,“您这不对”“什么啊”“满不是这么回事!”

而是找同义词,表达同样的感情色彩但是能给包袱添彩,甚至能把原来的包袱再翻一道形成新包袱。有时候甚至能反杀。

嗯,多体会吧,就不举例了。


闲白社


为什么说于谦捧哏厉害,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的临场应变能力强,他们叫这样的表演方式叫现挂。 如果相声演员的表演都是靠平时的你一句我一句在台底下把台词对好再上来给观众演出,郭德纲在节目中明确表示过这样的演出叫新闻联播。无论今年年初于谦在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节目,还是郭德纲的一些访谈节目,他们都对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过披露:他们有60-70%都是现挂,如果他们有演出,郭德纲老师就会在纸条上列出一些提纲,剩下就是他们的临场发挥。所以,一般爱看相声的就喜欢看哪种没有固定台词的。这些方面所体现出的基本功远比演员在台上背贯口要来的实际一些。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哟。


晓永11


这话问的,完全是痴人说梦的感觉,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事前排练好的,不事先排练好,谁也不可能接的出来,你接的出上句,接不出下句。


手机用户54820396435


排练了也要节凑时间点掌握得好,逗哏如果总是停下来等捧哏接,那效果好么


归零cccc


他俩搭档是个个例,老郭打着恢复传统相声的大旗出道,必须有这样一个形式,逗哏、捧哏。其实,已经改革。老郭多数是在讲段子,于只需要搭一下即可。关键是分配方式变了,过去俩人商演,坐地分钱,捧的拿的少心有不甘,于是总想站出来,结局要么互捧互逗、要么裂穴,老郭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少说钱不少,打死不裂穴。这样于谦就放心了。杨少华就是逗差点劲儿、捧不甘心,洒狗血、抢戏,结果裂穴,孤魂野狗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