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1

Pick王菊,還是Pick平凡但渴望出彩的自己?

冥冥之中自有網意。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王菊在節目中受訪

估計王菊也沒想到,她能一夜爆紅。這架勢,十多年來似乎只有2005年的超級女聲能與之相提並論——那一年,一身中性打扮、反直男審美的李宇春,憑藉手機短信拉票迅速走紅。在社交圈裡,“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菊安思危”“菊家軍”“物以類菊”等菊式段子或成語刷屏。

事實上,從一開始,歐美風的王菊由於從衣著到談吐都和傳統認知中少女感爆棚的女團風格迥異,被認為是最不像偶像女團的練習生。然而,就在一次對選手的個人採訪中,做過教師又做過模特經紀的王菊憑藉自述中引用上海第三女子中學的校訓“獨立、能幹、關愛、優雅”而引得網友們紛紛側目,表示要為這個大呼人格獨立的練習生“路轉粉”。

當王菊敢於把真實的自我展現在大家面前,當她質疑整個行業的標準和娛樂圈的規則,她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具有鮮明人格的人,而不再是女團生產流水線上的一枚小棋子。我們可以不喜歡她不夠美的外表和尚不過硬的業務能力,卻沒有人可以質疑或反駁她擲地有聲的這句話——“我們的手裡攥著重新定義女團的權利”。

——媒體人 @李申

王菊現象的火爆折射出“路人粉”跟風造星的獵奇心理,是從眾應援的裂變式回應。為選手投票打榜的背後,代表了部分網友對新時期女性自強獨立意識的贊同。他們認為王菊所言著實戳中了自己對當代女性獨立自主、堅強灑脫的精神所抱有的讚許與敬意。這種對女性獨立形象的傳播,或將重新解構人們以往對偶像女團的屬性認知,乃至喚醒和鼓舞人們對女性自我意識的肯定。而粉絲們上演的“菊式”營救或助力於繪製高素質的追星藍圖,但也需警惕過度消費而產生的逆反效應。

——媒體人 @彭雪

王菊的爆紅,除了她別具一格的性格,還有一個無法繞開的因素,就是她牢牢抓住了粉絲的心。普通的外表、不完美的身材、管不住的嘴、邁不開的腿,穿洋裝顯土,跳舞唱歌顯笨。

可她的不完美、她的笨拙、她的被忽視,她不放棄夢想的絕地反擊,不是像極了現實中的每一個普通人嗎?站在白瘦美們面前有些“出戏”的王菊,讓粉絲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偶爾的無助、尷尬與強撐的堅強。人們從王菊身上,看到了自己心底那一點塵封的英雄夢。她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互聯網加持下的現代娛樂業,性格與多樣化,正在成為人們追逐的焦點。

——媒體人 @鳳起

2

“中國胸痛大學”未過審

一種“豐胸式”的宣傳。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5月26日,“中國胸痛大學在濟正式成立”的消息放出。當地媒體報道稱,該“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以提升胸痛教育和研究為目標的高等學校”。隨後,“中國胸大”迅速登上熱搜,成為了網絡集體遊戲中的語言梗。兩天後,山東省教育廳和國家教育部就分別回應,稱“中國胸痛大學”沒有得到山東省教育廳的審批,設立高等院校,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使用規範的名稱。

協會、學會在“名稱”上升級,自己將自己“變成”大學這種能與一個社會政治機構、經濟機構鼎足而立的文化機構,既是違規,也是一種文化偷盜行為。這等於“偷盜”了內在於大學一詞的歷史積澱、文化影響和教育規格,用以加持一個普通且鬆散的社會組織。說到底,還是長期以來很多協會、社會組織過度宣傳,動輒冠以中華、中國、華夏等大名號,動輒捆綁一流高校名字,甚至試圖“揪著自己頭髮離開地面”生態的一個集中呈現。

既然這個組織選擇了一種“豐胸式”的宣傳,就不能苛責網友以荒唐對荒唐的回應。“胸痛大學”最終迴歸普通學術組織,這個過程,是網絡輿論以戲謔和荒誕方式進行打假的過程,也是學會、協會等組織在批評中看清自己本分的過程。

—— @光明網評論員

3

透視:四十年高考作文題型的變遷路徑

能否看出2018年作文出題端倪?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1977年冬天,中國570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恢復高考制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中國也由此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十年,高考作文經歷了從全封閉的“命題作文”或半封閉的“半命題作文”到獨立自主、思想探險的開放性“話題作文”或開放性“材料作文”的轉變,經歷了從同質化和感性化的單一文體到自主開放、獨立創新的多元文體的轉變,經歷了從表淺或共同表達轉向基於生活經驗和思維積蓄的積極主動和特色化表達的轉變。這樣的轉變,拓展考生的思維疆界,解放了考生主體的理性思辨力,引導著考生個體凸顯自己的思想力和表達力。

2018年3月,教育部新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強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指出“增強形象思維”“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與培養學生“美的表達與創造”等能力,彰顯出作文教學改革深化的長遠目標。這其實也是貫穿著四十年來高考作文題型改革的鮮明理念。

環顧全球語言寫作考試,也同樣出現這樣的趨勢:通過拓寬表達空間、釋放表達能量、引領考生深刻精彩地表達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思考。

法國近年來的哲學思辨作文題“‘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新加坡近年的現實評論題“科學提倡懷疑精神,宗教信仰鎮壓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海外留學是一項被高估的經歷,你認為呢”“閱讀幻想小說只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除此沒任何其他意義,你同意嗎”,都反映出環球作文教育的一種主流趨勢。

美國大學招生考試SAT的作文Essay(“隨筆”),也是一種學術性和思想性的評論體。近期Eassy的話題:“對他人的動機和誠意持懷疑態度是明智的嗎,哪怕那些人看起來是值得信賴的”“進步往往會包含一種重大的缺陷或問題嗎”“人們是否過多信任專家或權威的指引”,都著重於引導考生開放思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達。

高考作文題型的變革,既與四十年改革開放所伴隨的時代主潮相呼應,其實也與國際主流趨勢相契合。這也體現在2018年新修訂頒發的高中語文課程所確立的“核心素養”之中,也對我們此後的語文教育和作文教學提出了越來越明確的要求。

——媒體人 @潘湧

4

《賣米》何以動人?

她給我們面對苦難的勇氣。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這幾天,一篇創作於十幾年前的長文《賣米》刷屏朋友圈。不少人為文章質樸的語言、真實的情感潸然淚下,也為作者坎坷而精彩的短暫人生感到惋惜。2004年6月,文學雜誌《當代》刊發了這篇署名為“飛花”的紀實長文,而彼時年僅24歲的作者張培祥,已不幸患病去世。

生活的艱辛,折射出的是人的力量。這篇曾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作文,以紀實的口吻講述作者和母親擔著大米去趕集的故事,字裡行間,展現出為了生存所歷經的艱辛。作者張培祥生前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北大,白天打工補貼家用晚上學習,參與策劃湖南衛視《新青年》欄目,創作和譯著達百萬字之多。

面對現實的苦難,這個年紀輕輕的作者,態度是樸實的、從容的,甚至是面帶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種只有經典的現實主義才有的力量。

越是泥濘的路,留下足跡越是深刻。上個世紀的農村,貧困是普遍的困苦。當下的年輕人可能無法體會從貧困中走來的張培祥經歷了怎樣的苦難,但是那一份對美好未來的渴望,依然能夠體會。

前段時間,一首“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小詩唱出了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的心聲,外賣小哥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讓不少人被他的執著打動。這些之所以在線上線下產生共鳴,就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對人生出彩的渴望。

時代不同,奮鬥是相同的。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之間並非一一對應,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困難、挫折乃至不期而遇的天災人禍,這些偶然讓人生更為多變、曲折。當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保持一份樂觀去坦然面對,以奮鬥開闢出一條柳暗花明的道路,這是《賣米》能讓每一個人感知到力量的原因。

——媒體人 @桂從路

5

我們,凌晨三點不回家

每一個奮鬥的人都值得被肯定。

最近,一個“凌晨三點不回家”的短片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短片講了幾個不同職業的人 在深夜加班的故事:深夜趕PPT電腦卻突然藍屏的實習生,家裡孩子發高燒卻依然堅守在崗位的醫生,為了做好工作無暇顧及遠道而來男朋友的客戶經理,還有凌晨三點半回家忘帶鑰匙卻不忍打擾妻子睡在門外的保安……

近5分鐘的視頻看下來,感同身受。活在凌晨三點等仍燈火不休的大城市,大家都很不容易——“生而為人,我們總是被各種壓力裹挾,披星戴月地奮戰”。

付出就有回報,不抱怨,往前走。這正是短片中的幾個人物,所認同的價值。忙碌的工作,背後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如果努力工作也是一種“因”的話,那勝利的“花”與“果”,會在你想不到的時候,看不到的地方,不經意出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取態,凌晨加班是對工作負責,不思進取也不是罪過。但廣袤的生活,自會為每個人生打出不一樣的分數。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有這樣一句話,“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生猛地活著,說的就是每一個努力“剛著”的人。

——媒體人 @王言虎

短片並沒有為所有的加班背書。追求夢想應當以健康為前提,加班需要適可而止,這是常識,也是該熱文的啟示之一。某些企業的“加班文化”,滿足的是管理者的控制慾,消耗的是勞動者的青春與自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農耕文明時代的社會運轉模式。現代城市形成以後,24小時運轉的都市社會逐漸成為常態。城市的運轉,只存在高峰和低谷的區別,不存在也不能有完全停止的狀態。總有一些目標,需要創業者快馬加鞭;總有一些競爭,需要參賽者拿出追逐的決心與毅力。

凌晨3點不回家,為的是自己更好的生活,為的是更多人能好好休息,也是為了將來少一點“成年人的世界”“對年輕人的苛刻”。所以,不要嘲笑加班者,也不必一味對“加班文化”嗤之以鼻。每一個在崗位上紮實奮鬥的勞動者,都有資格獲得溫柔的掌聲鼓勵。

——媒體人 @王鐘的

漲姿勢時間到~

趣聞:

生魚憂患,死魚安樂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最近,關於淡水養殖的虹鱒魚,並非是深海三文魚,生食易感染寄生蟲的新聞話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

首先,鱒魚很早就出現在古代記述中了。

在《詩經·國風》中,有一首《豳風》,第一句就是:

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九罭(yù域),就是網眼細密的漁網,而鱒魴,都是較大的魚。意思是說,用細密的網去捕大魚,它們就逃不脫了。以此表示主人留客的殷勤之意。或許,古人很早就見識過“三倍體”大的虹鱒魚,對其印象深刻,覺得可以比作自己的好朋友。

《詩·小雅·六月》中有:“飲御諸友,包鱉膾鯉。”“膾鯉”就是把鯉魚肉切成薄片,宴會中以有這道菜可稱豐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王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鱠。”這裡“鱠”也是生魚片。

可見生魚片在先秦已被視為珍奇貴重的食物,用來宴請賓客以及賞賜臣屬。

生魚片怎麼吃?當然也要講究,和今天也很類似。

《禮記·內則》中說:膾,春用蔥,秋用芥。

就是說,吃生魚的時候,春天要用蔥佐餐,秋天要沾芥末醬同食。還是古人高明,吃生魚用醬甚至注意到了味覺與時令的關係。

那麼,古人吃生魚片也會感染寄生蟲病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裡所提到的古人吃的“生魚片”,如鱒、鯉等,都是淡水魚。)《三國志》中記述名醫華佗的事蹟,就有這樣一段。

廣陵太守陳登得病,感到胸中煩懣,面色赤紅而不想吃東西。華佗診脈後說,您胃中有蟲數升,都是吃生食導致的。隨後給他熬製了兩升的藥湯。陳登喝了,過了一會兒,嘔吐出三升多的蟲子,都是紅頭能動,有半截身子還是生魚片呢。

陳登覺得更難受了。華佗說,這病過段時間還會復發,只有良醫才能救您。後來陳登的病果然復發,因為華佗不在,陳登不治而亡。

作者 @溯源君

*消息綜合自人民日報、新華網、光明網、新京報、上觀新聞等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有位老朋友在等你。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