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保持量化宽松,就可以防止通货紧缩和减轻经济疲软吗?

limali


量化宽松是一种注入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普遍存在于发达经济体。这种操作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00年之后才逐渐被使用。量化宽松下,货币政策并不是微调,而是打了强心针,这种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将带来深远影响。可参见本人头条号文章《明斯基时刻是否会降临?》和《欧央行负利率的原因及影响》两篇文章涉及到相关论述。

当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敏感度下降,并且不存在操作空间的时候,就可以考虑采用量化宽松的做法。具体而言,当央行基准利率接近零或已经是负利率的时候,进一步降息的效果和空间都很小,则可能采用量化宽松。具体操作方法是:为了加大货币政策刺激力度,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操作好似给病人心脏电击,能够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最大的作用是抑制通货紧缩,稳定物价。在经历房地产泡沫破灭“失去的十年”之后,日本于21世纪初率先使用量化宽松,一定程度上让疲弱的经济有所恢复。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欧央行以及英国央行都采取了量化宽松,对危机后市场信心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量化宽松是强心针,能够起到救命的作用,但能否让经济恢复健康很难说,可能有三种不同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力度恰当,那么在通货紧缩风险结束后物价回升带动生产复苏,经济逐渐步入正轨。如果量化宽松政策力度过猛,极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房地产、大宗商品价格会快速上涨出现泡沫风险,最近几年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导致存在明斯基时刻风险。如果量化宽松政策力度不够,那么通货紧缩风险难以消除甚至恶化,发生流动性消失悖论。

此外,量化宽松这剂药的副作用还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新的风险,原因在于货币乘数的变化。什么是货币乘数?也就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量的倍数。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明白货币乘数的朋友这里可以略过):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发放基础货币100块钱,企业A向银行贷款获得这100块钱投资购买设备而支付给企业B,企业B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又把这100块钱贷款给企业C,企业C也扩大投资支付给企业D存入银行,银行再贷款给企业E……,以此类推,基础货币100块而派生出来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形成乘数效应。如果这100块钱来回转了8个圈,就相当于金融机构只获得100块钱的基础货币而派生出了800块钱的贷款注入实体经济,那么货币乘数就为8(真实情况中还得考虑存款准备金率、流转中遗失的货币等因素)。

在实体经济需求疲弱的情况下,通过释放流动性并不能增加需求,货币乘数往往较低,这时候量化宽松难以促进信贷市场恢复,刺激经济的效果就不好。接着以上例子,如果企业对市场非常悲观,银行获得100块钱的基础货币,哪怕贷款利率非常低企业也不愿意贷款,那么基础货币就难以起到扩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实体经济获得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会显著增强。

在实体经济需求疲弱的情况下,如果加大基础货币投放不能扩大产品的产量,但仍能起到稳定和抬升物价的作用,从而抑制通货紧缩。当产品供应量恒定的时候,产品价格就是货币流动性的一种体现,释放的基础货币越多,流动性越能够推升产品价格。如果这样的现象发展到极致,那么就会出现快速的通货膨胀,产品价格高涨但生产并未复苏甚至萎缩,失业率高,也就是发生了滞涨。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由于释放流动性不能扩大生产,单纯地通过货币政策应对滞涨的效果很不理想,反而会推升资产价格。需要产业政策从供给侧去推动,也就是采取供给侧改革措施。美国里根政府这么做过,我国目前也在这么做。

在实体经济出现复苏之后,货币乘数往往会快速增长,这时候继续推行大力度的量化宽松就会带来巨大风险。接着以上的例子,刚开始企业不愿意贷款扩大投资生产,这时候货币乘数非常低。随着量化宽松力度加大,货币流动性抬升了产品价格,部分企业在价格带动的利润驱使下开始生产,并获得这100块钱的贷款扩大投资,其他企业也随之投资生产,那么货币乘数便快速加大。随着货币乘数的增大,如果量化宽松力度不减反增,那么派生出来的货币供应量可能呈几何式增长,在极短的时间里经济就会出现局部过热和泡沫吹大。近几年全球楼市、大宗商品市场似乎有这样一种趋势。在经济通缩风险消除之后应尽快减少量化宽松力度,如果到经济完全复苏之后才退出,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泡沫风险快速增长。

因此,对量化宽松政策调整的敏感性和及时性都需要很强。目前正处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变过程,从宽松转为中性或略紧,重点放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美国在2013年末就开始减小量化宽松力度,逐渐削减QE规模,2015年末开始加息。虽然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空间仍然很大,没有实际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但在房地产市场高涨后,2016年货币政策也转为中性,开展缩表、降杠杆和金融风险排查工作。


学之智经济


这要看经济处于什么阶段!如果光靠量化宽松就能解决经济疲软的问题,那么经济问题就没那么复杂了。各国靠印钱就能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的话,各国人民岂不歌舞升平,世界一片祥和景象?现实是有时靠量化宽松,反而起反作用。所以,问题没那么简单!

经济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衰退期、复苏期、过热期和滞胀期。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一般各国央行根据这四个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

衰退期一般经济萧条、企业经营困难、社会消费不足,央行会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企业得到资金起死回生,正常运转后生产的商品投放市场,工人工资得到保障,资金、商品、人力、市场形成良性发展。

复苏期一般经济刚刚起步,在衰退期的政策继续延续,但是力度没有衰退期大。经过前期不遗余力的大力支持,这时政府会根据经济复苏的力度调整节凑,最好的效果是不能拖后,也不能超前,适中最好。

过热期的经济处于狂热时期,到处都是机遇、处处都能赚钱,物价飞涨、经济不断扩张,企业不断扩产,大量商品涌向市场,消费能力高涨。这时央行会控制物价实行货币紧缩,市场进入加息通道。

滞胀期是过热期的延续,但是飙升的物价水平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无价的上涨速度大大超出工资的上涨幅度和消费水平。人们不再敢大幅度消费,但是,企业的商品却仍旧不断生产,积累。最终企业销售不出过多的商品而停工,库存积压,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严重的破产。最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阳伴金生


这问题分两方面看。一般来说需要持续宽松来保持经济发展的,一般是为了防止疲软。足够的货币投入能带来投资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但是这种投入是一种看得见的手,它会妨碍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整。

比如说,当市场投资趋缓,一般是市场人士看不到新的增长点,看不到利润,或者既有行业已经饱和和过剩,那么他就会放慢或者停止投入。这表现为经济发展缓慢。因为投入,没有产出和利润,很可能成为一个债务。政府在这种时候,增加点基础建设投资,比如道路,高速公路,地铁,高铁。来帮助就业,帮助收入提振和消费提振。但是这些投资就转化为另一种债务。比如高铁的投入它就沉淀在那里了。即使是高速公路不是也年年收费年年亏么。

在城市内的投入,可以通过地价房价来转化,但是更大的投资就难以通过经营回本。

另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使得能接续上贷款的落后产能也继续存留。

可以说宽松越久,宽松程度越大,越是难以扭转。所以经济学家称之为饮鸩止渴。

所以宽松政策带来的好处是短期的,和不可持续的。经济的发展还是靠积极的产业升级转移,适度降低落后产能,创造新的增长点。只是在新增长点还不能产生作用的时候,政府加大投入,即使产生负债也比更多保留落后产能产生负债要来的积极和对大家都更有意义。

其实上层来看,有些新的增长点还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点。比如网店,电商。它只不过是把既有的消费改变路径。它并不扩大和增加消费,再比如把大润发该换业主,也不会产生新产能和新消费市场。但是它更有效率,这是没错的。就像大妈说无人超市一样,售货员都没了,那就业咋办。新经济如果只是互相掠夺市场,并不创造市场。那只是一个减法。


大舟财经观


宽松,就是印钞,通过购买国债进入市场,提供流动性,市场选择能产生利润的行业进行投资,包括实体和金融,实体投不下去,就只能金融系统空转,加速危机,美国实体靠军工,高科技,农业支撑,暂时领先,所以本轮危机挺过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