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85歲!他或許是無錫最年長理髮師,一把軋剪用了70多年

85歲!他或許是無錫最年長理髮師,一把軋剪用了70多年

碩放老街東頭,有一家阿昌理髮店,是老街上年代最久遠的理髮店,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而店主人趙阿昌也許是目前無錫最年長的理髮師,雖然他今年已經 85歲,卻依然堅持經營著這爿小店,他說,為了不辜負老主顧們,自己能開多久就開多久。

探訪200多年的老街上有家老剃頭店

從牆門路右轉進入牆門東路,便是有200多年曆史的碩放老街,兩邊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房子,中間是一條只能容一輛車進出的窄路。幾十年前,這裡是碩放最熱鬧的地方。沿著老街往東走100多米,便到了阿昌理髮店。朝西的一間小門面,沒有招牌,只用紅漆在門口牆上寫上“阿昌理髮”四個字。走進去,完全沒有新潮理髮店的氣派和精緻。幾張凳子、沙發靠牆擺著,幾位熟識的老鄰居正圍坐著聊天。南面一張長木板搭在兩隻櫃子上,便成了擺放工具的工作臺。一面斑駁的大鏡子立在臺子正中央。鏡子前面各種梳子、剃刀、電推、剪刀一字排開。

85歲的趙阿昌頭戴一頂毛線帽,身著深色棉服,腳蹬黑色皮鞋,手拿一把剃刀在劈刀布上來回打磨,旁邊躺著一位等待修面的老主顧。修面這門手藝,在新式理髮店已經難尋蹤跡,而在過去,卻是老式剃頭匠的必學技能之一。雖然阿昌年過八旬,工作起來依然十分利索。他用熱毛巾焐住顧客鼻子以下部位,等熱氣打開毛孔後,再用剃刀刮臉。先從嘴巴周圍颳起,然後是臉頰、額頭。阿昌的剃刀在主顧臉上細密地遊走,貼而不緊、快而不破。刮好後,老主顧用手一摸,滑溜自然,不禁喊了一聲“舒服啊!”

85歲!他或許是無錫最年長理髮師,一把軋剪用了70多年

故事100多歲的鏡子 70多歲的軋剪

見有人來了,趙阿昌抬起頭笑眯眯地打了個招呼。儘管做了幾十年的生意,老人依然不善言辭,也不會講普通話。他的故事很多是由幾十年的老鄰居餘朝良代為講述,他們兩個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認識了。

趙阿昌本是碩放楊家灣人,14歲時出來謀生路,跟著師傅學起剃頭的手藝,當起了學徒。新中國成立後,他進入了國營理髮店,店面就在碩放老街上。幾年以後,因為妻子身體不好,四個子女全靠他一人養活,而集體理髮店每月27塊錢的工資不夠用,生活非常拮据,他便自己出來開店,在老街東頭盤了這家門面,這一開就是50多年。

作為一家老式理髮店,整個店裡,只有當中一張理髮椅是新的,其他全是老舊的。“這張椅子是去年年底換掉的,以前是那種白色的高高地老式椅子,壞掉了”,阿昌說,“現在換上這張,估計以後都不用再換了。”還有一把舊式軋剪,從他14歲學徒時就帶在身邊,一直用到現在,依然是他的寶貝,“大部分時候用電推,但是停電的時候還是用它。”他說著,從地上撿起一撮頭髮,用軋剪軋,“你看,還是好好的。”至於那面斑駁的鏡子,就更有歷史了,阿昌說已經有100多年了,“是我師傅的師傅用的,後來傳給我了。”從事理髮這麼多年,他也沒有徒弟,都是一個人單幹。他說,很早以前曾有一個徒弟,嫌苦不幹了,後來再也沒有招過徒弟。

懷舊只剃老式頭,生意依然不錯

阿昌的做派也是老式的。這麼多年來,他不給客人燙髮、染髮,只剃老式的髮型,因此光顧的大多是中老年男性,偶爾也有幾位老年婦女。近幾年,因為理髮只要10元錢,又便宜又好,名聲在外,他的客戶已經超出了老街的範圍,有碩放其他地方的人開著電瓶車特意過來。“他心腸也蠻好的”,老鄰居湯瑞珍說,有的老人不方便出門,他雖然也一把年紀了,仍然上門服務;碰到經濟困難的,他也不收錢;還有的人家小孩滿月剃光頭,也指定要他去。而大家都沒有把他的年齡當回事,因為他耳聰目明,面相也實在是挺看輕的,“說他六十幾歲也有人信的”。“剃光頭、平頭我很在行”,阿昌說,剃光頭時,拿剃刀順著剃、逆著剃,反覆好幾次,直到摸不到頭髮樁、像臉蛋一樣光滑為止。而一般來剃頭的,都要順便修個面。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用老式剃刀刮臉的感覺。“用剃刀刮臉比用剃鬚刀舒服啊!”鄰居“白鐵匠”劉炳根說,以前阿昌還給人掏耳朵、做眼睛,後來年紀大了就不做這些了。“我的採耳工具還在呢”,阿昌從櫃子裡拿出一隻瘦長的竹桶,裡面放著十幾種採耳工具,“那時剃頭、修面、採耳,一套坐下來,要四五十分鐘呢!”“什麼是做眼睛?”記者問。“就是別人眼睛覺得不舒服了、堵住了,到我這裡來,我用剃刀尖給刮一刮,颳得眼淚出來了,就通了”,說著,他拿起剃刀,就要做示範,嚇得記者趕緊後退。

85歲!他或許是無錫最年長理髮師,一把軋剪用了70多年

堅持為了老主顧,他將繼續開下去

如今,趙阿昌住在詠碩苑,離理髮店走路大概需要20分鐘。早上7點,他準時過來開門,下午5點半關門。中午一頓飯就在店裡吃。店裡有兩隻小電飯煲,一隻用來燒菜,一隻用來煮米飯。採訪的那天中午,他自己燒了一小碗紅燒肉,放在電飯鍋裡保著溫,等鄰居們都散去了,他才準備吃飯。吃好飯後,就在店裡的躺椅上小憩一會兒。他的小店一年365天每天都開張,有生意就做生意,沒生意就跟鄰居們聊天。唯一一次關張了差不多1年時間,那還是20多年前的事,當時他得了直腸癌,住院8個月,恢復之後,又繼續開店。

附近都是相處了幾十年的老熟人,沒事就到阿昌的店裡來,有好吃的還給他帶一點。“除非生病了,不然他天天都在的。有一次生病上午在醫院掛水,下午又跑過來了”,湯瑞珍說,萬一人沒來,我們就給他兒子打電話問情況。阿昌沒有電話,但把兒子和兩個女婿的電話號碼都寫在牆上,鄰居們有事可以方便聯繫。

他的老伴已經過世,最大的女兒也已經60多歲,子女們勸他退休,他卻不願意。“一是習慣了,我自己身體還行,能繼續做下去;而且100多個老主顧們,都要找我剃頭的,三天不來就要打電話問。”他說,自己生癌症那會兒,鄰居、主顧們知道以後紛紛去家裡看望,讓他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這個店能開到什麼時候就開到什麼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