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從《傷逝》到《我的前半生》,中國女性進步了多少?

由馬伊琍、袁泉和靳東等主演的《我的前半生》熱播後,引發了很多討論,從小三篡位到閨蜜撕逼,從賀涵的盛世美顏到唐晶的穿衣品味,從關於好男和渣男的鑑定,到羅子君媽媽引發的什麼是典型上海女人的爭議,整部劇確實可(cao)圈(dian)可(man)點(man)。

從《傷逝》到《我的前半生》,中國女性進步了多少?

《我的前半生》劇照

不過,這些討論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從1925年魯迅寫出第一代子君後,已經過去92年了,中國女性到底進步了多少?《傷逝》的創作背景是推崇自由婚戀的年代,但是魯迅並沒有在這篇小說中頌揚愛情,而是寫子君和涓生從奮不顧身的戀愛進入瑣碎的同居生活後幻滅的故事。

這裡面有兩重幻滅,一是涓生髮現子君在熱戀期的果敢以及對文藝的追求都是因為愛他而產生的,並不是出自她的本性,兩人一起生活後,涓生髮現子君在精神方面沒有追求,只是熱衷於養狗、養雞,或者一遍遍地溫習他的求婚(這和現代女人一遍遍地詢問男人“你愛不愛我”一回事)……因兩人生活貧困,她終日為三餐操勞,卻反而遭到涓生的鄙視。涓生覺得子君的“豐功偉業”就是建立在“川流不息的吃飯”中,他觀察著她的悽苦,卻冷眼看著她“竟胖了起來”,連在悲憤時也不見“瘦損”。二是在社會和經濟制度的束縛下,自由婚戀只是一個美好念想,娜拉出走後會怎樣?在那種社會里,女人仍舊要靠男人養著,攥著他的衣角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愛情幻滅後也就生無可戀了。

從《傷逝》到《我的前半生》,中國女性進步了多少?

魯迅短篇小說《傷逝》

亦舒是魯迅的鐵桿粉,她寫《我的前半生》就是為了改寫子君的命運,因為時代不同了。上世紀80年代正是香港的美好時代,大概中國第一代職場白骨精就是當時的香港女人吧。這個時代的子君,即便離開男人,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不得不說是女性的一種進步,這種進步是建立在社會的進步基礎上的。

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中,先說點題外話,子君的形象先是一個虛榮、沒品位、愚蠢、淺薄、沒教養、操著上海口音的女人,在離婚後居然180度轉變成了謙虛、聰明、高素質、有品位、口音正常的職場女人,這種轉變實在是編劇開腦洞,一定是受了韓劇的影響,類似《妻子的誘惑》這種。我一個已做人妻的閨蜜反駁:“完全可以理解呀!一個女人在家做全職太太,太缺乏安全感了,她必須穿得花枝招展的來穩住老公的心!” 這完全沒有說服我,一個人的品位都是一脈相承的,不會基因突變好嗎?!

從《傷逝》到《我的前半生》,中國女性進步了多少?

羅子君離婚前後對比照

說回正題,現代子君竟然比不上上世紀80年代的子君!亦舒筆下的子君一直都保持姿勢好看,也許是亦舒的瑪麗蘇情結使然,但起碼這一代子君是保持獨立和尊嚴的。可是電視劇版子君卻不太一樣,還要一個強大、優秀的賀涵處處扶持,就像張佳偉說的:又想離異自強,又想王子灰姑娘。

三代子君,其實都在講同一個問題,就是女性要經濟獨立,才能精神獨立。90多年前,魯迅說“婦女解放應該用激烈的鬥爭去爭取經濟權”,今天,女人不需要和男人、和社會做激烈鬥爭,最應該時時警惕的是自身的墮落和倒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