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范良君

我们一行是在游览完波兰的克拉科夫后去的斯洛伐克,中途,我们经过了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到达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是第二天上午的事。当晚回到宾馆,同行的一位老年团友坚持说我们下午游览的布尔诺就是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我俩在旅店大厅为这争论了好一会,直到导游出面解围。

也别责怪我的团友,捷克是我们东欧五国之旅后半程中的一个重要国家,我们6天后将在其首都布拉格呆上两个晚上,其间游览该国的温泉小镇卡罗维瓦利,然后从布拉格机场登机飞回北京。团友显然是因为这个原因给弄糊涂了。嗨!20年前,捷克与斯洛伐克本来就是同一个国家呀!

作为捷克第二大城市的布尔诺值得游客一看的地方比我们第二天游览的布拉迪斯拉发要多一些,这是我的这位团友后来所没料想到的。

布尔诺是捷克著名作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是捷克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基地,历史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1805年拿破仑曾在此指挥过有名的奥斯持利茨战役,是年,奥地利、俄罗斯的皇帝也御驾亲征来到了布尔诺,史称三皇会战。沙俄名将库图佐夫后来因为作战在布尔诺老市政厅内居住过。在二战中,布尔诺受到的战争创伤很重,从旧城广场上一幢幢老建筑中“紧夹”着一些现代建筑这一颇不协调的境况上,我们可以揣摸到这些。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尔诺旧城广场上“紧夹”着幢幢现代建筑的老式建筑)

这里有许多大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14世纪的圣杰克大教堂、有建于15世纪的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建于17世纪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围绕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有过这样的传说:在 17世纪“三十年战争”时期,瑞典将军久攻布尔诺不下对部下说:如果明天正午12点还不能攻陷布尔诺,就鸣锣退兵。教堂里的敲钟人不知是有意或者一时糊涂了,就像我的团友将布尔诺当作了布拉迪斯拉发一样,才11点就敲响了大钟,听到钟声的瑞典将士按事先约定纷纷退兵,从此后,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每天上午11时都会敲响教堂的钟,以示纪念。教堂外坪地里有一全白的石雕,相对拱手而立的是圣经故事中的彼得和保罗,双十字以石缝形式在两人之间穿越。只是,这石雕无论怎么看都有些像我们中国古代的俩儒雅风流的学者、孔子门下的颜回与冉求。傍晚时分,我有幸在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里观赏到一场进行中的集体祈祷仪式,仪式上传到耳畔的悠扬歌声,我以为具有净化人类灵魂的功用······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捷克古城布尔诺的教堂与石雕)

与既有历史名人、又有历史故事、还有城堡,教堂以及宗教祈祷仪式可供欣赏的布尔诺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身为一国之首都的布拉迪斯拉发的“小”与“少”。

布拉迪斯拉发也有古代遗迹,圣米歇尔门是古城中唯一一座中世纪城门,塔顶是天使圣米歇尔的雕像,塔里现在用作小型兵器博物馆,在城门下方有一个罗盘,360度的方向上刻满了世界各大都市的距离;圣马丁大教堂是远近闻名的著名宗教圣地,1563至1830年间,有11位匈牙利国王和8位王后在这里加冕,只是,眼下虽正值正午时分,来往于布拉迪斯拉发城区的游人仍不多。米歇尔门塔下:人迹罕至,即使城堡也是“门庭冷落车马稀”,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城堡与圣米歇尔门:“门庭冷落车马稀”)

旧城区里那几个形只影单的铜像仍旧或趴或站在那街边上,曾经来过一次布拉迪斯拉发并与它们照过相的我,这一次又与它们“第二次握手”,新鲜感明显少了许多。瞧着让“拿破仑士兵”趴在靠背上的比我上次所见旧了许多的木椅,我不免心存恻隐,担忧它某一天承受不了游客身体的重量而拦腰断裂。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旧城广场上的铜雕:井盖人与拿破仑士兵)

不要责怪我如此“不留情面”地描叙布拉迪斯拉发城市规模的“小”与游客的“少”,如果能深入一些从历史及地理位置上分析布拉迪斯拉发,读者是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我相信。

在布拉迪斯拉发这块土地上最初生活的是凯尔特人,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受到日耳曼人部落的排挤而离去。从公元1世纪到4世纪、布拉迪斯拉发成了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边界,公元5世纪时又有许多斯拉夫人在这里定居下来。 从1536到1783年,这里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匈牙利王国的首都······

因为历史上的布拉迪斯拉发被许多“王国”、“帝国”统治、占领过,布拉迪斯拉发有过许多个名字、许多种叫法,德国人叫她普莱斯堡,匈牙利人称呼她波佐尼,希腊语里她是多瑙河之城,拉丁语、法语、捷克语叫法都不一致,即使是在斯洛伐克,当地人过去称呼她也不是布拉迪斯拉发,这名字是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斯洛伐克和捷克一起组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定在布拉格后方才被确定的! 布拉迪斯拉发作为斯洛伐克的首都存在于世界是二战期间的事,可当时的斯洛伐克政府是一个被纳粹控制的傀儡政府,“可怜”的布拉迪斯拉发!

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国家的首都定在同两个国家——奥地利与匈牙利接壤的边境上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让自己国家的首都距离邻国的首都很近的国家:从布拉迪斯拉发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仅60公里、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可以与之比美的是梵蒂冈与意大利首都罗马,它们之间的距离是“零”!用过去东西方阵营的概念说,布拉迪斯拉发是与“西方”距离最近的一国之首都,如是我想:将首都定在一国之边境线上,而且是在一个历史上的敌国、而今世界发达国家的首都的身边,决定者无疑是从世界,或曰欧洲从此再无战事这一前提上考量的!某种意义上,斯洛伐克是一个不设防的国家。国家领导人能有这样的思维,与斯洛伐克长期以来为外族、外敌所侵占、没有能够较长时间独立存在于世界很有关系。

城堡下是静静流淌着的多瑙河,一桥飞架、跨河而过,连接大桥的是一大片红色屋顶的建筑。没有更多的摩天大楼、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布拉迪斯拉发朴实、平和,给人“与世无争”的感觉。堤岸边一位身高两米的父亲领着个身高刚及他“胯下”的儿子在照相,见到我这陌生的“老外”,孩子有些害羞。多瑙河畔这一父一子,触发我脑际浮现出了一个小小的布拉迪斯拉发和她的祖国斯洛伐克相依在一个庞大的世界身旁的颇具漫画风格的画图,十分有趣!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

(多瑙河畔的父与子___笔者手机拍摄)

回到宾馆,与旅伴谈及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的“天鹅绒革命”—— 一场无需暴力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归宿的群体活动,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布拉迪斯拉发在我心目中很快“大”了、“多”了起来!

1968 “布拉格之春”事件发生后,捷克斯洛伐克实行联邦制,布拉迪斯拉发成为西斯洛伐克邦的首府,斯洛伐克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邦在经济上得到中央政府比较过去更多一些的扶助,没有多久,斯洛伐克地区的国民人均收入增长是实施联邦制前的3倍,增速为捷克地区5倍,但斯洛伐克人仍旧不满意,这主要是因为钢铁、石油、军工等重工业企业在斯洛伐克大量迁入而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邦之间共有的社会融合渠道日趋狭窄,捷克人的主流思潮是反对联邦政府的政治体制,斯洛伐克人的主流思潮是环境保护和宗教自由,这为最后“天鹅绒分离”打下了思想基础。1989年的东欧变革,捷克斯洛伐克是其中的始作俑者,是年,在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等城市爆发了众多群众参与的集会与示威游行,其实,同一诉求的集会与示威游行早在1988年就在布拉迪斯拉发发生过。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脱离华约组织,在国家内部实行许多涉及政治体制的变革,仅仅过去3年,1992年西斯洛伐克联邦通过全民公投,于1993年1月1日以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名义斯宣布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是又一回“天鹅绒革命”,导致“天鹅绒分离”最終成为事实。

布拉迪斯拉发的“小”,斯洛伐克的“大”(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天鹅绒革命”____图片来之网上)

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国家,一点也不“小”! 尽管她的面积仅有49000平方公里、人口才540万。虽然历史老人仅仅给了这个身上流淌着凯尔特人血液的年轻国家一次机会,她却在人类社会史册的“天鹅绒革命”与“天鹅绒分离”的“条目”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国家本不应过多计较其“大”与“小”,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古希腊“物理学之父”阿基米德语),斯洛伐克作为一小国之所以能完成一件撬动“地球”的“大”事,关键在于她拥有并成功地找到了这个“支点”。当今世界,试图仿效斯洛伐克进行一场“天鹅绒革命”搞这个“独”、那个“独”的大有人在,岂止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关键在于诸君能否找到这个“支点”,或者,这个“支点”对于它们,压根儿就不存在,仅仅是他们自个儿的闭门造车、异想天开罢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之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