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二戰會存在嗎?

海因茨一古德里安


圖為戰火中的德國

首先,德國可能不發動二戰嗎,這是一個問題。在二戰之前,希特勒的一系列政策先拯救了德國工業和德國當前的經濟危機,但社會矛盾和國家高層意見不合的問題仍然存在,許多德國將領都看不起希特勒這個一戰中的大頭兵。


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僅是轉移民眾的視線,更是希特勒證明自己的一個過程。這還沒有談及到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人民的影響,根本來講,二戰時無法避免的。


圖為蘇芬戰爭


其次,德國即使不發動二戰,其他的國家也會接過德國手裡的接力棒。日本早已對對於中國的華北地區有所企圖,意大利也正在謀劃對北非法國軍隊和英國軍隊的攻擊,蘇聯在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和佔領芬蘭部分領土後也對整個歐洲虎視眈眈。無論德國是否打響二戰的第一槍,一戰後所導致的領土糾紛和二戰前的風雲湧動也會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圖為七七事變


到那個時候,德國仍然要被迫加入二戰。各國利益之間的衝突其實在更早的一戰甚至是帝國殖民時期就已經埋下了,即使德國不入侵波蘭,蘇聯也會入侵。即使德國和日本不結盟日本也同樣會發動七七事變和全面侵華。


在各地戰火紛起的情況下,納粹德國又怎麼可能像瑞士一樣以中立國的身份自居。英法不會同意,蘇聯更不會同意。德國不可能在當時的局勢下獨善其身,德國要麼做一個入侵者,要麼被入侵,而很明顯,當時懷恨在心並且對凡爾賽合約有強烈不滿的德國會選擇第一條。


歡迎大家關注本號,以提供更多的軍武科普。


區域拒止


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二戰同樣會發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也是武裝侵略,對外殖民。德國藉此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還得到了豐富的資源。 當時的德國軍隊也很強大,德國陸軍被稱為世界第一。



但由於和當時號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在海外殖民地,財富和資源上分配不均,德國很不滿,所以重重矛盾下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最終以德國慘敗收尾!一戰之後,由於德國戰敗,德國被迫割地賠款並且在軍事和經濟方面被極大的限制。這對戰敗後一片廢墟的德國帶來了更沉重的打擊。

戰敗後的德國人團結一心,在20年內經濟迅速發展,使德國恢復在歐洲大陸強國的地位。其工業能力像做了火箭一樣發展迅速。經濟和工業能力上的成就給德國人極大的滿足感。但19世紀30年代末期,世界經濟大蕭條,德國也難逃厄運。失業人口迅速增加,國內矛盾日益增長。所以為了走出困境,德國必須選擇一條道路。不同於當時的美國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下選擇了進行全國基礎建設吸收大量失業人口,創造國民經濟財富,扭轉經濟困局的方式。瘋狂的德國人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向海外殖民擴張打開廣大的海外市場,賺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掠奪更多的資源 成為德國的首要目標。這是二戰爆發的前提,於是德國人發動二戰。

即使德國人不發動二戰,但在每況愈下的經濟環境和複雜的國內矛盾下其他國家也會做出戰爭行為。一旦爆發戰爭就會產生一連鎖的反應,地球就像火藥桶一樣發生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會無可避免的發生!

所以不管德國人發不發動二戰,歷史也會走上自己的軌道!


迷斯特里斯基


其實一開始德國也不知道會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國是新興工業國家,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德國人民艱苦奮鬥,創造出了巨大財富。但是《凡爾賽條約》,以法國為首的戰勝國對德國進行了瘋狂的壓榨,佔領德國的產煤地和工業地、苛刻的賠款。使得德國人心中有了對法國極大的仇恨。


德國一開始只想拿回自己的東西

所以德軍才會在奧地利、蘇臺德行動,但是此時的英法的默認,讓德國知道了英法的外強中乾。如果1936年,法軍敢出兵阻止德軍進入萊茵蘭,那麼還有後面什麼事。

但是英法的退讓,反而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滅亡法國後,德國國內都在歡呼,沉浸在復仇的喜悅中。

所以無論德國怎麼樣,德國的仇一定會報。因為對於《凡爾賽條約》的仇視,加上法國人的得寸進尺。最重要的是德國力量已經超過法國,在這種條件下,德國無論如何都會同法國打一仗。而這一仗是否會演變為二戰,說實話德國人也不知道!


小司馬遷論史


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二戰當然也會存在,大家要知道二戰沒有德國,也會有其他的國家會發起的。

大家想想,只要是有條件具備,這個二戰就會不可避免,大家知道發生二戰的關鍵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要找到一個出口和轉嫁的方式,這就是二戰發生的根本原因。



那麼為什麼說經濟危機是二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呢?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在上個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已經開始萌芽和逐漸的發展,並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個結果就是導致很多國家國內的經濟一片蕭條,那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的本性就暴露出來了,資本是逐利的,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那麼資本背後被操縱的那些軍人政治家還是統治者?他們就如同張開血盆大口,慾望滿滿的獅子成猛獸或者恐龍,你說在這種狀況下他不出戰嗎?誰一個沒防備自己就倒下了,這就是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從中對比,就能夠得出我上面的結論。



如果說僅僅沒有德國,那麼法國英國,還有其他國家,包括蘇聯,包括美國,這些國家就沒有矛盾了嗎?難道你還要再去假設日本不在中國發動侵華戰爭嗎?不去搞盧溝橋事變嗎?不去搞淞滬大戰嗎?不搞30萬南京大屠殺嗎?這一系列的假設顯然沒有立足之地的。


所以說二戰不因為有沒有德國而存在,而是因為有了帝國主義並去轉嫁經濟危機,有了這個超出了正常慾望的血盆大口,這就是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並會導致二戰必然爆發的因果關係。

當然啦,最後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歷史沒有假設,當然我們通過假設來去學習歷史,這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但切不可本末倒置。


文心採露苑


戰爭雖說殘酷,喪心病狂,但也是一種特殊的競爭方式,強者生存發展,弱者逃汰消失。這與自然界弱肉強食道理是一樣的。人類高度發展到今天,戰爭如影隨行,從未間斷就是這原因。

至於希特勒與二戰關係,實際上由原子彈這種終極武器決定的。如果當時不僅美國有,軸心國也有的話,二戰絕不可能發生。打也是局部戰爭,就像二戰後的規模一樣。而且核大國之間再不會發生規模戰爭了。

原子彈造的越多,仗越打不起來是絕對正確的,必定誰也不會抱著它去"長征"。為什麼核大國之間多向經濟戰爭,代理人戰爭轉型就是這道理。


OUTMAN159416538


如果1940年代的德國不發動二戰,那麼二戰肯定會存在,1940年代不發生,那麼肯定在1950年代發生。二戰不是一下子就爆發,而是與一戰有關,與德國當時的環境有關。日本也正好在那個時候有了極強的對外侵略慾望,兩者就一拍即合。

從一戰戰敗的角度看,德國人內心的復仇慾望非常強烈,在容克軍官團有意無意的宣傳誘導中,德國人民認為在戰爭結束時德軍尚停留在外國的土地上,“軍隊並沒有戰敗,只是遭受了來自叛徒的背後一刀”,凡爾賽條約讓德國背上了沉重的賠款,失去了八分之一的國土,人民生活水平驟減,因此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極度仇視,渴望復仇的思想一直在德國民間頗有市場。

還有就是大蕭條造成了德國人的極度不滿直接埋下了納粹上臺的禍根,希特勒有了大幹特幹的機會,而且德國科技實力也不落後,具備發動戰爭的一切條件。大蕭條堪稱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期間的超級馬克通脹讓無數德國家庭一夜之間陷入赤貧,而魏瑪共和國的應對堪稱無力,最終在1933年讓倡導“復興”、鼓吹復仇和種族主義的納粹攫取了政權,在“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奪取土地”的土壤上,德國的侵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無論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乃至波蘭,以及法國、蘇聯都難以倖免。終於,在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形成同盟,還是那句話,從一戰結束後,二戰的苗頭就已經埋下。


深空電報


當然會了。

早在一戰之時,就已經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一顆罪惡的種子。很不幸,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戰敗,戰勝國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條件,比如限制德國軍事發展,削弱其軍事實力,佔領德國工廠,讓德國賠付天價賠償金,整個德國都陷入黑暗,恐懼和絕望中。



他們沒有希望,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出現,高呼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不應該是如此,加上他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演講,讓整個德國為之瘋狂,誓死效忠元首。



假如德國沒有發動二戰,其他國家也會發起,那時中國戰場已經打響了二戰的前奏曲, 同時,納粹思想是由意大利人墨索里尼提出,被希特勒拿去後發揚光大,而且意大利對北非同樣虎視眈眈,歐洲列強以及之間的矛盾不斷,二戰爆發是遲早的事兒,只可能是發起人和導火索不同而已。


琅琊利劍


擴張是帝國主義的本質,誘發原因是1929年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在帝國主義中,不靠戰爭擴張來擺脫經濟危機的只有美國一家,而隨後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經濟危機后帝國主義各自擴張產生利益矛盾激化的最後結局,而美國是靠提高本國內需和對外軍事和經濟有償資助來改變經濟危機後的美國現狀,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世界越亂美國越有錢,表面上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發起國是德國,日本意大利,但實際上真正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幕後國家應該是美國。


期盼134018076


首先,就世界範圍來看是劃時代的。說直白點是獨裁與否的一次選擇。其次,納粹主義本質是掛"社會.民主"羊頭賣獨裁狗肉。有兩大作用,一是消耗掉了獨裁勢力;二是新德國浴火重生。還有蘇俄的境遇,第三世界國家及新中國崛起等。最後,就現實來看,真正踐行民主丶社會的國家地區在二戰的廢墟上崛起丶發展。所以說舊勢力也是勢力即為力就有作用必會懟上反作用,二戰只是懟的過程及結果!這個懟是必然。在此談二戰,若推及三戰;那就是真正崛起勢力對不願崛起勢力的一次提攜與鞭笞。真正踐行民主、社會!戰爭即眾多個體生命的一種運動方式,之後!開化的民眾,個體如一個水分子渺小,但大海之力自不必說!如阿里"經濟帝國″的崛起應有前瞻之義!即戰爭的正面,還在於許多個體用心`性命去拉朽推新!


連化草


回存在。1929-1933的經濟危機造成歐美諸國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各國解決經濟危方法不同。例如美國才取國家干預經濟。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減少社會動盪。意大利則是採取向外擴展轉移國內矛盾。對外發動戰爭掠奪資源。故意大利形成戰爭測源地。在亞州日本是島國。在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在二十世紀初進帝國主義階斷。日本在佔領朝鮮以後對中國久存佔領之心。在九一八以後佔領東北。瘋狂掠奪東北資源。如木材.煤,黃金。尤其獲得號稱亞州第一的東北兵工廠。由於當時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輕取東三省刺激了日本獨戰佔中國野心。故有了以後的全面侵華。在亞州的戰爭策源地己成。即使沒有德國也會發生二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