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刚发射完的子弹弹壳温度有多高?

Blood_puppet


图示:95式自动步枪实弹射击训练

  以上,就是我从感官体验的角度,谈的一些关于弹壳温度的个人见解。其实,也可以从枪支击发时的膛内温度,推算出刚刚抛壳出膛的弹壳的最初温度。目前大多数子弹的发射药通常以单基火药为主,经充分燃烧,可形成2000~3000℃的药室温度。虽然,药室温度如此之高,但其中大部分热量都会被枪膛吸收掉,能传递到弹壳的热量毕竟是少数。如果采取单发射击,枪膛内部温度没有明显累积,刚抛壳出膛的步枪弹壳温度一般在100℃左右;如果采取连发射击,枪膛温度将迅速升高,导致刚出膛的步枪弹壳温度基本在300℃左右。

图示:子弹抛壳瞬间动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针对95式自动步枪存在的易横向抛壳,导致烫伤右侧射击人员的设计缺陷,近几年装备部队的95-1式步枪将抛壳窗后沿向前缩进5毫米,确保弹壳的抛壳方向能够稳定在步枪右前方45°角方向。

图示:子弹及其发射药


慕什塔戈


很多时候不喜欢头条里面的回答,知识生冷,回答的没有温度。

作为大院长大的我,偶尔因为实在没人带,又恰逢老爸拉练打靶,这样的机会还是凤毛麟角。1976年左右遇到过一回。警卫班打靶刚完毕(应该是54),我这个🐻孩子就忍不住冲上去捡子弹壳。当时就把手烫得直甩。具体温度嘛咱就不知道了,反正大神们都回答的头头是道的。

最后,那时候没有玩具,玩各种枪支的弹壳是其中一种消遣方式。大一点的孩子玩小口径手枪,步枪,羡慕死了。😜


拖刀工作室


有时候很烫,有时候温热,要看你拿什么枪以什么方式射击。

子弹发射药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一般9毫米的手枪弹也就在0.5克左右,7.62毫米步枪弹装药3克左右,就这么点火药释放出的热量还得同时加热枪膛和子弹弹壳,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在使用手枪或者栓动步枪射击时,一发一发的射,由于枪膛内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子弹只能被发射药加加热到温热状态,目测温度也就是五六十度,再加上一般弹壳为铜材质,这是一种热的良导体,所以在抛壳后与空气的热交换中又会损失一部分热量,要是用手在空中接或者拿手捡地上的弹壳完全不成问题。

(看这个样子就知道不是很烫)

但如果你要是拿自动步枪或者机枪连续射击,由于枪膛内火药气体的不断加热和弹头于枪膛的摩擦生热,枪膛温度会上升至几百度,甚至使枪管发红,这样的话子弹一上膛就会被焐热,再加上火药气体的助力,弹壳就很很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0摄氏度,变得烫手,甚至还可能会烫伤人体皮肤。

(自动步枪的温度果然大不同)

但是如果炮弹壳的话那就大不一样了,我军使用的分装弹,弹壳也是铜质或者钢质,也很容易导热,像我军装备的66式152加榴炮发射药就有21.7公斤重,这么多火药一起燃烧那就是熊熊大火,一次发射就能将弹壳烤熟,所以炮弹壳温度都特别高,出来的时候都冒着烟,目测有两百度以上,所以炮兵专门配了根棍子,就是专门用来挑炮弹壳的,因为实在太烫了。


军武吐槽君


刚发射完的子弹壳大概在一百度到三百度之间,毕竟我也没有摸过。枪打了不少,钱花了大把,没被子弹壳烫过也算是个遗憾。

真要说弹壳烫不烫,先问问上面这个妹子,她保证会给你满意的答案。

其实弹壳温度跟枪型以及射击状态有很大关联。比如一般来说步枪弹温度就要比手枪弹高一些,这是因为步枪弹装药量大,相应的燃烧时间和击发后呆在枪膛里的时间会稍长。高温火药气体能更有效地“加热”弹壳。

连续射击时弹壳的温度要远高于非连续射击。因为经过高强度的发射,整个枪机会迅速提升。这时弹壳的热量不仅无法传导给机械结构,反而会由于周边温度很高而达到了“保温”的效果。

电影《黑鹰坠落》中对此也有所描述,空中直升机上的加特林机枪疯狂输出,弹壳像雨点般落下,正好有一枚掉到了大兵衣服里。看他的动作就知道他有多痛苦了(本来想放出动图,可是咋也找不到那段了)。


武器装备秀


看不同的枪支子弹弹壳的温度会有些许差异,随着时间的差别,温度也会有变化。

相对来说手枪以及突击步枪的弹壳温度会较高,这个温度主要来源于两点,火药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以及在多次发射后枪管所吸收的热量反馈到弹壳上。栓动步枪一般来说在抛壳时不太会发生烫伤。基本上每次在测试栓动步枪精度时,弹壳都是直接用手去接的,大部分情况下感觉是温温的并不会感觉到烫,其实主要就是相对于空气,金属更容易将热量吸收,在发射完毕之后,手枪子弹立马被抛出,然后通过空气散热,从而需要花10秒钟左右才会凉下来,而栓动步枪,在发射玩1到2秒都依然还在枪膛中,从而给予其充足的时间来讲热量散发到枪膛上,而通过整个枪管来进行散热。所以一般栓动的子弹抽出来时要较为凉一些。但是当枪管热了之后又是另外的故事了,当枪管热了之后,反倒是枪管在加热子弹而不是子弹释放热量,所以子弹就会变得比原来更烫。

很多射手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弹壳烫眉毛,由于部分手枪(主要是Glock)的抛壳顶安装在下方,所以子弹很容易向着正上方飞去,而当子弹下落时,又刚好落在射手的脸上,然后卡进护木镜以及眼镜之间,从而烫伤眉毛。所以在靶场射击时有些人(比如说我)不论室内室外阴天下雨都会带一个棒球帽,不是为了装逼或者是挡太阳,主要为了防止弹壳掉到眼睛上。

其次在夏天射击时很多靶场都会不允许射手穿着短裤。主要原因就是在有些情况下,滚烫的弹壳会掉到裤子上,由于并没有温度太高以及接触时间较短,所以并不会将衣服烧穿,但是掉到鞋子与脚踝之间的缝隙中长时间就会烫伤皮肤。而人在受到这样的刺激之后手上还拿着有子弹的枪支,非常容易造成危险。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不同口径,不同装药,不同用途的子弹装药产生的温度不一样;枪机闭锁形式、枪管长度,自动原理的不同对弹壳留膛时间不一所产生的温度也不一样。

但我主要想说的是,弹壳的温度其实如果只算自己那点火药燃气产生的热量的话,其实一点都不烫。

尤其像上面这种单发步枪,打一发,开膛,用手取出弹壳完全没问题。

但是现代的自动装填步枪,尤其是闭膛待击的步枪只有在抛弹那么个口子才会开膛。

这就导致了个问题,像你前几发子弹弹壳抛出来还行,并不烫(自己以前摸过撑死了50-60度)。但是随着不断射击,膛内会有个加热过程。温度会越来越高(开膛待击的枪会好点)。一般步枪30发自动射击打完,弹壳足够烫伤皮肤。


疯狗的轻武


刚刚发射完的子弹弹壳温度有多高,其实是一个特别有研究价值的工程学问题。其意义在于温度对弹药的装填、待发和精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测试机构通常利用各种仪器进行弹药的整体性能测试,对于弹壳的测试包括适配某种特定型号枪械后装填和退壳的测试。

对于弹壳的抽壳温度测试主要是通过比热容测温的方法进行的。

一般的来说弹壳在激发后抽出的时候温度不低但也不会像很多人想想的2-3千度那么高。通常手枪弹的抽壳温度是在200度左右。

而对于步枪弹来说,大部分步枪弹弹弹壳要比手枪弹装药量大得多,弹弹壳的体积也要大了很多,因此步枪弹的温度比手枪弹略微低一些,首发北约标准5.56mm步枪弹的弹壳温度在180度上下。

但由于目前弹军用步枪多为连续射击,弹壳温度会呈现上升趋势。在打完了一个弹匣后继续装填连续三发点射射击。出现的温度曲线就会特别的不稳定,温度就会由160度到310度的大范围内相继变化。


但基本上无论如何射出的子弹或者跳出的弹壳都不会因为自身温度原因引起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军武数据库


一般认为,火炸药引燃后,温度在2000℃以上,足以熔化、甚至气化金属。但由于子弹发射后,大量热量由炮枪口发散出去,根据气体热力学定律,体积增加,温度下降。但尽管如此,弹壳的瞬间温度也应在500-800℃左右,弹壳多为铜或钢材质,比热容小,温度会随时间快速下降,十数秒即可短时手触。


火灾调查那些事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是烫伤人还是不成问题。一般来说手枪弹帕弹弹壳温度在180-200摄氏度左右。步枪弹因为比较细长还要低一些,160-180度左右。电影里面被弹壳烫的咿呀乱叫的情景很真实的。。。手枪开过一枪后枪口温度也有60度左右的,所以吹枪口不可取啊。。。很容易香肠嘴的。


满船清梦压熙和


电影黑鹰坠落可以给你答案,里边迷你冈开枪时弹壳烫的士兵直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