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這篇不是寫慈禧。)

1

公元1866年。

在中國,這一年是清朝同治五年,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以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正掀起轟轟烈烈的自強求富運動。

在日本,薩摩藩與長州藩兩大武士集團剛剛結成同盟,決定共同討伐幕府將軍,為明治天皇奪回大權。

而夾在中日之間的朝鮮半島,一切卻顯得那麼寧靜。思密達人民過著慢悠悠的田園生活,對周邊的喧囂聲充耳不聞。

在位的朝鮮國王是第26代高宗李熙,今年15歲,還有點稚氣未脫。但在旁人眼中,他已經到了大婚的年齡,該選擇一位合適的王妃了。

按照常理,王妃當然要從豪門閨秀之中精挑細選。可這一次卻很詭異,想要成為王妃,家世越可憐越好,人丁越單薄越好。

這哪是選妃,簡直是華府選僕人,比慘。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提出這個標準的人,是攝政者大院君。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他這麼做,心裡早就打好了算盤。

在朝鮮,“大院君”是個特殊稱謂,指的是自己沒當上國王、兒子當上國王的人。

高宗李熙並不是王室直系繼承人,只因第25代國王哲宗去世時沒有兒子,第24代國王憲宗的母親趙大妃便將義子李載晃改名李熙,立為新國王。

李熙的生父叫李昰應,兒子當上國王,李昰應隨即躍升為大院君,而且是朝鮮歷史上唯一一個兒子即位時還健在的大院君。

高宗性格懦弱,對權力沒什麼興趣,大院君便理所當然成為了攝政者。

因此,在為兒子選妃的時候,大院君多留了個心眼,故意要挑一個出身底層、性格溫順的姑娘,這樣她就不會干預政事,也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理想總是豐滿的。

最終被選中的姑娘叫閔慈英,16歲,是大院君夫人的遠房堂妹,來自京畿道驪州郡。

閔氏曾是名門望族,出過兩任王妃,但是到閔慈英出生時,家道早已衰落。8歲那年,父親在貧寒中去世,母親只好帶她來到京城投奔親戚,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這麼悲慘的身世,正是大院君想要的。再加上閔慈英性格沉靜,處事從容,天生就有一國之母的儀態,很快就被正式冊立為妃,與高宗舉行了大婚儀式。

然而高宗並不喜歡她。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2

少年人的感情總是單純而熱烈,高宗喜歡的是一個叫李順娥的宮女,兩人成天膩在一起,難捨難分,把閔妃當成了空氣。

閔妃從小吃了不少苦,早就練出了處亂不驚的功夫。她一邊埋頭讀書,將《春秋左傳》等中國史書讀得滾瓜爛熟,一邊拿出賢妻風範,殷勤侍奉趙大妃,還去探望剛剛分娩的李順娥。沒過多久,整個宮中都在傳頌王后賢惠善良的美德。

李順娥生下兒子後,大院君欣喜若狂,聲稱要把這個孩子立為王世子。閔妃終於感覺到了危機,她明白:想要決定自己的命運,就要得到可以決定命運的權力。

閔妃決定採取行動。她不動聲色地把閔氏子弟安插到各個部門,拉攏對大院君不滿的大臣,還刻意結交一些耿直的士大夫。一切都在暗暗蓄勢。

21歲那年,閔妃也生下一個兒子。還來不及享受初為人母的幸福,嬰兒就出現了消化不良症狀,喝了大院君送來的藥之後,竟然夭折了。

閔妃悲痛欲絕,表面上不敢說什麼,內心已經恨透了大院君。

宮牆之內,風雨欲來。牆外,整個國家也在經歷一場空前的內憂外患。天災,難民,再加上日本的挑釁,攪醒了朝鮮這個“隱士之國”的清夢。

大院君執政以來,最重要的一條國策就是“閉關鎖國”,除了中國,拒絕與任何國家交往。

同樣都經歷過閉關鎖國時期,中國和日本多少還留著一條門縫,而朝鮮則是用玻璃膠把門窗統統封死,連一絲洋風都不肯放進來。

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引起國內有識之士的反對。

1873年,一封批判大院君的奏章送到高宗手中,猶如點燃了一串鞭炮的引線。還沒等大院君反應過來,一大波彈劾他的奏章紛紛飛了出來。緊接著閔妃和趙大妃也聯名提議,要求大院君將朝政大權歸還高宗。

高宗已經22歲。面對群情激憤的朝臣們,大院君實在拿不出理由拒絕交出權力,只好灰溜溜地退居二線。

這一年是閔妃的幸運年,她不但幫助丈夫奪回了王權,還以自己的才智和魅力贏得高宗的愛情,從此對她死心塌地,再無異心。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3

高宗親政後,仍是一副閒雲野鶴的樣子,把國家大事全扔給了閔妃。

第二年,閔妃又生下一個兒子。拖了這麼久的儲君問題,終於要擺上檯面了。

閔妃很有政治頭腦。她知道,若要讓自己兒子成為儲君,關鍵人物不是高宗,不是大院君,不是趙大妃,也不是朝鮮國內任何人。

是中國。

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只有得到中國的冊封,才是合法的朝鮮王世子。

閔妃立刻派重臣趕赴北京、天津,向滿清貴族和政府要員們大獻殷勤。用了一年多時間,花費上百萬,終於拿到了清廷的冊封。

就在這時,東亞局勢悄悄發生了變化。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迅速膨脹,開始打鄰居的主意了。

1875年,日本以武力逼迫中國的另一個藩屬國琉球,不準琉球國王向中國朝貢。四年後完全吞併了琉球,改為沖繩縣。

中國卻還沒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也沒把日益壯大的日本放在眼裡。

閔妃擠走大院君之後,為了破壞他的威信,故意廢除他的“閉關鎖國”政策,主動向日本伸出了手。

可惜此時的日本,已經不是區區經濟利益就能打發的。這年9月,日本軍艦“雲揚號”闖入漢江,擊毀江華炮臺,逼迫朝鮮簽下《江華島條約》,要求獨佔朝鮮。

朝鮮無奈,只得向清朝求助。清朝回覆了四個字:以夷制夷。

意思是:你既然打不過日本,那就再引進幾個西洋國家,讓日本吃不了獨食。

閔妃照做了。然而朝鮮民眾不同意,他們反對打開國門跟“蠻夷”打交道,甚至開始懷念大院君的鎖國政策。

1882年,朝鮮大旱,一群軍人率眾起義,衝進了王宮。機警的閔妃趕緊化妝成宮女,混在人群中逃了出去,跑到忠州避難去了。

閔妃一走,其他姓閔的人都遭了殃,被殺得七零八落。高宗嚇得不知所措,只得向大院君示好,請他復出。

大院君重新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閔妃勢力,把自己人安插在各處要職。為了杜絕後患,他還自導自演了一出鬧劇:宣佈閔妃已死於亂軍之中,並要為她舉行隆重國葬。

大院君高興得太早了。到這個時候,他仍然低估了閔妃的能力。

面對困局,閔妃只做了兩件事,一是派親信秘密潛入漢城,告訴高宗自己還活著,二是派人火速趕往北京,以朝鮮國王的名義請求宗主國出兵平亂。

清廷這次很爽快,馬上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軍艦前往朝鮮,接著又派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前去支援,請大院君去天津聽旨。大院君哪敢得罪宗主國,連行李都來不及打包,連夜就乖乖跟著中國軍艦走了。

到了天津,李鴻章出面將大院君狠狠數落了一番,然後軟禁在保定,一關就是三年。

從執政者到階下囚,大院君只復出了33天。

閔妃則在清軍的護衛下,神清氣爽地回到漢城,開始了她的第二輪執政期。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4

十九世紀末的東亞,註定不會有長久的太平。1883年12月,中國又一個藩屬國越南遭到法國入侵,中法戰爭打響了。

為了對付法國,清廷從朝鮮調走了部分駐軍,僅留下袁世凱的一支部隊。日本一看有機可乘,便勾結朝鮮國內的親日派,於1884年發動政變,屠殺了閔妃集團眾多官員。閔妃反應也很快,迅速聯絡袁世凱出兵,只用三天時間就平息了這場政變。

從此,中日兩國便以朝鮮為擂臺,開始了激烈的對抗賽。根據雙方簽訂的《天津條約》,日本也有權向朝鮮派兵,於是形成了中日兩國共管朝鮮的局面。

這讓閔妃感到很不爽。再加上有傳言說中國打算廢掉朝鮮國,改為郡縣,閔妃大感恐慌,決定尋求新的靠山,不再只抱中國的大腿。她先是考慮“引俄拒清”,找俄國當保護傘,後來又打算向美國投懷送抱。

聽說閔妃有二心,李鴻章立刻做出一個決定:關門,放大院君!

1885年10月,李鴻章派袁世凱護送大院君,乘坐北洋水師軍艦,大搖大擺地回到漢城。

原以為新一輪撕逼即將開始,不料大院君被清朝關了三年,國內黨羽早就被閔妃剷除乾淨,再也翻不起什麼浪來,反倒被閔妃牢牢摁住,連人身自由都沒有。

尷尬的局面不鹹不淡地持續了十年,直到1894年,一場朝鮮農民起義終於打破了僵局。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5

當時朝鮮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餚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時怨聲高。”

唱的就是閔妃因為賠款、軍費以及王室享樂,放縱手下人搜刮民脂民膏,瘋狂斂財,激起了眾怒。

1894年1月,席捲全國的東學黨大起義爆發了。

按照慣例,朝鮮又來向清朝求援,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師開赴朝鮮。日本得知消息後,也厚著臉皮不請自來,聲稱要幫朝鮮平亂。

正當中日兩國摩拳擦掌暗自角力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東學黨首領主動跟王室議和,起義和平結束。

清朝愣了一愣,便對日本說:沒咱倆啥事了,一起撤兵回家吧。

日本卻傲嬌地拒絕了:你先走,我留下來幫思密達改革內政。

閔妃懟了日本一句:滾,誰要你多管閒事!

日本大怒,於7月23日直接突襲王宮,挾持了高宗,逼他將政權交給大院君,並與中國斷絕關係。

還沒等中方作出回應,日本便於25日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襲擊北洋水師,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這並不是中國和日本第一次正面交鋒。唐朝高宗時期,明朝萬曆年間,中國都曾因為朝鮮問題與日本對毆,打得日本滿地找牙。

在前兩次戰爭的餘威之下,日本這次對中國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然而,甲午海戰的結果眾所周知:日本大勝,中國完敗,曾經無比拉風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這一戰不但使洋務運動淪為清朝的迴光返照,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也改變了朝鮮的命運。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6

朝鮮失去了中國這個自古以來的靠山,被日本完全捏在手中。

得罪過日本的閔妃,被迫交出手中的權力,向日本認罪、悔過,與高宗一起被軟禁起來。

日本人讓大院君重新上臺,大院君的表現卻令人感到意外。他先是一口拒絕,實在推託不過,才勉強同意配合。

日本控制朝鮮之後,首先做的事就是“去中國化”,廢除已經沿用一千多年的中國紀年,廢除科舉制度,廢除中國的官位制度。然後逼著高宗赴太廟向列祖列宗宣誓“獨立”,與中國脫離關係。接著又迫使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宣佈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

在日本的重壓之下,閔妃和大院君這兩個死對頭,卻難得一見地表現出相似的反應。

閔妃一邊與日本人周旋,一邊暗中向清朝表示忠心,慈禧太后壽辰時,她還特地派使者前去進貢謝恩。

大院君也不想同日本人合作,暗地裡給清朝官員寫信,不料被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截獲,立刻將他趕下臺來。

閔妃見狀,趁機發動政變上臺,開始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執政。

她很清楚朝鮮不是日本的對手,然而清朝已經被日本打殘,放眼望去,似乎只有俄國可以制衡日本,於是組建了一個親俄政府,同時不遺餘力地打擊國內的親日派。

日本終於惱羞成怒,撤回井上馨,改派軍人出身的三浦梧樓任駐朝公使。

1895年10月8日夜,三浦帶人挾持了大院君,然後強行進攻朝鮮王宮。王宮侍衛隊根本不是日本武人對手,被他們一路殺到後殿,逼著高宗下旨廢掉閔妃。

一向懦弱的高宗忽然硬起了骨頭,打死不肯答應。日本人無奈,便向閔妃的坤寧閣衝殺過去。

閔妃仍然很機靈,再次化妝成宮女,想要趁亂逃走。沒想到日本人見人就砍,一群宮女連同閔妃全都成了刀下之鬼。

殺紅了眼的日本人,又找了個宮女過來指認閔妃的屍體,得到確認後,便將還有餘溫的閔妃包起來搬到院子裡,潑上汽油燒成炭,然後拋進水池。

一代傳奇女子,就以這種最殘忍悲慘的方式,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1897年,高宗被迫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成為朝鮮半島上第一位皇帝,並追諡閔妃為“孝慈元聖正化合天明成皇后”,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明成皇后”。

一年後,與閔妃鬥了一輩子的大院君,在流放中鬱郁而死。

十二年後,日本吞併朝鮮,朝鮮亡國。

是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