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婆媳關係,也需要“秀恩愛”

婆媳關係,比想象中更痛,也比想象中簡單

我見過一位女士,從一結婚就和婆婆不對付。因為婆婆在一棟房子的所有權分割上偏袒了小叔子家。這位女士結婚十多年,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那種不公平感幾乎每天都伴隨著她。

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她不讓丈夫和父母接觸。丈夫在壓抑之下,一度患上抑鬱症。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她自己要上班,只能由婆婆幫忙帶孩子。孩子脾氣古怪,七八歲的時候還經常憋大便,有一次竟然連續憋了10天。去醫院檢查,後來看了心理科,才知道孩子的行為跟家庭關係有關。

那時候,她才突然頓悟:關係比物質上的公平重要。她主動讓丈夫去跟婆婆說,“那個房子我們不要了”。從那以後,整個家族都放鬆了,她自己也不糾結了,孩子的症狀也隨之消失。

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家庭,因為媽媽要上班,都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婆媳之間的關係,會直接作用於孩子。我們都經常聽到夫妻關係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度,其實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撫養人,婆媳之間的關係,同樣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婆媳關係,也需要“秀恩愛”

改善婆媳關係,認知比方法更重要

針對日常生活中比較常出現的婆媳衝突事件,我們可以怎麼去解決呢?最重要就是要學會聚焦,看到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兒,判斷它到底屬於哪種類型的問題。

比如,在花錢上的分歧,婆婆節儉,媳婦相對來說大方,矛盾點其實就是“消費態度”。比如,有的婆婆“贍養靠老大,財產給么兒”,導致大兒媳婦常年不滿。類似的問題對應的核心詞就是“公平”。

改善婆媳關係,如果一開始就寄希望於婆婆改變、丈夫改變,是不可能的。那麼作為媳婦的女性,如何來一步步改變這種狀況呢?

首先是認知的調整。對於消費態度、生活習慣類的分歧,我們必須看到背後真正的原因。難道就是因為對方看不慣自己、故意找茬嗎?這樣的情況或許有,但畢竟非常非常少。

婆婆和兒媳婦,兩個成年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又是成長與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兩代人,在生活習慣、處事方式上的差異是必然。

很多人可能覺得老人不可理喻,但是當我們真正懂得了她的成長經歷,理解曾經的物質匱乏給她留下的那份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就可以不因她的幾句責怪而生出那麼多的牴觸情緒。

婆媳關係,也需要“秀恩愛”

婆媳問題解決的根本,在女性的自我成長

很多女性說婆婆不好,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希望得到婆家的認可,這種認可,既有對她個人的認可,也有對她家庭地位的認可。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心理需求。

事實上,哪怕是在那些矛盾激烈到要斷絕關係的家庭,媳婦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要被認可的訴求。

什麼時候我們會想去求得外界認可?當我們自身力量不足的時候。

一個人自我不強大,一旦被別人說一下,就會很在意,會不由自主地把這種細微的不認可放大,本能的反應就是對抗,用對抗來保護自己。

反之,當女性自身的力量成長起來,自我強大之後,她就不會看重外界的看法,對於婆婆一些不太認可自己的語言,她就能做到不往心裡去。沒有防禦,也沒有對抗,從而能夠很好地處理關係。

自我覺察力強的人,還會主動去換位思考,看看婆婆指責的言語中,有哪些是可以轉化成建設性的意見,然後沉下心來修煉自己。

當我們自身心理能量足夠,才能有“延遲滿足”的能力,才懂得用智慧去經營關係,而不是遇到矛盾就迫不及待地要逼著老公形成“統一戰線”。

婆媳關係,也需要“秀恩愛”

“婆媳難相處”是我們很多人的認知,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種成見。很多女性,無論是婆婆還是媳婦,從一開始就把這樣的認知注入了潛意識。還沒開始相處,就有了預先的評判。

我們看到像大S這樣的明星,在回應媒體的時候公開表達對婆婆的支持,就會引來網友的一些冷嘲熱諷。

婆媳也是親人,也有一種親情。是親情,就需要愛的表達。婆媳之間也需要“秀恩愛”,就像大S對婆婆表達的支持,不管怎樣,婆婆聽到之後她的心裡是暖的,這就是一個良性的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