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是什麼意思?

千笙結21


文言多優美,多對仗,這段話以身與心對,以有盡無盡對,以亂與靜對,展示了身與心,亂與靜的關係。

老子說,吾之大患,在吾之有身。以身觀之,則處處是限制,處處是樊籠,處處是不自由。

若以心觀之,則神遊萬仞心鶩八極,天地之廣闊,宇宙之無窮。以心觀住之,萬法皆由心生,心中所見便是眼中所見,心靜則萬物靜。

世界紛紛擾擾,終歸還是反應到自己的內心,所以心很重要。


昭烈名臣


身體到達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

身體可以到達的地方是有限的,心靈可以到達的地方是無止境的。只用眼睛看,這個世界紛亂如麻,也是看不清楚的。如果用心去感受,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體會自然萬物,發現自然運行的規律,萬物各自有道,這時就可以看清周圍事物的發展次序,從而做到因勢利導,就如水往低處流會產生能量,我們利用這個能量發電一樣。

身體和眼睛受限則如《遊褒禪山記》所云:

1、志:“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力:“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物:“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人類身體受限,用“志”、“力”、“物”三者彌補:

有的人身體素質不佳,有的人沒有毅力,探索洞穴,只憑眼睛不行,還要藉助“物”,這裡即火,雖然借用“志”、“力”、“物”三者,可以探索更廣闊的地方,然而其盡頭也只不過是“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遠遠不能滿足人類對世界,對宇宙探索的好奇心,於是要靠“心”。

“科學猜想”是科學探究的第二步,其實質是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有了“猜想”才有科學探究的後面的步驟。這就是“心”的作用。

“詩仙”李白超級有想象力的作品:

《夢遊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古往今來無論是詩詞還是科學技術都有“心”的妙用,心可以到達的地方很遠很遠,所以不要去猜別人的心思,猜不透,也不用猜,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心能感受到的即使真的。

身體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心靜則心靈澄澈,心誠則靈。


夜闌靜語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理解這段話有兩層意思:





1、身體或者說行為上能做到或達到的高度、層次,是有限度的,有盡頭的,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心裡想的,或者說思想所能到達的層次或深度,是沒有止境的,可以無限的發展下去。





















2、用眼睛觀察世界,世界上的零零總總錯綜複雜的事物就像是一團亂麻,說不清道不明,沒有頭緒。如果改變方法,用心去感悟世界上的紛雜繁亂的事物,那麼就能做到像水一樣的平靜。這也是提醒人們對事物不能光看到表面的現象,還要分析事物的本質,從中摸索出規律,世界就會展現另外的樣子,人也會平靜的像水一樣面對這個世界。















通過以上分析總叨叨認為,這段話就是提醒人們,面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要用心觀察用心感悟,不要被世界上的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幹擾,要溯本求源,追尋事物的本質來認識事物的內在規律,有了這些規律就能反過來衡量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孔子說的“一以貫之”就是這個道理。







總叨叨


這個句子後面一句應該為“靜如水”。

要分析(或者翻譯)一些白話文的意思,因為各人的感悟不同,其所要表達的字義就有所不同。就這個句子,我個人的理解是:

每個人,在自身能力的範圍內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那麼,是應該感到完美甚至滿足了;

如果一個人,因為其心態的貪妄,而驅使TA老是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那麼,TA便會感到日子總是不滿足而最終走向極端;

人世間的每一件事情,單憑凡胎肉眼去觀察,均會感到每一件事情每一個角落都雜亂無章,總是令人難以招架;

如果能夠做到以世無爭,並且用正常的心態去感悟世態,那麼,我們的心境就會象沒有一絲漣漪的河水一樣澄明寧靜,便會不為俗事凡塵而煩惱。


平凡76987155


其實每一句人生警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多種解讀,最重要的是讀者能在當中有何體驗!

作為嶺南四大名山之一的肇慶鼎湖山中,因有著百年古寺慶雲寺的加持,當中有許多蘊含禪意的摩崖石刻,都值得大家一一品味,感悟當中的人生內涵!


星湖美美


這段話,初看屬於哲學範疇,再看屬於佛學範疇,最後看:它卻屬於心學範疇。

它與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時,所悟的結果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王陽明只用六個個字就完整表達了這段話:人是天地的心!

那麼,何謂“人是天地的心”,說白了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八個字,就從根本上,道破了天機:人可以突破一切外在束縛,到達你想要的任何!

正是這次悟道,讓王陽明在被貶後,迅速由一個身處絕境、意志低迷的人,脫胎換骨成旋乾轉坤的大神級人物。幾乎從龍場悟道開始,王陽明的人生正式“開了掛”。也是憑藉龍場的悟道,王陽明由一個失意者逆襲成了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這句話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魔力,讓王陽明有如此大的轉變呢,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解讀這句話。

首先,我們還是來看題中的原話“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這段話粗略的解釋就是:肉身所能突破的,有限,而心能做到的卻是無限。用眼睛(五官)看(體察),看起來亂如麻的事物,若啟動心的感知,卻可以獲得相反的感受:覺出如水的平靜來。

這句話充分說明:心能超越肉體,致無限。心也可以改變外界,致無限。

“心外無物”,唯空空是也。這與慧能法師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二者是同一個意思:心空,萬般皆空!

我們凡人,不需要到達慧能的境地,這也是需要修煉的。我們所要知道的是,慧能法師所言與王陽明龍場悟道內容,與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同一回事:心,就是一切。這句話,用王陽明的說法就是:心即理(理是指一切事物)。

這話再具體一點就是:有此心即有此理,無此心即無此理。心不但是理的主人翁,還是“天地萬物”的主人翁,它統一著世界萬物,主宰著世界萬物。

由於萬物一體,所以我們的心和世界萬物是可以溝通的,正如你能溝通你的四肢百骸一樣。人心對世界萬物有所感,而世界萬物就有所應。如果你的心不“感”,那世界萬物就不“應”;只要你“感”,世界萬物必須“應”。這就說明,心統一著世界萬物,主宰著世界萬物。

值得注意的是:心,要主宰世間萬物,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將你的心和天地連接,而這連接之法,已在文中。然而,要真正悟透,還得看個人!



記者李滿


好吧,姑且說說我的理解。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的能力,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所能達到的程度是有盡頭的,可是你思維、心志所能達到的境界是無止境的。當你以肉眼看待身邊的繁雜事物時,常常感到毫無頭緒,無從下手,但如果用你的內心去感受,看透事物本質,便不會受俗事幹擾,從容應對。

撇開這句話,我所想的是,我等皆凡人,能力有限,儘管萬分努力也總有達不到的地方。各種紛紛擾擾雖不可避免,但也沒有過不去的坎。我們何不放開胸懷,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所有的不完美,只要心靈是純淨的、高尚的,在這塵世中做個凡夫俗子也未嘗不可啊!


大微微筆記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對人來說,身體所能達到的地方是有盡頭的,而思想、精神所能達到的地方是沒有止境的。只用眼睛去看外界,會混亂如麻,毫無頭緒,如果是用心去感受,則會像水一樣安定、平靜,可以看到事物內在的聯繫。


1、人的看法受心智的影響


一個人如何看待事物是受到心智影響的。比如自古傳下來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有的人會認為這是至理名言,不覺得有侷限性。


但事實上,耳聽眼見的不一定就是真實。會有客觀影響:聽到的有可能是別人"說話輕過話重的"的內容,看到的也可能存在著視覺角度的問題,這與拍影視劇時的借位接吻類的角度類似。

也會與主觀感受有關:投射心理使得人們心裡想什麼就看到什麼,認為是什麼樣的就看到什麼樣的。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看事,看到的可能就是變色、變形的人和事。


如果心被仇恨、嫉妒所侵擾時,心是亂的,聽到、看到的是自己想聽的、想看的,真實情況如何並不想去關心。



能靜下心來用心分析,才能還原真實的面目,才會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心智成熟的人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所有的事物,只要心靈純淨、平靜,看到的就是美好。


2、人的眼界大小跟自己的學識和經歷有關


讀過書的人獲得了知識,學會了思維方式,"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讀過書和沒有讀過書是不一樣。


多讀書多學習可以少走彎路、少試錯,更容易獲得成功的機會。人要有知識有學問才能看得遠,想得寬,才能避免短視現象的發生。


一般經歷多的人也可以透過外在的形式,在心裡呈現出內在的本質,辦事效率高。沒有讀書的人儘管也可以從生活中悟道,但那必須在自己一次次的試錯中才能總結出來,代價不可畏不高。

"富人思來年,窮人顧眼前"的現象,是受思維方式的限制,受制於經濟、眼界的侷限,實質上也是受學識和經歷的影響。


3、人的生活狀態與自我修為關係重大


身體可以到達的地方是有限的,心靈可以到達的地方是無止境的。只用眼睛看,這個世界紛亂如麻,看不清楚,常常"剪不斷理還亂"。


像"盲人摸象"般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是很難過上好日子的。陷在其中的人自己看不到事物的整體,不懂何為修為,旁觀者卻明確感受得到。



如果用心去感受,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體會自然萬物,發現事物之間相互之間存在的聯繫、以及運行的規律,也能巡著萬物間各自的道,按客觀事物的規律辦事,生活才能過得好。


為什麼"謠言止於智者"?憑藉著自身修為的優勢分析,心是平靜的,就能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有修為的人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分析看得到真實的情況,自然不用跟著別人人云亦云。


能用身去體驗,用心去體察,看透事物本質,便不會受俗事的干擾影響,心靜可以從容應對一切問題。


有書君認為,既然身體到達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那麼做人有心,處事用心,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修為,心裡明鏡似的,生活狀態也就不會不好。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這句話總的來說強調了用心的重要性。

所有的外像都是表象,境有心造。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

01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意思是身體能夠到達的地方,是有盡頭的,而心想達到的地方,是沒有止境的。


人的身體任何功能都是有極限的,唯有心域可無窮寬廣。法國著名詩人雨果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理念“有意志的地方就有道路”,也源於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


影響意志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心,心態、心境,心動是一切行動力的根源,歸根到底也是思想有多遠,就能夠走多遠。



心可以到達的地方很遠很遠。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不用說文學的想象力,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等;就是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的每一次前進與發展都是心之所至,身之所往,心到後隨之手到,做到的。如萬有引力的發現,飛機的製造等等。

02


“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用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紛亂如麻,覺得一團糟,理不出頭緒;如果是用心去感受,用水一樣的胸懷“水利萬物而不爭”去領悟,沉靜下來,認真體會世間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繫,找到其規律,就可發現原來看起來非常複雜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

當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崗位,或者接受一項新的任務時,剛開始總覺得頭皮發麻,壓力山大,覺得無所適從。


但當你逼自己靜下心來,一點點地去理順,會發現,原來事情並不是那麼複雜。有些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你會慢慢發現,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難。

有書君昨天接到要上交一份監測申報材料,厚厚的一大撂文件,既要有財務上的數據,又要有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概述,還有品牌推廣、歷年榮譽等等。看著都覺麻煩,但是明天就是最後的期限了,不得不硬著頭皮細看。



當靜下心來,經過分析,將任務分解,分到各個部門每人完成一個部分,事情也就沒那麼難了。心靜自然順,只要我們用如水一樣的情懷去做事,去感知,就會發現,複雜的事情是可簡單做的。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內心的空靈才是最好的釋放,如水的心境,不為身體所絆,不為表象所惑,心態決定一切,心之所至,金石為開,願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荒海拾書


”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這句話更是讓我們不要單純把眼睛當作看世界的窗戶,我們的身上有兩個窗口用來接收外界信息,如果你用眼睛來觀看,那你只能看到事物表面現象,就會產生差別感,因此產生錯誤感受,這樣你看到的與你感受到的就會發生矛盾,讓你心亂如麻;我們有句話還這麼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們通過眼睛接收到的畫面,會經過心靈的深加工,你要是原料錯了,那你做出的東西也就會亂,把多種雜料參合在一起,這也是麻布的配方,你說對嗎?很形象的比喻,因此我們應該用心靈來觀看世界,才能選對配方,製作出精美的東西,我們心靈的窗戶就好像是透視鏡,可以看穿事物本質,看見事情的內在,我們常說某人缺心眼,缺心眼,就是說人沒有心機,做事遲鈍不夠細心,做起事情手忙腳亂,也是道出這麼一個道理,我們用心去感受世界,才能細心的發現生活的美。

(慕白高中語文非常不好,見諒,純屬自己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