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無良教師私開小班不是現代獨有,春秋時代就有輔導班了!

私學是指由個人或一些社會集團經營、管理的教育、教學活動,不由政府主持,也不納入國家的學校教育制度之內。在中國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是相對官學而言的,私學歷時兩千餘年。今天就由中公講師跟大家一起聊一聊私學的曲折發展歷程,通過系統瞭解私學發展歷程,不僅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記憶考試要點,還能夠增加複習過程的趣味性,擴寬知識面。

一、私學興起

私學興起於春秋時期,它的興起標誌著“學在官府”的學校教育已經名存實亡。當時生產力得到發展,私有經濟迅速發展,需要出現適應新經濟和政治需要的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於是私學應運而生。根據史書,私學最早是由鄭國的鄧析創辦,但是這一時期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到春秋末期,私學更加興盛,最有名的就是儒墨兩家,當時號稱“顯學”。

無良教師私開小班不是現代獨有,春秋時代就有輔導班了!

二、私學繁榮

私學興盛於戰國時期。孟子講學時“從者數百人”;荀子先後授徒於齊國秦國和楚國,培養出李斯、韓非子等著名政治家;墨家對學生要求嚴格,重視生產勞動教育和科技知識教育。此時最有名的私學莫過於齊國的稷下學宮。稷下學宮秉承“不治而議論”的原則,吸引眾流派的學者進行自由辯論,這一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私學曲折發展

1.秦代禁止開辦私學

始皇帝採納李斯的建議,頒佈“禁私學令”,嚴厲禁止開辦私學教育,否定教育的作用。

2.漢代私學恢復和發展

漢代開始放鬆了對文化教育的限制,鼓勵私學發展,從法律上廢除“挾書律”,為私學發展敞開了大門。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從此儒學成了私學的主要教育內容。漢代的私學從形式上可以分為蒙學和精舍兩種。蒙學主要是針對小學階段的啟蒙教育,教會學生識字、書寫,學習儒家思想;精舍屬於提高教育,專攻經學。由於統治者的支持,加上一批名師大儒的授業,漢代私學不僅恢復,規模也越來越大,門生弟子甚至可以達到上萬人。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私學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動亂頻繁,國家基本上處於四分五裂之中,社會動盪的背景下,官學時興時廢,私學得到了相對的發展,教育的中心也在逐步向私學轉移,私學擔負了教育發展的主要社會責任,日益呈現繁榮局面。此時的教育內容突破儒學,還包括道學、佛學、玄學以及一些科學技術知識。

無良教師私開小班不是現代獨有,春秋時代就有輔導班了!

4.唐宋時期私學興盛

唐宋時期,私學不僅繼承了培養人才的任務,而且其發展也促使產生了一種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唐宋時期的私學可以分成兩類:蒙學和書院。蒙學也稱“小學”,主要對未成年孩童為教育對象,教育內容為識字、寫字和道德教育,沒有規定具體學習年限,教學組織形式主要為個別教學。還進一步改進前人的教材,編寫了大量蒙學課本,如《太公家教》、《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大學教育機構主要是書院,以私人創辦的書院為主,書院的管理制度較為嚴密,數量眾多,分佈廣泛。最著名的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均為這個時期的產物。

5.元明清時期私學興盛

在國家鼓勵和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元明清時期私學進一步發展,依舊保持蒙學和書院兩級。蒙學的典型代表為明清時期出現的私塾;書院的發展也較為曲折。在元代受到統治者的扶持,得到較好的發展。但是進入明代之後遭到禁止,書院日益沉寂,清代統治者看到私學屢禁不止,便改變政策,興辦私學和書院。

四、近現代私學

隨著中國的國門被列強的大炮轟開,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一併傳入中國,此時人們意識到書院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清末,統治者提出“廢科舉,興學堂”。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私學逐漸消失。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辦學政策進行調整,1995年通過並施行了教育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私學又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並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