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 為什麼小二不數數錢,不害怕銀子不夠?

用戶111460487979


這種橋段當然只有可能發生在影視劇裡了,事實上銀子是在明朝的時候才出現的,明朝之前的時候,民間流通的貨幣都是銅錢。

早在漢朝的時候,國家流通的貨幣就是銅錢了。關於銅錢的記錄,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我們在這裡說一下。

大家都知道漢朝的時候,漢文帝有一個男寵,這個男寵叫鄧通。

有一次一個算卦的人說,鄧通早晚會因為貧窮而死,漢文帝不信,他說鄧通有我這個天下最富有的人當後臺,他怎麼可能會因為貧窮而死呢?

為了不至於讓鄧通受窮,漢文帝給了鄧通一座銅山,讓他可以製造貨幣,而且他製造出來的貨幣,都是可以在全國流通的。

所以說,那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銅錢製造的貨幣了,即使到了明清的時候,銅錢一直也都是在流通。

因此說古代的人吃完飯,把銀子往桌子上一扔,就走人了這個全部都是杜撰出來的情節。

電視劇裡之所以演這種橋段,就是為了突出大俠的好爽,他們是不在乎細節的。

事實上現實中的古代人, 他們吃完飯給錢的話也是沒有那麼隨意的。畢竟自古以來,都是吃多少錢的東西,給多少錢。

還有就是,影視劇裡的人,在大俠給完銀子之後,他們不去數一數,最為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數了,也沒有用。

畢竟大俠們即使是給少了,他們也不敢說出來的,畢竟他們只有一條命。所以,那種橋段只可能發生在影視劇裡。

現實當中古代的時候,一直都是流通的銅錢,即使他們把錢放在桌子上,也只能是銅錢,而不可能是銀子。


史學達人


話說在明朝時期,一位白衣飄飄的美女俠客正在一家客棧裡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突然,一支飛鏢直接衝著她的腦袋飛了過來。說時遲,那時快,這位大俠不慌不忙用右手很輕鬆便接住了。他覺得事情非常的不簡單,於是便在桌子上面放下了一大塊銀子,連招呼都沒有打一聲,便使出輕功向外飛去,留下了一臉驚愕的店小二。店小二看到桌子上面有一塊銀子,便沒有多說。沒錯,這就是一些武俠劇中,經常出現的場面。

在一些古裝劇中,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幾個人在吃著飯呢,突然之間有事,什麼話都不說,留下銀子便走了。當然了,這只是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古代真實的情況,我覺得不太可能是這樣。

首先來說,最為常見的,使用最廣的便是銅錢了。雖然歷朝歷代的銅錢的樣式可能有點差別,但是銅錢就是主流的貨幣。北宋的時期,比較特殊,出現了紙幣,但這並不妨礙銅錢老大哥的地位。其實在戰國時期,各個小國之間的貨幣都有差別,多虧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貨幣,變得方便了起來。

話說到了明朝時期,這時候銀子終於成為了法定的貨幣。所以可以判定,在明朝之前,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的概率為0。銀子一直是比較大的貨幣了,明朝,清朝很多人都是使用銀子來買東西,而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1000多枚銅板。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吃完麵條,買幾個包子啥的,也就只需要幾個銅板就夠了。一兩銀子完全就吃一頓非常豪華與奢侈的飯了。如果一個人吃完飯,留下一塊銀子,一般來說是絕對夠買下這頓飯的。就算把最貴的菜都端上來,也是夠的。影視劇中主人公留下銀子就走的事情,在現實基本不可能發生。

如果這個人是非常的有錢,吃頓飯就留下一大塊銀子,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就算留下了,小二也不可能會讓你直接就走,因為他首先要檢查一下這塊銀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萬一是塊假的呢,那店小二豈不是要自己支付飯錢。


徐聊


一個原因是因為古代銀子的大小就代表一定的金錢數額,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五塊、十塊一樣,店小二自然可以看出這塊銀子是多少錢。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樣的情節一般都是出現在影視作品當中,既然是演電視,自然不會去數錢。第三個原因就是,其實古人用銀子的機會並不多大部分都是銅錢,店小二還是會去數一下的。

古代的銀子由官府統一發放,發放出來的銀子大小都是一定的,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五十或者是一百。區別就在於我們現在的人民幣如果撕開了,分成兩半的錢就不能用了,得去銀行兌換,或者是粘住以後再用。而古代的銀子會在流通過程中被剪小,小銀子就相當於是現在的十塊、五塊啥的,常年當店小二的人,自然能知道一塊銀子是多少錢。

再說了,這樣的情節一般都是出現在電視劇或者是電影當中。這些影視作品當中,人們在飯店吃完飯以後出銀子又不是什麼主要情節,當然是放下銀子就走了,導演哪還會給店小二數錢的時間呀,因為導演也知道觀眾想看的不是這些,這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重點,所以就是能省略就省略。

而在現實生活中,店小二肯定還是會數錢的,就像咱們生活裡的收銀員一樣,不數錢老闆招你去幹啥,又不是飯店缺個吃飯的。況且,古人在現實生活中用銀子的其實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還是用銅錢,那店小二就更得好好數清楚了。

電視劇裡面都是用的銀子,銀子都是按兩來算的,一般來說古代人都會先換好碎銀,不過這都是電視劇裡面的情況,其實古代人用的最多的還是銅錢而不是金銀。


文玩盤他


小二上一壺酒,二兩牛肉,再來一碟花生米。這是古代大俠下館子的標配,也是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一個場景。

很有意思的是,一般大俠們吃完飯,他們都是不讓小二算帳的,而是吃完之後直接丟下一錠銀子,然後就離開了。

至於給的這個銀子,到底是多還是少?小二好像也沒有提起過,在我們看來大俠給多少,他們就要多少。

似乎小二是不關心這個事情的。

為何會是這種情況呢?為何大俠們不讓小二算帳呢?

說實話算帳這種事情,若是真的出現的話,會有點畫面不美的感覺。畢竟你是大俠,是幹大事的人,你最不缺的就是銀子。

因為一點銀子給人家斤斤計較,算來算去,這樣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好的。所以,一般大俠都是給的銀子超過了這一頓飯的。

在這種情況下,小二當然是不會說什麼的了,而是把銀子給收起來,繼續悶聲發大財。

當然了有一些大俠,他們吃飯也是不給錢的。

遇到這種人,你也沒有辦法,畢竟他們手裡有刀,他們身上有武功,若是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給你錢,你也不能要,否則,小命就不保了。

不過裡裡外外,摺合一下,有的人給錢多,有的人不給錢,最後應該還是有盈餘的,至少是可以讓他們繼續支撐下去的。

所以,小二當然是不能給大俠們明算帳的了。當然了上面我們說的是影視劇,是小說裡的一個情節。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這種可能的。

但是,現實當中更多的是,小二是會給你把賬算的一清二楚的,你只能多給,不能少給。就像我們現在的人下館子吃飯一樣,不給人家就是不講理,就是違法。說不定人家會養一些打手,把你打的皮開肉綻也不一定呢。

你說對不對?


不才講史


下館子喝酒,吃完放下銀子就走的那可不是古代人啊,那是影視劇裡的人物!


行走江湖不能掉面

通常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發現那些大俠們每次一到吃飯的時候往酒樓裡一坐,刀劍往桌子上一放,大喝一聲:“小二,上酒!”通常這個時候呢,就有小二屁顛屁顛的端著一壺酒和一盤牛肉和幾個小菜過來,對了如果是丐幫的,肯定還會有一隻燒雞,這就是大俠套餐!

結賬的時候也要灑脫,丟下銀子就得走。作為一個大俠,從不回頭看給的銀子夠不夠,而且甭管多少,店家都得收著。行走江湖的個個都是爺,那絕對都是武功高強的,一言不合拔刀相助都是常有的事,為了幾兩銀子犯不著和自己的小命較勁。


我是大俠我很忙

影視劇裡的大俠一般都是正面角色。作為一個正面人物,怎麼能隨便欠別人錢?更不能持強凌弱。所以一般大俠都會多給點,一來節約時間,畢竟大俠很忙,二來還可以強硬耍酷!

比如一頓飯吃了兩錢銀子,大俠就會多給三錢。那小二一看,肯定樂意啊,自己扣下來點還能是自己的小費呢。當然也不是沒有意外,比如大俠給完錢轉身就走,這時候小二叫住大俠了:“客官,留步,您給的銀子不夠啊,要知道我們這一片牛肉一兩銀子,這一盤怎麼也得三四十片吧?”


那大俠一聽,不樂意了:“不是說牛肉一兩嗎?怎麼成一片一兩了?哦,你們這是黑店。”確認過眼神,是要宰的人!於是,本著劫富濟貧的理念,大俠成功的洗劫了這個酒店,然後又有了零花錢!

打眼一看,用手一過就知道多少錢

對於古代人來說,銀子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這些做買賣的,銀子都是每天過手一遍,成色好壞,幾斤幾兩對於他們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來。而且在古代除了銀錠,大部分都是用碎銀。蓋因為銀錠面值過大,很多時候不方面使用。所以就把銀錠敲碎了,弄成碎銀。

碎銀大小不一,除了有些初學者需要借住一些稱重器材外,凡事有點經驗的賬房先生拿手一顛就知道價值幾何!這種情況下,一頓飯多少錢,手中的銀子多少錢,心中就有個數了!


老百姓可沒大俠豪爽

在古代,雖說酒樓一般都是達官貴人進出吃飯,但是偶爾呢也有平民去享受享受,這時候如果是鄉里鄉親的鄰居,記個賬也就欠著了,如果是拿現銀,吃完飯後還得讓老闆打個折,畢竟賺錢不容易啊!

像《孔乙己》裡描述的: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了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才應該是老百姓們最真實的表現,兩碗酒一碟茴香豆剛好九文錢,我知道價格就拿九文錢出來,我也不多給,偶爾欠個帳掛個單也不是不行: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的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



結束語:還有一件事,古代大俠套餐裡的牛肉也不是隨便就可以吃的!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為大部分是耕牛,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耕牛的地位十分高,不能隨便吃,所以還是不要相信電視劇裡演的了,那都是藝術加工!


瀚海說史


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小二還不數錢那是電視劇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顧客,否則店小二肯定要查看銀子真假、成色和分量。

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候通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的銅錢,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銀流入以後。而在中國古代,流通的白銀是以重量計價,不是由官方發行的,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各家銀鋪甚至個人都能熔鑄銀錠使用。

另外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銀有元寶形的,有條形的,還有塊狀的,樣子千奇百怪,成色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銀子的真假,在使用時也需要根據其成色進行折算,非常麻煩。

而且白銀的價值太高,像《儒林外史》裡記載牛玉圃在外面吃飯,一碟臘豬頭肉只需要一分銀子,而一碟蘆蒿炒豆腐乾是五釐銀子,然後一碗湯加一大碗飯一共是二釐,加起來一共不過花了一分七釐。不過古人的收入也不高,《二刻拍案驚奇》裡的郭信,當教書先生每個月收入不過一兩銀子。

所以在古代如果真的下館子喝酒以後用銀子付賬,沒幾個顧客會直接扔出一錠銀子就走,小二也肯定會小心的先查驗銀子真假和成色,換算好了以後從銀錠上切割下所需的重量,然後把剩下的還給顧客。畢竟銀子太貴重,誰都不願意承擔出錯的損失。

古代稱碎銀的工具——戥子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很負責很繁瑣,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普通人下館子吃一頓飯用銅錢就夠了,熟悉點的還可以記賬,比如我們在書裡看到的孔乙己就記過幾次帳。而用白銀付賬只有那些豪門大戶去大酒樓吃飯時才有可能使用到,而在這些大酒樓裡,收賬的一般都有專門的帳房,小二不會管。

不過呢,如果是常來店裡的豪客,那麼也可能會隨手丟下差不多重量的白銀,讓小二直接送到櫃檯上。畢竟按照古代人的生活圈子,城裡有頭有臉的人大家都熟悉,一般也不會佔這點便宜,酒樓也不會拉著人一定要驗完銀子再走。

在《武林外傳》裡呂秀才乾的活才是收銀


不沉的經遠


小二不但不會數錢,反而會偷偷看看老闆有沒有看到,然後會將這塊銀子揣進自己兜裡,自己再付掉這頓飯前。當然此時他的心裡也會蹦出一句話:碰上一個缺心眼真是不容易!

為何店小二會這麼想,那就是因為這塊銀子的價值遠高於這頓飯前!好比你去吃飯花了100塊錢,回身在桌上留下200塊錢,桌上多出的100塊,服務員是交給老闆還是放到自己兜裡?這個選擇題的答案其實很清晰。所以當某個冤大頭飯後留下銀子,店小二不用去數,甚至也不用叫住客人,反而會盡可能的低調處理,畢竟留下的錢是多的,自己不撈難道要留給老闆?



在黃日華版天龍八部中,喬峰與段譽在某一酒館發生偶遇,兩人喝酒後喬峰竟然留下一個5-10兩銀子大小的銀元寶,估計店小二要笑開花,再一次遇見這種二百五,估計要等到下輩子了!在古裝連續劇中,這樣的二百五比比皆是,當然也是劇中細節的重大穿幫。

那古代的飯館飯前到底價值度幾何?一篇孔乙己的文章就揭示了一切!



溫一碗酒四文錢、一碟茴香豆一文錢、葷菜要十幾文......這是清末和平時期的飯館菜價,儘管魯迅提到戰亂年代咸亨酒店的酒已經上漲到十幾文錢,但也就是翻了3倍左右而已。按照這樣的算法,下酒的素菜也很難超過十文,葷菜不過三十幾文。一個客人即便一葷一素再加幾碗小酒,飯食也不會超過一百文錢。而在古代以清朝為例,康乾盛世階段,一兩白銀通常可以兌換1000文左右,清朝晚期白銀外流最高時,甚至可以兌換5000-6000文。在這種狀態下,客人飯後扔銀子,這不是大方,而是神經有點問題!

當然會不會有客人拿不成規則的碎銀子來付賬呢?理論上會有,不過這時候小二可不會坐視不管,畢竟誰知道他扔出的碎銀子到底是不是銀子,或者這一小塊有多大重量,這種鑑定工作還是得求助於老闆。


遼寧資深球迷


提及古代的銀子,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畢竟“金銀珠寶”乃是古代四大硬通貨,基本是不存在貶值的可能,走到哪都能用得上;電視劇經常有這麼一幕,“戴著斗笠,可能帶著一把刀,吃完飯也沒說多少錢,急匆匆就放下塊碎銀跑路?”

古裝電視劇慣用的套路,那就是吃飯隨手扔銀子,畢竟在現代社會,銀子作為道具相對來說成本較為的低廉,在古代還是硬通貨。

一般的小商販看到被物品吸引而來的客戶,腰邊掛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袋子,就知道這買主是一個有錢的主顧,畢竟沒錢的都用“銅板”不是。

在酒店之中有的客人隨手給店小二一個碎銀子,然後說:不用找了。或者不說一句話,留下一塊銀子就走,這樣不管不顧,難道古代做生意的店家是傻子嗎?不怕錢不夠?

白銀在古代的“正統地位”

白銀,屬性為銀,因為泛白,故而又稱白銀,與黃金價值相對。對於古代來說,黃金白銀就相當於現在的美元地位一般,屬於國際的硬通貨。


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不遠萬里來到了東方,遊歷了東方之後回國,寫下了《馬克·波羅遊記》,將當時的東方描述成了一個金磚鋪地、金瓦蓋屋的黃金世界,讓西方所有人都覺得東方世界就是世界最富的地界,是“天堂遺忘的富饒地界”,被西方所垂涎。

與黃金相對,可見白銀的地位有多麼的高,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是見不到大錠的元寶,因為這都是受著官家管制的東西,市面上普通老百姓能拿到手的都是碎銀子,經過了切割的小碎片。

古代白銀的重量是不一樣的,有五十兩一錠、有十兩一錠和五兩一錠,如果非要把古代的銀子進行換算,不同時期的價值其實不一樣,但大概就是一兩銀子換算為3000元左右的人民幣,屬於高價值物品了。

這種高價值的物品,你吃個飯,扔一小塊碎銀子,其實足矣,畢竟扔碎銀子的都是闊綽人,不然一般人都是拿銅板的,這種情況下店小二看到扔碎銀子開心都來不及,怎麼會覺得不夠呢。

碎銀與錢莊,古代花錢日常

沒有真正見過古代人,但是古代的電視劇總是看過的,古代有錢人都有在腰邊別一個袋子,這個袋子一般會裝碎銀子以及銀票,碎銀子一般不會裝的太多,多的可能是銀票,銀票拿去錢莊兌換銀子或者黃金。

在古代,他們帶碎銀出行實在是不方便,一是多帶一點重量就吃不住,銀子就是跟石頭一樣,總不能出門帶一袋子石頭;二是目標太大,帶出去容易被偷走。

古代人出行會將大塊的元寶用利器切開成一兩或者等量的重量,然後方便交易,這種銀子在交易的時候,扔出去一般吃喝玩樂是足夠的,除非你去古代的紅樓,可能就是用銀票了。

這麼一些碎銀子流入到市場之後,可以重新將其鑄造成為大塊元寶,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錢莊”,錢莊在古代的地位,就相當於現代的各大銀行一般。

這就是完整元寶到碎銀,然後轉化為元寶的過程,其中錢莊是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

結語:

看到這裡的人,不清楚為什麼要解釋的這麼詳細,或者說講了半天這是普通人都懂的知識,但聯繫前面的和吃飯扔銀子,就可以得出結論:

1.古代吃完飯扔銀子,頭都不回的,要麼就是官宦子弟,要麼就是富豪之家,這種人扔的錢一定是不會少的,面對這種情況,店小二還是有眼力見的,高興都來不及,更別說去留住人細細數錢。

2.銀子面積跟重量是成正比的,店小二除非是新手,不然肯定明白,是否錢夠,看上去錢不夠肯定會留人,錢夠或者超出,自然就默而不語。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古代用碎銀子去付賬相當的麻煩,需要用特定的秤來衡量其重量,還要看成色,像古裝劇中到酒樓吃飯,然後扔下碎銀子直接走,起碼在古代記錄來看,還是少數,不能說沒有。

在古代最常見的是小額的銅錢,這種銅錢就相當於人民幣的小額面值,不用找零,好算錢不說,還方便攜帶,輕便,人人都明白麵值。


筆下點史


在現代社會,我開一個小飯館,賣家常菜那種。如果有人結賬時,直接放下一塊100克金條結賬,然後扭頭就走,我也不會數錢。飯館子吃的再多,也不值四萬塊錢一頓。


放在古代,也是一樣道理。



古代的食物,由於農業勞動力不值錢,與較為稀缺的金銀、手工業品等等相比,相對價格只能更低。今天花一兩銀子能買到的飯菜,在古代最多一百個錢就夠。因為現代的勞動力價格更高,而金銀和工業品價格更低,所以剪刀差效應也越來越小。


《金瓶梅》裡稱,西門慶想跟應伯爵、花子虛等人結拜兄弟,得辦幾桌喜宴,於是稱了四兩銀子,讓家人來興兒去治辦需要的物事。四兩銀子,一共置辦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札、雞鴨案酒等等。



四兩銀子,是很小一塊銀子了,都可以辦好幾桌豪華酒席。放在普通小館子,根本用不上。一般來說,像街頭的小館子,或者城鎮裡的一般酒樓,幾十個錢就足以有魚有肉了。甚至幾錢的銀子,用著都富裕。要知道,一錢銀子也不過是3克多,指甲蓋那麼大一點。


然而,一兩銀子也就是30多克,放在今天不過是100多塊錢而已,只夠在外面餐館吃一頓普通的飯菜。西門慶那四兩銀子,在今天估計最多也就夠買二十斤豬肉,購買力縮水了九成都不止。可見古代白銀購買力之強。


另外還一個關鍵之處,要知道這個題目裡招待客人出面的是“店小二”,這是普通飯館的級別。如果真是一頓飯幾兩銀子的高檔青樓級別,那負責招待的就應該是“姑娘”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那都是影視劇不尊重歷史演出來的假象,現實中古代人是不可能那樣的,很明顯這個問題事情本身就有3處錯誤。

第1處:古代很少有人直接用銀子來結賬;

第2處:一般不是店小二收錢,是由老闆看了菜單算賬後收錢;

第3處:即使是店小二即使代收了錢,也會和老闆或者賬房先生核實後再放客人走。

另外,類似於這種問題,其實都是買搞清楚在古代社會中,銀兩的使用情況,搞清楚了下面的幾點,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古代的銀兩價值較大,大宗交易才會使用,日常生活都是用銅板;

其實很多影視劇都犯了很多歷史小錯誤,例如很多漢朝以前的古裝劇竟然也出現了銀錠,而根據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銀錠,是在漢景帝時期。

在古代,其實普通老百姓上門是不會帶銀錠的,因為出去吃個飯、喝點小酒,根本就用不著銀錠那麼多錢,一般來說十幾個銅板可能就夠了。而用得上銀錠的地方,那就是在包間中豪華的盛宴,才有可能用銀錠結賬。


其次:古代銀兩大多數是在整錠使用,很少化成碎銀使用,因為有小銀錠;

因為影視劇的影響,導致現在的人一想到銀錠,就想到了像大元寶那樣的大銀錠,娥人為只有那麼大的,其實不然,為了滿足不同交易中的金錢價值,銀錠其實也有很多種,從幾十輛到特別小的小銀珠。

例如,在古代,有以下幾種銀錠規格:

1️⃣元寶銀錠:這是最大的一種是寶銀錠,形狀大致呈馬蹄形,一般幾十兩;

2️⃣中銀錠:大多數為錘形,重量一般不到十兩,又被稱作小元寶;

3️⃣小錁或錁子:形狀大致為饅頭狀,一般重一兩或二兩,也叫小錠;

4️⃣福珠子或滴珠:這是最小的單位,用來進行最小的交易。


然後:即使是碎銀,也有專門的稱重工具來衡量銀子的價值。

咱們古代,老祖宗那麼聰明,做生意時肯定誰也不願意吃虧,於是有了各種各樣的稱重工具。大到一頭牛,小道芝麻粒,都可以稱。

所以,在古代,哪怕是使用了碎銀,店老闆也可以在店內用工具進行稱重,評估價值,然後決定是否讓客人離開。


問題總結:

所以,事實上古代,人們一般不會用銀兩紙直接付款,而店小二不會拿到錢就放客人走,會先交由老版進行核驗。古人那麼聰明,自然不會輕易吃虧了,這就是影視劇看多了留下的後遺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