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關羽之死,誰之過?

永遠的流水聲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關羽形象是非常偉光正的,忠勇有謀,能征善戰,不過最終卻敗走麥城,死於東吳大將呂蒙之手。龐統死後,益州的局勢惡化,諸葛亮遂率領張飛、趙雲回到益州,而此後荊州實際上只剩下關羽一個人,而關羽與曾經劉表屬下的傅士仁等人矛盾激化,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關羽做一個將軍可以,做統帥不行。

關羽被東吳殺害的過程是這樣的:關羽在得知自己的根據地南郡被東吳攻佔之後,遂派使節前往東吳統帥呂蒙處進行說服,而呂蒙帶著使節在全城進行了遊歷,發現城中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的很好,所以使節就把這個消息給帶了回去。消息傳出後,關羽軍中人心大亂,所以無奈之下,關羽只得西撤,最後到了麥城,孫權派人去勸降關羽,但是關羽假裝投降,離開麥城後繼續西撤,最終關羽和其子關平被東吳的潘璋所殺。

關羽之死,劉備當然要負些責任,實際上劉備和關羽並非像《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那樣是鐵桿的兄弟。在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後,關羽已經變得十分不可一世,而關羽對於劉備重要馬超、黃忠也是非常的不滿,所以二人的矛盾是不斷激化的,因此有一種說法是劉備為了去除關羽的勢力,不惜放棄荊州的土地,而任憑關羽與東吳交惡,最終借孫權的手除掉了關羽。

關羽本人實際上也並非像書裡面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實際上關羽是一個缺乏足夠智慧的莽夫,關羽實際上也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

關羽之死以及荊州之失,使得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設計的兼跨荊、益的方案徹底破產,最終也使得整個蜀漢的發展處於一種受限制的狀態。


青年史學家


怪二爺太驕傲了,情商太低了。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讓人落後啊同志們。

二爺當然有驕傲的資本,他誅文丑斬顏良,水淹七軍……每一件事都是響噹噹的。

老大讓他守荊州,身為一城之主,且又地處要衝,南有孫權,北有曹操。身處夾縫之中,二爺一把刀,竟然讓兩家不敢輕易妄動,這就證明了實力。

武力自然是堅強的後盾,但是呢,光靠武力是不行的,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猛虎也怕一群狼。這就需要外交的智慧了。

正所謂當力量不等時,力量就是外交,當力量對等時,外交就是力量。

而顯然當時以劉備的實力,根本不足以碾壓孫、曹任何一方。所以必須要靠外交智慧。

但二爺只有個人英雄主義,在外交上缺乏手段。

例如諸葛瑾來為孫權的兒子說媒,想討二爺的女兒做老婆,結果二爺一句話就把人傷了:“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這話就算說給我這樣的無名小卒都夠傷人的,何況對人家孫權這樣的老大。你讓人家顏面何在。

本來能交朋友的事,結果多了一個仇人。

當然有人說了,這是孫權的計謀啊,這是要挑撥二爺和劉備的關係啊。就算這是真的,拒絕也應該有拒絕方法把。

明清之際的毛宗崗讀三國演義讀到這裡都說二爺這話太傷人了,他替二爺想了一套說辭:兩家之和不和,不在婚與不婚也。漢中王嘗受室於東吳矣,吳侯能惠顧前好,則有孫夫人在,何必又重以某之婚姻。苟其不能,雖婚無益。

這樣說就顯得情商高多了啊。

對對手這樣子,對手下的文臣也是這樣,他看不起手下的糜芳和傅士仁,導致二人背叛了他。

因為他的驕傲導致了他輕視敵人,導致他失去了荊州。

二爺的諡號是“壯繆侯”,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

武而不遂可以理解為有本領沒有發揮出來,名與實不同則是繆——這就有點意味深長了。

我們的關二爺也只能是這樣的關二爺,倘若八面玲瓏也就不是他了。


錦翼


關羽之死在三國時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之前,劉備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關羽又在襄樊戰役中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一度嚇得要遷都到黃河以北,曹仁也打算棄守襄陽而去。在此形勢一片大好得情況下,孫權背信棄義,派呂蒙從背後偷襲,曹操得到孫權得書信後,安心下來,也派徐晃南下攻打關羽。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關羽終於戰敗被殺。縱觀關羽之死,究竟誰應該負責呢?



首先是孫權,赤壁之戰前,孫劉兩家結盟,共同抵抗曹操。但是孫權認為荊州應該是他的,所以始終不大遵守這個盟約,總是有小動作。尤其是劉備率軍入川后,孫權更是小動作不斷。此次,在關羽取得一片大好形勢下,更是暗中和曹操結盟,直接出動大軍截斷關羽後路,使得曹操逃過一劫,北伐大業最終功敗垂成。



其次是關羽,關羽過於輕敵,對孫吳方面開始還能保持警惕。但是在水淹七軍後,自信心極度膨脹,忽略了孫吳方面可能帶來的威脅,調集荊州主力北上攻取襄陽,給了呂蒙可乘之機,為日後敗亡種下了因果。



還有就是劉備,劉備之前幾年取西川,奪漢中,一改過去幾十年沒有立錐之地到擁有如此廣大地盤,興復大漢江山指日可待。在此時,關羽又水淹七軍,更是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卻忽略了孫權的無恥。沒料到孫權為了得到荊州,居然和大敵曹操結盟,最終使得北伐大業功敗垂成,一切都成空。


平安讀歷史


關羽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武聖,特別是在《三國演義》裡,更是集忠義、武功卓絕於一身。關羽的死,是三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很多人都為之嘆息、扼腕。那麼,關羽的死是誰之過呢?

最流行的一種說法,說兇手是東吳的呂蒙,呂蒙白衣過江,偷襲成功,導致了關羽戰敗,《三國演義》就主要採納了這種說法。有人說,要怪東吳大將潘璋手下的馬忠,是他擒殺了關羽,的確,他是命令的執行者。還有人說,真兇是劉封,就是他不發兵相助關羽,不過他之過在於不作為,算不得真兇。今天,要提出另一個“真兇”,那就是東吳一個叫吳範的官員。

吳範這個名字一般人聽著很陌生,在歷史上不顯,不過在《三國志》中有記載,“權與呂蒙謀襲關羽,議之近臣,多曰不可。權以問範,範曰:‘得之。’”孫權隨之力排眾議,就讓呂蒙去偷襲了。是不是覺得有點滑稽,孫權就因為吳範的兩個字,就拍板了大事,是不是過於相信這個吳範了?《三國志·吳範傳》還有記載:“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權問範曰:‘競當降否?’範曰:‘彼有走氣,言降詐話耳。’權使潘璋邀其徑路,覘候者還,自羽已去。範曰:‘雖去不免。’問其期,曰:‘明日日中。’權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權問其故,範曰:‘時尚未正中也。’頃之,有風動帷,範拊手曰:‘羽至矣。’須臾,外稱萬歲,傳言得羽。”關羽的詐降,因為吳範被一語道破,還被算準了關羽被擒的準確時間。是不是很神?因為吳範的話,孫權就力排眾議攻打荊州;因為吳範的話,關羽逃生無望,這個吳範,可以說是關羽之死的“真兇”,也是真“神”。吳範預測未來的能力實在令人驚歎。

後來有記載,他還料準過劉備拿下益州的時間,還料中了孫權稱帝的時間,更驚歎的是,他甚至還算出了自己的死亡時間。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曾說道:“神仙之術,詎可測量,臣之臆斷,以為惑眾,所謂夏蟲不知冷冰耳。”


美國高娓娓


關羽之死其實諸葛亮應該負主要責任!這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所致。雖然這裡面有關羽剛愎自用的成分在裡面,可是從史實角度來看,就算關羽沒有大意,那麼荊州同樣守不住,因為曹魏與孫吳結盟攻打荊州,關羽必敗無疑。這就是劉備決策層自己出現在的失誤了。

作為政治家,諸葛亮本應該知道孫權會跟曹操同時來進攻的,因為荊州對吳國很重要!荊州佔據長江上游,擁有烏林渡口可以從北岸向南岸進攻,而南岸卻有幾百裡邊境無險可守!這使得孫吳將時刻面臨蜀漢軍隊的威脅。這也是關羽輕視吳軍的主因,總覺得自己可以分分鐘攻入吳國。這恰恰就是一種很危險的思想,因為沒有人願意被威脅著!

諸葛亮在當時就不應該讓劉備下指令給關羽去進攻襄樊,而且還應該派兵去增援關羽!這樣才能有機會守住荊州。至少不給孫吳跟曹魏聯手的機會。


優己


關羽之死,是關羽自大,也有諸葛亮的原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name": "21.m4v\

付遵毅


關羽之死,有自己的原因,更有劉備和諸葛亮的原因。雖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記載了關於剛愎自用,自恃天下無敵的傲慢性格,但是關羽丟失荊州僅僅用大意失荊州就解釋一切是不切實際的。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用程昱的話來描述就是“傲上而不侮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譽最著”。的確,不管是老版本的三國,還是某版的《新三國》,都對關羽的性格特點刻畫的比較詳細。關羽藐視權貴,對地方的豪強並不客氣,但是並不欺辱下層民眾和士兵,恩怨分明,大義泯然。關羽武功高強,自呂布被殺之後,依仗赤兔馬與青龍偃月刀,自恃天下無敵。自以為熟讀《春秋》,熟知兵法韜略,特別是對水軍強大,馬步兵相對較弱的江東諸將向來藐視,開口閉口都是江東鼠輩,這些也是關羽的弱點。有的弱點和優點結合在一起,加上當時的環境成為了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兵敗被殺的致命因素。

首先,劉備在取得漢中之後,沒有按照隆中對中的計劃行事,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中大戰之前,劉備為了與安住孫權,將自己掌握的荊州六郡分了一半給孫權,換取了與東吳的繼續合作,劉備領兵攻擊漢中,孫權領兵攻擊合肥。雖然孫權攻擊合肥最終失敗,但是曹魏也沒能南下江南,而劉備則襲取漢中。

漢中大戰之後,劉備擁有半個荊州,漢中與益州,以及上庸。按照隆中對中的計劃,這個時候應該東和孫權,南撫蠻夷,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一旦天下有變,則讓上將(關羽)提荊州兵北伐洛陽,而劉備率軍翻越秦嶺北伐長安,如此漢室可興。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隆中對中所說,是要等天下有變才可以主動攻擊曹魏。並沒有說佔據了益州和漢中之後,馬上開始北伐。然而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劉備在勢力達到頂峰時,沒有選擇休養生息,而是立刻就選擇了繼續攻擊。

雖說襄樊戰役的爆發是因為曹操在司馬懿的建議下有意聯合孫權夾擊荊州,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命令關羽率先攻擊襄陽和樊城,曹魏膽寒之後,孫權就不敢輕易出兵。這樣的計劃雖說也不無道理,但是劉備完全可以選擇好言安撫孫權,繼續維持孫劉聯盟。既然要率先討伐曹魏,就應該為關羽的北伐做好支援。要麼派兵從蜀中北伐長安,牽制曹魏主力,要麼派兵支援荊州,確保關羽兵力充足,萬無一失。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劉備在自己下命讓關羽發動襄陽和樊城戰役的情況下,也明知東吳時刻在覬覦荊州的情況下,既沒有派兵牽制曹軍,也沒有派兵支援荊州,坐視關羽面臨著一挑二的困境。

由此可知,劉備和諸葛亮奇怪的決定,造成了關羽兩面受敵的威脅,是大意失荊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關羽沒有按照諸葛亮臨走時留下的計策行事,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諸葛亮入川之前,留給關羽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關羽雖然表面上記在了心裡,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按照這個策略執行。特別是東和孫權在關羽眼中完全沒有必要,不僅沒有必要,甚至鄙視江東諸將。

實際上,孫權雖然一直很想得到荊州,但是並沒有一開始就打算武力解決荊州,撕破孫劉聯盟。直到曹操有意聯合孫權夾擊荊州之時,孫權再三權衡,依舊希望聯合劉備共同對付北方的曹操,並且有意與關羽聯姻。但是關羽不但沒有答應聯姻,甚至還侮辱了使者,這一舉措對孫權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促使著孫權最終下定決心與曹操一起聯手拿下荊州。呂蒙在陸遜的建議下,偽裝生病隱退,麻痺了關羽,然後白衣渡江,襲擊了荊州。

如果關羽能夠盡力聯合孫權,或許情況未必會像後來那麼糟糕,因為沒有做到諸葛亮留下的八個字,所以造成了兩面受敵,背後遭到偷襲的困境,致使大意失荊州。

最後,關羽的性格是他戰死的重要原因。

關羽丟失荊州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的錯誤指揮以及關羽的大意造成的,但是關羽最後戰死,就是他自身的性格決定的。

關羽雖然和劉備是異性兄弟,但是畢竟還是異性兄弟,疏不間親,在劉備收劉封為義子的問題上,關羽多管閒事,而在劉備立嗣時,關羽又過多的干預了劉備的家事,雖然沒有激怒劉備,但是卻惹惱了劉封。

在關羽兵敗之時,近在咫尺的劉封與孟達卻最終沒有發兵救援關羽,致使荊州最終丟失,是荊州丟失的罪人之一,但是如果不是因為記恨關羽,也許未必會袖手旁觀,畢竟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再怎麼昏聵也不至於眼睜睜的看著劉備辛苦創下的基業丟失。

丟失荊州之後,關羽完全有機會向西退入蜀中,等待劉備的援軍,然後在收復荊州。但是關羽卻執意要死守麥城,等待援軍,錯過了撤退的最好機會。最終在麥城城外,關羽兵敗被俘,義重如山的關羽最終拒絕投降,被孫權下令斬首。

綜上所述,關羽丟失荊州,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劉備和諸葛亮指揮不力的原因,但是最終戰死,則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


徽南城意


我對關羽怎麼樣死的?失去荊州有詳細的描述,我寫的神奇的建安24年,你們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我相信你看完我寫的是一章節你應該很清楚。關羽到底是為什死的?




知常容


關羽敗走麥城是整個三國演義的重要轉折點。那麼,關羽之敗,究竟是何原因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考究:

1、寫檢討首先要檢討自己,關羽兵敗敗在心高氣傲。 自從跟了大哥混江湖,關羽南征北戰東討西伐,在己方隊友諸葛孔明的指引下,幾乎沒啥大的敗績,三英戰呂布,杯酒斬華雄,一次的成功也許說明不了什麼,但屢戰屢勝就不能歸結於對手太弱,關二哥用超高的勝率驗證了自己的心裡判斷“原來真的不是對手太弱,是TM自己太強啊”。放眼整個三國的江湖,恐怕除了已經先走一步的呂布,二哥論武力值還真不把誰放在眼裡。年紀上來了心氣神也跟著上來了,在蜀國這個如日中天的小集團裡,靠著和劉備拜把子的關係,自封個二把手是沒啥問題的。面對吳國攻訐,回想當年單刀赴會,何等英雄豪傑,又怎會把這些圍城鼠輩放在眼中?有種衝進城來打我啊~~~

2、其次要吐槽的是敵方不要臉。 二哥原本是在荊州呆的悶了想出來透口氣順帶打打秋風撈個城池回去的,北取襄樊斬龐德收于禁,一切都和計劃之中設想一致的順風順水,沒曾想這流氓魏國還能打不過叫幫手的,一拳難敵四手,魏吳聯手,斬斷退路,英雄哀歌起,最終還是兵敗麥城令後人惋惜不已。

3、 最後要diss的是隊友不給力 沒有助攻個輸出啥的,就算不給輸出好歹奶一口啊。 二哥跑路駐紮在距離益州二十里臨沮,死活等不來援軍,雖說當時沒有手機通訊啥的,但20裡地的戰事近在咫尺,作為地方官不可能完全不知情,而且這戰也不是打了一時片刻。但凡上庸劉封、孟達,以及在不遠處溜達著的馬超大哥,傾盡全力出擊救援,不說一定能救下二哥,至少這個氣勢上也能嚇嚇對手,給個空子別把城圍這麼死也就溜走了。可怕的是沉默,整個蜀國集團居然眼睜睜看著自家二哥被拿於門口。這種豬隊友各種心機婊的算盤,是忠勇著稱的二哥始料未及的。民族大義面前,就算平時有個啥恩怨情仇,也該暫時放在一邊吧!!


簡優小許


關羽之死的確是個謎團,他從發動襄樊之戰到敗走麥城,再到被東吳所擒歷時6個多月,而西川方面居然毫無動靜。不派兵支援也不出兵側應,這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我提出一個可能性,大家參考一下,就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根本就沒有通過劉備和諸葛亮,就是說西川根本就不知道這場大戰,關羽因為有假節鉞的權力,名義上是可以不需要得到劉備的同意,第二關羽可能有了不臣之心,大家不要急著噴,關羽雖然有假節鉞的權力,但至少應該上書告知劉備呀,但沒有史料證明關羽通知了劉備,關羽在劉備在漢中大勝之後立馬發動襄樊之戰很可能是對劉備的勝利有不服或忌妒之心,認為自己一樣可以達到劉備的功業,劉備稱漢中王,他如果打下襄樊至少也可以讓劉備給個荊王了。還有就是諸葛亮曾定下東和孫權,北拒曹魏的方針,但關羽卻從沒放心上,不僅拒絕了東吳的和親,甚至還私開東吳糧庫,在聽說呂蒙病了陸遜代之就完全把東吳不放在心上。在失敗之後他寧願去上庸也不回西川,估計他也知道就是回去劉備也沒法寬恕他,失去荊州對劉備集團是至命打擊,西川上下其實對關羽都極其不滿,這點對關羽死後的溢號上可以看出來。我認為關羽之死是他本人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