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保持量化寬鬆,就可以防止通貨緊縮和減輕經濟疲軟嗎?

limali


量化寬鬆是一種注入流動性的貨幣政策,普遍存在於發達經濟體。這種操作出現的時間並不長,2000年之後才逐漸被使用。量化寬鬆下,貨幣政策並不是微調,而是打了強心針,這種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將帶來深遠影響。可參見本人頭條號文章《明斯基時刻是否會降臨?》和《歐央行負利率的原因及影響》兩篇文章涉及到相關論述。

當傳統貨幣政策工具敏感度下降,並且不存在操作空間的時候,就可以考慮採用量化寬鬆的做法。具體而言,當央行基準利率接近零或已經是負利率的時候,進一步降息的效果和空間都很小,則可能採用量化寬鬆。具體操作方法是:為了加大貨幣政策刺激力度,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注入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

這一操作好似給病人心臟電擊,能夠起到明顯的刺激作用。最大的作用是抑制通貨緊縮,穩定物價。在經歷房地產泡沫破滅“失去的十年”之後,日本於21世紀初率先使用量化寬鬆,一定程度上讓疲弱的經濟有所恢復。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歐央行以及英國央行都採取了量化寬鬆,對危機後市場信心的恢復起到重要作用。

由於量化寬鬆是強心針,能夠起到救命的作用,但能否讓經濟恢復健康很難說,可能有三種不同情況。如果量化寬鬆政策力度恰當,那麼在通貨緊縮風險結束後物價回升帶動生產復甦,經濟逐漸步入正軌。如果量化寬鬆政策力度過猛,極有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房地產、大宗商品價格會快速上漲出現泡沫風險,最近幾年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導致存在明斯基時刻風險。如果量化寬鬆政策力度不夠,那麼通貨緊縮風險難以消除甚至惡化,發生流動性消失悖論。

此外,量化寬鬆這劑藥的副作用還很大,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新的風險,原因在於貨幣乘數的變化。什麼是貨幣乘數?也就是基礎貨幣轉化為貨幣供應量的倍數。舉個例子解釋一下(明白貨幣乘數的朋友這裡可以略過):通過量化寬鬆政策發放基礎貨幣100塊錢,企業A向銀行貸款獲得這100塊錢投資購買設備而支付給企業B,企業B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又把這100塊錢貸款給企業C,企業C也擴大投資支付給企業D存入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企業E……,以此類推,基礎貨幣100塊而派生出來的貨幣供應量不斷增長,形成乘數效應。如果這100塊錢來回轉了8個圈,就相當於金融機構只獲得100塊錢的基礎貨幣而派生出了800塊錢的貸款注入實體經濟,那麼貨幣乘數就為8(真實情況中還得考慮存款準備金率、流轉中遺失的貨幣等因素)。

在實體經濟需求疲弱的情況下,通過釋放流動性並不能增加需求,貨幣乘數往往較低,這時候量化寬鬆難以促進信貸市場恢復,刺激經濟的效果就不好。接著以上例子,如果企業對市場非常悲觀,銀行獲得100塊錢的基礎貨幣,哪怕貸款利率非常低企業也不願意貸款,那麼基礎貨幣就難以起到擴大貨幣供應量的作用,實體經濟獲得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會顯著增強。

在實體經濟需求疲弱的情況下,如果加大基礎貨幣投放不能擴大產品的產量,但仍能起到穩定和抬升物價的作用,從而抑制通貨緊縮。當產品供應量恆定的時候,產品價格就是貨幣流動性的一種體現,釋放的基礎貨幣越多,流動性越能夠推升產品價格。如果這樣的現象發展到極致,那麼就會出現快速的通貨膨脹,產品價格高漲但生產並未復甦甚至萎縮,失業率高,也就是發生了滯漲。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由於釋放流動性不能擴大生產,單純地通過貨幣政策應對滯漲的效果很不理想,反而會推升資產價格。需要產業政策從供給側去推動,也就是採取供給側改革措施。美國里根政府這麼做過,我國目前也在這麼做。

在實體經濟出現復甦之後,貨幣乘數往往會快速增長,這時候繼續推行大力度的量化寬鬆就會帶來巨大風險。接著以上的例子,剛開始企業不願意貸款擴大投資生產,這時候貨幣乘數非常低。隨著量化寬鬆力度加大,貨幣流動性抬升了產品價格,部分企業在價格帶動的利潤驅使下開始生產,並獲得這100塊錢的貸款擴大投資,其他企業也隨之投資生產,那麼貨幣乘數便快速加大。隨著貨幣乘數的增大,如果量化寬鬆力度不減反增,那麼派生出來的貨幣供應量可能呈幾何式增長,在極短的時間裡經濟就會出現局部過熱和泡沫吹大。近幾年全球樓市、大宗商品市場似乎有這樣一種趨勢。在經濟通縮風險消除之後應儘快減少量化寬鬆力度,如果到經濟完全復甦之後才退出,那麼極有可能出現失控現象,泡沫風險快速增長。

因此,對量化寬鬆政策調整的敏感性和及時性都需要很強。目前正處於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變過程,從寬鬆轉為中性或略緊,重點放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美國在2013年末就開始減小量化寬鬆力度,逐漸削減QE規模,2015年末開始加息。雖然我國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空間仍然很大,沒有實際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但在房地產市場高漲後,2016年貨幣政策也轉為中性,開展縮表、降槓桿和金融風險排查工作。


學之智經濟


這要看經濟處於什麼階段!如果光靠量化寬鬆就能解決經濟疲軟的問題,那麼經濟問題就沒那麼複雜了。各國靠印錢就能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的話,各國人民豈不歌舞昇平,世界一片祥和景象?現實是有時靠量化寬鬆,反而起反作用。所以,問題沒那麼簡單!

經濟發展一般經歷四個階段:衰退期、復甦期、過熱期和滯脹期。這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循環,週而復始。一般各國央行根據這四個階段的不同發展時期,實行不同的貨幣政策。

衰退期一般經濟蕭條、企業經營困難、社會消費不足,央行會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向實體經濟注入資金,企業得到資金起死回生,正常運轉後生產的商品投放市場,工人工資得到保障,資金、商品、人力、市場形成良性發展。

復甦期一般經濟剛剛起步,在衰退期的政策繼續延續,但是力度沒有衰退期大。經過前期不遺餘力的大力支持,這時政府會根據經濟復甦的力度調整節湊,最好的效果是不能拖後,也不能超前,適中最好。

過熱期的經濟處於狂熱時期,到處都是機遇、處處都能賺錢,物價飛漲、經濟不斷擴張,企業不斷擴產,大量商品湧向市場,消費能力高漲。這時央行會控制物價實行貨幣緊縮,市場進入加息通道。

滯脹期是過熱期的延續,但是飆升的物價水平超出了社會承受能力,無價的上漲速度大大超出工資的上漲幅度和消費水平。人們不再敢大幅度消費,但是,企業的商品卻仍舊不斷生產,積累。最終企業銷售不出過多的商品而停工,庫存積壓,資金週轉陷入困境,嚴重的破產。最後,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陽伴金生


這問題分兩方面看。一般來說需要持續寬鬆來保持經濟發展的,一般是為了防止疲軟。足夠的貨幣投入能帶來投資增加,就業增加,收入增加,消費增加。但是這種投入是一種看得見的手,它會妨礙看不見的手對經濟的調整。

比如說,當市場投資趨緩,一般是市場人士看不到新的增長點,看不到利潤,或者既有行業已經飽和和過剩,那麼他就會放慢或者停止投入。這表現為經濟發展緩慢。因為投入,沒有產出和利潤,很可能成為一個債務。政府在這種時候,增加點基礎建設投資,比如道路,高速公路,地鐵,高鐵。來幫助就業,幫助收入提振和消費提振。但是這些投資就轉化為另一種債務。比如高鐵的投入它就沉澱在那裡了。即使是高速公路不是也年年收費年年虧麼。

在城市內的投入,可以通過地價房價來轉化,但是更大的投資就難以通過經營回本。

另外寬鬆的貨幣政策,也使得能接續上貸款的落後產能也繼續存留。

可以說寬鬆越久,寬鬆程度越大,越是難以扭轉。所以經濟學家稱之為飲鴆止渴。

所以寬鬆政策帶來的好處是短期的,和不可持續的。經濟的發展還是靠積極的產業升級轉移,適度降低落後產能,創造新的增長點。只是在新增長點還不能產生作用的時候,政府加大投入,即使產生負債也比更多保留落後產能產生負債要來的積極和對大家都更有意義。

其實上層來看,有些新的增長點還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增長點。比如網店,電商。它只不過是把既有的消費改變路徑。它並不擴大和增加消費,再比如把大潤發該換業主,也不會產生新產能和新消費市場。但是它更有效率,這是沒錯的。就像大媽說無人超市一樣,售貨員都沒了,那就業咋辦。新經濟如果只是互相掠奪市場,並不創造市場。那只是一個減法。


大舟財經觀


寬鬆,就是印鈔,通過購買國債進入市場,提供流動性,市場選擇能產生利潤的行業進行投資,包括實體和金融,實體投不下去,就只能金融系統空轉,加速危機,美國實體靠軍工,高科技,農業支撐,暫時領先,所以本輪危機挺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