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河北廣宗的“打醮”是怎樣的一種活動?

陸凰說電影


打醮,《辭海》釋:“道教為信徒設壇祭禱以求福消災的宗教儀式。”打醮產生於東漢末年鉅鹿郡人張角領導的太平道起義,因起義軍當時以黃巾裹頭,史稱黃巾起義。張角為推翻東漢王朝,實現天下“太平”, 他把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變易”思想滲透到教理教義裡邊,在起義之前搞了十二年(公元172年—184年)的輿論發動,其組織形式便是聚集信眾唸經打醮。廣宗是張角起義的策源地、打醮的發祥地。當時打醮規模宏大,醮壇涉及到5個縣的9個村,叫“闔天大醮”。打醮設壇,張角按五行八卦佈局,其方位是,以張角所在的廣宗縣柏社村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呈“米”字型:向東(震)40裡是威縣雪塔,東南(巽)50裡是威縣第什營,向南(離)40裡是平鄉縣河古廟,西南(坤)40裡是平鄉縣艾村,向西(兌)40裡是平鄉縣節固,西北(乾)40裡是鉅鹿縣王六村,向北(坎)40裡是廣宗縣南莊子,東北(艮)50裡是南宮縣天宮村。柏社村謂“總壇”,其它8個村稱“分壇”,醮期為9天。屆時,5個縣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管、笙、笛、簫,鑼、鑔、鼓聲,響徹大地,其聲勢和影響之大可以想見。

黃巾起義雖然過去了1800多年,起義為廣宗留下的遺蹟尚存。《後漢書》記載,張角在起義中病逝廣宗,漢軍“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至今廣宗尚存紀念張角、張寶、張梁即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人公將軍的“三公祠”,戰場遺址“迷魂陣”、“磨盤街”等,黃巾起義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特別是打醮民俗經過薪火相傳,在廣宗鄉間延續下來:“闔天大醮”一屆接一屆的“醮底”(上次打醮的剩餘。以前是穀子、銅錢,現為人民幣)今傳到柏社村的一位大會首;柏社村仍保持著“闔天大醮”“總壇”的地位—道士唯獨在這村打醮甘盡義務;醮棚外高高地豎起三根木杆,寓意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頂天立地;大會首頭裹黃頭巾,紐扣上系黃布條,以致打醮的桌圍、吊掛、記賬用紙等皆為黃色;現在的醮場儀式音樂—太平道樂可以說仍是1800多年以前的聲音;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感念祖先等思想觀念,通過打醮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強化,在傳遞著正能量。另外,因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秦代千古一帝秦始皇魂落廣宗,為祭祀這兩位皇帝的幽魂,在廣宗城隍廟的醮場為皇帝御批,叫“皇醮”,由知縣主持,官民共祭,其科儀效仿北京的太廟。因此,廣宗打官醮、民醮的民俗,有重要的事件源頭背景,且歷史悠久,傳續連綿。這一地域民俗傳統,在當下受到文化多元化、傳媒現代化的衝擊。因此,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並撥款保護。“廣宗打醮”列入邢臺市非遺名錄;由表現民眾為黃巾軍送軍糧演繹成打醮時為玉皇抬行囊的民間舞蹈“抬皇槓”,列入河北省非遺名錄;用於醮場科儀的“廣宗太平道樂”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科儀·內涵

現在的醮期,有三天、五天之分(均在頭一天開壇,實際上是四天、六天)。打醮有傳統而系統的程式,下面是五旦夕醮場科儀日程,並加註釋解讀。

五旦夕醮場科儀及內涵

頭一天晚上:1、開經借地[1] 2、武樂[2]

第一天

早上:1、禁風,取水[3],安灶[4] 2、上梓童表[5]

中午:接城隍、土地[6],轉供[7]

下午:1、發文:監齋、灶吒[8] 2、掛楊幡[9]:啟師、安劍[10] 3、請五老[11] 4、啟水

晚上:1、焚燈[12]、接三寶(也叫迎鸞) 2、立十方、安鎮[13] 3、送天師、請三官[14]

第二天

早晨:請太陽[15]、獻梳巾

中午:1、請師、送三官 2、上全朝[16](上玉皇表) 3、轉供、送師、請三官

下午:1、請師、送三官 2、轉經、上表[17] 3、送師、請三官

晚上:1、接太陰[18]、救苦 2、請師、送三官 3、北斗坐、延燈、卡戲[19] 4、送師、請三官

第三天

早晨:大請十王[20]

上午:1、請師、送三官 2、轉供、上表 3、花米經[21]、送師、請三官

下午:1、請師、送三官 2、分班[22]、午朝供養 3、送師、請三官

晚上:1、請師、送三官 2、九皇坐[23] 3、延燈、吹慢板 4、送師、請三官

第四天

早上:信禮[24]

上午:1、請師、送三官 2、五品上香[25]

下午:1、接辦五品上香 2、請三代[26] 3、送師、請三官

晚上:1、請師、送三官 2、嘟嚕上香[27] 3、三歸依[28] 4、送師、請三官

第五天

早晨:祝壽[29]

上午:1、請天師、送三官 2、拜禪、拜表[30] 3、辭天師、三官

下午:1、渡橋[31]、祭水[32]、接赦[33]、放赦[34] 2、送五老、跑五方、迎供[35]

晚上:1、赦醮、降地[36]、進供 2、送神[37](其中有大送、小送) 3、放施食座[38]

五天醮共有五十四場

註釋:

[1]開經借地:開經是信眾與道眾一同祈求諸神降鑑,看眾信心誠意合,祈聖靈以降甘霖。借地:土地由土公土母所管,修醮佔用土地,須先向土公上表,暫借數方土地醮事幾天,聖靈答應後方可使用。

[2]武樂:指萬神降後,全體道眾伴奏美曲,獻給神聖欣賞。

[3]禁風:在醮事幾天未完,暫時停風非雨,卷霧收雲,醮果圓滿,大施甘霖。取水:取來淨水,向各神前獻,淨灑壇場。上表、禁風、取水時要誦讀《靈寶修醮請城隍土地》和《施食真驚全科本》,同時演奏相應的曲調。

[4]安灶:做飯處安灶王張禪。

[5]梓童:是玉皇大帝的秘書,修醮所上的那些表文,如有錯誤,行列不端,文字不正現象,祈梓童改好,再交。所以給梓童一通表。

[6]接城隍:城隍是縣級冥府主管,土地爺是村中的冥主管,觀察一村之中人的善惡,上報城隍,城隍報十殿閻君。

[7]轉供:本朝科是醮信香客帶來的佈施,供道眾利用走八卦方式在壇內飛跑道舞,向上呈報醮信功德。

[8]監齋、灶吒:他們是上下廚房兩位神,去各廚房上碟。

[9]掛楊幡:楊幡是召集鬼的記號,幡下搭個鬼王棚,周圍幾百裡地的鬼都前來赴宴。

[10]啟師安劍:儀式更加隆重,各村來的香客樂隊都來助興,還有旗羅傘扇,金瓜鉞斧朝天鐙全部出棚,鞭炮神槍響聲不斷,迎接張天師入棚,天師是鎮棚一位神,只有天師在此,一切妖魔鬼怪不敢進棚,所以做道場之前必須先請天師。

[11]請五老:五老是五方五帝神位。東方青師、南方紅師、西方白師、北方黑師、中央黃師,“紅黃藍白黑”也就是“金木水火土”。

[12]焚燈:棚內外各神前,明燈掛彩,壇前擺上四張方桌,桌 上鋪上紅氈,上面用四十五盞燈擺成八卦圖,八卦陣,把三清接來誦經完畢,送駕赴位,這叫焚燈、接三寶、迎駕。

[13]立十方、安鎮:安十方,向十方禮拜叩頭。

[14]送天師、請三官:壇裡朝科辦完,不再用天師鎮棚,請來三官鎮壇。請三官(迎鸞)時,誦讀《靈寶修醮北斗經》。

[15]請太陽:開經的第一天,太陽爺不在壇內,第二天早晨請太陽,醮信與道眾從村東給太陽爺誦經叩拜,沐浴完畢,神聖登壇入位。

[16]上全朝:(打誰的醮以誰為主)與他化壇捲簾上表。

[17]轉經上表:是大轉皇壇,轉的是玉帝表文,赦免會首生在世上大大小小的罪,經中內涵不少咒語,叫轉表。

[18]接太陰:太陰是月亮,救苦是指太乙真人,未打北斗坐之前,必須先接太陰、救苦,二位到壇才能持辦朝科。

[19]北斗坐、延燈、卡戲:用一張方桌鋪上紅紙,上畫:敕令北斗罡燈圖,擺上十二支燈,淨誦北斗真經,後用道舞延燈(完)送燈卡戲。

[20]大請十王:在棚的東南角擺上十張桌椅,十個香爐,十殿閻君牌位,一個個都請到壇裡十閻王位上,經誦《十王懺》,上祈十閻王赦出眾生之罪。

[21]花米經:在修醮期間,去鬼王棚那兒,灑口花米。

[22]分班:有兩本經典,一本是左班,一本是右班,其內容祈求上帝,五穀豐登、降福眾生。

[23]九皇座:二十八張方桌搭起三個高座,一個在當中上畫燈圖,九個高功身穿法衣分別四次落座拜北斗、大行禮。拜完後,高功離座、延燈、卡戲,誦畢,送天師回府,音樂喧天,鼓磬齊鳴,鞭炮神槍震地,煙氣成霧,灰似蝴蝶舞,幡如蛟龍行。

[24]信禮:念十位主神的經典和他們的名號。

[25]五品上齋:指五方神聖一個個請到大壇,誦經上表,經表畢,一個個入位,時間兩晌。

[26]接三代:是本村東北方向鬼路,去迎三代親戚。

[27]嘟嚕上香:全體會首有序地上香,連連不斷,道眾伴奏音樂兩個小時。

[28]三歸依:三教歸依,就是老君、聖人、佛各上表文,誦《歸依經》。

[29]祝壽:給玉皇大帝慶壽,吹的曲子不能隨便用。請玉皇必用《朝天子》,曲調歡快優美、旋律委婉動聽,用音樂語彙描寫出熱烈歡騰的場景。誦經堂樂,裡面行禮都是三拜九叩,大行禮。

[30]拜禪、拜表:先拜火筆,適用於批符、捉妖、拜表,在修醮幾天所上的表文,恐有錯誤,行列不端,文字不正,拜後滅罪,禪是玉皇一部真經,眾會首為赦出各自罪,叩頭禮拜,每人叩頭一百。進行祝壽、拜表儀式時,同時要誦讀《靈寶修醮北斗經》,並且有相應的太平道樂來伴奏。

[31]渡橋:在棚外出搭起金銀兩橋,會首抱各祖的三代牌位,同登道岸,去往西天拜佛會祖。

[32]祭冰:祭奠冰雹龍王,求之化狂風為細雨,息冰雹以降甘霖。

[33]接赦:接玉帝聖旨。

[34]放赦:照玉帝聖旨去做。送五老、跑五方:把五老牌位請到寬大場內,請到二十八宿前,宴後,騰雲駕霧加鸞。

[35]迎供:廚房迎來二百四十碗,茶酒、餅、湯各三十六樣供向各位神前進貢。

[36]赦醮、降地:道眾在壇前吹起很悲哀的曲子,好像戀戀不捨,與眾神聖不想離開。

[37]送神:有幾種送法,有的請來太公,有的大送神用十個橙子,十支燈。小送跪在壇前,叩頭、禮拜後,淨心清念。

[38]施食座:外地來的風流野鬼和各家的三代宗親靈魂,都在鬼王棚邊等候,所以醮畢,米酒花米,各家各戶,男女老少,都來燒紙上供。

醮棚內是神聖的人與神交流的空間,醮棚外民間花會熱鬧非凡。整個醮場莊嚴而隆重。

民間打醮要建一次性臨時道場即搭建醮棚,醮棚是仿照我國道教宮、觀、道院的規置搭建的。下列醮棚平面圖。

現狀·分析

春節過後的農曆正月至二月初,是廣宗打醮的集中期,成為春節的延續。因此說其參與人數之多,是僅次於春節的一項民俗活動。現在官方主持的“皇醮”沒有了,民間醮場分三類:祈祥醮場、度亡醮場、紀念醮場。祈祥醮場為人希求之事所做,如禳災解厄、祈福延壽、求財嗣子、健康平安等;度亡醮場是孝子孝眷為去世親人所做,祈望過世親人早離苦海不入地獄,升往極樂仙境;紀念醮場,顧名思義是為紀念重大節日、道教師祖聖誕等而舉行。一個村打醮,所在村家家接親戚、戶戶待朋友,是打醮村的盛大節日。廣宗全縣213個村,“文革”以前,打醮的村有132個,目前已恢復到56個,近年來呈較快的上升趨勢。打醮的間隔一至四年不等,確定的醮期及至地點一般不變,成為常規化的規約;每個村都有打度亡醮的習俗,多為經濟條件好、信仰虔誠的農戶,約佔白事總數的十之一、二。從打醮收佈施的數量,也可透視村民的信仰和參與熱情,一般的村一場醮收入都在數萬元,2013年田家莊三天真武醮收20萬多元,2014年高家莊五天玉皇醮收30萬多元,況且廣宗是全國的貧困縣,老百姓並不富裕。

以上是民間信仰廣宗打醮的概況。本人對打醮的功能、意義及偏見粗淺分析如下。

一、打醮營造了村落社區的和諧氛圍。筆者在多個搭建醮棚和醮場看到,村民無論是年長“操心”的,還是年輕出力的,真可謂常說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當下市場經濟的形勢下,這裡沒講報酬的,完全是自覺地公益行為,充滿了少見的和諧奉獻氣息。民眾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在醮事活動中追求人與神的統一,把求福禳災,祈求人壽年豐等美好的願望託付給神仙,以實現人世間的太平祥和。

二、人神共樂。醮棚內,酬神的音樂和舞蹈是必不可少的。廣宗的夥居道士能演奏太平道樂曲牌134首,五旦夕醮場就演奏310首(次)。轉供是把信眾的供品通過道士轉給神的一種舞蹈形式,它邊用韻腔誦經,邊循舞蹈圖譜行進,邊吹奏音樂,歌、舞、樂三位一體,神看了怎麼不賞心悅目呢?以上是用道教音樂娛神。醮場還有一個習俗,無論劇團、文藝班、武術隊到醮場助興演出,須先到醮棚內獻藝娛神,實際上是娛人。醮棚外,更是人們狂歡的場所。表演者能在眾人面前一展風采,自己的藝術價值得以實現,興奮和自豪溢於言表。觀眾的愉悅心情化成接連不斷的掌聲、喝彩聲。廣宗是文化部2000年命名的花會類“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藝術品類眾多,鄉間醮場的演出平臺,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繁榮;神仙藉助文藝演出又增強了感召力,二者相得益彰,構建了一個人神共樂的場域。

三、近年來,國家把打醮習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加以保護,但少數人仍對它存有偏見。偏見由來已久,請看民國廿二年《廣宗縣誌·風俗略》中的記述:“自昔以神道設教,鬼神之說深入人心,牢不可破。每於春秋佳日,迎神報賽、演戲修醮,廣設帳幕,陳列神袛。有菩薩、閻王、風師、雨師、雷神諸名目。繪為奇形怪狀,以嚇鄉愚。其源皆本於釋道之流飛箋鄰村,招致百戲。男婦遠道趨赴,焚香膜拜,鼓樂喧闐,所費以數千計,無吝嗇也。各村偶像,所在多有,以土地祠、關帝廟為最多,餘如真武、碧霞元君、泰嶽行官、水火、三官等次之。每逢水旱,焚香拜禱,或遇疾病延巫祈禳 ,惟誠惟謹。自革命(辛亥革命---編者注)成功,極力破除迷信,然此風仍未艾也。”縣誌編纂者用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觀點,把打醮視為迷信,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文化革命,更是作為“四舊”加以破除。但至今仍是方興未艾。其原因,正如一位名人所說,能頑強存留下來的,肯定是合理的。廣宗民間打醮,已成為村民鄉土生活的組成部分,形成了地域鮮明的民俗文化生態區。政府部門要做的工作是,因勢利導,發揚其積極合理的成份,引導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