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範良君

我們一行是在遊覽完波蘭的克拉科夫後去的斯洛伐克,中途,我們經過了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到達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是第二天上午的事。當晚回到賓館,同行的一位老年團友堅持說我們下午遊覽的布爾諾就是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我倆在旅店大廳為這爭論了好一會,直到導遊出面解圍。

也別責怪我的團友,捷克是我們東歐五國之旅後半程中的一個重要國家,我們6天后將在其首都布拉格呆上兩個晚上,其間遊覽該國的溫泉小鎮卡羅維瓦利,然後從布拉格機場登機飛回北京。團友顯然是因為這個原因給弄糊塗了。嗨!20年前,捷克與斯洛伐克本來就是同一個國家呀!

作為捷克第二大城市的布爾諾值得遊客一看的地方比我們第二天遊覽的布拉迪斯拉發要多一些,這是我的這位團友後來所沒料想到的。

布爾諾是捷克著名作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米蘭昆德拉的故鄉,是捷克的機械製造工業的基地,歷史上,作為兵家必爭之地,1805年拿破崙曾在此指揮過有名的奧斯持利茨戰役,是年,奧地利、俄羅斯的皇帝也御駕親征來到了布爾諾,史稱三皇會戰。沙俄名將庫圖佐夫後來因為作戰在布爾諾老市政廳內居住過。在二戰中,布爾諾受到的戰爭創傷很重,從舊城廣場上一幢幢老建築中“緊夾”著一些現代建築這一頗不協調的境況上,我們可以揣摸到這些。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爾諾舊城廣場上“緊夾”著幢幢現代建築的老式建築)

這裡有許多大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於14世紀的聖傑克大教堂、有建於15世紀的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建於17世紀的聖托馬斯大教堂。圍繞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有過這樣的傳說:在 17世紀“三十年戰爭”時期,瑞典將軍久攻布爾諾不下對部下說:如果明天正午12點還不能攻陷布爾諾,就鳴鑼退兵。教堂裡的敲鐘人不知是有意或者一時糊塗了,就像我的團友將布爾諾當作了布拉迪斯拉發一樣,才11點就敲響了大鐘,聽到鐘聲的瑞典將士按事先約定紛紛退兵,從此後,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每天上午11時都會敲響教堂的鐘,以示紀念。教堂外坪地裡有一全白的石雕,相對拱手而立的是聖經故事中的彼得和保羅,雙十字以石縫形式在兩人之間穿越。只是,這石雕無論怎麼看都有些像我們中國古代的倆儒雅風流的學者、孔子門下的顏回與冉求。傍晚時分,我有幸在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裡觀賞到一場進行中的集體祈禱儀式,儀式上傳到耳畔的悠揚歌聲,我以為具有淨化人類靈魂的功用······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捷克古城布爾諾的教堂與石雕)

與既有歷史名人、又有歷史故事、還有城堡,教堂以及宗教祈禱儀式可供欣賞的布爾諾形成較大反差的是身為一國之首都的布拉迪斯拉發的“小”與“少”。

布拉迪斯拉發也有古代遺蹟,聖米歇爾門是古城中唯一一座中世紀城門,塔頂是天使聖米歇爾的雕像,塔裡現在用作小型兵器博物館,在城門下方有一個羅盤,360度的方向上刻滿了世界各大都市的距離;聖馬丁大教堂是遠近聞名的著名宗教聖地,1563至1830年間,有11位匈牙利國王和8位王后在這裡加冕,只是,眼下雖正值正午時分,來往於布拉迪斯拉發城區的遊人仍不多。米歇爾門塔下:人跡罕至,即使城堡也是“門庭冷落車馬稀”,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城堡與聖米歇爾門:“門庭冷落車馬稀”)

舊城區裡那幾個形隻影單的銅像仍舊或趴或站在那街邊上,曾經來過一次布拉迪斯拉發並與它們照過相的我,這一次又與它們“第二次握手”,新鮮感明顯少了許多。瞧著讓“拿破崙士兵”趴在靠背上的比我上次所見舊了許多的木椅,我不免心存惻隱,擔憂它某一天承受不了遊客身體的重量而攔腰斷裂。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舊城廣場上的銅雕:井蓋人與拿破崙士兵)

不要責怪我如此“不留情面”地描敘布拉迪斯拉發城市規模的“小”與遊客的“少”,如果能深入一些從歷史及地理位置上分析布拉迪斯拉發,讀者是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我相信。

在布拉迪斯拉發這塊土地上最初生活的是凱爾特人,公元前5世紀,凱爾特人受到日耳曼人部落的排擠而離去。從公元1世紀到4世紀、布拉迪斯拉發成了羅馬人與日耳曼人的邊界,公元5世紀時又有許多斯拉夫人在這裡定居下來。 從1536到1783年,這裡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匈牙利王國的首都······

因為歷史上的布拉迪斯拉發被許多“王國”、“帝國”統治、佔領過,布拉迪斯拉發有過許多個名字、許多種叫法,德國人叫她普萊斯堡,匈牙利人稱呼她波佐尼,希臘語裡她是多瑙河之城,拉丁語、法語、捷克語叫法都不一致,即使是在斯洛伐克,當地人過去稱呼她也不是布拉迪斯拉發,這名字是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斯洛伐克和捷克一起組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定在布拉格後方才被確定的! 布拉迪斯拉發作為斯洛伐克的首都存在於世界是二戰期間的事,可當時的斯洛伐克政府是一個被納粹控制的傀儡政府,“可憐”的布拉迪斯拉發!

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國家的首都定在同兩個國家——奧地利與匈牙利接壤的邊境上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讓自己國家的首都距離鄰國的首都很近的國家:從布拉迪斯拉發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僅60公里、一個小時不到的車程!可以與之比美的是梵蒂岡與意大利首都羅馬,它們之間的距離是“零”!用過去東西方陣營的概念說,布拉迪斯拉發是與“西方”距離最近的一國之首都,如是我想:將首都定在一國之邊境線上,而且是在一個歷史上的敵國、而今世界發達國家的首都的身邊,決定者無疑是從世界,或曰歐洲從此再無戰事這一前提上考量的!某種意義上,斯洛伐克是一個不設防的國家。國家領導人能有這樣的思維,與斯洛伐克長期以來為外族、外敵所侵佔、沒有能夠較長時間獨立存在於世界很有關係。

城堡下是靜靜流淌著的多瑙河,一橋飛架、跨河而過,連接大橋的是一大片紅色屋頂的建築。沒有更多的摩天大樓、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布拉迪斯拉發樸實、平和,給人“與世無爭”的感覺。堤岸邊一位身高兩米的父親領著個身高剛及他“胯下”的兒子在照相,見到我這陌生的“老外”,孩子有些害羞。多瑙河畔這一父一子,觸發我腦際浮現出了一個小小的布拉迪斯拉發和她的祖國斯洛伐克相依在一個龐大的世界身旁的頗具漫畫風格的畫圖,十分有趣!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多瑙河畔的父與子___筆者手機拍攝)

回到賓館,與旅伴談及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的“天鵝絨革命”—— 一場無需暴力就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歸宿的群體活動,作為一個國家首都的布拉迪斯拉發在我心目中很快“大”了、“多”了起來!

1968 “布拉格之春”事件發生後,捷克斯洛伐克實行聯邦制,布拉迪斯拉發成為西斯洛伐克邦的首府,斯洛伐克作為一個新成立的邦在經濟上得到中央政府比較過去更多一些的扶助,沒有多久,斯洛伐克地區的國民人均收入增長是實施聯邦制前的3倍,增速為捷克地區5倍,但斯洛伐克人仍舊不滿意,這主要是因為鋼鐵、石油、軍工等重工業企業在斯洛伐克大量遷入而引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邦之間共有的社會融合渠道日趨狹窄,捷克人的主流思潮是反對聯邦政府的政治體制,斯洛伐克人的主流思潮是環境保護和宗教自由,這為最後“天鵝絨分離”打下了思想基礎。1989年的東歐變革,捷克斯洛伐克是其中的始作俑者,是年,在布拉格、布拉迪斯拉發等城市爆發了眾多群眾參與的集會與示威遊行,其實,同一訴求的集會與示威遊行早在1988年就在布拉迪斯拉發發生過。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脫離華約組織,在國家內部實行許多涉及政治體制的變革,僅僅過去3年,1992年西斯洛伐克聯邦通過全民公投,於1993年1月1日以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名義斯宣佈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是又一回“天鵝絨革命”,導致“天鵝絨分離”最終成為事實。

布拉迪斯拉發的“小”,斯洛伐克的“大”(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天鵝絨革命”____圖片來之網上)

斯洛伐克作為一個國家,一點也不“小”! 儘管她的面積僅有49000平方公里、人口才540萬。雖然歷史老人僅僅給了這個身上流淌著凱爾特人血液的年輕國家一次機會,她卻在人類社會史冊的“天鵝絨革命”與“天鵝絨分離”的“條目”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國家本不應過多計較其“大”與“小”,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古希臘“物理學之父”阿基米德語),斯洛伐克作為一小國之所以能完成一件撬動“地球”的“大”事,關鍵在於她擁有併成功地找到了這個“支點”。當今世界,試圖仿效斯洛伐克進行一場“天鵝絨革命”搞這個“獨”、那個“獨”的大有人在,豈止是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利”!關鍵在於諸君能否找到這個“支點”,或者,這個“支點”對於它們,壓根兒就不存在,僅僅是他們自個兒的閉門造車、異想天開罷了!

識時務者為俊傑,此之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