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作者 /

朱婷

延播一週的《中國好聲音》今晚低調回歸。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一時間,《好聲音》延播的信息又被小範圍傳播了一圈。之後,關於它的話題熱搜換了一波。

“李健脫衣服”、“謝霆鋒”,“權御天下”、“你是我全部的青春”等成為微博話題評論的高頻詞彙。顯然,互聯網時代,信息、觀眾的關注點等都是瞬息萬變的。最新一期節目中,全新的賽制和純男神團導師等新調整,明顯柔和了不少。

今年的《好聲音》看似迎來了轉折點,比如拿回了名字,解決了版權問題。

但不管是技術原因/政策監管/收視率魔咒,《好聲音》都迎來了它的“七年之癢”。

到了第七年,《好聲音》如何應對止不住的“癢”,如何處理新賽制、導師挑選始末、收視對賭等疑難雜症,網娛觀察(ID:wlgygc2016)獨家專訪了燦星副總裁、宣傳總監陸偉。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 陸偉

採訪三停三始,期間有各種電話會議需要陸偉。他認為,好聲音變了,但好聲音又沒變。看似自相矛盾的話,在近兩個小時的對話過後,頗有些撥雲見日的感覺。

175導師團的邀請始末

《好聲音》的迴歸,率先炸開鍋的就是由周杰倫、謝霆鋒、庾澄慶(哈林)、李健組成的四大男神導師團。

純男團,可行嗎?沒有女性導師的話,一些偏細膩情感的東西會不會去難以挖掘?

據陸偉透露,他們花了很長時間去論證其風險性。但後來他們找到了解決辦法。

這一次,不再是單純的一對一關係,所有的人物狀態、個性塑造不再僅僅依賴於導師訪問。更多時候,通過選手之間的相處、採訪、每一次選擇決定背後的理由等,更細緻、更真實地體現。這一次,最先確定的是周杰倫,第二個是謝霆鋒,然後是哈林、李健。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陸偉認為,這一方面得益於謝霆鋒對於《好聲音》節目的認知;另外,他會比較在意,節目給到他在音樂上的發揮空間有多大?“他對於自己的音樂是有非常強的認知和堅持。”

最後敲定李健,是看重他身上融合的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幽默的語言表達能力。巧的是,到目前為止,《好聲音》的舞臺上還沒有一個完全是以民謠見長的明星導師,這也是一個新突破。

陸偉否掉了外界流傳的“導師荒”、“學員荒”說法。

誰也不能保證選手一屆比一屆水準更高。

他看得很透徹,對於一個真人秀節目來講,哪怕你有200人,甚至更多來參加,但最終能夠被觀眾記住的其實就是那麼10個人左右。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他看來,現階段音樂節目最令人頭疼的是“歌荒”問題。把過往華語樂壇黃金年代流行的歌曲翻唱了一遍又一遍,“啃老”現場嚴重。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很簡單,同樣是兩個有同樣能力的音樂條件的學員,甚至後者可能比前者水平要高一些,但是因為兩個人是同樣的歌路,這首歌前面已經被無數人唱過了,他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就被壓榨到極限了,這就非常痛苦。

“這兩年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節目的話,就會發現,在好聲音的舞臺上,會大量選用新出來的一些網絡音樂人的作品,或者就是年代非常久遠、屬於更早一批華語流行的歌曲,以及地方性民謠,比如說這次我們第一季出來的《黃河謠》,它其實很早以前的作品。”

音樂類節目講究人歌合一,這也是好聲音格外重視的一環。他們會給學員選擇演唱歌曲上,給予更多的幫助,目的就是為了給某一個學員找到最適合他的歌曲,展現其最好的一面。

但因為“歌荒”,往往差強人意。

解決辦法要麼依靠編曲,儘可能找補回來;要麼學員調整自己的演唱風格,儘可能去迎合這首歌,“但不論是哪一種,其實對於學員最終的才藝權限都有消耗。

“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不選擇原創呢?”

陸偉坦言,“允許學員演唱原創作品”,想過了很多次,但今年還不敢嘗試,或者說時機還不成熟。翻唱基礎之上所有人的起跑線是一樣的,原創的話,坦白講,選手自己對於這首歌的理解和把握明顯佔優,多少有點自帶主角光環,極有可能營造出一個不公平的環境。

但這並不代表,好聲音舞臺上不會出現原創,“等我們想到應對措施。”

好聲音的互聯網基因

CSM52城收視率1.738、愛奇藝點擊突破1.4億,第一期播出後的第二天,陸偉欣喜地在朋友圈曬了“好聲音”的成績。對這個成績,陸偉和他的團隊是滿意的。

雖然還存在上述疑慮,但這一次《好聲音》變得更徹底了。從賽制到打破男女搭配導師團的禁錮,從轉椅設置魔鏡的小心思到多條人物線的巧妙穿插,陸偉表示,這其中除了要考慮更多衛視外網播情況,也有在從各種各樣不同的節目當中汲取一些靈感。

而這一切的出發點是收割年輕觀眾。

網綜的強勢發展確實刺激到了一大波的衛視綜藝;再一個,陸偉擔任總導演的節目,《這!就是街舞》的大獲成功,也給了好聲音很多借鑑。

一個明顯的觀感是,這一季好聲音的互聯網基因更強大了。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我們今年所有的改變,都基於同一且唯一的一個邏輯,就是在這一季《好聲音》當中,人物關係變得更加多元化。”如何理解呢?陸偉自問自答,這種多元化指在以往燦星製作的幾乎所有電視綜藝節目裡,學員和導師、學員和學員、導師和導師...都是比較簡單的單線聯繫,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多是相對孤立,它是平行式的一個結果。

陸偉認為,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在於它的敘事邏輯簡單清晰,但不好的地方是放棄掉了多層人物關係。換句話說,沒有發揮“真人和秀”融合的最大價值。

為此,節目組在正式選人之前,做了多種多樣的安排。把學員發到四個城市去接受導師的盲聽(和試音差不多),最終通過試音,留下的100多個選手聚集在上海進行培訓,每天都在一起,甚至專門籌備了一場開學典禮,形成第一重人物關係。最終目的在於加強學員之間的人物關係得緊密聯繫,從而彰顯人性,走現實主義綜藝風。

而這些,也許會造成非常多的意外,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每個學員接下來的每一次選擇、每一個決定,甚至會改變他的命運。譬如,提前得知一個實力超強的選手選定某一個導師戰隊,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其一,抱團取暖;其二,分庭抗禮;再有就是主動發起挑戰。

“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實是在為後面的支線劇情增多做情感鋪墊。”從真人秀節目技術上來講,這些人越早相互認識,發生關係,就越便於後續整個節目在賽況、情感共鳴等方面的看點增色。每一個學員上臺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這當中有了非常牽掛他們命運的人。

節目外,這樣的一個變化,除了唱歌和講故事,因為有了多角度的信息,也就讓觀眾去了解選手,基於此,使得觀眾的代入感、參與感更強。尤其是網播,彈幕實時互動,交互感更強。

陸偉強調,但這不代表真人秀節目只需要花很大篇幅去做這些,關鍵還是在於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最後呈現出的是既真實又環環相扣的好聲音。“立足點還是唱歌”,演唱能力是1,後面的複雜句型、情感互動等是0,只有當1存在,後面的0才會有意義。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其次,在剪輯的方向上,必須得有取捨。按照陸偉的說法,電視版的播出裡面,更多是把整個劇情性和故事線勾勒的有一個影子,但這個影子當中的爆發,大部分是在社交媒體上爆發。但,人物關係這張牌,一旦打不好,只會落得個名利兩空。

有意思的是,賽制的新玩法,意外地讓學員們展現出了更真實的一面。在此之前,大家會覺得有章可循。“現場工作人員講完規則後,所有人都有點懵”,陸偉認為,未知情況下的表現,才更有意思。

只能說,好聲音很大膽,也很冒險。

“七年之癢”,不變就得被癢死

變、不變,乍一看,相互矛盾。但照陸偉的說法,變是為了不變。

陸偉反覆強調,音樂和守護音樂人,是好聲音最初的立意,也是長久以來的底線堅守。作為一檔節目,娛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頭在於社會責任。

坦白講,現階段,中國流行樂壇並不景氣,但越是這時候,就越需要去給那些追逐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一個支撐的平臺;不管形式怎麼變,明星導師作為中間樞紐,在音樂本身和影響力上,都能很好地的把他們往上拖一拖。

在陸偉看來,這樣的上下拉動,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具備傳承價值的。他很坦然:名字變來變去、模式、賽制、導師每一季都不一樣,但這些變化的本身是為了讓這個節目更加適應不斷變化的觀眾的審美需求而做出的改變。“本質上好聲音的核心和價值觀訴求沒有變。”

《中國好聲音》的七年之癢|獨家專訪

如今再換回最開始的名字,《好聲音》確實多了幾分親切感,首期開播迴歸感很強,同時賽制大換血,也能明顯感受到節目的差異感和新鮮感。

即便如此,市場的變幻莫測,《好聲音》恐怕也再難現當年從收視破5%的高光一刻。

但評判標準也在變。

據陸偉透露,視頻平臺的高速發展,廣告商決定是否投放的標準不再僅僅只依賴一個收視承諾了。包括口碑、平臺播放量、節目話題度等互聯網指數也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眾所周知,《好聲音》作為當年燦星一戰成名的代表作,收視對賭的說法一直存在。對此,陸偉沒有迴避,“收視對賭上,我們一直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一方面基於大家對於一檔節目的評判開始多元化;另外,燦星有一套專屬自己的製作模式,也比較抗打。

至於收視對賭的具體數字是多少?陸偉表示每年都在變,“會根據市場調整”。

採訪末,被問及是否介意《好聲音》“七年之癢”的說法。他也很乾脆:“個人而言,我一定不願意接受七年之癢的說法。”就像沒有一個人願意看著自己的家人或者是愛人老去。

但理性上來講,你必須得承認,在如此激烈的環境之下,任何一種模式都會被同類型節目消耗,“你不求改變,就真的會被癢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