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围而不攻列宁格勒,是希特勒犯下的致命错误吗?

邹庆征


历时长达两年多的列宁格勒战役不论是在时间、规模、伤亡、强度上都创造了多个“近代战争之最”,最重要的是,列宁格勒战役的结果直接决定了苏德战争的最终走向。

1941年6月22号战役正式打响。德军的第四装甲兵团、第十八集团军以及第十六集团军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向列宁格勒挺进。德军借助自己的装甲优势,仅用了四天时间就攻下了通往列宁格勒的第一道屏障:陶格夫匹尔斯城。到六月底,德军已基本形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南北夹击。

先后失去陶格夫匹尔斯城和普斯科夫城的列宁格勒陷入了唇亡齿寒的困境,而其它方面的苏军受德军所累,根本无法前来支援,留给列宁格勒的只有一条路:自救!于是,列宁格勒军民开始合力修筑工事。

德国方面,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设想,必须在七月下旬攻下列宁格勒。但由于北方集团军群推进受阻,不得不推迟计划。这也导致希特勒亲赴前线督战,气急败坏的他大声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德国绝不接受列宁格勒的投降!统统毁灭!”

在元首的重压下,勒布采取切断列宁格勒通往外界铁路、公路线的手段,同时命令布歇和曼施坦因分别从东西形成合围。战役最为胶着的时候,德军每天只能推进两公里。到八月底,推进速度最快的北路德军距列宁格勒都还有二十公里,但此时的德军重炮已经可以对列宁格勒形成火力威慑。

终于,德军在九月初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三面包围,只有拉多加湖一侧留有空缺。虽然在此期间德军几乎没有中断对列宁格勒的炮轰,但面对外围的重重防御始终无法攻进去。无奈之下,德军只能切断各条通往这里的物资线,以期困死列宁格勒。

就在德军的进攻稍有起色之时,希特勒却接连催促勒布速战速决,因为他将重点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紧接着,失去耐心的希特勒开始逐步调离列宁格勒一方的德军前往莫斯科,这也导致兵力不足的德军根本无法发起全面攻击。勒布只能继续实施围城并加以炮轰和轰炸。

对于德军来说最糟糕的是他们完全忽视了拉多加湖的重要意义,苏军也正是借助被放空的拉多加湖完成了战略转移和物资补给。最终,苏军也正是凭借这条“水上生命线”和顽强不屈的意志突破了德军的围困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整个战役的过程来看,希特勒最后的决定确实糟糕甚至致命!当时的苏军虽然有拉多加湖的空子,但面对潮水般的德军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而且在希特勒眼里,夺取莫斯科要比攻占列宁格勒更加重要!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却不料被活活噎死!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希特勒攻下列宁格勒?简直是做梦!

苏军为保卫列宁格勒,敢于付出300多万人的伤亡(以及100万平民的饿死),德军却根本拿不出相匹敌的兵力。

列宁格勒围攻战初期,苏德双方兵力对比如下: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8集团军(2个军含5个步兵师),第16集团军(5个军含1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第4装甲集群(3个军含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3个装甲师),大约20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和4个装甲师,另外还要加上打酱油的芬兰3个军团共8个步兵师,合计72万人。

苏联北方方面军,下辖6个集团军和若干独立部队,大约40个师和10多个独立旅、团,再加上陆战队、城防部队等,合计93万人。

要看出来,芬兰十多万部队是打酱油的,基本没有展开像样的攻势,所以德军在初期实际只有50-60万部队,来攻击苏军90万人。这种兵力对比,德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围歼战的。此外,苏军不断投入大量援军展开反击,尤其是在列宁格勒外围实施的破围战从未停止过。

实际上在1941年9月-1944年1月,德军多数时间都是和苏军展开对峙,或者迎战苏军的破围战,德军主动发起的大规模攻势反而不多。因为多数情况下,德军都是兵力劣势的一方,甚至有被反包围的危险。

在两年多的围城战中,苏军付出了数倍于德军的伤亡,加上平民饥饿伤亡的数字令人震惊。据统计,苏军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包括周边战线)共阵亡被俘101.8万,受伤生病241.8万,合计超过343万。平民死亡超过104万。

德军方面自称,在此期间的伤亡一共是58万。


陶式防务评论


希特勒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很多,到底哪一个是最致命的?众说纷纭,至今争论未休。

个人认为,未及时攻占列宁格勒,对于德军、希特勒、轴心国联盟来讲,损失和失误是相当巨大的。

首先,“巴巴罗萨”计划,单从军事角度讲,是十分合理的,三个重军集团捏成拳头出招。列宁格勒作为首要目标之一,甚至入冬前稳定战线的必定目标,是合理、正确的。

但为什么没有实现呢?没有实现、围而不占有什么后果?失误在哪里呢?



第一,北方集团军群长期被托在此地,军事价值大打折扣。在红色方案实施不久,北方集团军群进展神速,很快到了列宁格勒的外围和近地带,芬兰军队也把入侵的红军赶出了家门。此时才是1941年8月初。如果此时德军一鼓作气、与芬兰军队联手,彻底占领列宁格勒、围歼苏军北方及波罗的海军队,完全有能力、有机会实现。可此时基辅包围战、斯摩棱斯克等战役,都需要大量机动兵力,不得不抽调各战线的部队,所以才放弃了到手的胜利。

没有占领列宁格勒,德军与芬兰的陆上联系打不通。德芬联军、波罗的海三国志愿军、北欧志愿兵等近百万对苏联、对斯大林有着刻骨仇恨的虎狼之师未能释放、组织起来。反而消耗在长期的围困当中。这是折己之长。



第二,政治影响力减弱。德军打来时,深受苏联迫害的三国,如同中国人民欢迎解放军一样祈盼王师欢迎解放者,无数青年踊跃协助、参加德军。但战争托入持久战、消耗战之后,德国加紧了对占领区人民的搜刮、压迫,并且人民已经见不到德军胜利、得到解放的期望,随着苏联的不断推进,三国民心不得不倒向苏联。



第三,经济没有保障。瑞典的铁矿石,一直是德国的钢铁血脉。列宁格勒不占领、波罗的海舰队不消灭,这条经济命脉一直处于严重威胁状态。



最后说一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战斗力、战斗意志是毫不逊色的。直到二战结束、德军投降,北方集团军群也没有受到大规模的围歼,几乎边打边撤地回到了库尔兰半岛,在此爆发出更惊人的战斗力。以致最后走投无路投降,受到了就地释放、遣散回家的礼遇。


祁连武青


如果说德国分三路突然入侵苏联,从实际效果来看,其主攻方向一定是博克元帅领导的中央集团军群;如果说从相持时间最久,意志的较量最深刻的,那一定是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长达900余天的围困。

苏联军民的顽强意志和付出巨大的代价,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唏嘘不已。然而,有好奇的朋友会问,为什么对这座城市的围困要这么久?双方为什么要这样干耗?其实,这其中战略、战术的博弈更让人觉得这座城市的伟大。

德方的战略意图。

希特勒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其根本原因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矛盾,而该城是其政党发展的摇篮,占领它就意味着东方势力的瓦解,对提高德国及其盟国军民的士气,保持对“巴巴罗萨计划”的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与北方的芬兰军队合力攻占后形成会合态势,彻底解决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并合并一处对莫斯科形成两大方向上的突击,可以加快战争的进程。也就是说,苏德战争爆发,列宁格勒是德方攻击的首要目标。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与芬兰军队从两个方向对这座城市发起了攻击,猝不及防的苏军不断地撤退、被包围、分割,尤其是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更是甩开左右两翼掩护,长驱直入,4天突击 320公里。很快,她成为了一座孤城。

然而,让希特勒恼怒不已的事情发生了。芬军进攻到城郊不再进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苏联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悍然发动了对芬兰的进攻,并将卡累利阿地区占为己有。对此,耿耿于怀的芬兰终于在入侵前加入到德方阵营。

在芬兰人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并不打算与德国“同流合污”,只想拿回自己的土地。于是,颇具戏剧的情景发生了,芬军攻占到自己曾经的领土后就停滞不前了,这让危机中的列宁格勒看到了一丝生机。

这个突然的结果,再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让德国迅速攻占这座城市的梦想破灭了。而善变的希特勒又看到了中央集团军群的进展更快,他又将目光转向了莫斯科,并从北方战线抽调更多的部队加强莫斯科方向的攻击。

对列宁格勒改为长期包围,在希特勒看来,他必须这么做:

一是围点打援。对于城市攻防战,坦克、飞机的优势将化为乌有,巷战并不是机械化德军的强项,将对手引向郊外歼灭是最好的办法;

二是不能撤围。对于三个方向的同向攻击,一旦撤围,就将在攻击线上或者防御线上出现缺口,将会动摇整个战局的态势。

当然,在希特勒看来,他更希望看到是这座城市缴械投降,即可以减少部队损失,又可以在意识形态上大做文章,从而打击苏方抵抗的意志,并获得盟友以及更多西方国家的支持。因此,他决定长期围困。

苏联的战略意图。

列宁格勒在斯拉夫人的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她不仅是政治的象征,更是战略要地。失去她,德、芬两军就有可能合并一处,威胁莫斯科。那个时候,他们将不得不抽调保卫首都的战略预备队,在北面建立一个新的战线。

这不但会增加莫斯科方向的压力,同时,在各方面都会使战争形势严重复杂化,以及不可避免的失去波罗的海舰队。因此,保卫这座城市是苏方上下的共识,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和坚持。

首先,加强城市的防御。“消防员”朱可夫从西线接替指挥。他整顿军纪、收拢并整合部队,不断反冲锋和袭扰,使用空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构筑火力防御,阻止对手突破防御。

同时强调纵深防御,动员城市的所有的人力、物力,包括所剩无几的部队、拿起武器的市民,以及失去战舰的海军官兵,组成预备队加强防御纵深。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局面得到了控制,原先德方每天推进5公里,现在一个月不到2公里。

其次,围困与反围困。德国以武力占领的企图失败后,又决定通过围困、封锁和野蛮的轰炸,切断城市与外界的联系,试图将全城军民困死。而守军虽说把对手挡在了城外,但这座城市及其保卫者们的命运仍前途未卜。

于是,一场反围困的行动开始了。此时,陆上交通都被封死,只有其身后的拉多加湖是通往城市的唯一道路,但是德机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生命之路”,于是加紧封锁,往往刚离岸的补给船就被炸沉,这座城市很快就发生了饥荒。

幸运的是,冬季的严寒让湖面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船只过不去,但汽车运输的效果更好。大量的部队、物资弹药运到该城,50万的老人、儿童撤离了城市,但是也付出了60多万被饿死的代价。

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战术牵制。在与对手的争夺战中,苏军最高统帅部很快发现了维持现状的最大优势,就是牵制了大量德军不能动弹,并以不断的局部反击,大量的消耗对手的实力。

同时,在稳定西北战线和减轻各个方向的战场压力起了关键作用。在莫斯科会战结束后,苏军可以更加专心的对待其他方向的战役。直到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近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他们在列宁格勒近郊实施了大反攻。

但这样的进攻更多的是牵制和分散德军注意力。使得他们不但要提防战线被突破,而且要防止“多米诺骨牌”式的溃败。因此,在列宁格勒的兵力,德方不敢有丝毫的调动。也就是说,到了战争结束的3年里,北方集团军群没有什么建树。

围困战与反围困战,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利用了谁,但是作为双方战略博弈的焦点,胜负更多的还是以谁能够坚持到最后,并取得胜利来界定。然而,就算是苏联最终在这场博弈中取得的胜利,但几十万平民的伤亡,也让这场博弈披上了“惨胜”的外衣。

也就是战争,没有谁是完全的胜利。最终,是民众为这场战争来买单。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首先要解释一个问题,希特勒不是愿意对列宁格勒围而不攻,他是时刻想攻下列宁格勒,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没有足够的力量,所以才只能对列宁格勒进行围困。

在开始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希特勒就把列宁格勒列为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标。相比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他更看重列宁格勒。他规定,在中央集团军群占领斯棱摩斯克以后,要将中央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转用北方和南方,保证先拿下列宁格勒和乌克兰。

在实际的作战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也很凌厉。它们很快就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进逼列宁格勒城下。而苏联的指挥员是经历过苏联国内战争的老将,他们的指挥方式落后,不是德国军队的对手,丢城失地,损失惨重。

但是,德国军队中也有着守旧势力。在先头的装甲部队深入敌人纵深的时候,不时会收到停止前进,等待后援的命令。这就大大迟滞了德军的进展,给了苏军喘息之机。

但是,德军最后还是一步步逼近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是俄罗斯的旧都,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最后基地。如果列宁格勒被德军攻占,就会结束北方的战事。不但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会全军覆没,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会调用到其他战场,使苏军的形势变得更加不利。因此,苏联当局下决心要死守列宁格勒。

但是,由于指挥不利,苏军依然在步步败退。在最危急的关头,苏联最高统帅部将朱可夫派到了列宁格勒,指挥列宁格勒保卫战。

这个时候,由于要实施莫斯科战役,德军要将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派往莫斯科方向。因此,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在最后时刻投入全部的力量,准备在德军调整部署前占领列宁格勒。

朱可夫来到列宁格勒之后,以钢铁的手腕进行指挥。他调集全部力量,包括民兵、海军和舰只的火力,保卫列宁格勒。在投入最后一支预备队后,终于打退了德军的进攻。德军被迫转入防御,将装甲部队主力调往莫斯科。

德军虽然没有能够突入列宁格勒,但是它的军队已经来到列宁格勒的城郊,包围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和苏联其他地区的陆上联系被德军切断。列宁格勒只得通过拉多加湖和外界联系。

由于列宁格勒的粮库被德军炸毁,列宁格勒储备的粮食严重短缺。饥荒蔓延在列宁格勒,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但是,列宁格勒人依然在坚持,他们没有让德军前进一步。

列宁格勒牵制了大批德军,成为希特勒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在曼施坦因结束克里木战役后,没有把曼施坦因的军队留在乌克兰,而是不惜将他们从苏德战线的最南方调到最北方,用来夺取列宁格勒。这一举动严重削弱了德军南方的兵力,为将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留下了隐患。

但是,就在曼施坦因踌躇满志的准备攻占列宁格勒的时候,列宁格勒的苏军抢先发动了进攻。曼施坦因的进攻部队被迫用来抵抗苏军的进攻。虽然苏军没有突破包围,可是德军的兵力也消耗殆尽,曼施坦因的计划破产了。

随后,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德军再也没有力量来攻占列宁格勒了。最终,列宁格勒被苏军解围,并将战线移往苏联境外。

因此,对列宁格勒围而不攻,不是希特勒的错误,而是他没有能力攻占列宁格勒。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他无时无刻没有想攻占列宁格勒,并为此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力量不足而失败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围而不攻真是希特勒的致命错误吗?这不过战后的回忆录名将们推卸责任的一面之辞,最佳的甩锅对象当然是希特勒!

巴巴罗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列宁格勒。它规定先夺取列宁格勒、喀琅施塔得后,下一个目标才是莫斯科。只有苏军全面崩溃情况下,才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7-8月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及中央集团军群的分兵问题的争论,结果导致希特勒放弃最初的列宁格勒,转向乌克兰,可以说德陆军总司令部自己最先放弃原定的战略目标!那么以北方集团军群的力量能单独夺取列宁格勒吗?

没中央集团军群第39、57摩步军北上帮忙,北方集团军群怕连蹲在列宁格勒前看门的资格都没有!



9月5日哈尔德认为“我们已经实现在列宁格勒的目标,这座城市将成为分战区。”6日希特勒发布进攻莫斯科的第35号令,要求15日前北方集团军群应抽调机动部队和第1航空队部分兵力尤其是第8航空军配属中央集团军群,即北方集团军群的第41、56、57摩步军转隶中央集团军群,仅留第39摩步军3个师。但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提出抗议,认为调兵将损害他进攻列宁格勒的行动,哈尔德极不情愿的允许勒布暂且按兵不动,继续进攻列宁格勒。



9月8日,德第39摩步军占领施吕瑟尔堡,断绝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陆路联系,到20日第41摩步军除留下第8装甲师外全部调离,这导致勒布没有强大的装甲机动兵力进攻列宁格勒并掩护拉长的侧翼。22日希特勒虽下令用封锁和空袭、炮击方式围困列宁格勒,但给北方集团军群空运2万补充兵,调派数个步兵师,勒布以仅有的兵力一直攻击到30日自己命令停止转入防御。

围而不攻不是希特勒的过错,是德陆军总司令部对苏军抵抗力预估错误及一直要求进攻莫斯科抽兵产生的必然恶果,希特勒比他的将军们更清醒看待事实,而他的将军们漠视现实,除了回忆录中指责与炫耀。

列宁格勒东有拉多加湖,西有芬兰湾,仅南部进攻路线上还遍布沼泽,只要苏军抵抗意志坚决,德军是难以正面再次前进的。北方集团军群除了41年10月 16发动季赫温进攻性战役外,也就老老实实的坚守,防御着苏军持续不断替列宁格勒解围的行动。莫斯科惨败后,能要求希特勒再次对列宁格勒发动全面进攻吗?只有德军将军们一厢情愿的以为和扶手椅将军们的空想!





历史扒粪机


也不算致命错误,即使攻进去德军也没好果子吃。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苏军的焦土计划。

1941年8月,希特勒调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攻。

希特勒最初的计划是夺取列宁格勒,控制波罗的海,与芬兰军队会合,瓦解苏军意志。

但在9月中旬即将占领列宁格勒时,希特勒突然命令中止进攻,改成围而不攻。装甲部队从列宁格勒撤出,转向莫斯科战役。

当时,列宁格勒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城郊的乌里茨克及电车终点站已经失守,施吕瑟尔堡也被德军占领。再有几天城市就会被攻克。

但此时希特勒收到了一系列关于苏军焦土计划的报告。在9月20日占领基辅时,苏军便埋设了大量带有定时引信的地雷。不明就里的德军进入基辅城后遭到地雷袭击,吃了大亏。

在后来11月份的哈尔科夫战役中,德军第 68 步兵师师长格奥尔格 • 布劳恩中将在一所房子里被地雷炸死。这所房子以前是赫鲁晓夫的住处,他也挺狠,早早就让人在房子里安装遥控地雷,居然报销德军中将一名。

所以,列宁格勒失守,苏军不会拱手相让,焦土计划是必然的。这些情况通过芬兰情报部门报给希特勒。希特勒感到十分忧虑,决定对列宁格勒围而不攻,也不打算接受投降,而是想将其彻底摧毁。

希特勒的情报没有错误,苏军确有炸毁全城的计划。

1965年,苏联海军上将潘捷列耶夫在其出版的《海上战线》一书中提到,1941年9月12 日以后,列宁格勒便组建特别小组,负责炸毁全城。对所有主要建筑、桥梁、隧道、火车站、公园定时爆破,如果德军进入列宁格勒,将被埋葬在废墟中。

正是苏联不畏牺牲的焦土计划,给希特勒造成极大的威慑,在德军即将攻克列宁格勒前中止行动。使苏军获得宝贵的调整和喘息机会。


和风漫谈


大家好,我是skyboy120坚持做一万期负责任的历史问答。历史是现代社会的镜面,我们通过历史可以看到未来。不可以说是致命错误,在当时的角度看,这个想法在战略上是真确的,而在战术上是错误的。德军分三路分别进攻苏联,企图战领苏联首都莫斯科,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基辅,并且打算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将红军消灭在西伯利亚草原上,在苏联尚未展开战争动员前,迫使苏联倒入轴心国阵营。
希特勒的“海狮计划”


失败,使得占领英伦三岛成为泡沫,所以他把眼光伸到远东,在苏联吞并芬兰后,希特勒以此为借口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不宣而战。企图有日本会师于中亚,可是当德军围困列宁格勒后,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在城市作战中难以发挥。所以只能继续围困,迫使列宁格勒守军投降或出城决战,大的战役中,贸然撤退有可能会导致全线崩溃。所以当时围困是最好的办法。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skyboy120


没有占领列宁格勒是希特勒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最大战略失误之一,其后果不亚于后来的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并没有消除列宁格勒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的巨大价值,因为德军并没有彻底包围列宁格勒,通过拉多加湖的水上运输线(冬季则是冰上运输线),列宁格勒的军民不仅顽强的生存下来,而且还有能力发起持续不断的反攻,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始终被牢牢的牵制在这里,无法加入到关键的其他战场,宝贵的兵力被毫无意义的浪费和消耗了。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列宁格勒原本是德军第一个要占领的战略目标,足见其军事意义之大。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攻占列宁格勒,一旦占领列宁格勒,首先意味着北方战场战斗的结束,那里的战线将大大缩短,从而腾出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兵力用于其他方向上的进攻,而不是像现实那样整整2个完整的野战集团军都被牵制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防御作战。另外由于列宁格勒还是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基地,使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得以继续在该海域作战,德国无法充分利用波罗的海来改善东线的运输状况。如果德军占领列宁格勒,那么苏军波罗的海舰队也就宣告全军覆没了,这在军事上意义极大。另外列宁格勒还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坦克和火炮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加入到对德军的反攻中,一直未停止过。


从政治上来看,列宁格勒向堡垒一样夹在德国和芬兰战线之间,使得两国始终无法建立地面的联系,苏军在列宁格勒的坚守也动摇了芬兰的参战信心,芬兰军队在夺回原属于自己的领土后便不再继续进攻,德军相当于失去了这个关键的盟友,那可是不少于70万人的强大军队,战斗力比罗马尼亚、意大利军队要强多了。

从军事上来看,对于列宁格勒的围困在1942年初就已经失败了,希特勒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一错误,他曾试图弥补这一错误,在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占领克里木半岛后,希特勒便下令将该集团军调往列宁格勒前线,准备彻底占领列宁格勒。但是苏军先于德军发起了反攻,列宁格勒的德军在击退苏军的反攻后也暂时无力发起对列宁格勒的进攻,之后随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遇严重的危机,希特勒再也无暇顾及列宁格勒了。现在看来,德军唯一占领列宁格勒的机会就是在1941年的9月份,希特勒不应该急于发起“台风行动”而调走北方集团军群绝大部分的装甲部队和空军,而是应该先集中兵力拿下列宁格勒,对于莫斯科的突击应该留在第二年进行。尽管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但是没有第4装甲集群的坦克和空军是不可能发起攻城作战的,希特勒失败的种子在这时候已经埋下了。


战略论


显然不是,希特勒围而不攻并不是个人战术,而是实实在在的打不下来。



到了列宁格勒德军的攻势已经疲惫,而河对岸就是苏军严阵以待的百万大军。苏军之所以放任希特勒围攻列宁格勒,是因为彼时苏军尚未做好全面进攻的准备。所以只留下河对岸的城市跟希特勒打僵持。



一来为自己部队反攻争取时间,二来消耗德军有生力量。退一万步讲,即便希特勒攻下列宁格勒,除了在自信心上稍稍打击了苏军以外,对战局并无影响。因为即使把高加索方面的德军调过来也无法突破河对岸严阵以待的百万苏军。而苏军做好准备之后一个反攻反而会吃掉这部分德军力量。



德军初期的胜利是战术上的胜利,而非绝对实力的结果。一时的侥幸无法弥补长久的缺陷,德军就是在这样的望梅止渴中耗尽了最后一点元气。早知如此,及时收手不是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