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身所能及,有尽,心所能及,无止,界以眼观,乱如麻,若以心感,静如水”是什么意思?

千笙结21


文言多优美,多对仗,这段话以身与心对,以有尽无尽对,以乱与静对,展示了身与心,乱与静的关系。

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之有身。以身观之,则处处是限制,处处是樊笼,处处是不自由。

若以心观之,则神游万仞心鹜八极,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穷。以心观住之,万法皆由心生,心中所见便是眼中所见,心静则万物静。

世界纷纷扰扰,终归还是反应到自己的内心,所以心很重要。


昭烈名臣


身体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

身体可以到达的地方是有限的,心灵可以到达的地方是无止境的。只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纷乱如麻,也是看不清楚的。如果用心去感受,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体会自然万物,发现自然运行的规律,万物各自有道,这时就可以看清周围事物的发展次序,从而做到因势利导,就如水往低处流会产生能量,我们利用这个能量发电一样。

身体和眼睛受限则如《游褒禅山记》所云:

1、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力:“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物:“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人类身体受限,用“志”、“力”、“物”三者弥补:

有的人身体素质不佳,有的人没有毅力,探索洞穴,只凭眼睛不行,还要借助“物”,这里即火,虽然借用“志”、“力”、“物”三者,可以探索更广阔的地方,然而其尽头也只不过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对世界,对宇宙探索的好奇心,于是要靠“心”。

“科学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其实质是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有了“猜想”才有科学探究的后面的步骤。这就是“心”的作用。

“诗仙”李白超级有想象力的作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往今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科学技术都有“心”的妙用,心可以到达的地方很远很远,所以不要去猜别人的心思,猜不透,也不用猜,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心能感受到的即使真的。

身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静则心灵澄澈,心诚则灵。


夜阑静语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理解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1、身体或者说行为上能做到或达到的高度、层次,是有限度的,有尽头的,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心里想的,或者说思想所能到达的层次或深度,是没有止境的,可以无限的发展下去。





















2、用眼睛观察世界,世界上的零零总总错综复杂的事物就像是一团乱麻,说不清道不明,没有头绪。如果改变方法,用心去感悟世界上的纷杂繁乱的事物,那么就能做到像水一样的平静。这也是提醒人们对事物不能光看到表面的现象,还要分析事物的本质,从中摸索出规律,世界就会展现另外的样子,人也会平静的像水一样面对这个世界。















通过以上分析总叨叨认为,这段话就是提醒人们,面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不要被世界上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干扰,要溯本求源,追寻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有了这些规律就能反过来衡量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就是这个道理。







总叨叨


这个句子后面一句应该为“静如水”。

要分析(或者翻译)一些白话文的意思,因为各人的感悟不同,其所要表达的字义就有所不同。就这个句子,我个人的理解是:

每个人,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那么,是应该感到完美甚至满足了;

如果一个人,因为其心态的贪妄,而驱使TA老是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那么,TA便会感到日子总是不满足而最终走向极端;

人世间的每一件事情,单凭凡胎肉眼去观察,均会感到每一件事情每一个角落都杂乱无章,总是令人难以招架;

如果能够做到以世无争,并且用正常的心态去感悟世态,那么,我们的心境就会象没有一丝涟漪的河水一样澄明宁静,便会不为俗事凡尘而烦恼。


平凡76987155


其实每一句人生警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解读,最重要的是读者能在当中有何体验!

作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的肇庆鼎湖山中,因有着百年古寺庆云寺的加持,当中有许多蕴含禅意的摩崖石刻,都值得大家一一品味,感悟当中的人生内涵!


星湖美美


这段话,初看属于哲学范畴,再看属于佛学范畴,最后看:它却属于心学范畴。

它与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所悟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王阳明只用六个个字就完整表达了这段话:人是天地的心!

那么,何谓“人是天地的心”,说白了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八个字,就从根本上,道破了天机:人可以突破一切外在束缚,到达你想要的任何!

正是这次悟道,让王阳明在被贬后,迅速由一个身处绝境、意志低迷的人,脱胎换骨成旋乾转坤的大神级人物。几乎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的人生正式“开了挂”。也是凭借龙场的悟道,王阳明由一个失意者逆袭成了明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这句话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魔力,让王阳明有如此大的转变呢,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这句话。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题中的原话“身所能及,有尽,心所能及,无止,界以眼观,乱如麻,若以心感,静如水”,这段话粗略的解释就是:肉身所能突破的,有限,而心能做到的却是无限。用眼睛(五官)看(体察),看起来乱如麻的事物,若启动心的感知,却可以获得相反的感受:觉出如水的平静来。

这句话充分说明:心能超越肉体,致无限。心也可以改变外界,致无限。

“心外无物”,唯空空是也。这与慧能法师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二者是同一个意思:心空,万般皆空!

我们凡人,不需要到达慧能的境地,这也是需要修炼的。我们所要知道的是,慧能法师所言与王阳明龙场悟道内容,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同一回事:心,就是一切。这句话,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心即理(理是指一切事物)。

这话再具体一点就是: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心不但是理的主人翁,还是“天地万物”的主人翁,它统一着世界万物,主宰着世界万物。

由于万物一体,所以我们的心和世界万物是可以沟通的,正如你能沟通你的四肢百骸一样。人心对世界万物有所感,而世界万物就有所应。如果你的心不“感”,那世界万物就不“应”;只要你“感”,世界万物必须“应”。这就说明,心统一着世界万物,主宰着世界万物。

值得注意的是:心,要主宰世间万物,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将你的心和天地连接,而这连接之法,已在文中。然而,要真正悟透,还得看个人!



记者李满


好吧,姑且说说我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的能力,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所能达到的程度是有尽头的,可是你思维、心志所能达到的境界是无止境的。当你以肉眼看待身边的繁杂事物时,常常感到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但如果用你的内心去感受,看透事物本质,便不会受俗事干扰,从容应对。

撇开这句话,我所想的是,我等皆凡人,能力有限,尽管万分努力也总有达不到的地方。各种纷纷扰扰虽不可避免,但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何不放开胸怀,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不完美,只要心灵是纯净的、高尚的,在这尘世中做个凡夫俗子也未尝不可啊!


大微微笔记


"身所能及,有尽,心所能及,无止,界以眼观,乱如麻,若以心感,静如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对人来说,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是有尽头的,而思想、精神所能达到的地方是没有止境的。只用眼睛去看外界,会混乱如麻,毫无头绪,如果是用心去感受,则会像水一样安定、平静,可以看到事物内在的联系。


1、人的看法受心智的影响


一个人如何看待事物是受到心智影响的。比如自古传下来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的人会认为这是至理名言,不觉得有局限性。


但事实上,耳听眼见的不一定就是真实。会有客观影响:听到的有可能是别人"说话轻过话重的"的内容,看到的也可能存在着视觉角度的问题,这与拍影视剧时的借位接吻类的角度类似。

也会与主观感受有关:投射心理使得人们心里想什么就看到什么,认为是什么样的就看到什么样的。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看到的可能就是变色、变形的人和事。


如果心被仇恨、嫉妒所侵扰时,心是乱的,听到、看到的是自己想听的、想看的,真实情况如何并不想去关心。



能静下心来用心分析,才能还原真实的面目,才会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心智成熟的人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事物,只要心灵纯净、平静,看到的就是美好。


2、人的眼界大小跟自己的学识和经历有关


读过书的人获得了知识,学会了思维方式,"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是不一样。


多读书多学习可以少走弯路、少试错,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人要有知识有学问才能看得远,想得宽,才能避免短视现象的发生。


一般经历多的人也可以透过外在的形式,在心里呈现出内在的本质,办事效率高。没有读书的人尽管也可以从生活中悟道,但那必须在自己一次次的试错中才能总结出来,代价不可畏不高。

"富人思来年,穷人顾眼前"的现象,是受思维方式的限制,受制于经济、眼界的局限,实质上也是受学识和经历的影响。


3、人的生活状态与自我修为关系重大


身体可以到达的地方是有限的,心灵可以到达的地方是无止境的。只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纷乱如麻,看不清楚,常常"剪不断理还乱"。


像"盲人摸象"般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是很难过上好日子的。陷在其中的人自己看不到事物的整体,不懂何为修为,旁观者却明确感受得到。



如果用心去感受,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体会自然万物,发现事物之间相互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运行的规律,也能巡着万物间各自的道,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生活才能过得好。


为什么"谣言止于智者"?凭借着自身修为的优势分析,心是平静的,就能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有修为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看得到真实的情况,自然不用跟着别人人云亦云。


能用身去体验,用心去体察,看透事物本质,便不会受俗事的干扰影响,心静可以从容应对一切问题。


有书君认为,既然身体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那么做人有心,处事用心,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修为,心里明镜似的,生活状态也就不会不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身所能及,有尽,心所能及,无止,界以眼观,乱如麻,若以心感,静如水”这句话总的来说强调了用心的重要性。

所有的外像都是表象,境有心造。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

01


“身所能及,有尽,心所能及,无止”,意思是身体能够到达的地方,是有尽头的,而心想达到的地方,是没有止境的。


人的身体任何功能都是有极限的,唯有心域可无穷宽广。法国著名诗人雨果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有意志的地方就有道路”,也源于身所能及,有尽,心所能及,无止。


影响意志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心,心态、心境,心动是一切行动力的根源,归根到底也是思想有多远,就能够走多远。



心可以到达的地方很远很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不用说文学的想象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就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前进与发展都是心之所至,身之所往,心到后随之手到,做到的。如万有引力的发现,飞机的制造等等。

02


“界以眼观,乱如麻,若以心感,静如水”,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纷乱如麻,觉得一团糟,理不出头绪;如果是用心去感受,用水一样的胸怀“水利万物而不争”去领悟,沉静下来,认真体会世间万事万物的内在联系,找到其规律,就可发现原来看起来非常复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当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岗位,或者接受一项新的任务时,刚开始总觉得头皮发麻,压力山大,觉得无所适从。


但当你逼自己静下心来,一点点地去理顺,会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那么复杂。有些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你会慢慢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难。

有书君昨天接到要上交一份监测申报材料,厚厚的一大撂文件,既要有财务上的数据,又要有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概述,还有品牌推广、历年荣誉等等。看着都觉麻烦,但是明天就是最后的期限了,不得不硬着头皮细看。



当静下心来,经过分析,将任务分解,分到各个部门每人完成一个部分,事情也就没那么难了。心静自然顺,只要我们用如水一样的情怀去做事,去感知,就会发现,复杂的事情是可简单做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内心的空灵才是最好的释放,如水的心境,不为身体所绊,不为表象所惑,心态决定一切,心之所至,金石为开,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荒海拾书


”界以眼观,乱如麻,若以心感,静如水“,这句话更是让我们不要单纯把眼睛当作看世界的窗户,我们的身上有两个窗口用来接收外界信息,如果你用眼睛来观看,那你只能看到事物表面现象,就会产生差别感,因此产生错误感受,这样你看到的与你感受到的就会发生矛盾,让你心乱如麻;我们有句话还这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眼睛接收到的画面,会经过心灵的深加工,你要是原料错了,那你做出的东西也就会乱,把多种杂料参合在一起,这也是麻布的配方,你说对吗?很形象的比喻,因此我们应该用心灵来观看世界,才能选对配方,制作出精美的东西,我们心灵的窗户就好像是透视镜,可以看穿事物本质,看见事情的内在,我们常说某人缺心眼,缺心眼,就是说人没有心机,做事迟钝不够细心,做起事情手忙脚乱,也是道出这么一个道理,我们用心去感受世界,才能细心的发现生活的美。

(慕白高中语文非常不好,见谅,纯属自己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