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鏡頭下,還是深處其中。眼望著如今的武當山五龍宮,處處透著滄桑。即便這樣,在這些殘缺中,我們依稀可以感受到它曾經的恢弘。
五龍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龍峰山麓,天柱峰以北,東距玉虛宮15公里處。
它前有青羊澗,北有磨針澗,南有桃源澗,與諸山隔離,後靠五龍峰。俯視下,它與周圍的環境渾然天成,有如上天造就。
五龍宮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曾經被稱為“大五龍靈應萬壽宮”、“興聖五龍宮”。並且它還是在所有武當山古建築中,第一座由皇帝下旨敕建的宮觀。
據考證,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南宋孝宗改敕五龍靈應之觀,元朝忽必烈又改敕五龍靈應之宮,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大興武當山,於永樂十一年敕名“興聖五龍宮”沿用至今。從祠到觀,再到宮,五龍宮的規模是越來越大。
五龍宮也是武當山建築最早的九宮之一,歷經唐、宋、元、明幾代修繕。尤其在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規模處於鼎盛,重建的殿堂廟宇達到了850間,遂賜額“興聖五龍宮”。
可惜的是,武當山五龍宮在明朝之後,便逐漸衰敗。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後,遭受了萬劫不復的毀滅。
在民國二十年左右,土匪頭子王志和因問卦不靈,氣急敗壞,下令火燒五龍宮。據說,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大火之後,大部分建築被燒燬。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只有龍虎殿、十幾間道房、紅牆、碑亭、泉池以及古井等,讓人痛恨唏噓。
關於五龍宮,還有一段傳說。唐朝貞觀年間,天下大旱,飛蝗遍地,朝廷下令天下各州郡官員到所在名山大川祈雨。均州太守姚簡獨自跋山涉水,來到現在五龍宮所在之處。途中,他遇到5位白面書生,問他為什麼這麼辛苦?姚簡回答是為了天下蒼生解除旱情。5位書生請他轉回,並告知一會兒就會有雨。果然,很快天降甘霖,大雨澆灌了山川大地。原來是五氣龍君化身為書生,下到凡間為百姓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