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老人10年腹瀉未重視最終癌變 醫生提示:腸道疾病要早重視早治療

武漢晚報18訊(記者莫梓芫 通訊員周莉 陳舒)六旬老人長達10年時間腹瀉卻不重視,最終檢查為直腸癌變,不僅只能通過手續續命,還需要做肛門改道,在腹部做造瘻排便。


60歲的李先生面對自己病情的嚴重性,後悔不已。如果10年前,他就提早到醫院治療檢查,可能一切都不會發生了。原來,李先生的腹瀉從10年前就開始出現,當時以為是痢疾,進行了輸液治療,症狀很快改善。但從那以後,李先生就會出現隔三差五腹瀉的情況,考慮到可能是自己腸道敏感,也沒啥大毛病,他自己就吃了些止瀉藥物對付,肚子拉得太猛,就在家附近的門診打點滴。這一拖延,就是10年。

這一週,李先生的腹瀉又持續出現,而且加量吃藥都控制不住,大便上還帶走粘液和血。家裡人都不放心,齊力給他做思想工作,他才同意上家附近的武漢市第三醫院。而且一來醫院,李先生不配合醫生檢查,直接要求打止瀉藥物。經過醫生反覆勸說,才同意做腸鏡檢查。檢查結果令李先生和全家人難過,原來,李先生的直腸已經長了一圈腫物,佔據腸腔的三分之二。這已然是直腸癌變了,只能行外科手術治療來續命,而且由於病灶離肛門較近,肛門都無法保留,只能在肚子上打個洞做個造瘻排便。

三醫院消化內科黃莎莎介紹說,臨床上這樣的事例很常見,結直腸癌都是從腺瘤性息肉開始慢慢長成的,如果能早一點做腸鏡,在還是腸息肉階段就切掉,就不會發生病變或者拖到要做手術這一步了。黃莎莎強調,上了45歲的市民都應該將腸鏡檢查視為健康例行檢查,因為腸道癌症的形成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早期發現息肉及時切除,避免後期癌變可能,而且早期腸癌的治癒率也非常高,尤其建議有慢性腹瀉和便血的患者應儘早就醫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