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剛發射完的子彈彈殼溫度有多高?

Blood_puppet


圖示:95式自動步槍實彈射擊訓練

  以上,就是我從感官體驗的角度,談的一些關於彈殼溫度的個人見解。其實,也可以從槍支擊發時的膛內溫度,推算出剛剛拋殼出膛的彈殼的最初溫度。目前大多數子彈的發射藥通常以單基火藥為主,經充分燃燒,可形成2000~3000℃的藥室溫度。雖然,藥室溫度如此之高,但其中大部分熱量都會被槍膛吸收掉,能傳遞到彈殼的熱量畢竟是少數。如果採取單發射擊,槍膛內部溫度沒有明顯累積,剛拋殼出膛的步槍彈殼溫度一般在100℃左右;如果採取連發射擊,槍膛溫度將迅速升高,導致剛出膛的步槍彈殼溫度基本在300℃左右。

圖示:子彈拋殼瞬間動畫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針對95式自動步槍存在的易橫向拋殼,導致燙傷右側射擊人員的設計缺陷,近幾年裝備部隊的95-1式步槍將拋殼窗後沿向前縮進5毫米,確保彈殼的拋殼方向能夠穩定在步槍右前方45°角方向。

圖示:子彈及其發射藥


慕什塔戈


很多時候不喜歡頭條裡面的回答,知識生冷,回答的沒有溫度。

作為大院長大的我,偶爾因為實在沒人帶,又恰逢老爸拉練打靶,這樣的機會還是鳳毛麟角。1976年左右遇到過一回。警衛班打靶剛完畢(應該是54),我這個🐻孩子就忍不住衝上去撿子彈殼。當時就把手燙得直甩。具體溫度嘛咱就不知道了,反正大神們都回答的頭頭是道的。

最後,那時候沒有玩具,玩各種槍支的彈殼是其中一種消遣方式。大一點的孩子玩小口徑手槍,步槍,羨慕死了。😜


拖刀工作室


有時候很燙,有時候溫熱,要看你拿什麼槍以什麼方式射擊。

子彈發射藥燃燒所產生的熱量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一般9毫米的手槍彈也就在0.5克左右,7.62毫米步槍彈裝藥3克左右,就這麼點火藥釋放出的熱量還得同時加熱槍膛和子彈彈殼,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在使用手槍或者栓動步槍射擊時,一發一發的射,由於槍膛內溫度沒有明顯變化,所以子彈只能被髮射藥加加熱到溫熱狀態,目測溫度也就是五六十度,再加上一般彈殼為銅材質,這是一種熱的良導體,所以在拋殼後與空氣的熱交換中又會損失一部分熱量,要是用手在空中接或者拿手撿地上的彈殼完全不成問題。

(看這個樣子就知道不是很燙)

但如果你要是拿自動步槍或者機槍連續射擊,由於槍膛內火藥氣體的不斷加熱和彈頭於槍膛的摩擦生熱,槍膛溫度會上升至幾百度,甚至使槍管發紅,這樣的話子彈一上膛就會被焐熱,再加上火藥氣體的助力,彈殼就很很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00攝氏度,變得燙手,甚至還可能會燙傷人體皮膚。

(自動步槍的溫度果然大不同)

但是如果炮彈殼的話那就大不一樣了,我軍使用的分裝彈,彈殼也是銅質或者鋼質,也很容易導熱,像我軍裝備的66式152加榴炮發射藥就有21.7公斤重,這麼多火藥一起燃燒那就是熊熊大火,一次發射就能將彈殼烤熟,所以炮彈殼溫度都特別高,出來的時候都冒著煙,目測有兩百度以上,所以炮兵專門配了根棍子,就是專門用來挑炮彈殼的,因為實在太燙了。


軍武吐槽君


剛發射完的子彈殼大概在一百度到三百度之間,畢竟我也沒有摸過。槍打了不少,錢花了大把,沒被子彈殼燙過也算是個遺憾。

真要說彈殼燙不燙,先問問上面這個妹子,她保證會給你滿意的答案。

其實彈殼溫度跟槍型以及射擊狀態有很大關聯。比如一般來說步槍彈溫度就要比手槍彈高一些,這是因為步槍彈裝藥量大,相應的燃燒時間和擊發後呆在槍膛裡的時間會稍長。高溫火藥氣體能更有效地“加熱”彈殼。

連續射擊時彈殼的溫度要遠高於非連續射擊。因為經過高強度的發射,整個槍機會迅速提升。這時彈殼的熱量不僅無法傳導給機械結構,反而會由於周邊溫度很高而達到了“保溫”的效果。

電影《黑鷹墜落》中對此也有所描述,空中直升機上的加特林機槍瘋狂輸出,彈殼像雨點般落下,正好有一枚掉到了大兵衣服裡。看他的動作就知道他有多痛苦了(本來想放出動圖,可是咋也找不到那段了)。


武器裝備秀


看不同的槍支子彈彈殼的溫度會有些許差異,隨著時間的差別,溫度也會有變化。

相對來說手槍以及突擊步槍的彈殼溫度會較高,這個溫度主要來源於兩點,火藥燃燒所釋放的熱量以及在多次發射後槍管所吸收的熱量反饋到彈殼上。栓動步槍一般來說在拋殼時不太會發生燙傷。基本上每次在測試栓動步槍精度時,彈殼都是直接用手去接的,大部分情況下感覺是溫溫的並不會感覺到燙,其實主要就是相對於空氣,金屬更容易將熱量吸收,在發射完畢之後,手槍子彈立馬被拋出,然後通過空氣散熱,從而需要花10秒鐘左右才會涼下來,而栓動步槍,在發射玩1到2秒都依然還在槍膛中,從而給予其充足的時間來講熱量散發到槍膛上,而通過整個槍管來進行散熱。所以一般栓動的子彈抽出來時要較為涼一些。但是當槍管熱了之後又是另外的故事了,當槍管熱了之後,反倒是槍管在加熱子彈而不是子彈釋放熱量,所以子彈就會變得比原來更燙。

很多射手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彈殼燙眉毛,由於部分手槍(主要是Glock)的拋殼頂安裝在下方,所以子彈很容易向著正上方飛去,而當子彈下落時,又剛好落在射手的臉上,然後卡進護木鏡以及眼鏡之間,從而燙傷眉毛。所以在靶場射擊時有些人(比如說我)不論室內室外陰天下雨都會帶一個棒球帽,不是為了裝逼或者是擋太陽,主要為了防止彈殼掉到眼睛上。

其次在夏天射擊時很多靶場都會不允許射手穿著短褲。主要原因就是在有些情況下,滾燙的彈殼會掉到褲子上,由於並沒有溫度太高以及接觸時間較短,所以並不會將衣服燒穿,但是掉到鞋子與腳踝之間的縫隙中長時間就會燙傷皮膚。而人在受到這樣的刺激之後手上還拿著有子彈的槍支,非常容易造成危險。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不同口徑,不同裝藥,不同用途的子彈裝藥產生的溫度不一樣;槍機閉鎖形式、槍管長度,自動原理的不同對彈殼留膛時間不一所產生的溫度也不一樣。

但我主要想說的是,彈殼的溫度其實如果只算自己那點火藥燃氣產生的熱量的話,其實一點都不燙。

尤其像上面這種單發步槍,打一發,開膛,用手取出彈殼完全沒問題。

但是現代的自動裝填步槍,尤其是閉膛待擊的步槍只有在拋彈那麼個口子才會開膛。

這就導致了個問題,像你前幾發子彈彈殼拋出來還行,並不燙(自己以前摸過撐死了50-60度)。但是隨著不斷射擊,膛內會有個加熱過程。溫度會越來越高(開膛待擊的槍會好點)。一般步槍30發自動射擊打完,彈殼足夠燙傷皮膚。


瘋狗的輕武


剛剛發射完的子彈彈殼溫度有多高,其實是一個特別有研究價值的工程學問題。其意義在於溫度對彈藥的裝填、待發和精度都有很大的影響。

測試機構通常利用各種儀器進行彈藥的整體性能測試,對於彈殼的測試包括適配某種特定型號槍械後裝填和退殼的測試。

對於彈殼的抽殼溫度測試主要是通過比熱容測溫的方法進行的。

一般的來說彈殼在激發後抽出的時候溫度不低但也不會像很多人想想的2-3千度那麼高。通常手槍彈的抽殼溫度是在200度左右。

而對於步槍彈來說,大部分步槍彈彈彈殼要比手槍彈裝藥量大得多,彈彈殼的體積也要大了很多,因此步槍彈的溫度比手槍彈略微低一些,首發北約標準5.56mm步槍彈的彈殼溫度在180度上下。

但由於目前彈軍用步槍多為連續射擊,彈殼溫度會呈現上升趨勢。在打完了一個彈匣後繼續裝填連續三發點射射擊。出現的溫度曲線就會特別的不穩定,溫度就會由160度到310度的大範圍內相繼變化。


但基本上無論如何射出的子彈或者跳出的彈殼都不會因為自身溫度原因引起一般可燃物的燃燒。


軍武數據庫


一般認為,火炸藥引燃後,溫度在2000℃以上,足以熔化、甚至氣化金屬。但由於子彈發射後,大量熱量由炮槍口發散出去,根據氣體熱力學定律,體積增加,溫度下降。但儘管如此,彈殼的瞬間溫度也應在500-800℃左右,彈殼多為銅或鋼材質,比熱容小,溫度會隨時間快速下降,十數秒即可短時手觸。


火災調查那些事


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但是燙傷人還是不成問題。一般來說手槍彈帕彈彈殼溫度在180-200攝氏度左右。步槍彈因為比較細長還要低一些,160-180度左右。電影裡面被彈殼燙的咿呀亂叫的情景很真實的。。。手槍開過一槍後槍口溫度也有60度左右的,所以吹槍口不可取啊。。。很容易香腸嘴的。


滿船清夢壓熙和


電影黑鷹墜落可以給你答案,裡邊迷你岡開槍時彈殼燙的士兵直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