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先說我的觀點:

責任的表相來自於:教育改革落後、經濟環境下滑導致的就業崗位減少。

責任的內相來自於:社會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人,特別是大學生的自我變革慢於社會變革速度。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再說具體的責任現象:

一、40年改革開放,在經濟結構改革過程中,組成社會經濟體系的行業種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是鋼鐵、煤炭、紡織、粗加工、農業。現在是移動互聯網、電商、金融、人工智能、生物製藥、航空航天、海運、智能物流等等。以前是製造用來外銷,現在是製造用來內需。社會的經濟結構改革導致了就業崗位在短短的4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二、40年只是2帶人的變革,但是核心關鍵統治階層仍未退休。

這些人包括教育管理者,政府管理者、社會科學領域從業人員,也就是說人文類的關鍵治理階層的這些人,是否跟上了時代發展的節奏。自然科學相對要好一些,因為是時時要創新的。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及管理階層主要以政治、經濟、哲學等居多。且我國的主流統治階級年齡都基本在60歲左右。和當前前沿科技發展的要求不相匹配,這不代表全部人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我說的是棗核型社會的中間管理階層。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任何問題的矛盾集中點,一定是人的問題。那基於第一點和第二點的闡述,我們基本可以判定,導致當前就業崗位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核心人員就是中間管理階層。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三、就業難有學生的問題。

學生上大學前,不要命學習,上大學後,不要命休息,體驗生活,放鬆,形成明顯的對比。與國外的相似之處是,上了大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得到了實質改善。單不同之處在於,別人是自主學習,我們的大學生一大部分是自主“墮落”,我是過來人,我覺得我說的一點不過分。找不到工作,和自己4年大學生活沒好好利用有關。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五、和學校特別是老師有關。

  • 如果大學的辦學目的是讓學生找到工作。那就得讓能把學生培養成找到工作的老師任教。翻譯學院的外語老師,幾個是好翻譯?製造工程的授課老師,幾個真正做過高鍛機械加工工作?教授人工智能的老師,有幾個進行過人工智能創業?行為師範,師當了,範還差的很遠很遠。
  • 如果大學的辦學目的是立志明德,做有用之人。那就應該是真正能夠教人做人做事的合格老師來講授,教會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對職業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特別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 特別強調一點: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如何讀書?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六、和就業主體改變有關。

過去的企業以國企為主,高效擴大招生後,國家企業承擔就業為主的現象逐步由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過度。中小企業成了大學生就業的蓄水池。而中小企業的運轉速度遠遠高於國企,對學生的績效要求也較高。3個月創造不了利潤可能就解聘了。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綜上:導致就業難的問題很複雜,但時代就是這樣才能進步,根本的解決辦法除了教育體制改革以外,學生的各項自主決策學習意識必須儘快提升。而經濟環境週期性變化,不以普通大眾為轉移。統治階級也不會輕易進行自我革命。

所以,我們要怪只能怪自己改變太慢,適應太慢,因為是社會最底層。

為什麼現在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