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豆瓣電影評分是什麼?為什麼一部電影好壞都靠它來判斷?

小五愛隨拍


說到豆瓣評分,我就用一句廣為流傳的話稍加改變來形容一下它、

“豆瓣評分可能不是最好的電影評分機制,但它確實是目前為止國內最公平的評分機制”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豆瓣評分

簡單來說,豆瓣電影評分就是在一個名為豆瓣的網站上,用戶對電影進行打分,最後網站取一個平均數呈現給大眾,這個最後的平均分數,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豆瓣評分

大部分電影都在豆瓣上有評分,即便是一些老電影,新電影就更不用說了,每一部新上映的電影,豆瓣評分基本上都能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分

所以我們看到評分在7分~8分的國產電影,幾乎可以斷定這是一部符合大眾口味的【好電影】

如果評分在6~7分,這很大的概率是一部優點、缺點差不多,不能算是好電影但也不算是爛片的電影

而如果電影的豆瓣評分在6分以下,幾乎都是一些不怎麼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網絡上刨去水軍跟營銷號的尬誇,基本上都是差評較多的電影

而如果電影的評分在4分以下,不用抱有任何僥倖的心理,這一定是一部大爛片

為什麼很多人、甚至影評人也對豆瓣評分很重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開頭提到的

豆瓣電影評分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公平,是爛片就一定會是低分,是好電影評分也一定不會低

但是這畢竟是一個平均數,而電影又被稱為第七藝術,所以這種主觀上的審美很有可能不會符合所有人的看法,就像有人就是覺得郭敬明的《小時代》是好電影、畢志飛的《築夢演藝圈》就是被惡意低分(可能只有畢導)一樣,豆瓣電影評分並不能完全符合每個人的認知

但豆瓣確實能真實的反映大部分人對某一部電影的看法

所以我們說豆瓣電影評分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的確是真的

因為豆瓣評分就是海量的用戶自發的在網站上對電影進行了評價,並不是網站隨意在後臺更改,像是某淘某貓一樣......

所以在這裡也建議大家,如果不確定新上映的電影值不值得看,可以參考一下豆瓣的評分,如果超過7分,那就大膽的去吧,如果連5分都沒有達到,何必去嘗試呢?

最後友情提示,新上映電影的豆瓣短評還是不要看了,多是一些譁眾取寵的人在那裡大放厥詞,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撰文/梅姨說電影喜歡就關注梅姨,嚴禁抄襲,已維權。

Y電影


給各種影視評分評價的比較權威的一個平臺吧。

個人覺得不太可信,看看贊和踩的數目就知道了,本來豆瓣創始人好像說過對豆瓣的定義是一個小眾的網站,但上邊就是有一堆奇葩覺得自己是全部,就我個人體驗極其不好,一群槓精和戲精雲集,有的時候他們不能容忍一點點好的評論(就像我看的電影,不允許有一丁點好的地方,我就算說其中一部分挺好看,依然有人槓)有的還打著道德的幌子肆意罵人,超級噁心,雙重標準玩的特別溜,和自己意見相同,罵人的,就是原先意見不同的先罵的人,洗白水軍罵人刪帖怎麼的,我看那個電影兩分多的評價,給一星的佔80%以上,給五星的不到5%,這就叫洗白水軍罵人刪帖,簡直無語😓,像我這種給了一些比較好的評分,就說是拉低豆瓣的標準。。。

最後我總結了一下,首先是高舉道德大旗,說這片抄襲,要打低分,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有人蹦出來說,這片這麼低的分數不用看了,肯定不好看,套路恐怖如斯(以他們的標準,玩梗也算抄襲,最後都追溯到美國上世紀的科幻小說上了,那拍個武俠片是不是還得給死人交版權費)

在豆瓣已經找不到認真評論的了,全都是黑粉大戰,他們不能允許相當一部分的片子,就像我看的愛情公寓,愛情公寓確實不適合一部分人,但豆瓣直接說這麼低的分數不用看了,看了覺得好的就說是愛吃屎,洗白水軍。


官方戲精


豆瓣電影的評分機制

它的評分機制是一種機器算法,但並不完全是機器。因為每一位註冊了豆瓣的用戶都可以算成是一個評審,在給一部電影評分並寫了影評之後,系統會把這些用戶的評價以及給出的星級換算成0-10分不等的分數,然後在除以參與評價的總人數,得出最後的分數。

“水軍”是否能影響評分

這個如果說沒有影響大家肯定是不信的,但是如果說影響到本質評分,還是很難的,因為豆瓣電影的活躍用戶已經遠超1億人了,隨隨便便一部電影也會有幾萬甚至十幾萬的人參與評論,而根據電影情節打出公正分的人肯定是佔大多數的。並且官方也公佈過“所有能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這個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中肯的影評,只是大批量的評論星級,或者大部分評論和打分相同,都不會被算在評分內。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水軍影響本質評分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

評分是否公平、公正

根據上面講到的豆瓣評分機制算法能看出,在得出分數的過程中,並沒有人為痕跡:沒有人為算法、沒有人為審核、沒有人為干擾,只是到一定時間,系統會自動跑一遍程序,把新參與的評分重新算一遍而已。並且以“水軍”的形式影響評分的幾率微乎其微,所以還是比較公正的。

最後說下“為什麼一部電影好壞都靠它來判斷”

一部電影的好壞當然是不可能根據評分來判定的,但是評分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著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想法,大家應該能知道。當80%人都認為這部影片不好的時候,那麼他的豆瓣評分可想而知,但是他真的不符合你個人的喜好嗎?很顯然不是的。評分只能代表,該影片的受眾人群到底多大,但並不能表示該影片就是“爛片”!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影視巨能聊


豆瓣(douban)是一個社區網站,網站 創立於2005年3月6日。該網站以書影音起家,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信息,無論描述還是評論都由用戶提供。

不少人找電視劇或者電影,都會到豆瓣評分上找。這個網站上進行評分的都是普通用戶,在這個網站上找能節省不少的時間。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到豆瓣評分上面去找呢?

其實豆瓣評分的用戶體系都偏向於年輕人,正是因為這些人都比較年輕化,渴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喜歡熱烈的討論,而豆瓣評分正是一個社區類型的網站,能夠在裡面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用戶根據自己的觀點打出相應的分數,雖然他們並不是為了錢而去打分,只不過是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觀念而已。反映的是大眾對電影的一個評價,更符合我們普通人的選擇,就好比吃飯的時候要上大眾點評是一個道理。

因此在豆瓣上面,你能看到不少電影、電視劇評分都不是特別的好,因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哪怕水軍再刷也會非常的明顯,形成兩極分化的c字形。評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特別明顯,像這種情況下要麼他就是特別的爛,要麼他就真的被埋沒了,一般後者是很少的。

綜合這些條件,豆瓣評分成為了不少人找電影電視劇的首要方式之一。


快看電影電視劇


豆瓣評分

一:豆瓣評分是誰定的?很多評獎的場合有“專家評審團”和“大眾評審團”。豆瓣沒有專家評審,但有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

豆瓣的註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裡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裡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麼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裡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後四位,被四捨五入掉了,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彙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二:豆瓣評分反映文藝青年的喜好嗎?

早已經不是了。

早些年可能是的,因為來打分的人裡文藝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但是現在每個月有一億上下的人會用到豆瓣的評分,我不覺得咱們文藝青年的勢力變這麼大了。基本能確定現在豆瓣評分反映了大眾觀點。只是這個“大眾”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裡,和豆瓣用戶扎堆的地方一致。換種說法,在所有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大眾”和所有看電視的“大眾”之間,當前(2015年)在豆瓣打分的人更接近去電影院的那個。有些獨立電影只有文藝青年會找來看,所以得到的是文藝青年給的平均分。你又不文藝,就因為分數高也找來看,然後… 這不能怪豆瓣,更不能怪她們。但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評分只是判斷用到的一部分,經常更重要的是“聽說”和“選擇”。這個下面也會說到。

三:為什麼我喜歡的/我討厭的/我拍的/我導的/我投資的電影/電視劇會在豆瓣上的評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所有電影都有眾口難調的問題。最好的不是所有人喜歡的,所有人喜歡的不是最好的。人對一件事情有感情投入,或者有明確愛憎的時候,會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應該會有同感。這個當爹媽的都知道。“別人”彙總起來就變成“多數人應該“或者是“正常人應該”。看到有同感的時候我們感覺好,沒看到的時候我們不是一下子能接受。你我都這樣,沒什麼奇怪的。在評分這件事上,看到評分和自己想法一致,覺得豆瓣靠譜,看到不一致,覺得豆瓣不靠譜。這種反應也正常。但“豆瓣”後面只是很多個“別人”而已,不多不少。你和別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靜下來再下結論。未必別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後有陰謀。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大眾經常是錯的,至少你是有主見的。我也是一個創造東西的人,做過一些個靠譜不靠譜的互聯網產品。我非常明白自己的作品出來的時候,希望和相信別人會喜歡的心情。事實是,自己和別人的喜好都很難把握,碰壁難免,但下次我們還會“愛上自己的作品”。這是創造的代價,我們自找的,也是我們著迷於此的一個原因。

四:水軍是怎麼回事,豆瓣評分可刷嗎?

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電影這個行業大了,怪事就多。我們把“老子還就不信了,我就要把這個平均分抬高/拉低”動力之下的打分行為統稱為“非正常評分”,或者說打分的目的是為了直接干預平均分數。我個人印象裡,“非正常評分”大致有四類:註冊/收購帳號刷高分的,註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這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過),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應該還有別的,比方說行為藝術什麼的。以上聽起來嚇人,對豆瓣評分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小影響還是短暫和個別的。因為正常打分的人實在太多了,也因為反刷分早已經是豆瓣電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藉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豆瓣這兩年的原則是“所有能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貴賤顏色。(捍衛評分公正的用戶,真的抱歉加感激。但這應該是我們的工作,不是大家的,一時沒做好是我們失職。)。“不算”非常簡單可操作,但“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不是那麼直接。豆瓣一代接一代的算法工程師、程序員、編輯和產品經理在這件事上貢獻過才智,最後都落實在二十四小時跑的大小程序上面。這確實是持續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但現在門檻已經很高,聲稱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騙人。刷分基本無效之後,干擾豆瓣評分的努力在向“社會工程”進化:針對具體一部片子製造“豆瓣評分有問題”的輿論,想辦法打擊豆瓣評分整體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對豆瓣的工作人員施加心理壓力。行業變化很快,不知道將來會變成怎樣,但豆瓣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可以是不變的。

五:有沒有一勞永逸完全解決水軍問題的辦法?

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沒有。但當下來說,水軍的千軍萬馬跳進來,讓評分的湖面一點漣漪都不起的辦法是有的,但對正常打分用戶的感受可能略有影響。我們在積極地準備,需要的時候可以推出。

六:我可以做點什麼讓我的片子在豆瓣評分高一點?

“找豆瓣的人”是最沒用的。不少人試過,大大佬託大佬也直接找到過我。江湖這麼大,有用的話早會有人知道,你可以去四處打聽一下。據我所知,整個豆瓣系統裡沒有“修改電影平均分”的後臺功能。刷分上面說過了,越來越沒用。所以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麼。但是最近有轉行做電影的老朋友問我同樣的問題。直接回答“拍更好看的電影就是了”估計會被他扁。所以我第一次站在片方的立場想了這個問題,答案還是沒有。但我給了些觀察希望對他有用,以下是大致的意思。一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是來評分的人群的平均意見決定的。按道理、平均來說、其他都一樣的時候,不怎麼宣傳就會來看一部電影的人傾向於打高分,但人少;本來不會喜歡、因為大規模宣傳建立了高預期來看的,傾向於打低分,但人多。這也是獨立電影為什麼有時候評分很高(只有粉絲來打分),而票房奇蹟有時候評分很低(把不會喜歡的人也宣傳來了)的原因。所以叫好和叫座,高分和票房的確有一些本質的衝突,只有真正廣受歡迎的電影能化解這個衝突。除了拍更好的電影永遠是王道,把握好宣傳的度也比較重要,過度宣傳可能會拉低評分。最後我問這位朋友:口碑還是票房,哪個對你更重要?他的回答比較吐血,這裡就不復述了。但我覺得,他的電影好的話,到最後這不會是一個糾結的問題。

七:豆瓣電影評分和豆瓣電影商務是什麼關係?

簡單地說,沒有關係,我們也不想有關係。具體可以分現在的商務和將來的商務看。豆瓣目前來源於電影行業的主要營收渠道是電影的宣傳廣告。形式是廣告banner,賣點是“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電影/電視劇”。經常需要電話裡澄清“但是賣點不包括更高評分“,我覺得我的同事挺累的。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體收入的零頭,如果容易起誤會我們可以另作打算。電影行業裡更大的商業機會豆瓣會當仁不讓地去爭取,只要不會影響到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內部做到真正的獨立比較容易,可以用結構、制度和防火牆做到。稍難的是避免市場和公眾的認知被輕易誤導,或者說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賴於豆瓣整體數據之上的宏觀判斷,而不是直接依賴評分,我們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開始做。從管理和團隊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種內部場合、在幾百人的年會上講過和這篇問答大同小異的東西(要精簡一些,因為得站著講),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評分中立原則偏離是極端嚴重的錯誤。在和評分有關的事情上,到今天我個人沒有發現過一例本質的執行錯誤。更重要的是如果過去或將來有錯誤的話,豆瓣作為一個公司有誠意和意志保證發現後能馬上得到糾正。

八:你為什麼這個時候出來寫這個東西?我們以前認為提供評分服務需要保持中立和獨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麼好公開標榜的。碰到有意無意曲解豆瓣評分原則的,我們也很少出來辯護,我們覺得只要每個月有上億的人信任豆瓣就夠了。但影視行業最近的變化,讓我們直接感覺到低調在這個時候可能是不明智的。但我確實看到行業中具體的個人,曾經都是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所以除了溝通走樣和誤會的原因,我也猜測行業正在催生一些結構的問題。我直覺判斷,今天可能是一個岔路口,現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場一次表達清楚,以免猜測和誤解引發的博弈把行業的一角推向我們最終都不喜歡的方向。豆瓣一直是用戶的朋友,我們希望一直也是影視行業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業能一直健康地發展下去,相信一個滿懷誠意的、中立的評分服務對整個行業在結構上是長期有益的,也相信一個透明地傳達觀眾看法的地方對行業裡個人的職業成長也有微薄但是長期的幫助。


娛樂圈中行


只要涉及到評定好壞,那麼一定就需要有個標準。

反映到股市上,就是各種指數指標。

而反映到電影上,就是各種權威網站的評分。

國內一般是豆瓣和時光網,國外則是IMDB和爛番茄網、Metacritic。

其中,爛番茄網可以顯示兩個評分,一個是專業影評人的評分,一個是大眾評分。但是它的評分和豆瓣不一樣,他的評分只是讓你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和討厭這部影片,並不是很精準。

如上圖中,左邊番茄代表專業影評人的評價,說明有80%的影評人喜歡這部影片。右邊爆米花代表大眾的評價,說明有86%的人喜歡這部影片。和我們通常理解的評分是不是有不同?

Metacritic則是專業影評人來評分,通常評分都會反大眾。也就是說,你覺得好的,他們通常都會覺得不好,你們覺得不好的,也許他們很喜歡。而且他們在遊戲上的評分似乎更權威。

IMDb評分還不錯,但是會員和非會員的投票有所區別,評分權重有很多項。

時光網評分最初是專業影評人入住的地方,現在大眾也慢慢開始進入評分,目前來看,相對豆瓣評分更為理性一點。很多有爭議的影片,在豆瓣會是一邊倒的高分或是低分,但是在時光網上的分數則相對較為剋制。

至於豆瓣,作為文青聚集地的豆瓣,是一個真正基於草根的電影評分網站。

他比IMDb評分要簡單的多,就是累加取平均,五星制評分,一星2分,很簡單,唯一不好的就是不喜歡的影片不能評1分。

為什麼大家喜歡選擇豆瓣作為評價電影的好壞?

那是因為豆瓣在國內起步較早,而且基於草根的特性,使人人都可以成為影評人。

也不會因為過多影評人的入駐,而讓草根覺得疏離。

時光網最初就是想成為一個專業的評分網站,事實上,證明這根本不成功,凡是大眾不能參予進來的網站,最終一定會死亡。頭條的成功也是同樣道理,讓所有草根進來,就能激發草根的最大熱情,數量多了,就能完成從量變到質變,從而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我覺得未來的發展,就是看誰的草根路線能走得更好。

豆瓣最成功的兩點,一是起步早,二就是完全基於草根的評分。到現在雖然水軍橫行,但還繼續有人選擇,一是習慣,二是相對還是比較有參考價值。

豆瓣評分現在雖然不象以前那般純粹,水軍經常橫行,不過也好理解,但凡一件事情做大了,就一定會摻合進很多不好的雜質。就象隨著淘寶的發展,好評師和差評師隨之混雜其中,就象現在有其它的網購平臺,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經常逛淘寶。這是一樣的道理。

現在豆瓣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豆瓣,豆瓣如果再不引起警醒,那麼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在沒有更好的評分標準出來之前,大家暫時還是願意參考豆瓣評分,畢竟它的評分基數大,各種好壞評論都有。同樣一部《芳華》,豆瓣評分人數為19萬,時光網是4千,IMDb則是不到500人,你更願意相信誰?

由於國內和國外的文化背景不同,IMDb評分對大致鑑別國外的影片好壞有一定幫助。

但是要看國內影片,IMDb評分則幫助不大,通常評分基數都會少得可憐。

現在發現時光網的評分還比較不錯,通常都會是一個界於豆瓣和IMDb的中間分數,不至於太過偏激,以後會多加關注。

最後要說的是,其實看電影,大家不要過多依賴評分網站,而是要知道自己真正的喜好,你就喜歡看澳門風雲那樣的片子,那麼即使豆瓣評分再垃圾,影評人再不屑,朋友再勸阻,那為什麼不去看呢?非得跟著這些評價來看片,把看電影這樣一件本來很輕鬆娛樂的事情,非得變成一件吃虧還不爽的事情,真沒必要。

《芳華》上映的時候,有朋友一聽電影口碑好評價高,馬上就帶著老公孩子一起去感受一下,結果看完了,一問,不過如此。看電影就和穿鞋一樣,適不適合、舒不舒服,只有你自己知道。

要真正享受看電影的樂趣,記住,永遠跟著自己的感覺和判斷走。即使看到了爛片,那也是一種人生經歷,他日回想起來,也會很美好。


歪先生看電影


最近大夥聽到豆瓣電影評分就要氣炸了,至於為什麼,相信大家都清楚,一部電影還未上映,就有這大量的評論及打分,水軍及垃圾太多,豆瓣的不作為使得很多好的電影被埋沒。《流浪地球》就被大量打一星。

舉個較正面典型的電影《白蛇緣起》,這是部靠大家自發推薦的電影。

一部超級好動漫的電影,剛剛出來的時候,幾乎沒得到多少人推薦及關注,網上還充斥這國內動漫的差評聲。

豆瓣評分更是一路高漲達到了7.9分,評分人數更是達到159010人參與,好的電影不會被廣大觀眾埋沒。

貓眼評分更是達到了9.3分,35萬人參與評分。

票房也是重首日票房才9百多萬持續高漲到每日2千多萬進賬,目前票房更是達到4.43億人民幣。這其中豆瓣的評分也佔據相當大的因素。


擁抱溫度forever


豆瓣的核心用戶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包括白領及大學生.

豆瓣擅長從海量用戶的行為中挖掘和創造新的價值,並通過多種方式返還給用戶。憑藉獨特的使用模式、持續的創新和對用戶的尊重,豆瓣被公認為中國極具影響力的web2.0網站和行業中深具良好口碑和發展潛力的創新企業。

在豆瓣上,你可以自由發表有關書籍、電影、音樂的評論。可以搜索別人的推薦,所有的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由用戶產生和決定,甚至在豆瓣主頁出現的內容上也取決於你的選擇。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的一言一行都真實的反應了用戶的真實感受,對於一部新書或者電影、電視劇,值不值得觀看,看看豆瓣上這些用戶對他的評價,你心裡也就有一個明確的選擇了.



電影家的貓


關於豆瓣打分,發現很多人存在誤解,大家應該都知道imdb,豆瓣評分算法類似imdb算法

但又不完全一致,豆瓣記分是通過多種算法累計再取平均值,而不是粉絲們以為的通過打分百分比再乘以相應打分人數取均值的方法!很多人說剛註冊的用戶打分不被計入豆瓣的綜合分數,其實是錯誤的,剛註冊的用戶打分是有效的!!!!豆瓣記分的方法和打分人數以及綜合分數的確是有關,但這個“打分人數”並不是單純的你打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每個註冊豆瓣的用戶都有個信用值(信用值和你的註冊時間,打分電影數量,影評數量、質量以及參與豆瓣活動有關)


很多電影剛剛上映,公司為了樹立良好的口碑形象,會僱傭水軍刷分,起初效果也很明顯,分數穩步上升,但這些水軍基本都是剛剛註冊或者註冊沒多久就隨便找幾部電影打分,儘管他們全是給五星,但這個分數,會隨著豆瓣上那些“信用值”較高的用戶的正常打分而迅速下降,可以這麼說,一百位水軍給的分數的比值和一位“信用值”較高的用戶打分效益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刷100顆五星,折抵他的一顆1星,通過算法,最終可能只按3星左右的分數計入評分!所以很多人有這種感受就是豆瓣的電影經過時間的沉澱,分數會比較靠譜,會越來越接近大眾口味的正常分數!


以《小時代3》為例,現在評分是3.3分,但這並不是他正常穩定的分數,很多人沒看給的一星,也有很多直接給的五星,評分人數雖然多,但這些用戶實際“信用值”並不高,那些常常對影片看都沒看就刷一星或者五星的人,很多可能信用值都是負數,這個其實是極不穩定的,只有到後期越來越多的有一定閱片水準和閱片量的影評人參與評分,這個分數才會基本穩定,而且通過這種多種算法的計算得出的分數最終也要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微調。一般國產電影上映前兩週的分數(排除粉絲電影)基本都是偏低的,如果《小時代》質量真的不錯,那後期分數肯定會上升的,當然一切取決於它本身的質量!!


置頂電影


瀉藥。首先關於豆瓣這樣的影視評分網站還有很多,大眾也在用,比如爛番茄。那麼說說為什麼選擇豆瓣吧。以及豆瓣的“前世今生”是啥德性。


早期的豆瓣,由於在影視領域中肯的評價而迅速受到大眾追捧,採用五星十分制度,根據觀眾評價量化評分,一般認為高於6.0的基本都是好片子。以至於很多人先去豆瓣看評價,在考慮是否觀影。這是以前。

如今的豆瓣,由於影視行業尤其是電影行業不良競爭,水軍噴子橫行。豆瓣已經被強姦甚至是輪姦了。成了尤其是電影的宣傳與競爭的領地。很多好電影分數很低,低能的電影卻歸類到佳片當中,這樣一來,原本“清純”的豆瓣,儼然成了一個“老妓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