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認為“滿清入關是僥倖”這種說法對嗎?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好友


在1644年的中原大地,存在著三股勢力,除了崇禎代表的大明,還有關外的滿清,以及西北的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裡,三股勢力經過火併,最終決出了勝負,清朝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很多人說滿清入關是偶然因素,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李自成就能坐穩江山。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靜夜史認為,相比於滿清的“偶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更加“偶然”!

我們看下當時的情況:

1、山海關到底能不能鎖住清朝?

答案是否定的!
從1628年己巳之變到1644年明朝徹底崩塌,以皇太極為代表的八旗軍隊先後6次深入關內搶劫,最遠到達山東等地,明朝不能檔!

當時雖然袁崇煥早就被殺,但是關錦防線還在,清軍又沒有海軍,他們是飛過來的不成?

當然不是,因為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後金就不斷髮動對漠南蒙古的戰爭,終於在1635年徹底征服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是韃靼部分化出來的蒙古部落,分為科爾沁部、察哈爾部以及土默特部。他們的遊牧範圍從明朝遼東一直向西延伸到寧夏等地,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地區。

而漠南蒙古的淪陷,標誌著從此後金的勢力壓在幾乎整個長城沿線,這對於明朝而言是難以承受的!

明朝後期最大的失策就是在漠南蒙古和後金纏鬥時,沒有對漠南蒙古給予有力支持,導致漠南蒙古最後投入後金懷抱。

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望著山海關就擋住清軍是不現實的!山海關相比於繞道蒙古,唯一一點好就是道近,路平!

所以,在這樣的局面下,吳三桂的作用就沒有那麼舉足輕重,所以清軍入關是個必然事件,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絕對不是僥倖!

2、李自成和滿清到底誰更僥倖?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李自成明顯是手足無措的,因為他沒想到明朝崩塌地這麼快,在還沒做好消滅明朝的準備時,明朝就轟然倒塌了。

一直以來,李自成都被明軍追著跑,經歷了太多的失敗,李自成認為明朝還是很有實力的,所以他準備再奮鬥個幾年!

1644年西安稱王后,李自成兵發北京,但是他認為北京之戰註定是一場惡仗,所以他都想好了向崇禎討要“西北王”頭銜的後路!但是一切 太順利了,一不留神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由於此前忙於東奔西跑,忽略了政權建設,所以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相比之下,清朝的準備可以說非常充分了。首先,在1615年,努爾哈赤完善了八旗制度,後來皇太極兩次擴編,將蒙古軍和漢軍編入八旗,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

其次,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後金就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到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政權了。

換句話說,李自成消滅明朝後,需要現學現賣,而清朝在關外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對於清朝而言,入關只是走個形式!

相比之下,李自成的劣勢不言而喻。

因為明朝的科舉制度一向很完善,所以李自成的麾下始終沒有張良、李善長這樣的大佬,而清朝雖然起點更低,但是制度相對寬鬆,不斷吸納大量的明朝文臣武將加入,實力強大。再加上多爾袞相對於李自成個人能力也要強。

所以,清朝入關擊敗李自成佔領中原幾乎是必然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的時候清太祖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起兵反明的時候已經過去了26年之久。滿清一直有取代明朝的規劃和野心,通過一系列的戰爭逐步蠶食吞併山海關外明朝的土地。清朝入關前一年,清太宗皇太極死了,他的弟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爭皇位,拔刀相向可是誰都沒有動手,最後妥協讓步,年幼的福臨繼位,就是順治皇帝。可明朝呢,政治腐朽,官僚貪腐,朝堂上忙著黨爭和空談,崇禎皇帝正忙著把能擔事兒的文武大臣挨個兒弄死,活不下去的民眾已經暴動起義多年,財政惡化又加派三餉,把更多的民眾逼到可造反起義的隊伍裡。滿清入關看似僥倖,因為李自成也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把事兒弄得雪上加霜更亂糟糟的。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軍只是入關的成本低了些,不要忘了,崇禎在位17年間,清軍繞開山海關突破長城防線打進內地有5次之多,明軍不堪一擊,任其攻城略地屠殺洗劫,只差沒打進北京城了,有沒有山海關都擋不住清軍。明朝自身腐朽,李自成才得以成功,碰到內部團結,有野心有戰鬥力而且是個成熟政權的滿清李自成根本不是對手,他連像樣的根據地建設都沒有。滿清入關牢牢抓住了偶然的機會,卻是幾代人奮鬥血拼的結果,絕不是僥倖


立志成蟲


這個說法肯定是不對的。對於清兵入關這件事兒,不管你是相信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還是相信冀遼總督請清兵入關殺賊,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而當時的滿清,就是有準備的人,滿清入關是必然發生的事兒。

入關之前,滿清為了滅亡大明,入主中原,已經處心積慮的謀劃了近30年的時間。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第四年(明萬曆47年)在薩爾滸之戰中打敗明軍,奪取遼東70餘城。至明崇禎15年,清軍在松錦戰役勝利。至此,明朝在關外已幾乎沒有軍事存在。短短23年,清軍用“伐大樹”的策略,成功的剪除了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同時,東征朝鮮,西聯蒙古,完成了入主關內的一切軍事準備。並且在政治上積極收買明朝降官棄將,為入主中原後能得到漢人的支持做足了準備。

反觀同期的明王朝,自嘉靖不理朝政,到神宗懶政所遺留的惡果,因與後金的遼東戰爭而爆發。人民不勝重稅揭杆起義,朝中魏忠賢結黨惑亂,等等。這些嚴重的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根基,導致崇禎17年明朝被李自成的大順朝滅亡。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兩個漢人政權新老交替,殺得你死我活,不可開交之時,正是給了一直虎視眈眈覬覦中原的大清政權以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清兵入關是必然發生的而不是僥倖。而吳三桂的開城獻關,只不過是加速了清軍入關,並且把入關的地點鎖定在山海關。


Star說


對,明朝滅亡是一次偶然事件,滿清入關更是僥倖中的僥倖。

一、滿清代表著落後的生產力以及落後的文化。

16世紀,是滿清崛起的前夜,不過,從人類大歷史,尤其是兵器發展史來看,更是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的轉折期。

熱兵器時代的出現,意味著以往遊牧民族利用騎射機動性來襲擊定居民族的作戰優勢將必然逐步縮小直到蕩然無存。

武器的代差、大規模武裝並訓練農民的可能性,意味著一切落後民族都將逃不脫被擊敗的命運。

1631年,瑞典的古斯塔夫皇帝改進了排槍發射戰術。戰爭中,密密麻麻排成三排的瑞典滑膛槍手,可以在一瞬間將盡可能多的鉛彈傾瀉進敵人的胸膛。

所以,時間其實在大明這邊,而不是在滿清。

只要大明不是自己折騰死自己,再過幾十年,絕對可以完敗滿清這樣的落後民族。


二、滿清人口不足以支撐他入主中原。

滿清入關時,總人口加起來不超過20萬。這麼少的人口根本不可能征服一個人口上億的大國,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比如大英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的帝國地位並不僅僅歸功於工業革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是在19世紀早去第一個真正降低了嬰兒死亡率的國家。

到了1820年以後,由於醫學衛生的進步,使得15歲以下的人口占到了英國總人口的半數以上。

正是憑藉著這種巨大的潛在人口增長優勢,英國不僅佔領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還在西印度群島、非洲、乃至亞洲佔據了大量的殖民地。

如果不是總人口達到一定規模,英國僅僅靠技術優勢,能成為世界性的大帝國嗎?

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同樣在今天的歐洲,隨著穆斯林人口越來越多,未來的政治版圖必然會有深刻的改變。

這些,都是人口的力量。

不過,你要說20萬人能夠統治一個上億人口的大國,我是不信的。


三、終結大明的不是滿清,恰恰是其CEO崇禎。

說到明朝滅亡,不能不說崇禎的能力。作為一名不合格的CEO,崇禎不作不死,可以說是一個把本來業績還不算差的公司折騰死的典型。

其實,在天啟年間,明朝還看不到滅亡的必然性,但是陰差陽錯,天啟無子,導致崇禎繼位。

如果崇禎能像他哥哥那樣,安心當好自己的皇帝,把底下的事情交給官僚集團去辦。

大明王朝大概還能安然度過危機。

然而,崇禎就像一個勤奮的笨蛋,事實證明,一個勤奮的笨蛋造成的危害比一個懶惰的笨蛋要大得多。

所以,不怕皇帝不幹事,就怕皇帝瞎折騰。

崇禎在位17年,前後換了十九任內閣,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

最後把流寇越剿越大,直到剿到北京城下。

因此,哪怕是天啟繼續在位,大明哪怕保住半壁江山都不成問題。

要說滿清能入主中原,崇禎論功勞,絕對是第一大功臣,一等巴圖魯,欽賜黃馬褂。


所以,大明王朝的滅亡並不是像我們教科書上所說的那樣,民怨沸騰官僚腐敗導致滅亡,那不是真相。

真相就是崇禎十七年折騰死了大明。


小奔說史


相對認可一枚明粉的看法,明朝滅亡是必然的,清軍入關帶有一定偶然性,需要多個因素共同作用下達成。

我在另一個如果吳三桂不開關的話清軍會不會入關的問題裡說了,首先吳三桂只要不傻他是大概率會開關。其次就算吳三桂還是投靠李自成不開關無非就是多爾袞走古北口或喜峰口進關,而且吳三桂早投李自成或晚投李自成對戰局都會有很大變數。

整個戰役的核心在於是否能打下北京,我個人偏向清軍獲勝概率較大。只要清軍能夠攻下北京,接下來就是順風順水。

另一個假設是多爾袞出兵晚了,吳三桂不管投不投山海關也歸了李自成。問題在於李自成的核心統治區在陝西,而大順軍進入北京後想著不是穩定政局而是劫掠。這就導致華北處於不穩定狀態,李自成部的後勤也會有問題。

這個時期南方還有南明和大西的威脅,隨時都會進攻他的後方掐斷後路。只要清軍還是決定全力進關,李自成部主力於情於理都不可能死守華北把自己陷入兩難的絕境,劫掠後撤守山西是最好的辦法。當然也不是沒有變數,應該說變數太多太大,以上只是可能性之一。



到頭來還是會形成清軍入關的事實,但因為李自成是有準備的主動退守,誰統一中國的變數也會增大。這個時候就看各自領導層的水平了,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是多民族國家,已經有一定漢化水平,國家處於上升期。多爾袞後還有順康雍乾,再看看另外三個政權的領導人,想想都絕望。

實際上根據歷史,多爾袞已經決定入主中原,就算吳三桂不投降,只要能在關內把李自成部擊退佔領北京,不用消滅擊退即可,清朝笑到最後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臥家人


不能說僥倖,但是有很大的偶然性!

1、明雖氣數山河日落,但仍有可戰之力

明朝的積重難返,導致大明王朝山河日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老虎的牙齒不在了,餘威猶在!

再1644年這一年崇禎死之前,清廷都還沒有做好入主中原的準備。只是在消滅大明軍隊的有生戰力,在消耗大明的國力,因為清廷明白以自身區區東北之地,對抗這個大明遼闊國土之力,是不自量力!所以採取的策略的是步步蠶食大明的精氣神。

只是沒想到,李自成這個大明內部的農民軍領袖,在無意中成了迅速擊垮大明的尖刀,壓垮了大明的國力和軍力,使得大清也在倉促間做出入關的決定。


2、內耗是拖垮大明的主要原因

這個內耗不僅是農民軍起義軍,還包括一堆只知道爭權奪利的庸官!

本來農民起義軍造成的災難和麻煩還不至於動搖大明根基。奈何還有一群作死的昏官汙吏,自毀根基!

比如說孫傳庭,可以說就是被自己人給整死的。包括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等,甚至是後來的何騰蛟、史可法、瞿耜式、張同敞等的死,都和內耗有關!


3、李自成大順的驟敗

本來就算明亡,也輪不到關外滿清來坐江山的。奈何大順作死!

李自成的大順能夠多次崛起,靠的就是民心的支持,奈何,一群土包子沒見過京城的世面,沒有經住繁華的侵蝕,一支強大的戰力,在自我享樂中腐化瓦解。才給了關外滿清的漁翁之利,讓滿清撿了個現成,還得了個名正言順!


所以,滿清入關,很有偶然性,畢竟誰都沒有料到李自成會突然攻陷北京,崇禎會硬氣的突然以身殉國!

畢竟崇禎的死,一下子亂了大明的政局和天下局勢,也亂了明朝殘餘勢力的鬥志,特別是明軍的戰力。


志軍翔宇


不是僥倖,而是滿清統治者們懂得把握時機,懂得把握機遇!

明末局勢,風雲跌宕!大廈將傾的明王朝,在力挽狂瀾;烽火燎原的農民軍,在逐鹿中原;方興未艾的清王朝,在虎視眈眈......歷史的機遇,對崇禎、李自成和多爾袞都是公平的。只是漢族的崇禎和李自成沒有把握住機遇,而滿洲的多爾袞做到了。所以,滿清能入主中原,併成功的一統天下,是因為他們把握住了歷史給予他們的難得機遇。

在明王朝與李自成的闖軍不斷內耗之際,滿清統治者們清楚的認識到,入關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等待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的,而這個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所以,在中原局勢風雲跌宕之際,滿清並沒有急於揮師南下,急於與明朝一決雌雄,爭奪天下,而是雄踞關外,虎視天下。在此期間,清軍往西降伏了蒙古勢力,向東逼降了朝鮮,解除了自身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滿清政權內部還在積極的吸取漢族文化,在不斷學習如何建立和治理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

公元1644年,關內李自成與明朝的戰爭,以前者的勝利,後者自縊煤山而告終。當李自成的闖軍入主北京時,歷史將李自成推到了舞臺的中央,給了他一統天下的機遇。然而,李自成並沒有做好一統天下的準備。他在北京的所作所為和對吳三桂招撫的失當,最終把歷史給予他的機會,拱手讓給了雄踞關外的滿清!很不幸的是,滿清已經做好準備了......

相比於李自成,滿清更懂得吳三桂和他的山海關對於爭奪天下的重要性。當多爾袞與吳三桂在山海關上歃血為盟之際,多爾袞知道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於是他將八旗全部精銳都拉進關內,傾盡所有爭奪天下!所以,滿清的成功,並非僥倖。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滅亡有必然性,清軍入關有偶然性,但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清朝最有希望入主中原。

1、明朝滅亡的必然性

崇禎上臺初期,還有一番氣象,一頓內外危機與一頓操作江河日下。

松錦、開封、郟縣三次大會戰的結果就是能打的主力損失殆盡,剩下的將軍們一不能打,二不聽話。

(1643年的華北,紅色為明軍佈防,綠色為地方土寇)

多次糧餉加派,免稅的士大夫並沒有什麼壓力,盧象升的累進稅制也沒法實現,苦的是老百姓,為起義軍提供了無數的戰士。

士大夫的免稅雖然沒有大動,但部分優免還是動了的。加上崇禎的待士情況與江河日下的形勢,官僚士大夫選擇“道統”,可以亡國,但不可以亡天下。理所當然的為自己洗白。

2、清軍入關的偶然性

清王朝入關有幾個阻礙:第一異族;第二殺戮政策不得人心;第三士大夫抵制。

這三條確實是個問題。

(己巳之變清軍的屠戮影響很惡劣)

非我族裔,其心必異。雖然皇太極比較漢化,但隔閡確實客觀存在。

遼東屠戮遼民,五次入關屠戮劫掠,給整個社會造成巨大恐慌與敵意。

士大夫更喜歡要一個漢人政權,在不動利益的前提下。

3、清朝最有希望獲得政權的原因

政權建設成熟。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從1616-1644,已經有三十年的建設史,處理滿蒙漢關係爐火純青,加上傑出的戰略家多爾袞的執政,自然是1644年東亞大陸上最有朝氣,最有前途的政權。

(清軍南下勢如破竹是有原因的)

強大的軍隊。步騎炮全面發展,重甲騎兵,蒙古騎射騎兵,重炮部隊,配合得當,戰鬥力強悍。

至於他的幾個缺點,是政策性問題,只要調整政策,就迅速轉為優勢。而且李自成的錯誤政策確實間接幫了清軍的忙。

總結:

到了1643年,明朝確實難以迴天,清朝要入主中原還有一系列阻礙,但都是政策性問題。加之其政權建設、統帥能力、軍事實力要素,其就是最有希望得天下的政權。

參考文獻:

《明檔》《明實錄》《清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很多人認為明亡於農民起義軍,而不是亡於大清,大清只是撿了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便宜而已,如此可笑自欺欺人的說法不絕於耳,也符合明粉皇漢一貫的自大意淫。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會有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是由於關外連年失利,屢戰屢敗。明庭無奈只能更加變本加厲收刮民脂民膏,比如遼餉之類以維持對清防守戰爭。再加上本身明庭就吏治不清橫徵暴斂,貪汙腐敗巨甚,以至各地易子相食民不聊生,真正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而農民軍是怎麼做大的呢?可以說沒有大清絞肉機,明朝那些精銳打農民軍還是可以的,可是每當明朝要徹底消滅農民起義軍,邊關就告急,就不得不把這些僅有得精銳調去關外給八旗刷人頭,才一步一步縱容了起義軍做大。

明末何為大捷?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何曾敢與八旗野戰?根本就打不過。

明末無論是明軍還是起義軍往往伴隨著一聲韃子來了,無論將領士兵就立刻四散奔逃,鬥志全失。內心畏敵如虎焉能不敗?

所以歸根結底是大清拖死了明朝。造就了明朝的內憂外患,一步步蠶食吞併了明朝!

不是清朝打不下明朝舉國之力打造的最後一道防線,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而是清朝不願意那麼做,這就不得不說古往今來女真人的軟肋,人口基數太少,明末全族不過30多萬,真正的滿洲八旗一共才6萬多。而硬攻山海關這樣的天下第一關就必須不記傷亡拿人命去填,而這也是滿洲領導人不願意去做的。就算吳三桂不投降獻關,以明末的各種因素大清也肯定入關,時間問題而已。

歷史沒有一絲僥倖!大清入關,多爾袞集結全部滿蒙漢八旗才11萬多,真正的滿洲八旗才6萬左右。而明粉皇漢口中戰鬥力強大奪取大明江山的農民起義軍表現如何呢?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被三萬八旗追著打到死。張獻忠更是剛一露頭就被八旗士兵遠距離狙殺。真正的摧枯拉朽一般。

這是以實力,絕對的武力造就的事實。

沒有絕對的實力就算機會來了都抓不住,怎麼可能說誰撿了便宜就坐得了江山?

可笑至極!



一壺濁酒半盞茶


明朝滅亡是必然的,但滿清入關絕對是偶然!假如不去吳三桂投降,那麼以清軍的實力很難攻破山海關,即便能夠攻破山海關也難以攻下江南地區。而離開江南的錢糧稅賦,清軍根本無法打贏與準格爾的戰爭,到後來結局很可能如金朝一樣被北元擊敗並建立蒙古遊牧政權。

早在清軍進關以前,明朝已經被李自成擊潰並建立大順王朝,這是明朝自己的問題,內政混亂,國力民力嚴重透支,王朝滅亡實屬必然。這是不得民心的結果。

但是以當時入關的清軍只有5.95萬人來看,如果不是吳三桂等皇協軍的幫助,清軍即便能夠攻破山海關,那麼就這麼點兵力至少要花三年時間才能完全佔領北方(參考金兀朮,金朝金兀朮入關也是用了三年多時間裡才完全佔領北方)那麼南明就有足夠時間在江南建立橋頭堡,清軍陸軍確實彪悍,但卻沒有水師力量,這使得南明有很大概率可以守住南方。南宋守蒙古五十多年。

清軍在建立政權後實際上並不穩定,比如皇太極突然駕崩,多爾袞亂政,順治壯年夭折,康熙幼帝繼位。如果沒有那麼快滅南明,各種突發事件足以改變整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