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管教肓的為什麼稱“祭酒”?

於無聲處34


漢字在使用發展過程中,不管是發音還是字形,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有的是為了簡化發生了變化,有的則是發生了訛變,這主要是所處的時間環境不同,有些字所代表的意思產生了變化、導致古人的有些詞語我們現在看來產生歧義。

首先,這個祭酒名稱和酒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不是如題主所理解的祭酒跟酒有關的。

根據明朝許浩《兩湖麈談錄》中記載:按古禮賓客得主人饌,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謂祭酒,蓋尊重之稱也。

另外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

在這裡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祭酒是一種尊稱的叫法而已,就好像孔子老子韓非子等‘子’一樣,這裡的‘子’更多的代表著尊重,而不能單獨的去理解‘子’這個字。

就像我們不能單獨的去理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裡的‘床’字一樣。

其次,古往今來,教育工作者一直是受人尊重的職業。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教人樹立正確的三觀,所以說老師也是人心靈的工程師,值得受人尊重。

所以教師受人尊重,而古代吃飯喝酒的時候都是以最有威望、受人尊敬的人先飲酒以示尊敬,才有了管教育的官職稱作祭酒。


迴廊壹寸相思地


教育跟酒沒關係,但教育界的頭頭卻跟酒有關係。

比方說,在古代,某學校大禮堂落成,全體教職員工參加慶功宴,宴席上肯定少不了喝酒。喝酒的時候,誰先舉杯?當然是校長先舉杯。不過呢,校長端起來的這第一杯酒,不能自己喝,必須送到前任校長的牌位跟前,讓已故的老領導先喝。這個環節叫做祭祀,完成這個環節的人叫做祭酒。

其實不僅僅是學校,在機關裡,在軍隊裡,在大家族裡,每次舉行大型活動,事先都要祭祀。每次祭祀,都要推舉出來一個祭酒。推舉誰當祭酒呢?當然要推舉頭頭啦!推舉來推舉去,因為頭頭總是當祭酒,所以祭酒也就成了頭頭的代稱。

《儒林外史》當中,武正字向人介紹遲衡山:“此乃本地詩壇祭酒。”意思就是誇遲衡山寫詩寫得好,稱得上是南京詩歌界的頭頭。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每次舉行大型活動,古人都要祭祀一番呢?祭祀有這麼重要嗎?

當然重要。

在商朝,人們普遍迷信,收穫之時,出獵之時,跟別的國家或者部落打仗之時,都要殺頭豬或者殺個人,用它或者他的血來祭祀天上的神靈,祭祀死去的祖先,祭祀那些可能會出來搗蛋的惡鬼。假如不祭祀,商朝人就會提心吊膽,唯恐神鬼找麻煩,唯恐祖先不幫忙。

到了周朝,民間仍然迷信,但統治者的聰明程度突然飆升。周朝搞的是宗法制度,用狗連環似的血緣關係和分封關係來維繫天子與諸侯的關係,讓諸侯及其子孫世世代代都聽中央的話,並且諸侯與諸侯之間也和平共處,萬一外敵入侵,可以並肩作戰。問題是,你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靠武力壓制嗎?靠法律懲治嗎?靠道德自覺嗎?靠輿論宣傳嗎?在那個交通和資訊都極其落後的時代,這些措施都難以奏效。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定期召集諸侯進京團聚,大家一起拜祭他們的共祖,在祭祀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洗禮,意識到“我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根子上都是一家人”。

周天子號令諸侯,需要祭祀;諸侯號令大夫,需要祭祀;大夫號令士,需要祭祀;士號令他的同宗同族同部落的姻親,更需要祭祀。祭祀是整個國家從上到下團結一心的法寶,是先秦時代乃至先秦以後都行之有效的大殺器。

所以古人才說:“國之大事,在祀於戎。”這句話絕對不是亂蓋的。

既然祭祀如此重要,所以祭酒的地位才如此之高,所以只有頭頭才能當祭酒,所以當了祭酒就說明你是頭頭。

先秦時代,祭酒只是尊稱,並非官職。荀子他老人家到齊國講學,被推舉為稷下學宮之祭酒,還一連當了三次。但在他那個時代,祭酒也不是官銜,只說明他被推舉為學界領袖罷了。

祭酒成為官職,大約始於漢朝。東漢有“博士祭酒”一職,意思是博士們的頭頭。

祭酒成為教育界的官職,大約始於晉朝。晉朝有“國子祭酒”一職,意思是國子監的頭頭,相當於國立中央大學的校長。

自從晉朝設立國子祭酒以後,歷朝歷代的國子監頭頭都叫祭酒。


開周說宋


古代管教育的為什麼稱“祭酒”?教育和酒有毛線關係吖?其實是有關係的,不僅是教育,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似乎都跟酒有關係。


看看流傳至今朗朗上口與酒有關的名詩不信服都不行。比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蘇軾的“把酒問青天”,歐陽修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舉不勝舉。一代儒學宗師孔子也說:“夫酒無量不及亂。”他本人被貫以“酒宗”的稱號。

那酒與古代教育有毛線關係?為什麼古代教育被稱為"祭酒"?這還得從頭說起:


1)出征戰場要“祭酒”


在封建王朝的龍頭老大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要出去跟別人打仗:可能決定得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部落的生死存亡的事。這麼重大的事做為龍頭老大必須得重視,就要用最高級別的待遇進行激勵:壯行酒踐行。可想而知”祭酒“這個工作有多重要。


2)尊稱“祭酒”的由來


古時舉辦重要宴會或是拜神祭祖,在開始前均要酹酒祭祀。就是舉起酒杯,向天祈禱,把酒灑於地,這種以酒澆地進行祭奠隆重場面,在電視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據載:用酒進行祭祀儀式始於商周時期。這種祭祀是非常重要與嚴肅的,所以一定要由德高望重的尊者或長者來執行,執行的尊者或長者就被稱為“祭酒”。


3)“祭酒”稱呼的演變


祭酒作為官名,正式開始於晉朝司馬炎時期,後來很多朝代也有沿用。國子監是元、明、清三個朝代設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又稱為“太學”、“國學”。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叫“監生”。國子監面向全國以及全世界招生,主要是培養人才,促進中外文化發展。


由於“祭酒”者是尊者或長者,國子監做為公辦最高學院,傳授儒家思想,祭祀又是最重要的禮儀之一,所以被稱為“國子監祭酒”。


到了宋朝,宋神宗趙頊對官制制度改革。國子監祭酒做為國子監最高責任者,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這個職位主要由宰相兼職,負責制修訂大學、軍事、法律、啟萌等教育條款;進行教育與教學考試……等等一系列相關工作。歷史上諸如韓愈、徐階等很多名人都擔任過這個職務。


到了明、清依然是重要官職,職位相當於廳級幹部。到了光緒時代,“國子監祭酒”改為“學部尚書”。直到清朝滅亡,這個官職被廢除。


看來看去,國子監祭酒與酒沒有毛線關係。這些幹部只負責教學考試,不負責喝酒的。但祭酒這個名字卻與酒息息相關,由於那些德高望重長者的特定地位,最後慢慢演變成官名。

這也就是為何古代教育稱“祭酒”的原由。要麼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個稱呼的演變都有這麼多故事,不能不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引以為豪呀。


文 / 南腔北調


對此問題你還有什麼見解?歡迎留言、點贊、轉發,更多教育問題,請關注有書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