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那曲農牧業特色產業精準脫貧初見成效

本網那曲6月13日電(記者 謝偉)近年來,那曲市狠抓農牧業特色產業精準脫貧工作,通過一系列的主動作為,目前已初見成效。

探索新型農牧業生產經營模式,激發內生動力。色尼區那曲鎮15村、嘉黎縣林堤鄉5村通過“統購重配”模式(統一購置全村存欄牲畜,對原有草地、牲畜、勞動力資源按照市場需求進行重新分配),採取“調運良種—無償領養—訂單收購”方式,使當地重配後的畜群結構更加科學,優良畜種覆蓋率達100%。2017年,兩個村實現現金收入近1400萬元,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

發展適度規模飼草產業,使荒地變綠地。尼瑪縣尼瑪鎮、文布鄉4村有償流轉荒地資源3萬畝,採購農耕設備6套,引進專業技術團隊,開展土壤改良、牧草播種、收割打捆等種植生產工作。2017年,實現幹牧草產量3000噸,帶動當地貧困群眾300人實現精準脫貧,人均增收達5000元;在確定2017年出欄犛牛1萬頭生產指標的基礎上,啟動“南草北牧”工程,成功簽訂總量1.8萬噸、價值2300餘萬元的飼草採購合同,促進農牧區資源互補戰略的實施。

大力發展適度犛牛規模養殖業,提升發展水平。色尼區那曲鎮15村、嘉黎縣林堤鄉5村分別建設千頭犛牛標準化養殖扶貧基地,佔地面積4400畝,為全市實現牧業生產標準化、牧業裝備現代化、牧業發展產業化奠定基礎。創造就業崗位100個,使貧困群眾實現“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就業”的目標。

大力發展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變原料為產品。2017年5月以來,先後引進加工企業,在犛牛肉、奶產品、優質飼草料等加工領域進行深度合作,計劃到2019年實現年產值近10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近9000名貧困群眾實現精準脫貧。

培育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加快轉型升級。那曲市成功培育嘉黎縣林堤鄉央熱瓊姆經濟合作組織、色尼區那曲鎮連傑村現代牧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並實現整村入社,入社成員接受現代農牧業生產技術、管理知識等培訓,承接兩個千頭標準化犛牛養殖扶貧基地生產管理工作任務,使牧民群眾由傳統粗放型生產方式向適度規模、集約現代生產方式轉變,成功培養100多名牧業產業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