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圍而不攻列寧格勒,是希特勒犯下的致命錯誤嗎?

鄒慶徵


歷時長達兩年多的列寧格勒戰役不論是在時間、規模、傷亡、強度上都創造了多個“近代戰爭之最”,最重要的是,列寧格勒戰役的結果直接決定了蘇德戰爭的最終走向。

1941年6月22號戰役正式打響。德軍的第四裝甲兵團、第十八集團軍以及第十六集團軍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向列寧格勒挺進。德軍藉助自己的裝甲優勢,僅用了四天時間就攻下了通往列寧格勒的第一道屏障:陶格夫匹爾斯城。到六月底,德軍已基本形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南北夾擊。

先後失去陶格夫匹爾斯城和普斯科夫城的列寧格勒陷入了唇亡齒寒的困境,而其它方面的蘇軍受德軍所累,根本無法前來支援,留給列寧格勒的只有一條路:自救!於是,列寧格勒軍民開始合力修築工事。

德國方面,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設想,必須在七月下旬攻下列寧格勒。但由於北方集團軍群推進受阻,不得不推遲計劃。這也導致希特勒親赴前線督戰,氣急敗壞的他大聲命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德國絕不接受列寧格勒的投降!統統毀滅!”

在元首的重壓下,勒布採取切斷列寧格勒通往外界鐵路、公路線的手段,同時命令布歇和曼施坦因分別從東西形成合圍。戰役最為膠著的時候,德軍每天只能推進兩公里。到八月底,推進速度最快的北路德軍距列寧格勒都還有二十公里,但此時的德軍重炮已經可以對列寧格勒形成火力威懾。

終於,德軍在九月初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三面包圍,只有拉多加湖一側留有空缺。雖然在此期間德軍幾乎沒有中斷對列寧格勒的炮轟,但面對外圍的重重防禦始終無法攻進去。無奈之下,德軍只能切斷各條通往這裡的物資線,以期困死列寧格勒。

就在德軍的進攻稍有起色之時,希特勒卻接連催促勒布速戰速決,因為他將重點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緊接著,失去耐心的希特勒開始逐步調離列寧格勒一方的德軍前往莫斯科,這也導致兵力不足的德軍根本無法發起全面攻擊。勒布只能繼續實施圍城並加以炮轟和轟炸。

對於德軍來說最糟糕的是他們完全忽視了拉多加湖的重要意義,蘇軍也正是藉助被放空的拉多加湖完成了戰略轉移和物資補給。最終,蘇軍也正是憑藉這條“水上生命線”和頑強不屈的意志突破了德軍的圍困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從整個戰役的過程來看,希特勒最後的決定確實糟糕甚至致命!當時的蘇軍雖然有拉多加湖的空子,但面對潮水般的德軍只能說是杯水車薪。而且在希特勒眼裡,奪取莫斯科要比攻佔列寧格勒更加重要!總想一口吃成胖子,卻不料被活活噎死!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希特勒攻下列寧格勒?簡直是做夢!

蘇軍為保衛列寧格勒,敢於付出300多萬人的傷亡(以及100萬平民的餓死),德軍卻根本拿不出相匹敵的兵力。

列寧格勒圍攻戰初期,蘇德雙方兵力對比如下:

德國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18集團軍(2個軍含5個步兵師),第16集團軍(5個軍含1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第4裝甲集群(3個軍含3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師、3個裝甲師),大約20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師和4個裝甲師,另外還要加上打醬油的芬蘭3個軍團共8個步兵師,合計72萬人。

蘇聯北方方面軍,下轄6個集團軍和若干獨立部隊,大約40個師和10多個獨立旅、團,再加上陸戰隊、城防部隊等,合計93萬人。

要看出來,芬蘭十多萬部隊是打醬油的,基本沒有展開像樣的攻勢,所以德軍在初期實際只有50-60萬部隊,來攻擊蘇軍90萬人。這種兵力對比,德軍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圍殲戰的。此外,蘇軍不斷投入大量援軍展開反擊,尤其是在列寧格勒外圍實施的破圍戰從未停止過。

實際上在1941年9月-1944年1月,德軍多數時間都是和蘇軍展開對峙,或者迎戰蘇軍的破圍戰,德軍主動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反而不多。因為多數情況下,德軍都是兵力劣勢的一方,甚至有被反包圍的危險。

在兩年多的圍城戰中,蘇軍付出了數倍於德軍的傷亡,加上平民飢餓傷亡的數字令人震驚。據統計,蘇軍在列寧格勒戰役中(包括周邊戰線)共陣亡被俘101.8萬,受傷生病241.8萬,合計超過343萬。平民死亡超過104萬。

德軍方面自稱,在此期間的傷亡一共是58萬。


陶式防務評論


希特勒在二戰中犯下的錯誤很多,到底哪一個是最致命的?眾說紛紜,至今爭論未休。

個人認為,未及時攻佔列寧格勒,對於德軍、希特勒、軸心國聯盟來講,損失和失誤是相當巨大的。

首先,“巴巴羅薩”計劃,單從軍事角度講,是十分合理的,三個重軍集團捏成拳頭出招。列寧格勒作為首要目標之一,甚至入冬前穩定戰線的必定目標,是合理、正確的。

但為什麼沒有實現呢?沒有實現、圍而不佔有什麼後果?失誤在哪裡呢?



第一,北方集團軍群長期被託在此地,軍事價值大打折扣。在紅色方案實施不久,北方集團軍群進展神速,很快到了列寧格勒的外圍和近地帶,芬蘭軍隊也把入侵的紅軍趕出了家門。此時才是1941年8月初。如果此時德軍一鼓作氣、與芬蘭軍隊聯手,徹底佔領列寧格勒、圍殲蘇軍北方及波羅的海軍隊,完全有能力、有機會實現。可此時基輔包圍戰、斯摩稜斯克等戰役,都需要大量機動兵力,不得不抽調各戰線的部隊,所以才放棄了到手的勝利。

沒有佔領列寧格勒,德軍與芬蘭的陸上聯繫打不通。德芬聯軍、波羅的海三國志願軍、北歐志願兵等近百萬對蘇聯、對斯大林有著刻骨仇恨的虎狼之師未能釋放、組織起來。反而消耗在長期的圍困當中。這是折己之長。



第二,政治影響力減弱。德軍打來時,深受蘇聯迫害的三國,如同中國人民歡迎解放軍一樣祈盼王師歡迎解放者,無數青年踴躍協助、參加德軍。但戰爭託入持久戰、消耗戰之後,德國加緊了對佔領區人民的搜刮、壓迫,並且人民已經見不到德軍勝利、得到解放的期望,隨著蘇聯的不斷推進,三國民心不得不倒向蘇聯。



第三,經濟沒有保障。瑞典的鐵礦石,一直是德國的鋼鐵血脈。列寧格勒不佔領、波羅的海艦隊不消滅,這條經濟命脈一直處於嚴重威脅狀態。



最後說一點,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戰鬥力、戰鬥意志是毫不遜色的。直到二戰結束、德軍投降,北方集團軍群也沒有受到大規模的圍殲,幾乎邊打邊撤地回到了庫爾蘭半島,在此爆發出更驚人的戰鬥力。以致最後走投無路投降,受到了就地釋放、遣散回家的禮遇。


祁連武青


如果說德國分三路突然入侵蘇聯,從實際效果來看,其主攻方向一定是博克元帥領導的中央集團軍群;如果說從相持時間最久,意志的較量最深刻的,那一定是北方集團軍群對列寧格勒長達900余天的圍困。

蘇聯軍民的頑強意志和付出巨大的代價,讓人們對戰爭的殘酷唏噓不已。然而,有好奇的朋友會問,為什麼對這座城市的圍困要這麼久?雙方為什麼要這樣乾耗?其實,這其中戰略、戰術的博弈更讓人覺得這座城市的偉大。

德方的戰略意圖。

希特勒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其根本原因是東西方意識形態上的矛盾,而該城是其政黨發展的搖籃,佔領它就意味著東方勢力的瓦解,對提高德國及其盟國軍民的士氣,保持對“巴巴羅薩計劃”的信心,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與北方的芬蘭軍隊合力攻佔後形成會合態勢,徹底解決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併合並一處對莫斯科形成兩大方向上的突擊,可以加快戰爭的進程。也就是說,蘇德戰爭爆發,列寧格勒是德方攻擊的首要目標。

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與芬蘭軍隊從兩個方向對這座城市發起了攻擊,猝不及防的蘇軍不斷地撤退、被包圍、分割,尤其是曼施泰因的第56裝甲軍更是甩開左右兩翼掩護,長驅直入,4天突擊 320公里。很快,她成為了一座孤城。

然而,讓希特勒惱怒不已的事情發生了。芬軍進攻到城郊不再進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蘇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悍然發動了對芬蘭的進攻,並將卡累利阿地區佔為己有。對此,耿耿於懷的芬蘭終於在入侵前加入到德方陣營。

在芬蘭人看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他們並不打算與德國“同流合汙”,只想拿回自己的土地。於是,頗具戲劇的情景發生了,芬軍攻佔到自己曾經的領土後就停滯不前了,這讓危機中的列寧格勒看到了一絲生機。

這個突然的結果,再加上蘇軍的頑強抵抗,讓德國迅速攻佔這座城市的夢想破滅了。而善變的希特勒又看到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展更快,他又將目光轉向了莫斯科,並從北方戰線抽調更多的部隊加強莫斯科方向的攻擊。

對列寧格勒改為長期包圍,在希特勒看來,他必須這麼做:

一是圍點打援。對於城市攻防戰,坦克、飛機的優勢將化為烏有,巷戰並不是機械化德軍的強項,將對手引向郊外殲滅是最好的辦法;

二是不能撤圍。對於三個方向的同向攻擊,一旦撤圍,就將在攻擊線上或者防禦線上出現缺口,將會動搖整個戰局的態勢。

當然,在希特勒看來,他更希望看到是這座城市繳械投降,即可以減少部隊損失,又可以在意識形態上大做文章,從而打擊蘇方抵抗的意志,並獲得盟友以及更多西方國家的支持。因此,他決定長期圍困。

蘇聯的戰略意圖。

列寧格勒在斯拉夫人的心裡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她不僅是政治的象徵,更是戰略要地。失去她,德、芬兩軍就有可能合併一處,威脅莫斯科。那個時候,他們將不得不抽調保衛首都的戰略預備隊,在北面建立一個新的戰線。

這不但會增加莫斯科方向的壓力,同時,在各方面都會使戰爭形勢嚴重複雜化,以及不可避免的失去波羅的海艦隊。因此,保衛這座城市是蘇方上下的共識,併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和堅持。

首先,加強城市的防禦。“消防員”朱可夫從西線接替指揮。他整頓軍紀、收攏並整合部隊,不斷反衝鋒和襲擾,使用空軍和波羅的海艦隊的艦炮構築火力防禦,阻止對手突破防禦。

同時強調縱深防禦,動員城市的所有的人力、物力,包括所剩無幾的部隊、拿起武器的市民,以及失去戰艦的海軍官兵,組成預備隊加強防禦縱深。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局面得到了控制,原先德方每天推進5公里,現在一個月不到2公里。

其次,圍困與反圍困。德國以武力佔領的企圖失敗後,又決定通過圍困、封鎖和野蠻的轟炸,切斷城市與外界的聯繫,試圖將全城軍民困死。而守軍雖說把對手擋在了城外,但這座城市及其保衛者們的命運仍前途未卜。

於是,一場反圍困的行動開始了。此時,陸上交通都被封死,只有其身後的拉多加湖是通往城市的唯一道路,但是德機很快就發現了這個“生命之路”,於是加緊封鎖,往往剛離岸的補給船就被炸沉,這座城市很快就發生了饑荒。

幸運的是,冬季的嚴寒讓湖面結上了厚厚的一層冰,船隻過不去,但汽車運輸的效果更好。大量的部隊、物資彈藥運到該城,50萬的老人、兒童撤離了城市,但是也付出了60多萬被餓死的代價。

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戰術牽制。在與對手的爭奪戰中,蘇軍最高統帥部很快發現了維持現狀的最大優勢,就是牽制了大量德軍不能動彈,並以不斷的局部反擊,大量的消耗對手的實力。

同時,在穩定西北戰線和減輕各個方向的戰場壓力起了關鍵作用。在莫斯科會戰結束後,蘇軍可以更加專心的對待其他方向的戰役。直到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近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他們在列寧格勒近郊實施了大反攻。

但這樣的進攻更多的是牽制和分散德軍注意力。使得他們不但要提防戰線被突破,而且要防止“多米諾骨牌”式的潰敗。因此,在列寧格勒的兵力,德方不敢有絲毫的調動。也就是說,到了戰爭結束的3年裡,北方集團軍群沒有什麼建樹。

圍困戰與反圍困戰,很難說清楚到底是誰利用了誰,但是作為雙方戰略博弈的焦點,勝負更多的還是以誰能夠堅持到最後,並取得勝利來界定。然而,就算是蘇聯最終在這場博弈中取得的勝利,但幾十萬平民的傷亡,也讓這場博弈披上了“慘勝”的外衣。

也就是戰爭,沒有誰是完全的勝利。最終,是民眾為這場戰爭來買單。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首先要解釋一個問題,希特勒不是願意對列寧格勒圍而不攻,他是時刻想攻下列寧格勒,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沒有足夠的力量,所以才只能對列寧格勒進行圍困。

在開始制定“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希特勒就把列寧格勒列為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標。相比蘇聯的首都莫斯科,他更看重列寧格勒。他規定,在中央集團軍群佔領斯稜摩斯克以後,要將中央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轉用北方和南方,保證先拿下列寧格勒和烏克蘭。

在實際的作戰中,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也很凌厲。它們很快就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進逼列寧格勒城下。而蘇聯的指揮員是經歷過蘇聯國內戰爭的老將,他們的指揮方式落後,不是德國軍隊的對手,丟城失地,損失慘重。

但是,德國軍隊中也有著守舊勢力。在先頭的裝甲部隊深入敵人縱深的時候,不時會收到停止前進,等待後援的命令。這就大大遲滯了德軍的進展,給了蘇軍喘息之機。

但是,德軍最後還是一步步逼近了列寧格勒。列寧格勒是俄羅斯的舊都,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最後基地。如果列寧格勒被德軍攻佔,就會結束北方的戰事。不但蘇聯的波羅的海艦隊會全軍覆沒,德軍的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會調用到其他戰場,使蘇軍的形勢變得更加不利。因此,蘇聯當局下決心要死守列寧格勒。

但是,由於指揮不利,蘇軍依然在步步敗退。在最危急的關頭,蘇聯最高統帥部將朱可夫派到了列寧格勒,指揮列寧格勒保衛戰。

這個時候,由於要實施莫斯科戰役,德軍要將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派往莫斯科方向。因此,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就在最後時刻投入全部的力量,準備在德軍調整部署前佔領列寧格勒。

朱可夫來到列寧格勒之後,以鋼鐵的手腕進行指揮。他調集全部力量,包括民兵、海軍和艦隻的火力,保衛列寧格勒。在投入最後一支預備隊後,終於打退了德軍的進攻。德軍被迫轉入防禦,將裝甲部隊主力調往莫斯科。

德軍雖然沒有能夠突入列寧格勒,但是它的軍隊已經來到列寧格勒的城郊,包圍了列寧格勒。列寧格勒和蘇聯其他地區的陸上聯繫被德軍切斷。列寧格勒只得通過拉多加湖和外界聯繫。

由於列寧格勒的糧庫被德軍炸燬,列寧格勒儲備的糧食嚴重短缺。饑荒蔓延在列寧格勒,成千上萬的人被餓死。但是,列寧格勒人依然在堅持,他們沒有讓德軍前進一步。

列寧格勒牽制了大批德軍,成為希特勒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在曼施坦因結束克里木戰役後,沒有把曼施坦因的軍隊留在烏克蘭,而是不惜將他們從蘇德戰線的最南方調到最北方,用來奪取列寧格勒。這一舉動嚴重削弱了德軍南方的兵力,為將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留下了隱患。

但是,就在曼施坦因躊躇滿志的準備攻佔列寧格勒的時候,列寧格勒的蘇軍搶先發動了進攻。曼施坦因的進攻部隊被迫用來抵抗蘇軍的進攻。雖然蘇軍沒有突破包圍,可是德軍的兵力也消耗殆盡,曼施坦因的計劃破產了。

隨後,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再也沒有力量來攻佔列寧格勒了。最終,列寧格勒被蘇軍解圍,並將戰線移往蘇聯境外。

因此,對列寧格勒圍而不攻,不是希特勒的錯誤,而是他沒有能力攻佔列寧格勒。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他無時無刻沒有想攻佔列寧格勒,併為此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由於力量不足而失敗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圍而不攻真是希特勒的致命錯誤嗎?這不過戰後的回憶錄名將們推卸責任的一面之辭,最佳的甩鍋對象當然是希特勒!

巴巴羅薩計劃的首要目標是列寧格勒。它規定先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後,下一個目標才是莫斯科。只有蘇軍全面崩潰情況下,才能同時攻擊兩個目標。7-8月希特勒與陸軍總司令部及中央集團軍群的分兵問題的爭論,結果導致希特勒放棄最初的列寧格勒,轉向烏克蘭,可以說德陸軍總司令部自己最先放棄原定的戰略目標!那麼以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能單獨奪取列寧格勒嗎?

沒中央集團軍群第39、57摩步軍北上幫忙,北方集團軍群怕連蹲在列寧格勒前看門的資格都沒有!



9月5日哈爾德認為“我們已經實現在列寧格勒的目標,這座城市將成為分戰區。”6日希特勒發佈進攻莫斯科的第35號令,要求15日前北方集團軍群應抽調機動部隊和第1航空隊部分兵力尤其是第8航空軍配屬中央集團軍群,即北方集團軍群的第41、56、57摩步軍轉隸中央集團軍群,僅留第39摩步軍3個師。但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提出抗議,認為調兵將損害他進攻列寧格勒的行動,哈爾德極不情願的允許勒布暫且按兵不動,繼續進攻列寧格勒。



9月8日,德第39摩步軍佔領施呂瑟爾堡,斷絕列寧格勒與外界的陸路聯繫,到20日第41摩步軍除留下第8裝甲師外全部調離,這導致勒布沒有強大的裝甲機動兵力進攻列寧格勒並掩護拉長的側翼。22日希特勒雖下令用封鎖和空襲、炮擊方式圍困列寧格勒,但給北方集團軍群空運2萬補充兵,調派數個步兵師,勒布以僅有的兵力一直攻擊到30日自己命令停止轉入防禦。

圍而不攻不是希特勒的過錯,是德陸軍總司令部對蘇軍抵抗力預估錯誤及一直要求進攻莫斯科抽兵產生的必然惡果,希特勒比他的將軍們更清醒看待事實,而他的將軍們漠視現實,除了回憶錄中指責與炫耀。

列寧格勒東有拉多加湖,西有芬蘭灣,僅南部進攻路線上還遍佈沼澤,只要蘇軍抵抗意志堅決,德軍是難以正面再次前進的。北方集團軍群除了41年10月 16發動季赫溫進攻性戰役外,也就老老實實的堅守,防禦著蘇軍持續不斷替列寧格勒解圍的行動。莫斯科慘敗後,能要求希特勒再次對列寧格勒發動全面進攻嗎?只有德軍將軍們一廂情願的以為和扶手椅將軍們的空想!





歷史扒糞機


也不算致命錯誤,即使攻進去德軍也沒好果子吃。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的主要原因是擔心蘇軍的焦土計劃。

1941年8月,希特勒調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配備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攻。

希特勒最初的計劃是奪取列寧格勒,控制波羅的海,與芬蘭軍隊會合,瓦解蘇軍意志。

但在9月中旬即將佔領列寧格勒時,希特勒突然命令中止進攻,改成圍而不攻。裝甲部隊從列寧格勒撤出,轉向莫斯科戰役。

當時,列寧格勒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城郊的烏里茨克及電車終點站已經失守,施呂瑟爾堡也被德軍佔領。再有幾天城市就會被攻克。

但此時希特勒收到了一系列關於蘇軍焦土計劃的報告。在9月20日佔領基輔時,蘇軍便埋設了大量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不明就裡的德軍進入基輔城後遭到地雷襲擊,吃了大虧。

在後來11月份的哈爾科夫戰役中,德軍第 68 步兵師師長格奧爾格 • 布勞恩中將在一所房子裡被地雷炸死。這所房子以前是赫魯曉夫的住處,他也挺狠,早早就讓人在房子裡安裝遙控地雷,居然報銷德軍中將一名。

所以,列寧格勒失守,蘇軍不會拱手相讓,焦土計劃是必然的。這些情況通過芬蘭情報部門報給希特勒。希特勒感到十分憂慮,決定對列寧格勒圍而不攻,也不打算接受投降,而是想將其徹底摧毀。

希特勒的情報沒有錯誤,蘇軍確有炸燬全城的計劃。

1965年,蘇聯海軍上將潘捷列耶夫在其出版的《海上戰線》一書中提到,1941年9月12 日以後,列寧格勒便組建特別小組,負責炸燬全城。對所有主要建築、橋樑、隧道、火車站、公園定時爆破,如果德軍進入列寧格勒,將被埋葬在廢墟中。

正是蘇聯不畏犧牲的焦土計劃,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懾,在德軍即將攻克列寧格勒前中止行動。使蘇軍獲得寶貴的調整和喘息機會。


和風漫談


大家好,我是skyboy120堅持做一萬期負責任的歷史問答。歷史是現代社會的鏡面,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看到未來。不可以說是致命錯誤,在當時的角度看,這個想法在戰略上是真確的,而在戰術上是錯誤的。德軍分三路分別進攻蘇聯,企圖戰領蘇聯首都莫斯科,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基輔,並且打算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將紅軍消滅在西伯利亞草原上,在蘇聯尚未展開戰爭動員前,迫使蘇聯倒入軸心國陣營。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


失敗,使得佔領英倫三島成為泡沫,所以他把眼光伸到遠東,在蘇聯吞併芬蘭後,希特勒以此為藉口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不宣而戰。企圖有日本會師於中亞,可是當德軍圍困列寧格勒後,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在城市作戰中難以發揮。所以只能繼續圍困,迫使列寧格勒守軍投降或出城決戰,大的戰役中,貿然撤退有可能會導致全線崩潰。所以當時圍困是最好的辦法。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skyboy120


沒有佔領列寧格勒是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犯下的最大戰略失誤之一,其後果不亞於後來的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並沒有消除列寧格勒在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的巨大價值,因為德軍並沒有徹底包圍列寧格勒,通過拉多加湖的水上運輸線(冬季則是冰上運輸線),列寧格勒的軍民不僅頑強的生存下來,而且還有能力發起持續不斷的反攻,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始終被牢牢的牽制在這裡,無法加入到關鍵的其他戰場,寶貴的兵力被毫無意義的浪費和消耗了。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列寧格勒原本是德軍第一個要佔領的戰略目標,足見其軍事意義之大。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任務就是攻佔列寧格勒,一旦佔領列寧格勒,首先意味著北方戰場戰鬥的結束,那裡的戰線將大大縮短,從而騰出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兵力用於其他方向上的進攻,而不是像現實那樣整整2個完整的野戰集團軍都被牽制在那裡,進行著激烈的防禦作戰。另外由於列寧格勒還是蘇軍波羅的海艦隊的海軍基地,使蘇軍波羅的海艦隊得以繼續在該海域作戰,德國無法充分利用波羅的海來改善東線的運輸狀況。如果德軍佔領列寧格勒,那麼蘇軍波羅的海艦隊也就宣告全軍覆沒了,這在軍事上意義極大。另外列寧格勒還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坦克和火炮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加入到對德軍的反攻中,一直未停止過。


從政治上來看,列寧格勒向堡壘一樣夾在德國和芬蘭戰線之間,使得兩國始終無法建立地面的聯繫,蘇軍在列寧格勒的堅守也動搖了芬蘭的參戰信心,芬蘭軍隊在奪回原屬於自己的領土後便不再繼續進攻,德軍相當於失去了這個關鍵的盟友,那可是不少於70萬人的強大軍隊,戰鬥力比羅馬尼亞、意大利軍隊要強多了。

從軍事上來看,對於列寧格勒的圍困在1942年初就已經失敗了,希特勒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錯誤,他曾試圖彌補這一錯誤,在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佔領克里木半島後,希特勒便下令將該集團軍調往列寧格勒前線,準備徹底佔領列寧格勒。但是蘇軍先於德軍發起了反攻,列寧格勒的德軍在擊退蘇軍的反攻後也暫時無力發起對列寧格勒的進攻,之後隨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遇嚴重的危機,希特勒再也無暇顧及列寧格勒了。現在看來,德軍唯一佔領列寧格勒的機會就是在1941年的9月份,希特勒不應該急於發起“颱風行動”而調走北方集團軍群絕大部分的裝甲部隊和空軍,而是應該先集中兵力拿下列寧格勒,對於莫斯科的突擊應該留在第二年進行。儘管北方集團軍群已經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但是沒有第4裝甲集群的坦克和空軍是不可能發起攻城作戰的,希特勒失敗的種子在這時候已經埋下了。


戰略論


顯然不是,希特勒圍而不攻並不是個人戰術,而是實實在在的打不下來。



到了列寧格勒德軍的攻勢已經疲憊,而河對岸就是蘇軍嚴陣以待的百萬大軍。蘇軍之所以放任希特勒圍攻列寧格勒,是因為彼時蘇軍尚未做好全面進攻的準備。所以只留下河對岸的城市跟希特勒打僵持。



一來為自己部隊反攻爭取時間,二來消耗德軍有生力量。退一萬步講,即便希特勒攻下列寧格勒,除了在自信心上稍稍打擊了蘇軍以外,對戰局並無影響。因為即使把高加索方面的德軍調過來也無法突破河對岸嚴陣以待的百萬蘇軍。而蘇軍做好準備之後一個反攻反而會吃掉這部分德軍力量。



德軍初期的勝利是戰術上的勝利,而非絕對實力的結果。一時的僥倖無法彌補長久的缺陷,德軍就是在這樣的望梅止渴中耗盡了最後一點元氣。早知如此,及時收手不是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