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近代史上有哪些很偉大而又鮮為人知的人?

鍾舒漫shersher


我說兩個黨內的,

1、林育英,又名林仲丹,化名張浩(以下以張浩代替),是林彪的堂兄。

1922年入黨,於1924年和1930年分別組織領導上海工人運動和東北滿洲省委的籌組。曾一度被日軍逮捕入獄,1932年出獄,1933年去莫斯科成為全國總工會駐共產國際代表。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曾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早期很多革命活動和黨內人事任免都受共產國際指導。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隨紅一方面軍長征,由江西到達陝北,期間與共產國際的聯絡中斷,期間黨內一切行動均是由黨內同志自行商量解決。這對於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自身問題有很大好處,但是在當時那樣一個國際風雲變幻莫測的的時代,特別是中華民族處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無法取得與國際的聯繫,得不到確切信息,無疑大大的狹隘了領導人的國際視野。

從1935年4月起,張浩、閻紅彥、劉長勝奉共產國際之命分別帶著密電碼回國尋找中共中央。遺憾的是,閻紅彥、張浩是全憑記憶帶回來的密碼無法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繫,只有劉長勝帶回了重新編的密碼才聯繫成功。

然而張浩卻帶來一個更重要的消息:共產國際和斯大林都不反對紅軍向西北發展,靠近蘇蒙邊境。實際上,這也是當時黨中央早就想過的一個戰略方針,然而由於黨內對此爭論激烈一直沒有實施,甚至還釀出了紅一四方面軍分裂的局面。現在得到共產國際的明確指示,終於可以重新考慮這一戰略了。從恢復聯繫直到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共產國際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給予了中國共產黨很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指示,深刻影響著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方針政策。

打通了和國際的聯繫後,黨中央開始著手解決紅一四方面軍的分裂問題,張浩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四方面軍南下不久,其領導人張國燾不顧多數人反對非法成立“第二個臨時中央。”受黨中央委託,張浩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致電張國燾,明確提出解決辦法,並指出“共產國際中國黨中央的政治路線,急謀黨內統一。

”剛剛遭遇了南下鬥爭失敗的張國燾明白這封電報的分量和共產國際的權威,馬上覆電錶示“一切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同時,張浩這一身份和一封封電報的出現,也動搖了張國燾的親信、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迫使張國燾取消了第二臨時中央,率紅四方面軍北上。

這樣,曾經讓毛澤東認為“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紅一四方面軍分裂,現在終於走向彌合!!張浩功不可沒!

1942年3月6日,張浩去世。毛澤東親自為張浩治喪,並抬著靈柩出殯。這也是毛澤東一生中唯一一次為一個黨內人士抬著靈柩出殯,感謝張浩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

2、李立三

1946年,在中共東北局幹部培訓會上,一個從蘇聯回來的叫李敏然的人應邀為幹部講解30年代初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損失的“立三路線”。講解的頭頭是道,甚至公開了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秘密,聽的人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講完後,李敏然一本正經的說:“我就是李立三!”全場經過短暫的沉靜後,立刻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30年代初的“立三路線”,因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而帶來巨大損失,遭受批判的李立三隨即離開了領導崗位,前往蘇聯。而推行僅僅三個月的“立三路線”卻被結結實實批判了三十年!

但這並不影響李立三作為一個老革命者擁有的剛強骨氣和高尚人格以及對黨和國家的絕對忠誠!

李立三在蘇聯期間曾於1935年初在接近中國新疆的阿拉木圖建立交通站,負責設法恢復與中共中央的電訊聯繫。上面說到張浩、閻紅彥憑記憶帶回的密碼未能與使中共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繫,而劉長勝帶回去的卻成功了。而劉長勝帶回去的密碼正是由李立三編寫的。同時,由於共產國際無法翻譯中共發來的電報,因此也是由李立三代為翻譯。


大將軍威武K


提起中國近代史,許多人想到的都是一些傑出的大人物,即使是正面人物,也很少會想到一些不太知名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中國近代史上有哪些非常偉大而又鮮為人知的人。

首先要提的就是陸皓東,現在提起陸皓東,如果不是具備一些歷史學專業知識的話,很少會有人知道他是誰。陸皓東或許的確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但是後來的孫中山先生一直提倡使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最初設計者實際上就是陸皓東先生。陸皓東先生是孫中山先生曾經的同學,也是孫中山發動1895年廣州起義的助手,不過革命並沒有成功,陸皓東先生因而被捕,被捕後受盡酷刑英勇就義,犧牲的時候年僅27歲,孫中山先生曾經稱其為有史以來,為革命犧牲之第一人。這也是孫中山後來為什麼一直堅持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原因。

除了陸皓東之外,唐才常也是一個做出了偉大貢獻而不為人所熟知的人物。唐才常和譚嗣同一樣都是湖南人,也曾經是維新派的骨幹人員,1900年前後,唐才常受康有為等人的影響,準備在長江流域發動勤王的起義,不過由於起義計劃被洩露,加上康有為計劃的混亂,唐才常領導的起義最終失敗,其本人也為張之洞所殺。

近代中國歷史上無名之英雄千千萬萬,他們都為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和前進做出了巨大貢獻,因而他們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青年史學家


我覺得必須得說一下一位為民主革命犧牲的第一人。提到民主革命,大家都想到孫中山,但這位英雄卻是鮮有人知。

在孫中山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其戰友可謂無數,但是有一位卻與眾不同。他既是孫中山的幼年玩伴,後來又為革命付出了年輕生命,成為為共和革命犧牲的第一人,他還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他就是陸皓東。

陸皓東是孫中山的同鄉、幼年的同學。兩家相距不遠,兩人年齡相近,性情相似,都好對世俗表示反抗,從小便成為摯友。

後來陸皓東與孫中山一起草上李鴻章書稿,要求學習西方,改革政治、經濟、教育制度,以求國家富強。但未被接納,從此便放棄和平改革的幻想。他還與孫中山一起共同籌劃建立“興中會”。與孫中山一起謀劃起義,積極資助孫中山的革命。

陸皓東受孫中山委託設計革命軍旗圖案。他通宵達旦地思考,終於設計出了青天白日旗(即後來的國民黨黨旗)。這面軍旗,成為發動廣州起義的標誌。

後來,1895年10月26日的廣州起義突發變故,起義計劃洩露,在軍警搜捕革命黨人時。他毅然放棄逃跑,保全黨員名冊,保全革命同志的生命安全,自己卻被捕。

陸皓東被捕後解至南海縣受審。他大義凜然,對坐在堂上的南海知縣李微庸投以輕蔑的目光。李勒令其下跪、招供,遭到拒絕。陸皓東索取紙筆,不假思索,揮筆疾書,痛述嚴重的民族危機,指斥清政府的腐敗和專制,毫不隱諱自己推翻清廷統治的堅強決心。在敵人屠刀下毫無懼色,英勇就義,時年僅27歲。

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幟首度揭開革命行動序幕,孫中山常思懷念。1906年,同盟會舉行會議討論未來的國旗問題,孫中山主張沿用青白旗,“謂乃陸皓東所發明,興中會諸先烈及惠州革命將士先後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紀念”。為這個問題孫中山幾乎與黃興決裂。由於孫中山的倡議和主張,同盟會後來發動的起義中,青白旗被普遍作為革命標誌。而且孫中山雖然共和之路跌宕起伏,但只要他所到之處,一定懸掛青白旗,那是對陸皓東等先烈們的永久紀念。

“青天白日滿地紅”,是用陸皓東的鮮血染成的。他的犧牲成就了一面旗幟的歷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為民主革命犧牲的第一人—陸皓東




江暮雲


全體國軍將士,他們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做出了極為慘重的犧牲,但目前對他們的正面宣傳相對較少,對他們的事蹟也鮮為人知。因為電視上充斥著太多的抗日神劇。抗戰中,國軍兵力最高是500多萬,共與日軍展開大型會戰22次,大型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0000多次,整個抗戰打下來,國軍犧牲人數近400萬,海軍全軍覆沒,空軍傷亡慘重,陸軍犧牲300多萬。

關於國軍在抗戰中高級將領的犧牲人數,據統計記載,少將以上軍銜80多位,比如西北軍的張自忠、川軍李佳鈺犧牲時已經是集團總司令,他們和郝夢麟、佟麟閣、趙登禹、王銘章、陳安國等被追認為上將軍銜,成為軍銜最高的國軍殉國將領。除了高級將領,最能體現國軍在抗戰中做出重大犧牲的是,中下級軍官的傷亡規模。抗戰初期,國軍中下級軍官,上尉至少校是13.4萬人,抗戰慘烈的時候,每年要補充4.5萬中下級軍官。因犧牲速度快,正規軍校出身的,已經不能滿足戰場需要,到1943年,正規軍校出身的只剩下4000多人。


小賈講歷史


伍連德,1910清朝末年東北爆發鼠疫,伍連德逆流而動,和施肇星一起趕往東北。。60天在一無所有,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控制疫情。。國士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