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文化濟寧」孔孟之鄉優秀家祠與家風——張氏宗祠

「文化濟寧」孔孟之鄉優秀家祠與家風——張氏宗祠

張氏家祠大門(建於民國初年)

「文化濟寧」孔孟之鄉優秀家祠與家風——張氏宗祠

張氏家祠祭祀大殿(建於明嘉慶末年)

張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嘉靖末年,為一三間平房,位於張家莊前街,西邊為上馬石所立之處。現家祠祭祀大殿建於清光緒年間。

家祠現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按照皇宮式建築設計,中軸線明確,兩側及其對稱。文革期間,該宗祠遭不同程度的損壞,正門和大殿雖然保留下來,但兩耳廊坊及古院牆已蕩然無存。後來族人多修善補,院牆重立,才成為現在的規模。

家祠大門建於民國初年。站在大門前,上下觀看,大飽眼福。一道道琉璃瓦鮮紅細膩,一片片青瓦古韻古色;屋脊高聳,四角翹簷斗拱,青磚築牆堅固,美觀大方,大門上方鑲嵌著“張氏宗祠”四個大字,牌匾呈長方形,正楷大氣,出自我張氏名人之手;匾額中央蓋有“湖廣通山縣正堂”方印,更是錦上添花,漆黑的兩扇大門,木質昂貴,樸實敦厚;門前兩側,端坐著石獅一對,威武雄壯,彰顯神威。

進大門往裡去,放眼觀看,一幅古樸的立體畫卷映入眼簾,院牆粉刷潔白如玉,鐵紅的地面方磚,平穩鋪地,勾勒適中,滾水合理;兩側掛有二十四孝圖,以示後人,在綠樹翠柏的輝映下五彩繽紛;功德碑、記事碑、天啟元年廟碑依序排列;院內左側立有四世祖貽謀公碑和五世祖張儒公家譜碑,右側有八世祖張珽公進士碑,這三管碑的襯托使整個院內更顯古雅,韻味更濃。

院子正北,座落著一處明清古式建築,既是張氏宗祠的主體——祭祀大殿,她飛簷斗拱,氣勢雄偉,威嚴莊重,居高臨下,突顯神靈;更引人注目的是,兩側石柱雕聯:“左為昭右為穆惟宗敦睦族長髮其祥,臨在上質在旁啟孝子賢孫聿修厥德”,其字為我張氏族人所寫;大殿內懸掛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牆面的潔白、屋頂的嫩紅籠罩下交相輝映,更顯生機和活力;供案上面供奉著十三尊龍牌,長幼分明,層次皆清,簡明易懂,製作精湛,別具一格;特別是明清時期的青石供桌上,獨具匠心的浮雕,雕刻技藝精湛,所刻畫的花紋、人物、故事情節栩栩如生,活龍活現,真是為前人能妥善保存到今天這麼完好感到自豪。

縱覽張氏宗祠佈局嚴謹、敦樸大觀、典雅華貴、古色古香濃郁、文化內涵豐富、底蘊基石牢固,頗具獨特之風格。雖然歷史悠久,風雨剝蝕,潮流摧殘,但依然講述著奇異的往事,祖宗精心造就的成果,嘔心瀝血的努力,給後人留下了永久紀念,何不使人懷揣仰慕之心,作揖叩拜,燃香盡祭。致此我們追捧她、創造她,是歷史賦予給的一項任務,不可懈怠。

二零一三年四月四日族人在家祠舉行祭祖儀式,山西電視臺“我的大槐樹”欄目組進行了專題報導。十八世孫張忠鋒在祭祖儀式上宣讀了祭文。十八世孫張成書接受了山西電視臺記者採訪,並介紹了張氏家族的發展史及族人歷年祭祖活動開展的情況。

張氏族譜歷清嘉慶十七年、公元一九八五年、二零零零年、二零一五年等多次整修,現以成為記載張氏家族發展史、激勵張氏族人奮發向上的一部經典家族史。

張氏家訓:

忠厚傳家和為貴 詩書繼世孝為先

張氏家風:

嚴治家 敬長輩 明事理 守法律

知榮辱 晨健體 不欺人 守信義

忌逞強 睦友鄰 廣行善 勿生非

講勤儉 不浪費 重優生 興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