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李佃貴治療慢性心衰經驗

李佃貴治療慢性心衰經驗

李佃貴認為臟腑功能虛衰、憂思勞倦、外邪侵襲、飲食所傷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因。心病日久、耗傷正氣,導致心氣虛、心血虛、心陰虛、心陽虛。其他臟腑虧損,亦可影響到心臟。臟腑功能虛衰是本病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覆感風、寒、溼、熱諸外邪,很容易影響心臟功能和血脈運行。憂思過度,心血暗耗;勞累過度,心氣耗傷,均能引起心悸氣短。飲食不節,損傷脾胃,積溼生痰,痰溼阻遏心陽,發為心悸、咳喘。筆者跟師李佃貴,對他治療本病的經驗總結如下。

慢性心衰主要是心、肺、脾、腎等髒同病,尤以心腎陽虛佔有重要地位。人體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腎陽氣的推動,心腎陽虛,血運無力,久之則血液瘀阻;血液瘀阻,又使心陽更加阻遏,反覆作用,形成惡性循環,則病情日益加重。心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溼,水氣凌心,上見咳逆喘促、心悸怔忡;下則因水溼氾濫而出現尿少浮腫。因此,本病髒氣虧虛為本,水飲、瘀血為標。外邪反覆侵襲、勞倦思慮過度、飲食所傷為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李佃貴認為慢性心衰屬本虛標實證。本虛以心氣虛、心腎陽虛為主,標實以水溼、痰飲、瘀血為多。心功能一級、二級的患者多見心氣虛,或兼有肺、脾氣虛及腎不納氣,以虛證為主。某些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或氣虛血瘀,或輕度脾腎陽虛、痰飲內停。心功能三級患者以心、脾、腎陽虛為本,或表現為氣陰兩虛;痰飲、瘀血為標,症狀複雜多變。心功能四級患者心腎陽虛為本,且病變及於脾、肺。標證有水氣凌心,水飲射肺或水溼彌散三焦。病重者甚至造成心陽暴脫。患者往往有心血瘀阻。本病的主要證型為:心氣虧虛、氣陰兩虛、肺腎兩虛、腎不納氣、氣虛血瘀、陽虛水泛、心陽虛脫。

慢性心衰以心氣虛,心脾腎陽虛為本,水飲瘀血為標,治療時要十分注意邪正關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兼治。有關心力衰竭的治療原則,可概括為益氣、溫陽、利水、化瘀四個方面。

益 氣

補益心氣法:適用於心衰患者中以心氣虛為主者,方用養心湯或保元湯加減。藥用人參(或黨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炙甘草、黃精、玉竹、茯苓、丹參等。

補腎納氣法:適用於心衰患者中肺腎兩虛、腎不納氣者,方用人參蛤蚧散、大補元煎加減。藥用人參、附子、熟地、山藥、山萸肉、杜仲、枸杞子、炙甘草、澤瀉、蘇子、蛤蚧、冬蟲夏草等。

益氣斂陰法:適用於心衰患者中氣陰兩虛者,方用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藥用人參(或黨參)、麥冬、五味子、玉竹、炙甘草、生地、阿膠、遠志、酸棗仁、丹參、茯苓等。或生脈針靜脈注射或點滴。

益氣化瘀法:適用於心衰患者氣虛血瘀者,可用生脈散加血府逐瘀湯治之。藥用人參(或黨參)、麥冬、丹參、川芎、赤芍、歸尾、紅花、炙甘草、茯苓等。

益氣利水法:適用於心氣虧虛、血瘀水停者,可用複方北五加皮湯:北五加皮、黨參、太子參、茯苓、澤瀉、車前子、豬苓。北五加皮用量一般每日3~10g,維持量3g左右。

溫 陽

溫陽益氣法:適用於心陽不振、氣陰亦虛的心衰患者,治以參附湯合生脈散。藥用人參、附子、玉竹、桂枝、炙甘草、麥冬、仙靈脾、丹參、肉蓯蓉等。

回陽救逆法:適用於心陽欲脫、陰寒內盛者,治以參附湯或參附龍骨牡蠣湯。也可用參附註射液靜脈注射。藥用人參、附子、黃芪、乾薑、炙甘草、桂枝等。

溫陽化瘀法:適用於心陽虛衰,心血瘀阻的心衰患者,治以抗衰方:附子、黨參、赤芍、丹參、川芎、雞血藤、益母草、麥冬、五加皮、澤蘭等。

溫陽利水法:適用於陽虛水泛者,治以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藥用附子、人參、白朮、乾薑、茯苓、赤芍、桑白皮、五加皮、防己、澤瀉等。

溫陽通衛法:適用於心陽不振,復感風寒,營衛不和的心衰患者,治以參附湯加麻黃、細辛、丹參、菖蒲等。

溫陽壯督法:適用於心衰恢復期,證見心腎陰陽俱損,督脈空虛者,患者心悸氣短,肢冷汗出,腰背痠痛,軟弱無力,脈細弱或沉遲無力。治以參附湯加阿膠、龜板膠、五味子、龍眼肉、仙靈脾、山萸肉等。

利 水

宣肺利水法:適用於心衰患者中肺失肅降、水飲內停者,這類患者多有痰熱壅肺,可用麻杏石甘湯、越婢湯之類。藥用麻黃、石膏、杏仁、甘草、附子、桑白皮、茯苓皮、生薏苡仁、冬瓜子、桃仁、澤瀉、紫菀等。也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10~15g,大棗10~12枚)。

健脾利水法:適用於脾失健運、水溼氾濫的心衰患者,治以五苓散或胃苓湯、實脾飲、防己黃芪湯之類。藥用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黃芪、防己、桑白皮、陳皮、丹皮、車前子、薏苡仁等。

化瘀利水法:適用於氣滯血瘀、水飲內停者,治以血府逐瘀湯合五苓散化裁。藥用丹參、赤芍、川芎、歸尾、紅花、桃仁、枳殼、白朮、茯苓、豬苓、澤蘭、澤瀉等。

攻逐水飲法:適用於心衰患者中水溼氾濫,胸水、腹水嚴重,脈證俱實者,治以己椒藶黃丸或控涎丹(白芥子、大戟、甘遂),本法中病即止,不可常用。

化 瘀

有活血化瘀、益氣化瘀、溫陽化瘀諸法,適用於心衰患者中以瘀血內阻為主證者,治以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之類。藥用丹參、赤芍、川芎、歸尾、桃仁、紅花、益母草、琥珀等。

慢性心力衰竭常用溫陽、益氣、利水、化瘀諸法配伍使用,以充分發揮治療效果。其中溫陽、益氣是治本的主要措施,以真武湯、四逆湯、參附湯、生脈散為基礎方。參附為首選藥物。標證明顯時,又需急用利水化瘀之劑。利水消腫是治療心衰的重要環節,常用方劑有五苓散、五皮飲、胃苓湯等。由於心衰患者通常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脈瘀阻症狀,因此,活血化瘀應貫穿治療的始終。常用方劑有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根據標本虛實運用上述治則治法,臨床上常有較好療效。(郭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