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樣是兩線作戰,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兩線都勝了?

聞道即喜笑對蒼生


這個有可比性嗎?

什麼是兩線作戰呢?“靜Yes”認為:兩線作戰就是一個國家必須將兵力同時投放在相反的兩個方向,而且,是必須這麼做。

我們看德國,在英國還未徹底搞定的情況下,向蘇聯大舉進攻,主動將德國引入兩線作戰的泥潭。

而美國則不是這樣,從美國的角度上來看,日本和德國都不具備同時從東西進攻美國本土的能力,也就是說,如果美國願意,美國可以只在一個方向作戰,或者,根本就不用作戰。

這和德國是有本質不同的。

所以,美國根本就不是兩線作戰,因此根本就談不上兩線作戰都取得勝利。

在二戰中,美國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靜Yes”認為美國的東西兩線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1、西線:跌宕起伏

1941年12月9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隨即,美國和日本的海上力量,在廣袤的太平洋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殺,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萊特灣海戰、馬里亞納海戰、硫磺島戰役等,美國為了擊敗日本,付出了巨大代價。

從1941年底到1945年8月,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共傷亡55萬多人,其中陣亡12萬多人,負傷43萬餘人。而日本傷亡達到155萬多人,其中陸軍傷亡114萬多人,海軍41萬多人。

雖然美國在進攻日本過程中採用“跳島戰術”,不再逐島爭奪,但是美國仍然是一步一個坑。

作為日本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海軍幾乎全部投入到和美國的太平洋戰爭中,所以美國付出的傷亡特別大。

而日本深受武士道的影響,個個是亡命之徒,在戰爭接近尾聲時甚至動用“神風特攻隊”對美軍進行自殺式的攻擊。

這是美國最後決定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主要原因。

2、東線:波瀾不驚

相比於西線的一步一個坑,美軍在東線的歐洲戰場可謂是波瀾不驚。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美國在歐洲戰場,盟友比太平洋要多很多,此時的蘇聯,吸引著德國大部分的精銳力量,相比之下,德國在西線的軍隊投放就顯得兵力不足。

所以,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基本都是二線部隊,而且依託大西洋堡壘和齊格菲防線,主要呈防守態勢,這和太平洋地區完全不同。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英國還保持著相當強大的力量,英國的空軍和海軍要強於德軍,美國在歐洲戰場顯得更像是一個後援而不是主力。

此時的蘇聯,正在和德國進行著殘酷激烈的爭奪,雙方均出現大量傷亡。而此時的西線盟軍則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坐看蘇聯和德國兩敗俱傷。

而在德軍敗相初現時,美英等國才在1944年6月發動諾曼底登陸戰。

此時,和美國並肩作戰的,主要有英軍、戴高樂帶領的法軍,這和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和日本的廝殺完全不同。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德國只是在西線的阿登地區組織了一次像樣的反擊戰,其後便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了。所以美英盟軍進展順利。

此時的德國儘管敗局已定,仍然將主要兵力放在東線的蘇德戰場,這使得美英盟軍順利突入德國本土。彷彿是心有靈犀,美英盟軍儘管先到柏林城下,但仍然將進攻柏林的任務交給了蘇聯。

所以至始至終,美國在東線的作戰都沒有太大的工作,加上盟友的幫忙,美國可謂是順風順水。

所以,美國在兩線最後都取得了勝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德國和美國的兩線作戰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德國那個地方,周圍是一大堆對頭,而且還都是工業化國家,硬茬是法國、英國、蘇聯,德國要想擴張強大,就需要擊敗這些世界級的強手,無論向西還是向東,難度都很大。所以,東西兩線作戰問題是德國天然要面臨的問題。

但是美國就不一樣,東西是大洋,南北皆弱鄰。美國天然就沒有東西兩線或者南北兩線作戰的問題。

二戰開始後,德國是既要揍人,還要顧及自己捱揍。西線的勝利並沒有解決本土挨炸的問題,德國還必須在本土部署強大的防空兵力。由於英國沒被打敗,德國還需要在西線部署大量兵力,不能一心投入到東線。

美國則根本不用擔心本土遭到襲擊,夏威夷的珍珠港只是遠離美國本土的海外領地(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才正式成為美國第50個州)。所以,美國參戰可以自由選擇方向、選擇時機,反正都是出去揍人。雖然戰略上是先歐後亞,但是美軍實際投入歐戰的還是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部隊,海軍主力、陸戰隊和部分陸軍是在太平洋上與日軍作戰。

到1943年之後,美國陸軍才大規模參加北非、意大利戰事,而且是幫英國人,所以美軍很超脫。而德國則不同,1943年之後開始陷入到處捱揍的境地,丟了北非、在意大利苦戰,西線面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到1944年6月6日以後,德軍是東西兩線被夾攻。美國則恰恰相反,在1944年之後是兩邊揍人,越揍越爽。(S)


聯合防務


因為美國和德國的實力差距,同時還有戰爭中雙方的投入也是不同的。

首先說美國,美國在人口數量、工業生產能力等重要能力上均要比德國強很多,美國在二戰中不僅能夠滿足自己軍隊的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一些需要,還能同時滿足包括中國、英國、蘇聯等國的物資需求。

而二戰就是一場比拼綜合實力的戰爭,美軍即使遠在東南亞也能迅速得到大量本土生產的物資,而德國戰爭中各種軍用物資都處於短缺狀態,連武器裝備都不能滿足部隊的作戰需要,戰爭末期更是陷入包括糧食、石油等全方位的短缺。這已經宣告了德國的失敗。美國採用了“先歐後亞”的戰略,重視歐洲戰場的需要,因為納粹德國威脅更大。而日本本身綜合實力更不是美國的對手,自然被美國放在了後面。

同時,德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問題,二戰早期先攻下了法國,但是卻留下了英國這個絕佳的反攻跳板,其後德國又投入了對蘇戰爭並陷入泥潭,大量兵力被牽制、消滅。諾曼底登陸時,西歐德軍中的精銳部隊很少,無法抵擋盟軍的推進。

而美軍中,負責太平洋戰場的主要是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而歐洲戰場則是陸軍(包括陸軍航空隊的主力),因為歐洲戰場對海軍以及兩棲作戰的需要不是很大,這也恰好讓美軍的兵力得到了不錯的利用。反觀德軍,本身實力就不如美英蘇等國的綜合實力,又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戰敗已成定局。


用戶5770541302


提及二戰中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的戰敗原因很多人將其歸結為兩線作戰,事實上在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中的美國同樣是兩線作戰,所不同的是:德、日是深陷兩線作戰的泥潭無法自拔;而美國到了後期其實是在兩線主動出擊打擊敵方。


事實上美國的實力根本不是德、日所能相提並論的:1940年德國總人口約為7000萬、全年的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630億千瓦時;而這一年的美國在尚未介入戰爭的情況下相應的數據分別為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從1940年到1944年基本徵服整個西歐的德國用了四年時間的殫精竭慮才把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工規模膨脹了19倍。到1944年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已達到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同一年美國生產了96318架飛機,這一數據相當於德國的2.4倍,而日本則只生產了28180架。再考慮到美國在領土、人口、資源方面的巨大優勢基本可以說德、日兩國加起來兩線出擊也未必是美國的對手,更何況美國可不是自己一家在戰鬥。

兩線作戰對德、日這種資源相對匱乏、自身工業實力相對有限的國家而言:簡直就是惡夢;而美國儘管也是兩線作戰,但不要忘了美國介入戰爭的時間是相對較晚的,事實上在美國介入戰爭之前德、日兩國已遭到相當程度的削弱:德軍在以莫斯科為目標的“颱風”作戰中損失了整整94萬官兵、3000輛坦克、10萬輛汽車和2500架飛機,這意味著德軍已損失了蘇德開戰時陸軍總兵力的1/3,而與此同時德軍還受到西線英軍的牽制。與此同時德國的亞洲盟友日本卻深陷中國戰場而根本無力為德國提供任何援助,以致於當德軍兵圍莫斯科時一再催促日軍進攻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可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自從與中國開戰以來國內經濟和戰爭資源已滿負荷運轉,儘管接連在淞滬、太原、武漢等會戰中取勝,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又要分兵駐守佔領區,從而導致了兵力分散的問題,而在日軍的後方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樣一來德、日兩國不得不分別在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各自為戰,根本不可能彼此提供援助;相比之下同盟國陣營方面則進行了相對有效得多的戰略配合。

即使佔據如此之多的優勢美國也沒盲目同德、日同時兩線作戰,而是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美英盟軍先是在北非打擊意大利軍隊和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然後登陸意大利迫使意大利改換門庭投入同盟國的懷抱,直到1944年6月美英盟軍才發動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而這時的德軍已在同東線的蘇聯紅軍的戰鬥中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由於在先歐後亞方針的指引下美軍將主要兵力用於歐洲戰場,導致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曾一度被日軍重創,然而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戰役後在工業生產能力和資源儲備上更佔優勢的美國逐漸將戰爭的主動權扭轉到自己這邊,到1943年日本最精銳的力量已損失殆盡,太平洋的制海權、制空權也已完全轉移到美國這邊,美國隨即採用“跳島戰術”逐漸向日本本土逼近,這時對日本而言:戰敗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戰爭的基礎是資源,資源的基礎是土地和人口。

我們來看一下世界地圖——



左邊的非洲,歐洲,阿拉伯半島佔五分之一,蘇聯,印度,中國,澳大利亞,太平洋佔五分之二,右邊的美加、拉美佔五分之二。


土地上可以開採資源,可以繁育人口,可以研發科技,可以設立工廠,可以製造武器,可以訓練軍隊。


最初,佔五分之一的歐洲裡面有個德國折騰起來了,慢慢的佔領了法國、波蘭、捷克、奧地利、荷蘭等等,幾個西、南歐國家全部被納粹佔領,非洲也被染指,世界的五分之一變成了紅黑色。


這個時候美國並不著急,還有左五分之二,也就是蘇聯,印度,中國,澳大利亞可以死磕,就算是大西洋這邊,還有一個英倫,英國雖然沒有多少土地,但是作為海上霸主,還是可以硬剛一會兒的。


然後,剩下五分制二中間的這個日本崛起了,和美國發生了正面衝突,並且開始向西,侵略中國,蘇聯,和納粹德國一東,一西,開始侵吞亞歐大陸。


先不說太平洋戰區,如果日本入侵中國,印度,侵略蒙古,蘇聯遠東地區。而德國佔領中亞,和日本會師,那麼世界五分之三的地區,資源,人口都將被軸心國掌握。那麼懂算數的人都知道,美、加、拉美全部加起來,胳膊也擰不過大腿。所以美國急了,決定參戰。



即便是美國參戰,也沒有在自己本土折騰。太平洋幾層島鏈,炸爛了就炸爛了,非洲,歐洲戰場,反正打爛了的樓你們重修,炸爛了的工廠你們自己收拾,美國本土與戰火隔海相望,沒有受到任何侵擾。


而德國就不一樣了,柏林隨時在英國空軍的轟炸範圍內,又沒有制海權,蘇聯的坦克隨時可以打過來,一爆發戰爭,就炸你本土,連個緩衝區都沒有。


還有最後一點一定需要說的是,二戰中世界人口損失7000萬人,其中,蘇聯佔2,660萬左右,中國約佔1,800萬人。作為主戰場受到的損害是非常大的。


二戰中美國都在客場作戰,就是伸出拳頭去打別人,打得到就硬了,打不到,最多折一隻胳膊,而德國就不一樣了,德國是在自己肚皮上點蠟燭,弄不好所有人都來踩,弄不好就玩火自焚。


HannibalLecter


美國的兩線作戰,跟德國的兩線作戰是兩碼事。比較準確的說法是美國兩線揍人,德國中後期是兩線捱揍。德國在二戰初期,確實是不想兩面打的。開局打算先推法國,再逼降英國。但是希特勒沒想到丘吉爾寧死不降,不列顛空戰讓德軍希望奪取制空權的願望成為泡影。直接導致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實施不下去。

圖一:美軍一艘航母上密密麻麻的艦載機。希特勒同學請坐下,知道你沒有。

德國看看幹翻英國無望,不知道哪來的信心,覺得能用閃電戰擊敗蘇聯。打算收拾完蘇聯再逼降英國。但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蘇聯的突襲後,掉進了東線戰場的大泥坑裡,在這個泥坑裡一拖就是四年。東線的殘酷猶如狡肉機一樣,榨乾了納粹德國每一滴血。在英美的軍援下,即使盟軍不登陸諾曼底,蘇聯也能單獨逆襲,反推德國。

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後,在德國的後背又插上一刀,再加上東線的一刀,希特勒算是真正的兩脅插刀了。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翻盤的,無論是隆美爾,還是曼施泰因,還是古德里安,都不可能在東西兩線的陸戰戰場,翻盤任何一條戰線。名將們只能儘可能的拖延時間,打一些比較好看的戰役。

圖二:這張圖片同框的美國航母沒多少,也就只有七八艘吧。

德國的兩線作戰,既發生在陸地戰場,也發生在空中戰場和海上戰場。鄧尼茨的海上狼群戰術確實贏得過一波先機,但是隨著英美護航戰術的發展,狼群破產得很早,德國妄圖不發展強大的以航母為中心的水面艦隊,只通過潛艇偷襲贏得海戰,是不可能實現的。

英美非常重視戰略航空兵的建設,而德國這方面幾乎是零,美國參戰後,德國的天空對於英美航空兵幾乎是不設防的。英美隨時能對德國任意目標發動戰略空襲,千機轟炸的壯觀景象比比皆是。蘇軍雖然沒有象樣的戰略航空兵,但至少在戰術航空兵方面不吃虧,發動的大型戰役往往有戰鬥機的數量優勢。

圖三:美軍的B-17隨時能抹掉德國任何一個城市。希特勒同學繼續坐下,戰略轟炸機部隊你也沒有。

日本不可能登陸美國本土,對珍珠港的偷襲已經盡了傾國之力,更沒有立足點和強大的國力支持建立一支強大的戰略航空兵。德國和日本都不可能對美國本土發起登陸作戰,也不能轟炸美國本土。美國參戰之初就立於不敗之地,贏得戰爭只是早晚的事情。美國在二戰時確實很忙,基本忙於西線揍德軍,東線太平洋戰場揍日本。


厲兵


作風兇悍裝備精良的德國軍隊最終在二戰以失敗收場,很多人將這歸因於德國的兩線作戰。兩線作戰使德國深受其困,腹背受敵,在筋疲力盡之下最終不得不發起投降。然而有人對此卻提出了質疑,並拿出美國作為依據,稱美國同樣是兩線作戰,最終卻取得了勝利。

乍一看這個問題似乎確實值得斟酌,仔細想想,其實不然。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和德國同樣是兩線作戰,這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雖然從美德兩國參與的戰事來看,確實都在兩線發力,但這二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德國的兩線作戰,即一線對抗蘇聯,一線對抗歐洲。德國在東西兩線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去應對各方的圍剿,屬於戰略上被動挨打的那一方。而美國與其說是兩線作戰,不如說是雙線支援。雖然美國同樣在兩線戰場上部署了兵力,但其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助攻者的角色,相比於德國所面臨的兩線壓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畢竟,來自強大且團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協助,為美國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點,那就是美德雙方作戰戰場的主客之別。德國兩線作戰,其中一方還是自己的大本營,可以說核心安全受到直接威脅。而美國則遠赴重洋,在異國的戰場上大可以放手一搏,壓力小了不少。

最後,中國古話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國進行的是法西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在道義上沒有任何立足點。而美國則是反法西斯陣營中的正義代表,得道多助,兩線作戰取得成功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利刃號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並不算是兩線作戰,只能說兩線出擊。西線海軍對付日本,東線陸軍聯合英法對付德國,海軍陸戰隊是兩邊都攪和。至於美國為什麼勝了很容易理解。

1.強大的軍工實力。陸軍的各種機槍,衝鋒槍,步槍,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的各型飛機,能同時裝備這麼多自己武器裝備的估計也就只有美國了。為前線部隊提供了許多優良的裝備,奠定了戰爭勝利的基礎。

2.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同時裝備除了土豪美帝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同時裝備那麼多武器。連曼哈頓計劃裡面花費的錢都能支持中國打贏兩個日本,光是為了提煉濃縮的材料,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磁鐵廠,而為了造這些磁鐵就動用了國庫裡一點幾萬噸的白銀。這實力也沒誰了。

3.沒有受到戰爭的迫害。你前線打仗再嗨,後方的生產機器依舊沒停,為戰爭不斷輸入戰爭血液。而日本和德國的工廠被美軍都炸爛了,生產不出更優秀的裝備。而且後勤保障受到美軍的威脅,前線部隊後勤都成問題。所以在二戰誰拉攏的美國誰就有很大的勝利的機會。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美國哪還算兩線作戰?在兩洋堡壘的保護下作戰吧?

德國的兩線作戰,其實二戰已經是多線作戰了。西線法國人被擊敗了,英國被壓制在海峽那邊,但蘇聯用龐大的國土和不怕犧牲的軍民拖住了德國人。而對美國人來講,雖然早早確定了歐洲優先的戰略原則,但實際上美國人就是先在非洲戰線上打了幾場小仗(還被收拾地夠嗆),太平洋戰場確實一度相當危險,但即便是夏威夷島都沒有遭到日軍的登陸入侵。

相比之下,蘇聯被納粹德國奪取半壁江山,中國也被日本佔去大片國土,這些本土作戰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全民族抗戰,老弱婦孺全部被捲入戰爭。

而美國的本土,安全的躲在兩洋堡壘內,除了伊-25等少數幾次襲擊,甚至沒有遭遇日軍或德軍的直接打擊。作為民主國家兵工廠,美國人確實為反法西斯國家提供了管家你的武器和物資,但想想中國和蘇聯,勇敢的軍民在用血肉抵抗美國敵人們的直接攻擊。包括英國人,海峽沒有被突破但英國南部的城市都被炸成廢墟,更不用說中國的南京、重慶….和蘇聯的列寧格勒等地。因此美國人可以好整以暇地調動物資和人力,投入自己所需要的戰場。

太平洋戰爭對美國人而言已經是慘烈至極,這可以從HBO的《兄弟連》《太平洋戰爭》來看,與太平洋戰場相比,同樣充滿危險的歐洲戰場簡直像“天堂”一樣。


強武堂


第一,美國本身是超級大國,特別是軍工生產能力無人可及,在二戰期間不僅供應自己的軍隊,而且充當了整個民主國家的軍工廠,同時對蘇聯中國實施“租借法案”。第二,德國的軸心國陣營只有德國一個強國,而美國一邊有蘇聯和英國,雙方總體實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先看德國的兩線作戰。其實,德國的失敗與兩線作戰關係還真不是太大。直到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德國並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兩線作戰。打波蘭時英法在西線進行虛假戰爭,打西北歐時蘇聯中立。在發動蘇德戰爭時,雖然英德處於交戰狀態,但英國當時已經無力對德國發動攻勢,所以,蘇德戰爭也不是兩線作戰。那是不是說,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造就的腹背受敵的兩線作戰,德國就不會失敗呢?當然不是。蘇德戰爭開局很順,德軍深入蘇聯國土600公里,但是1942年6月至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使德軍進攻受挫,以後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狀態,1943年8月的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紅軍獲勝。自此蘇聯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在諾曼底登陸之時,蘇聯紅軍早已經將德軍趕出蘇聯。諾曼底登陸的影響在於,希特勒需要抽調兵力防守西歐,故有利於蘇聯迅速佔領東歐。但是,沒有諾曼底登陸,德國也會失敗。說到底,蘇聯這個對手太強大,一對一打,德國仰仗戰爭準備早,人員素質高,初期可以獲勝,但一旦進攻勢頭受挫,蘇聯在人力資源,軍工潛力,國土規模,寒冷氣候方面的優勢就逐漸顯示出來了。儘管蘇德戰爭中德國也糾集了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的軍隊,但因為太弱基本上借不到力。

再看看美國的兩線作戰。美國在二戰中的兩線作戰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戰場——太平洋的海戰場和歐洲的陸戰場。起初美國並沒有介入歐洲戰場,按照當時英美協商的結果,美國是先打日本後打德國(反正有蘇聯頂著)。直到諾曼底登陸,美國才算正式開始了兩線作戰。但是第一,美國能力強大。日本和德國都是本土一邊遭轟炸一邊生產,而美國,不僅工業基礎本身雄厚,重要的是本土遠離戰火,所以其軍工生產能力支撐兩個戰場綽綽有餘,同時還可以供應盟國。第二,當第二戰場開闢的時候,無論是日本還是德國,都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僅早已過了鼎盛期,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敗局已定。再加上有蘇聯在東方的強力推進,兩個戰場並未給美國造成多大壓力。

所以,都是兩個戰場,但德國與美國並沒有可比性,德國之失敗,根本原因也不在於兩線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