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來自元寶村的“幸福報告”

來自元寶村的“幸福報告”

一幢幢紅頂別墅環圍中的鉛筆文化廣場是元寶村村民的休閒樂園。

由貧窮到富裕,由禁錮到自由,由封閉到開放,由落後到崛起……改革開放,一場發軔於40年前的歷史變革和偉大實踐讓中國發生深刻變化,成就舉世矚目。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迅速成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極大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

40年風雲激盪,40年歲月崢嶸。冰城人民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改革浪潮中,奮楫擊水、篤定前行,並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擔當,進一步展開“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闖出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路”的生動實踐。城市經濟實現平穩增長,發展活力持續釋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本報今起推出“奮鬥改革路再踏新徵程”慶祝改革開放40年大型主題採訪行動,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哈爾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累積的寶貴經驗,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強大的改革信念、勇毅的改革決心,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使她因“土改第一村”的美譽而聞名全國。

70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使這裡的農民“站起來”,從此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告別了飢餓和壓迫;

40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讓這裡的農民“富起來”,昔日“光腚屯”一躍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如今,新時代的春風拂過沃野,這裡的農民在新藍圖的召喚下,加快奮鬥的腳步向“強起來”的目標邁進。

在迎來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日子裡,本報記者再次走進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看村民衣食住行的點滴變化,聊農家院裡院外的新風新事,聆聽來自元寶村人心坎裡的“幸福報告”。

一家人

幸福是全家團圓享受美好生活

“過去天南海北見一面都不敢想,如今動動手指就能聊微信、發視頻,團圓更是一張機票的事兒。這就叫幸福,這就叫改變。”6月15日,元寶村村民劉立軍家裡喜氣洋洋,一起在村裡從小玩到大的表弟一家要從四川綿陽回鄉探親,上次兩家人團圓還是多年前的事兒。

一小筐活螃蟹、三斤多重的鯉子……一大早,劉立軍就邁進村裡的生鮮超市。團圓飯他必須下廚露一手。“過去吃團圓飯,就得拿家裡的豬啊、雞啊開刀,現在沒這事兒了,村裡跟城裡一樣,只要鑽進超市一切都能搞定,饞啥就吃啥。”20分鐘,想買的都買齊了,結賬時,劉立軍秀了把剛學會的手機支付,“滴”的一聲,支付完畢,他的心裡挺舒坦。

“喂,哥,我到村口啦,咋找不見往咱們家走的那條路了?”上午10點,正在廚房裡忙活的劉立軍接到了表弟的電話,得知他們改簽火車票提前到家,他擦了擦手,拉著媳婦就出了門。

“哥,多年不回來,村裡變化太大了,我都不認道兒了!”“哥,你原來那輛五菱麵包賣啦?現在都換邁騰啦!”“哥,行啊,你都有專職司機了?嫂子啥時候學會的開車啊!”一見面,表弟一句一個感嘆。

“村裡的路都翻修和重新規劃了,道兒這麼好走,咱也得配個好車啊。這幾年,裡裡外外變化都挺大,到家好好跟你嘮。”久別重逢的弟兄自是難抑那份親熱,濃烈的親情瀰漫一家人的心頭。

“那個廣場可真敞亮!”“村裡開車的這麼多了,上次回來不少人還都騎‘電驢子’呢,現在看不著了。”從村口到家,一路上表弟又是一陣驚歎。當看到劉立軍家原來的幾間瓦房已經改成了兩層的獨棟小別墅,表弟更是羨慕:“這可真是鳥槍換炮了,一步到位。”

“老邵家的小院已經成了飯店,遊客來吃飯的不少。對了,你還能找見老張家的院子嗎?”“哎,老張家咋變成幼兒園了?”兄弟倆站在家門口放眼望去,一幢幢嶄新的別墅被綠樹環繞,一輛輛各種牌子的小轎車進進出出,顯示著億元村的富足。

中午12點,豐盛的菜餚擺滿桌,熱騰騰的團圓飯開席了。“哥,你猜我在四川最想吃啥?”表弟說他最饞一樣東西。

“肯定饞咱東北的大米飯了,廚房燜著一大鍋呢,管夠。”劉立軍一語中的。他告訴表弟,元寶村的大米現在可是“牌子貨”,帶著土改第一村特有的印記,就叫“土改稻香”。

“種地方式也在改。”邊吃邊聊,劉立軍告訴表弟,村裡大部分旱田都改成了水田,馮道窪子、楊樹河子,原先那些村民嘴裡兔子不拉屎的沼澤地、低窪地也改成了耕地,村裡還找專家家家戶戶普及科學種田技術,村裡的大米是越種越火、越種越好吃。如今,元寶村成立了元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有80多戶,在村黨支部幫助下,合作社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還註冊了“土改稻香”這個品牌。“以後咱元寶村的大米還要賣到你們四川超市裡去。”說起這,劉立軍很驕傲。

聊不完的改變和家常,讓團圓飯吃得既溫暖又漫長。華燈初上時,劉立軍帶著表弟走出家門,走東家,串西家,拜訪了幾個兒時光屁股玩耍的發小,看著家家院裡的小轎車、屋裡的現代化電器,閒聊間大家又懷念起過去的粗茶淡飯,讓人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表弟說,遠離故鄉的這些年,他經常在網上的新聞裡瞭解家鄉,元寶村的鉛筆廠又在海外拿回了訂單;元寶村裡的傳統農民變身成老闆,旅遊服務業越做越強……一條條新聞讓他覺得很自豪。“今年城際高速鐵路也要通車了,從哈爾濱到尚志更快了,回家更方便了,你以後得多回家來看看。”劉立軍拉著表弟的手說。

一支筆

幸福是宣傳欄裡“刷”出鄉村變遷

就在劉立軍陪表弟串門的時候,元寶村鉛筆廣場上音樂聲響了起來,這是村民飯後休閒的樂園。統一的服裝、統一的步調,小媳婦、大嬸子隨著歡快強勁的節奏跳了起來,絲毫不輸城裡的廣場舞隊。

而在廣場的一側,52歲的趙俊生卻沒工夫跳舞,他有個任務,要用自己手裡的筆填滿廣場的宣傳欄。

“出重拳,掃黑惡,促穩定,保平安”……今年一開年,趙俊生就忙活起來,隨著中央掃黑除惡專項工作的開展,村裡有好多宣傳欄等著他去佈置。

作為元寶村人心中“字寫得最好的人”,趙俊生受村黨支部的指派,在鄉間地頭刷寫了20年的標語。在村裡顯眼地方的同一面牆壁上,他曾寫了又刷,刷了又寫,不知重複了多少次。每條不同字體不同字號的標語背後,書寫的都是時代風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莊重的黑體刷下這條標語後,當年還年輕的趙俊生意識到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少生優生,幸福一生”到如今“一對夫妻準生倆娃一個養爹一個養媽”,趙俊生書寫的標語見證著國家計生政策的變化。

除了計劃生育,農村牆壁標語更多的還是經濟建設和鄉村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與美麗鄉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有關的標語紛紛上了農村的大小牆面。趙俊生說,即使到現在,農村“這面牆”還是國家政策的重要宣傳傳播方式。

不久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些宣傳標語和宣傳畫被趙俊生刷到元寶村臨街牆上和宣傳欄裡。

“現在農村生態環境和從前相比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俊生說,元寶村從幾年前就開始實施生活垃圾統一處理,為農戶統一配備大型分類垃圾桶,屯屯都設了保潔員和環境巡邏車等設備。

尤其是退耕還林這一塊,元寶村更是走在了前面。趙俊生介紹,早些年元寶村由於持續過度開墾,植被受到破壞。每年大雨裹挾著泥沙呼嘯而下,不但衝跑了莊稼,連山路也被沖垮。

看著日漸惡化的生態環境,15年前,村黨支部書記張寶金帶頭下定決心:退耕還林。“張書記當時還給俺們村民算了一筆賬,退耕還林不僅能防風護坡,15年後,每年能採伐木材5000立方米,經濟和環境兩手都硬氣了。”趙俊生回憶。

那幾年,元寶村的村民,男女老少都上山,扛苗、挖坑、種樹。如今,松濤陣陣、綠樹成行,村裡的人工林已超萬畝。

“日子越過越美,農村‘這面牆’也越來越好看,有牆的地方就有黨、有政府在,老百姓喜歡看,看了心裡有底兒。”趙俊生說。

一面旗

幸福是始終跟黨走,永遠朝前看

就在趙俊生專心致志寫宣傳語的時候,他沒注意,一個頭發斑白的老人踱步到他背後。每天在村裡的兩個廣場上走一走,聽聽村民對村裡的發展有哪些點子,是這位老人的習慣。

今年77歲的張寶金,擔任元寶村黨支部書記30多年。在他的帶領下,昔日的“光腚屯”變成了如今的“億元村”,被譽為“暴風驟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幟”。

路並不好走,張寶金說,元寶村原先叫“光腚屯”,1980年,村裡的人均年收入只有40塊錢。因為鄉親們支持他、信任他,選他這個當年一天只能掙10個工分的小裁縫當生產隊長。於是,張寶金一路學習一路幹,當地百姓在村黨支部和張寶金的帶領下,大力發展鉛筆工業和木材加工業。1989年,元寶村產值就達到1個億,號稱“億元村”,大夥兒都說“光腚屯”富起來了。

在張寶金眼裡,改革開放40年,元寶村始終在變化。但變不是漫無目標的改變,始終跟黨走,村裡的方向始終明確。

“土地承包延長30年,給元寶村人吃了‘定心丸’,也更加堅定了元寶村農民致富的決心。”張寶金說,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元寶村黨支部重點研究了“穩工業、精農業、興旅遊”的元寶村未來發展藍圖。

30多年來,元寶村工業主要是生產鉛筆和鉛筆板,號稱“中國鉛筆之鄉”。但是,近幾年國家有政策、有要求,木材資源不能無休止地採伐,張寶金尋思,得為子孫後代留一片綠水青山。所以,他發動黨員想辦法,那就是低附加值的普通鉛筆和大量消耗木材資源的半成品必須降低產量,想辦法學習引入精加工,幫助企業專門做高效益的出口型產品,雖然量小,但是價高、效益好。張寶金說,這樣就把工業先穩定住了,老產業不能丟,必須保證老百姓有收入。

張寶金說,靠著黨的好政策,掌握好信息和市場規律,元寶村人從來沒有懈怠,現在元寶村正大力發展稻米“精農業”、鉛筆“穩工業”、土改“興旅遊”的一、二、三產綜合產業鏈。

最近,張寶金還在忙著邀請專家,編制完成《元寶村旅遊總體規劃》,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完成《暴風驟雨》紀念館擴建及土改風情一條街建設,打造紅色旅遊品牌,讓旅遊業成為興村強鎮的新的主導產業。走進新時代,在張寶金和村民們的心中,新的藍圖正在鋪展。

早8點,77歲的張寶金又帶著黨員開晨會了,這個習慣延續了幾十年,從來沒耽誤過。“咱村工業方面差一點兒,我們就靠農業補回來,再好好發展旅遊業,這樣,我們村實際上人均收入能達到3萬塊錢以上,我們要永遠做遠近聞名的一流村!”張寶金滿懷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