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河北广宗的“打醮”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陆凰说电影


打醮,《辞海》释:“道教为信徒设坛祭祷以求福消灾的宗教仪式。”打醮产生于东汉末年巨鹿郡人张角领导的太平道起义,因起义军当时以黄巾裹头,史称黄巾起义。张角为推翻东汉王朝,实现天下“太平”, 他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变易”思想渗透到教理教义里边,在起义之前搞了十二年(公元172年—184年)的舆论发动,其组织形式便是聚集信众念经打醮。广宗是张角起义的策源地、打醮的发祥地。当时打醮规模宏大,醮坛涉及到5个县的9个村,叫“阖天大醮”。打醮设坛,张角按五行八卦布局,其方位是,以张角所在的广宗县柏社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呈“米”字型:向东(震)40里是威县雪塔,东南(巽)50里是威县第什营,向南(离)40里是平乡县河古庙,西南(坤)40里是平乡县艾村,向西(兑)40里是平乡县节固,西北(乾)40里是巨鹿县王六村,向北(坎)40里是广宗县南庄子,东北(艮)50里是南宫县天宫村。柏社村谓“总坛”,其它8个村称“分坛”,醮期为9天。届时,5个县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管、笙、笛、箫,锣、镲、鼓声,响彻大地,其声势和影响之大可以想见。

黄巾起义虽然过去了1800多年,起义为广宗留下的遗迹尚存。《后汉书》记载,张角在起义中病逝广宗,汉军“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至今广宗尚存纪念张角、张宝、张梁即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的“三公祠”,战场遗址“迷魂阵”、“磨盘街”等,黄巾起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特别是打醮民俗经过薪火相传,在广宗乡间延续下来:“阖天大醮”一届接一届的“醮底”(上次打醮的剩余。以前是谷子、铜钱,现为人民币)今传到柏社村的一位大会首;柏社村仍保持着“阖天大醮”“总坛”的地位—道士唯独在这村打醮甘尽义务;醮棚外高高地竖起三根木杆,寓意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顶天立地;大会首头裹黄头巾,纽扣上系黄布条,以致打醮的桌围、吊挂、记账用纸等皆为黄色;现在的醮场仪式音乐—太平道乐可以说仍是1800多年以前的声音;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感念祖先等思想观念,通过打醮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强化,在传递着正能量。另外,因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秦代千古一帝秦始皇魂落广宗,为祭祀这两位皇帝的幽魂,在广宗城隍庙的醮场为皇帝御批,叫“皇醮”,由知县主持,官民共祭,其科仪效仿北京的太庙。因此,广宗打官醮、民醮的民俗,有重要的事件源头背景,且历史悠久,传续连绵。这一地域民俗传统,在当下受到文化多元化、传媒现代化的冲击。因此,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并拨款保护。“广宗打醮”列入邢台市非遗名录;由表现民众为黄巾军送军粮演绎成打醮时为玉皇抬行囊的民间舞蹈“抬皇杠”,列入河北省非遗名录;用于醮场科仪的“广宗太平道乐”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科仪·内涵

现在的醮期,有三天、五天之分(均在头一天开坛,实际上是四天、六天)。打醮有传统而系统的程式,下面是五旦夕醮场科仪日程,并加注释解读。

五旦夕醮场科仪及内涵

头一天晚上:1、开经借地[1] 2、武乐[2]

第一天

早上:1、禁风,取水[3],安灶[4] 2、上梓童表[5]

中午:接城隍、土地[6],转供[7]

下午:1、发文:监斋、灶吒[8] 2、挂杨幡[9]:启师、安剑[10] 3、请五老[11] 4、启水

晚上:1、焚灯[12]、接三宝(也叫迎鸾) 2、立十方、安镇[13] 3、送天师、请三官[14]

第二天

早晨:请太阳[15]、献梳巾

中午:1、请师、送三官 2、上全朝[16](上玉皇表) 3、转供、送师、请三官

下午:1、请师、送三官 2、转经、上表[17] 3、送师、请三官

晚上:1、接太阴[18]、救苦 2、请师、送三官 3、北斗坐、延灯、卡戏[19] 4、送师、请三官

第三天

早晨:大请十王[20]

上午:1、请师、送三官 2、转供、上表 3、花米经[21]、送师、请三官

下午:1、请师、送三官 2、分班[22]、午朝供养 3、送师、请三官

晚上:1、请师、送三官 2、九皇坐[23] 3、延灯、吹慢板 4、送师、请三官

第四天

早上:信礼[24]

上午:1、请师、送三官 2、五品上香[25]

下午:1、接办五品上香 2、请三代[26] 3、送师、请三官

晚上:1、请师、送三官 2、嘟噜上香[27] 3、三归依[28] 4、送师、请三官

第五天

早晨:祝寿[29]

上午:1、请天师、送三官 2、拜禅、拜表[30] 3、辞天师、三官

下午:1、渡桥[31]、祭水[32]、接赦[33]、放赦[34] 2、送五老、跑五方、迎供[35]

晚上:1、赦醮、降地[36]、进供 2、送神[37](其中有大送、小送) 3、放施食座[38]

五天醮共有五十四场

注释:

[1]开经借地:开经是信众与道众一同祈求诸神降鉴,看众信心诚意合,祈圣灵以降甘霖。借地:土地由土公土母所管,修醮占用土地,须先向土公上表,暂借数方土地醮事几天,圣灵答应后方可使用。

[2]武乐:指万神降后,全体道众伴奏美曲,献给神圣欣赏。

[3]禁风:在醮事几天未完,暂时停风非雨,卷雾收云,醮果圆满,大施甘霖。取水:取来净水,向各神前献,净洒坛场。上表、禁风、取水时要诵读《灵宝修醮请城隍土地》和《施食真惊全科本》,同时演奏相应的曲调。

[4]安灶:做饭处安灶王张禅。

[5]梓童:是玉皇大帝的秘书,修醮所上的那些表文,如有错误,行列不端,文字不正现象,祈梓童改好,再交。所以给梓童一通表。

[6]接城隍:城隍是县级冥府主管,土地爷是村中的冥主管,观察一村之中人的善恶,上报城隍,城隍报十殿阎君。

[7]转供:本朝科是醮信香客带来的布施,供道众利用走八卦方式在坛内飞跑道舞,向上呈报醮信功德。

[8]监斋、灶吒:他们是上下厨房两位神,去各厨房上碟。

[9]挂杨幡:杨幡是召集鬼的记号,幡下搭个鬼王棚,周围几百里地的鬼都前来赴宴。

[10]启师安剑:仪式更加隆重,各村来的香客乐队都来助兴,还有旗罗伞扇,金瓜钺斧朝天镫全部出棚,鞭炮神枪响声不断,迎接张天师入棚,天师是镇棚一位神,只有天师在此,一切妖魔鬼怪不敢进棚,所以做道场之前必须先请天师。

[11]请五老:五老是五方五帝神位。东方青师、南方红师、西方白师、北方黑师、中央黄师,“红黄蓝白黑”也就是“金木水火土”。

[12]焚灯:棚内外各神前,明灯挂彩,坛前摆上四张方桌,桌 上铺上红毡,上面用四十五盏灯摆成八卦图,八卦阵,把三清接来诵经完毕,送驾赴位,这叫焚灯、接三宝、迎驾。

[13]立十方、安镇:安十方,向十方礼拜叩头。

[14]送天师、请三官:坛里朝科办完,不再用天师镇棚,请来三官镇坛。请三官(迎鸾)时,诵读《灵宝修醮北斗经》。

[15]请太阳:开经的第一天,太阳爷不在坛内,第二天早晨请太阳,醮信与道众从村东给太阳爷诵经叩拜,沐浴完毕,神圣登坛入位。

[16]上全朝:(打谁的醮以谁为主)与他化坛卷帘上表。

[17]转经上表:是大转皇坛,转的是玉帝表文,赦免会首生在世上大大小小的罪,经中内涵不少咒语,叫转表。

[18]接太阴:太阴是月亮,救苦是指太乙真人,未打北斗坐之前,必须先接太阴、救苦,二位到坛才能持办朝科。

[19]北斗坐、延灯、卡戏:用一张方桌铺上红纸,上画:敕令北斗罡灯图,摆上十二支灯,净诵北斗真经,后用道舞延灯(完)送灯卡戏。

[20]大请十王:在棚的东南角摆上十张桌椅,十个香炉,十殿阎君牌位,一个个都请到坛里十阎王位上,经诵《十王忏》,上祈十阎王赦出众生之罪。

[21]花米经:在修醮期间,去鬼王棚那儿,洒口花米。

[22]分班:有两本经典,一本是左班,一本是右班,其内容祈求上帝,五谷丰登、降福众生。

[23]九皇座:二十八张方桌搭起三个高座,一个在当中上画灯图,九个高功身穿法衣分别四次落座拜北斗、大行礼。拜完后,高功离座、延灯、卡戏,诵毕,送天师回府,音乐喧天,鼓磬齐鸣,鞭炮神枪震地,烟气成雾,灰似蝴蝶舞,幡如蛟龙行。

[24]信礼:念十位主神的经典和他们的名号。

[25]五品上斋:指五方神圣一个个请到大坛,诵经上表,经表毕,一个个入位,时间两晌。

[26]接三代:是本村东北方向鬼路,去迎三代亲戚。

[27]嘟噜上香:全体会首有序地上香,连连不断,道众伴奏音乐两个小时。

[28]三归依:三教归依,就是老君、圣人、佛各上表文,诵《归依经》。

[29]祝寿:给玉皇大帝庆寿,吹的曲子不能随便用。请玉皇必用《朝天子》,曲调欢快优美、旋律委婉动听,用音乐语汇描写出热烈欢腾的场景。诵经堂乐,里面行礼都是三拜九叩,大行礼。

[30]拜禅、拜表:先拜火笔,适用于批符、捉妖、拜表,在修醮几天所上的表文,恐有错误,行列不端,文字不正,拜后灭罪,禅是玉皇一部真经,众会首为赦出各自罪,叩头礼拜,每人叩头一百。进行祝寿、拜表仪式时,同时要诵读《灵宝修醮北斗经》,并且有相应的太平道乐来伴奏。

[31]渡桥:在棚外出搭起金银两桥,会首抱各祖的三代牌位,同登道岸,去往西天拜佛会祖。

[32]祭冰:祭奠冰雹龙王,求之化狂风为细雨,息冰雹以降甘霖。

[33]接赦:接玉帝圣旨。

[34]放赦:照玉帝圣旨去做。送五老、跑五方:把五老牌位请到宽大场内,请到二十八宿前,宴后,腾云驾雾加鸾。

[35]迎供:厨房迎来二百四十碗,茶酒、饼、汤各三十六样供向各位神前进贡。

[36]赦醮、降地:道众在坛前吹起很悲哀的曲子,好像恋恋不舍,与众神圣不想离开。

[37]送神:有几种送法,有的请来太公,有的大送神用十个橙子,十支灯。小送跪在坛前,叩头、礼拜后,净心清念。

[38]施食座:外地来的风流野鬼和各家的三代宗亲灵魂,都在鬼王棚边等候,所以醮毕,米酒花米,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来烧纸上供。

醮棚内是神圣的人与神交流的空间,醮棚外民间花会热闹非凡。整个醮场庄严而隆重。

民间打醮要建一次性临时道场即搭建醮棚,醮棚是仿照我国道教宫、观、道院的规置搭建的。下列醮棚平面图。

现状·分析

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至二月初,是广宗打醮的集中期,成为春节的延续。因此说其参与人数之多,是仅次于春节的一项民俗活动。现在官方主持的“皇醮”没有了,民间醮场分三类:祈祥醮场、度亡醮场、纪念醮场。祈祥醮场为人希求之事所做,如禳灾解厄、祈福延寿、求财嗣子、健康平安等;度亡醮场是孝子孝眷为去世亲人所做,祈望过世亲人早离苦海不入地狱,升往极乐仙境;纪念醮场,顾名思义是为纪念重大节日、道教师祖圣诞等而举行。一个村打醮,所在村家家接亲戚、户户待朋友,是打醮村的盛大节日。广宗全县213个村,“文革”以前,打醮的村有132个,目前已恢复到56个,近年来呈较快的上升趋势。打醮的间隔一至四年不等,确定的醮期及至地点一般不变,成为常规化的规约;每个村都有打度亡醮的习俗,多为经济条件好、信仰虔诚的农户,约占白事总数的十之一、二。从打醮收布施的数量,也可透视村民的信仰和参与热情,一般的村一场醮收入都在数万元,2013年田家庄三天真武醮收20万多元,2014年高家庄五天玉皇醮收30万多元,况且广宗是全国的贫困县,老百姓并不富裕。

以上是民间信仰广宗打醮的概况。本人对打醮的功能、意义及偏见粗浅分析如下。

一、打醮营造了村落社区的和谐氛围。笔者在多个搭建醮棚和醮场看到,村民无论是年长“操心”的,还是年轻出力的,真可谓常说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当下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这里没讲报酬的,完全是自觉地公益行为,充满了少见的和谐奉献气息。民众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在醮事活动中追求人与神的统一,把求福禳灾,祈求人寿年丰等美好的愿望托付给神仙,以实现人世间的太平祥和。

二、人神共乐。醮棚内,酬神的音乐和舞蹈是必不可少的。广宗的伙居道士能演奏太平道乐曲牌134首,五旦夕醮场就演奏310首(次)。转供是把信众的供品通过道士转给神的一种舞蹈形式,它边用韵腔诵经,边循舞蹈图谱行进,边吹奏音乐,歌、舞、乐三位一体,神看了怎么不赏心悦目呢?以上是用道教音乐娱神。醮场还有一个习俗,无论剧团、文艺班、武术队到醮场助兴演出,须先到醮棚内献艺娱神,实际上是娱人。醮棚外,更是人们狂欢的场所。表演者能在众人面前一展风采,自己的艺术价值得以实现,兴奋和自豪溢于言表。观众的愉悦心情化成接连不断的掌声、喝彩声。广宗是文化部2000年命名的花会类“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品类众多,乡间醮场的演出平台,促进了民间艺术的繁荣;神仙借助文艺演出又增强了感召力,二者相得益彰,构建了一个人神共乐的场域。

三、近年来,国家把打醮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加以保护,但少数人仍对它存有偏见。偏见由来已久,请看民国廿二年《广宗县志·风俗略》中的记述:“自昔以神道设教,鬼神之说深入人心,牢不可破。每于春秋佳日,迎神报赛、演戏修醮,广设帐幕,陈列神袛。有菩萨、阎王、风师、雨师、雷神诸名目。绘为奇形怪状,以吓乡愚。其源皆本于释道之流飞笺邻村,招致百戏。男妇远道趋赴,焚香膜拜,鼓乐喧阗,所费以数千计,无吝啬也。各村偶像,所在多有,以土地祠、关帝庙为最多,余如真武、碧霞元君、泰岳行官、水火、三官等次之。每逢水旱,焚香拜祷,或遇疾病延巫祈禳 ,惟诚惟谨。自革命(辛亥革命---编者注)成功,极力破除迷信,然此风仍未艾也。”县志编纂者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观点,把打醮视为迷信,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革命,更是作为“四旧”加以破除。但至今仍是方兴未艾。其原因,正如一位名人所说,能顽强存留下来的,肯定是合理的。广宗民间打醮,已成为村民乡土生活的组成部分,形成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文化生态区。政府部门要做的工作是,因势利导,发扬其积极合理的成份,引导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