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一場長達二十三年的營救

1

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八月。南京貢院。

這一年的江南鄉試結束了。放榜那天,考生們陡然發現了一個秘密:上榜的人都是些富貴子弟,沒幾個平民。

有鬼,這裡面肯定有鬼!

憤怒的落榜考生聚集在貢院門口,哭的哭,鬧的鬧,有人在路上攔住主考官大罵,有人寫詩寫文章諷刺,還有人把這事編成小說和戲劇,到處傳播。

雖然不像網絡時代可以一天刷爆朋友圈,但在兩三個月之內傳遍全國,還是沒啥問題的。

不久,便傳到了順治皇帝的耳朵裡。

有個叫陰應節的諫官也在關注江南科考事件,他將榜單仔細研究了一番,馬上給皇帝寫信告狀:“少詹事方拱乾的兒子方章鉞,這次也在錄取名單中,他和主考官方猷是同宗,一定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錄取的!”

年輕的順治皇帝瞬間被激怒了。

他生氣,首先是因為順天府(北京)剛剛發生過科考舞弊案,還沒來得及處理,現在又來了一起江南科考案,案情竟然差不多。

古代的科舉,既是學業考試,也是為國家選拔官員。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比誰都忌諱考場舞弊行為。

其次還有一個不能明說的原因,就是對江南士子的敵視。

清兵入關後,在江南遭遇的抵抗遠比北方激烈,甚至發生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慘劇。直到順治登基十幾年後,東南沿海地區還沒完全平定,鄭成功、張煌言等明朝遺臣總讓清廷頭疼不已。

至於用詩歌文章進行“軟對抗”的江南文人,更是數不勝數。

不但清廷對他們懷有戒心,就連同為漢人、歸降較早的北方士子,出於利益考慮,也對來自南方的同胞各種打壓。

告狀的陰應節是山西洪洞人,被告方拱乾則來自安徽桐城的詩禮望族。這只不過是清朝南北方漢人之間明爭暗鬥的一個序幕而已。

所以,真相如何其實不太重要,無論新科舉人們有沒有行賄,有沒有作弊,都逃不開這一劫。

隨著順治皇帝一紙令下,所有上榜的人一個個被押解赴京,踏上了受審問罪之路。

為了彰顯公平,第二年初春,順治皇帝親自出題,在中南海瀛臺主持了一場專門針對這些人的御試。

每個考生都戴著枷鎖,左右兩邊各站著一名手持大刀的鐵面軍士,彷彿這裡不是考場而是刑場。又冷又怕的文弱書生們,有的哆嗦得筆都捏不穩,還有的尿溼了褲子當場昏厥。

考試的結果:排在最後的十四人文理不通,全部被革去舉人功名,逮入刑部大牢。

事態發展到這一步,有罪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案件審理持續了大半年,直到十一月才下旨判決。

正好這一年順治皇帝過得相當不順,先是愛子榮親王夭折,繼而愛妃董鄂妃病重,這種極度不爽的心情便發洩到了判決書中:

主考官和副主考立即斬首,十八名同考官全部處以絞刑,家產沒收,家人為奴;八名被認定為行賄作弊的考生杖責四十大板,家產沒收,父母兄弟妻子全部流放寧古塔。

至此,江南科考案總算告一段落。

順治這一手既狠又準,原本對滿清不太服氣的一些讀書人,從此變得老老實實,再也不敢隨便議論朝政了。

一場長達二十三年的營救

2

那些在御試中考砸了的江南士子中,有一個特別另類。

他交了白卷。

是被嚇傻了?還是因為水平差?都不是。

他是來自江蘇吳江的大才子吳兆騫,今年26歲,在參加科考之前早已名動江南,考舉人對他來說本是小菜一碟。

當時他坐在考場裡,看到凶神惡煞的軍士像對待犯人一樣盯著自己,一時感慨萬千,便將筆一扔,說道:“區區一個舉人,我吳兆騫用得著為它去行賄嗎?”

他哪裡知道,朝廷要收拾的就是他這種人。

於是他被麻利地剝奪了功名,跟方拱乾、方章鉞等同案人員一起,拖家帶口準備發配邊疆。

一般人都不敢跟欽犯沾染什麼關係,然而有兩個不怕死的朋友,卻非要來為吳兆騫送行。

一個叫吳偉業,另一個叫顧貞觀。

吳偉業比吳兆騫大二十多歲,乃是當世有名的詩人,曾寫過“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牛句。送別時,他寫了一首《悲歌贈吳季子》,讓吳兆騫帶在身邊留作紀念。

詩的最後一句是“受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算是讀書人一聲微弱的抗議。

顧貞觀則比吳兆騫小六歲,是個鮮嫩的小年輕,話不多,只是握了握吳兆騫的手,一臉認真地說道:“保重身體,我會想辦法救你回來!”

吳兆騫苦笑著搖頭:“不可能了。”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極寒之地,荒無人煙,只有虎嘯狼嗥為伴。滿清從東北起家,深知白山黑水的滋味,便將寧古塔作為重刑犯(尤其是文人)的主要流放地。

出發後,吳兆騫終於明白,流放之路的艱辛遠遠超出一個江南才子的想象。

同行的犯人和家屬共有上百人,這一路嚴寒、勞累,缺吃少穿,野獸出沒,身體差的人根本熬不到目的地。

吳兆騫很幸運,一家人平安到達了寧古塔。只是離江南太遠,有時想起草長鶯飛,想起梅子黃時雨,難免會愁腸百結。

心情鬱悶時,他就給顧貞觀寫信訴說心裡的悲苦:

“塞外苦寒,四時冰雪。嗚鏑呼風,哀前帶血。一身飄寄,雙鬢漸星。婦復多病,一男兩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煢然在堂,迢遞關河,歸省無日。”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四句話:1.真TM冷。2.頭髮白了。3.生活很慘。4.想我媽了。

一場長達二十三年的營救

寧古塔並沒有塔,它是滿語“六個”的音譯。

3

顧貞觀收到信時,已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有十八年沒見過吳兆騫了。

在這十餘年間,江南地區大獄不斷,人心惶惶。而另一個朋友吳偉業,已經在驚恐和悲哀中去世四年了。

顧貞觀是江蘇無錫人,出身於明末遺民家庭,是個愛自由、愛交友的清閒才子。他與吳兆騫相識於少年時期,兩人都曾加入一個叫做“慎交社”的團體,吟吟詩,扯扯淡,搞搞辯論賽,很快就結為生死之交。

江南科考案發生不久,顧貞觀就辭別家鄉親人,遠赴北京,開始籌劃解救吳兆騫一事。

他來到北京,憑藉詩作贏得了幾位朝廷大員的賞識,還得到了小皇帝康熙的召見。曾經立志不為清廷服務的他,還去參加順天府科考,中了第二名,被授予“內國史院典籍”一職,負責編寫史書。

一切看起來辣麼順利。

事實證明,書生總是很傻很天真。此後十年中,顧貞觀一直停留在七品小官的位置,每天忙得要死,卻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一個芝麻小官,自己的命運都掌握不了,哪有能力救回好友?

顧貞觀感到無比失望,乾脆辭了職,去全國各地窮遊了四年,一方面散散心,另一方面廣泛結交朋友,打探消息。

終於在1676這一年,顧貞觀結識了一位真正的貴人。

他叫納蘭明珠。

納蘭明珠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紅人,被封為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師,在朝中呼風喚雨,無人能及。

顧貞觀通過朋友介紹,進入明珠府中當家庭教師。他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

有一回,明珠在家裡大宴賓客,興致很高。席間顧貞觀趁機提起了營救吳兆騫的事。

明珠笑而不答,起身斟了一大杯酒,對顧貞觀說:“你要是用滿人之禮把它幹了,我就答應幫忙。”

顧貞觀平時從不喝酒,這次卻接過酒杯,仰起頭便一飲而盡。然後先跪左膝,再跪右膝,將袖子一彈,雙手按在地上,俯身恭恭敬敬叩了三個響頭。

這下反倒把明珠愣住了。當著眾人的面,明珠只得答應下來。

然而先皇欽定的案子,誰敢去翻案?搞不好把自己身家性命搭進去,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官場不是江湖,俠義精神並不值錢。

半年過去,明珠遲遲沒有采取行動,顧貞觀有些著急了。

就在這時,他收到了吳兆騫那封訴苦信。

一場長達二十三年的營救

以吳兆騫、顧貞觀故事為主線的話劇《知己》

4

顧貞觀讀完信後失聲痛哭,連夜便給吳兆騫寫了兩首詞。

《金縷曲》其一:

“季子平安否?

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

記不起,從前杯酒。

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

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

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

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

只絕塞,苦寒難受。

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

置此札,君懷袖。”

《金縷曲》其二:

“我亦飄零久。

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消瘦。

曾不減,夜郎僝僽。

薄命長辭知已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

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

共此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詩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魄相守。

但願得,河清人壽。

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

言不盡,觀頓首。”

表達的意思是:你生活慘,我的日子也一樣不好過;無論有多難,我一定會救你。

這兩首詞寫得深情綿綿,催人淚下,正是它們為顧貞觀奠定了一流詞人的地位。

詞還沒寄到吳兆騫手裡,就被一個特殊人物讀到了。他叫納蘭性德,字容若,是明珠的兒子、康熙皇帝的御前侍衛。

你也許不知道吳兆騫、顧貞觀、吳偉業,但一定聽說過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是個奇人。他明明是皇親國戚出身,二代中的戰鬥機,啥都不做也能一生安享富貴。可他偏偏要當學霸,天文地理、宗教歷史、數學音樂,幾乎無一不精。在清朝初年普遍不愛學習的滿族青年之中,他是個另類。

納蘭容若最大的成就,是詞。“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這些被當代文青們吟到抽筋的美句,都出自他的手筆。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納蘭容若交友很有個性,喜歡結交大才子,越是落魄他越喜歡。那些才華橫溢的江南布衣們,便都聚集在他的周圍,頗有兩千年前戰國四公子的遺風。

顧貞觀來到納蘭府後,很快就跟容若成為了好友。納蘭容若讀到他寫給吳兆騫的《金縷曲》,一時淚流滿面:“吳季子有你這樣的朋友,真是不枉此生。我向你保證,十年之內必定助你救他回來。”

顧貞觀嘆道:“人這一生能活多長呢?請以五年為期吧。”

納蘭容若答應了。他也寫了一首《金縷曲》贈予顧貞觀,告訴他:除了救吳兆騫,其他的事對我來說都不重要,我的諾言分量很重,請你謹記。

納蘭容若平時最不喜歡應酬,為了兌現諾言,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啟動營救計劃:一方面動用老爹的政治資源,拿出錢來打點康熙身邊的寵臣,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御前侍衛的身份,找各種機會向皇帝求情。

然而吳兆賽被流放一事,不僅僅是考試作弊那麼簡單,還涉及清廷對江南士子的定點打擊,以及朝中南北漢人之間的黨爭,背景極其複雜。漢人官員都不願插手這事,至於滿清貴族就更不用說了。

眼看五年之期將至,正在一籌莫展時,事情突然有了轉機。

1581年,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到了尾聲。在清剿吳三桂殘餘勢力的同時,康熙皇帝也在反思:過去的民族政策是不是太嚴厲了?要不要採取一些措施來籠絡人心?

機會終於來了。由納蘭容若牽頭,幾個朋友湊了二千兩銀子,以吳兆騫的名義認修內務府工程,希望以此贖罪。康熙同意了。

這年九月, 已經在寧古塔生活了整整23年的吳兆騫,終於苦盡甘來,帶著老婆孩子返回了京城。

一場長達二十三年的營救

5

故事的結局亦喜亦悲。

納蘭容若收留了吳兆騫,聘他為家庭教師,以便與顧貞觀時時相聚。然而此時的吳兆騫,已由當年的翩翩佳公子變成了滄桑多病的老頭,兩年後便溘然長逝。

納蘭容若傷感不已,出面為吳兆騫料理後事,還給他的孤兒寡母安排了出路。

又過了兩年,年僅三十歲的納蘭容若也飄然離開人世。

連失兩位摯友,顧貞觀心中的傷痛可想而知。喪事結束後,他便黯然離開京城,歸隱故鄉,潛心在家為納蘭容若校對遺著《通志堂文集》和《飲水詞集》,讀書講學直到終老。

容若去世後,顧貞觀再也沒有寫過詞。

一場長達二十三年的營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