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觀點|俞鴻儒:我國為什麼缺少重大創造性成果

觀點|俞鴻儒:我國為什麼缺少重大創造性成果

俞鴻儒院士

口述:俞鴻儒(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訪問整理:張志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當前我國發表論文和授權專利數量已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創新”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可為何我國在生產領域仍然大而不強,科研領域原創性成果不多,大師級人才稀缺?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不少人認為,這是由於我們基礎差,投入少和人才缺乏。一般講,這樣的回答似乎沒有錯,我們應為改變這種狀態繼續努力。然而,近年來我國生產總值很高,科研投入已提高很多,人才數量也大幅度增加。

如1955年和1957年兩次選出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總共只有190人,而現在兩院院士早已逾千人,尤其是我國有高級職稱頭銜的科研人員數量當前恐怕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但科學水平的提高仍然緩慢。

參考消息曾經轉載法新社的評論:“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新興國家仍將是物理、化學、醫學等學科的旁觀者”。像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科研條件不比我們好,但早就有人獲得諾貝爾獎。可見,除了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技基礎設施外,還有一些人們尚未關注到的原因值得我們去思考。

這裡我想先從對創新概念的理解談起。“創新”包含“創造”(Creation)和“革新”(Innovation)兩方面內容。按照辭海的註解:“創造”指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而“革新”指漸變性的改進,這兩類“創新”對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及國防力量的增強都具有重大的作用。“革新”收效快、更易實行,應該提倡與廣泛開展。但如果缺乏創造性成果,就有可能出現前述問題。

不區分“創造”和“革新”的差異,用管理“革新”的方法對待“創造”,將制約創造性成果的產出。這就好比醫生診治腦血管病,首先要判斷是血栓還是溢血,不加區分去治療是十分危險的。科技項目性質不同,理應按其特徵分類管理。仿製和跟蹤性項目,是在別人開闢的道路上往前走。易於回答預期結果、技術路線、計劃進度等問題。當然要挑選國際上已成功且應用成效顯著的對象作為範本,如練字要選名家字帖一樣。這些項目的目標要明確,修鐵路不能造房子,修鐵路短一寸也不行,要求全面完成任務。如果失敗了,要追究責任。

但是,如原中科院院長周光召所說:科學成果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因此,仿製和跟蹤不會有好結果。聽到別人在某一領域獲得重要進展時跟著上馬,恐怕也不是明智之舉,要自己獨立選題。“創造”項目是在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存在很高的風險,要允許不成功。但不成功時,也要給出此路不通或發現重大障礙等結果。創造性研究需要寬鬆的環境,如果按工程項目來對待,科研人員的思維和活動被不必要的約束限制得死死的,要想獲得成果就會難上加難。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一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習慣,這對於仿製和跟蹤項目或許是有效的辦法,給予高投入確實會產生明顯的成效。但組建大兵團提供高額經費開展探索性研究(綜合考察類除外),真實效果恐怕未必好。那麼應該如何扶持創造性項目呢?

科研選題往往決定項目的成敗,選題既重要又難度極大。我們目前的問題在於各種性質的研究項目都喜歡發佈非常具體的項目指南。有哪一位指南編寫者有能力為創造性研究選定課題呢?勉強為之,還不如定個寬鬆的方向為好。指南中還一定要加上“其他”一項,以防將研究者好的構思拒之門外。丁肇中教授曾說過:“每一個發現都和最初的設想不一樣”,這恐怕是創造性研究工作的一般規律。

歷史經驗表明:重大的發現和發明與經費的多少並沒有直接的聯繫。舉一個突出的例子:因發現DNA結構而獲諾貝爾獎的項目只用了幾千美元。工作中並未添置複雜的現代化儀器設備,靠的是不盲從權威,“思人之未想、視人之未見、從人之未事、創人之未先”,突破此前主攻蛋白質的錯誤方向,抓住DNA這一揭開生命之謎的要害。

當前出現了“經費萬能論”的先兆。大學和研究所評價教師和科研人員時,往往看誰爭取經費多,誰就是英雄。科技進步獎的級別相當程度上也與經費掛鉤。科研人員的績效類工資(佔比相當大)要靠項目經費支付,一線科研人員被迫花很多時間去爭取項目和經費,導致他們投入研究工作的時間大幅度下降。雖然科研成果的獲得與投入時間並非線性關係,但投入精力低於某一閾值,科研將一無所獲。做研究要想獲得好結果,就要下苦功夫。

同時,創造性工作風險高,挑選這類項目,我覺得不妨向農民學習,如種豆種棉花,一穴下幾個種子,待生長過程中逐漸去劣留優。先施小量肥水,逐漸加大。而現在卻常常先開評審會,選定後一下子給大量經費。這好像讓農民未下種前就從種子裡先挑出會出壯苗的種子,確實難能所為。在保持科研總投入的條件下,只要申請項目具有新意,不妨早期多立點項目,單項投入可稍微低一些,以求東方不亮西方亮。待顯出亮光後再專項支持。對那些顯示出有發展前景的團隊應長期連續支持。穩定這些優秀團隊,讓他們集中精力專心鑽研。這樣做不僅對基礎性研究有益,也有助於有中國特色的武器裝備的研製。

誠然,發達國家的科學水平確實比我們高,抱著虛心的態度向他們學習是有益的。但不能迷信盲從。不要因為基礎差,就老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跑。要有信心,錢學森告訴我們:“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做成別人還沒有做成功的事。”別人已經出了成果再跟著去做,難出重大成果。

工作中遭到別人反對,甚至是強烈的反對時你該怎樣對待?

聽到好聽的話,也許對身體健康有益,但難聽的話才能真正提高你的修養水平和工作能力。別人反對你,無非兩種可能,一是你真的錯了,或者是你的思想超前得讓人難以理解。前者提醒你趕快改正,後者則會鼓勵你更加堅定前行。當年JF12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項目立項後,曾因有人堅決反對並向上級告狀而使得該項目被停止執行時間長達一年多。但項目組經反覆思考,認為該項目並無大錯,於是盡力向財政部申辯後終獲准恢復工作,而且經費也由4000萬增至4600萬。所以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做科研不要怕別人反對。

關於作者:俞鴻儒,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學科基礎研究需求,他幾十年如一日,將國外同行認為不宜採用的爆轟驅動技術成功變成一種成熟和先進的技術。在他的指導下,利用反向爆轟驅動方法,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建成了JF12超大型高超聲速激波風洞,被美國航空航天學會評價為“全球最大的能真正模擬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激波風洞”,為我國重大工程項目的關鍵技術突破和高溫氣體動力學基礎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試驗手段。結合自己的激波風洞與空氣動力學研究,俞鴻儒院士曾多次談及他關於創新的獨到見解,對我國重大創造性成果欠缺的原因有深刻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