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江西發展不起來,江西未來如何?

四弟思維


江西,簡稱“贛”(gàn),江西轄境面積共16.69萬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4622.1萬人,轄11個設區的市、100個縣級行政區(縣、不設區的市(縣級)、市轄區)、1個國家級新區,省會為南昌市。


江西的GDP排名

江西的GDP排名還是相對靠後的,排在第14名,落後於鄰居安徽和西部的陝西:

為什麼江西發展不起來呢?

這和它的地理位置、產業結構、教育及人才情況是有著密切關聯的。

地理位置

江西地理位置雖處在南邊,但是地形多半是山區或丘陵為主,

我們都知道,發達地帶多半是平原,因為這樣的地方交通發達、人口稠密。交通發達有利於經濟往來,人口稠密則是有助於消費聚集。

而江西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經濟發展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產業結構

提到江西的經濟,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亮眼的成績,產業結構方面農業、第一工業佔比還比較大,比如一些礦藏,但是,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開發,或者也是粗暴的採掘,粗放型經濟增長。

再說企業,廣東有美的、格力等一大批知名企業,江西呢,似乎並沒有什麼能讓人一下想起了的企業。

比如,中國企業五百強,江西有6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

分別是:江西銅業集團公司(第76位)、江鈴汽車集團公司(第227位)、正邦集團有限公司(第238位)、雙胞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347位)、江西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390位)、新餘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第463位)。

清一色的鋼鐵、銅業、建工,沒有什麼特色產業或高新技術企業。

教育落後

我是江西人,本省的高校資源真的不怎麼好啊。

一個南昌大學算是211,但是在本省人看來,都不是特別好,還一個江西財經大學還不錯,但也不是211,985一個都沒有。

反觀中部武漢,和西部成都、西安,都是高校聚集地啊,211、985名校雲集。

人才流失

經濟發展水平有限,高校層次不夠,就業機會和資源也不多……

這也就使得人才大量外流。

比如,我們同學,考去北上廣深的,能留下來的,肯定都會留下來。

還有很多去外省的,包括四川成都、湖北武漢,湖南長沙……

人才外流嚴重啊!!


但不管怎樣,作為一個江西人,身在外地,也還是希望家鄉越來越好,祝願吧。


馮起升


我小學時就隨父母去了江西,一直到上大學才離開江西,在江西讀過書、種過田、做過工,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江西人,自認為對這個問題能說上幾句。
不管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操什麼方言甚至語言,我經常能很快辨別出江西老鄉。當然鄉音悅耳,但還有別的方面使我能辨認出江西人。一般來說,江西人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比較差一些。同一個辦公室裡面,和別人搞不好關係的大多是江西人。不要說江西人和其他地方人,就是江西人之間也是這樣,或者還要更厲害一些。原來插隊的時候,和上海知青沒打過架,但南昌知青和九江知青到了一起三句沒說完就拳頭滴乾活。南昌人見到了九江人非要罵一聲“九剝皮”,同樣景德鎮人看到了都昌人不說上一句“都巴佬”就不解恨。都說江蘇是大內鬥省,人家那還是蘇南和蘇北,江西則是不是一個村子都是仇敵,真正的大內鬥省。
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江西出不了什麼大人物,你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就在江西,江西是中央蘇區,出了那麼多將軍,但沒有一位元帥和大將,連57位開國上將中也就只有肖華、賴傳珠、陳奇涵三位是江西人,江西人大多是中將少將,比如林彪集團裡的三中將,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這是不是不科學?江西人就是爬不上去。
不僅是政治軍事,到了現在江西似乎在任何領域都出不了頂尖人物。比如原來李寧和童非在一塊玩體操,被稱為“雙子星座”,但童非每次在團體賽結束之後就精疲力盡,單項金牌幾乎沒有,到了現在幾乎沒人還記得童非了。
是不是江西人笨呢?絕不是。我們來盤點一下江西出過些哪些名人: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晏殊、黃庭堅、文天祥、湯顯祖、蔣士銓、朱耷、宋應星、陳寅恪、傅抱石,還真不能算少。但是如果仔細看一下似乎有一個挺共同的特點:脾氣都不太好,恃才傲物。自己檢討一下,包括自己在內的江西人多少都有點這種恃才傲物的毛病,看問題偏執或者偏激,不願意妥協,起碼相比起其他地方人來表現得更突出一些,這就是我一開始所說的“江西老鄉好辨認”的理由,因為自己就有這些臭毛病。
這種毛病就使得江西人之間也更容易不服氣,更容易發生內鬥,人際關係越發難處。記得當年讀研究生的時候,省委書記派人到學校裡來,把江西籍的研究生找到一起開個茶話會(那時沒有請客一說),那還是研究生招生人數只是本科生畢業生的1%的時候,研究生特值錢,來人說省委歡迎我們回江西,地方任選,單位任挑。但所有同學都是一句話:不回江西,怕江西,已經傷了心了,好不容易出來了幹嘛還回去?江西人的窩裡鬥就有這麼厲害。
江西人的這種窩裡鬥精神妨礙了江西的發展,但是這種古怪的窩裡鬥精神來自何處呢?
其實不難理解。江西大部分地區是魚米之鄉,歷史上就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自然災害 。原來的所謂災害也就是長江鄱陽湖會隔個幾年發一次大水,但那是大自然生命週期的一部分,沒什麼大問題,江西農諺說:“水淹一次三年不用施肥了”,到現在漲大水才算了一回事。對於江西人來說,自己就可以單獨過日子,只要種好了自己的那一塊田,天王老子都不在乎,誰都可以懟一下,這就是江西人倔脾氣的根源。就像日本人之所以團隊精神強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天災多,不團結起來就無法度過難關,而江西人沒這種必要,自己就能過日子。
而且魚米之鄉,從來沒有過飢寒交迫的經驗又使得江西人不貪婪,小富即安,不會去追求一個很大的目標。中國最積極,最富有進取心的大概是從浙江溫州沿海下來經過福建一直到廣東汕頭這一帶,而這一帶的自然條件真的很差,窮則思變使得生活在這一帶的人們必須比江西人更努力。
這些問題在農業社會都不是問題,但工業化社會的大規模生產要求的是合作和協作,而江西人在這方面比別人差一些,發展速度也就慢了一些。

但是雖然江西的發展速度可能慢一些,但江西不窮,一點也不窮,比如說網上那些很煽情的照片沒有一張和江西有關。江西人可以很自豪地說,在別人還很窮的時候,大江西就不窮,雖然現在有些地方富了一點,但大江西還是不窮,將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但大江西還是照樣不會窮。

對於“富”的理解有各種各樣,富裕是“富”,富庶也是富。

互聯網+的發展,會生長出很多新的,過去無法想象的經濟模式,對面對面的人際關係的要求也在減弱,江西如果能找到這樣的經濟模式,實現錦上添花也有可能。


冰冷雨天


諸位答友都是來自江西,從回答中可以看出拳拳赤子之心。我不是江西人,也沒有在江西工作過,但對江西印象非常好。1992年(就是小平南巡那一年),我與同伴騎自行車從北京到廣州遊玩,中間繞行江西,那時正是走了一半多的路,身心疲憊,近乎奔潰,但得到眾多江西朋友的支持,又讓我鼓起了前進的勇氣。

眾多答友都在感慨江西距離發達地區那麼近,又有長江航運的便利,但為何沒有發展起來?一位答友講江西接近臨省都是山地,地形不好。我覺得沒有答到點子上。須知中國省界往往要靠各種自然天塹來分割,所以省與省之間隔著水或者隔著山是最自然不過的了。而另一方面,地理位置靠近發達地區,反而會成為人才流失的一大便利條件。這一點對於江西和湖南湖北都有效。但湖南湖北近年來承接了更多的產業轉移,且湖北自身也有非常好的工業基礎而湖南又距離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最近,所以地理便利條件才逐漸變成對己有利。但江西卻不行,可能與幾個發達的鄰省的產業轉移都有自己的路徑,比如江浙向北方內地,福建的服裝鞋帽也直接到了東南亞,廣東則沿著京廣鐵路漸次北移(富士康建廠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個阻礙江西發展的因素是較弱的科教實力,全省只有南昌大學一所211大學,江西財經雖然培養了幾批不錯的人才,但幾乎沒有留在江西的。這恐怕也是高技術製造業從發達地區遷徙時規避開江西的原因之一。當然科教實力較差也可以說成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果而不是因,1950年代科教佈局時,華東華南只有江西一省沒有後來能達到985大學層次的大學。這與江西的老區地位不相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則可以認為當初985大學,其實也是在民國高校基礎上形成的。而江西省只有南昌大學的前身中正大學有一定科教實力,但卻格外沒有得到重視(命運可以類比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但南大的雄厚基礎擺在那裡,怎麼拆,拆出來的都是好學校,中正大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阻礙江西發展的另外一個因素恐怕是能源。長江流到江西,已無水力可言;煤炭分佈極不均衡,電廠的發電能力也受制於低成本原料的不足。這種情況既導致了製造業在從沿海遷移選址時會猶豫,也影響了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比如貴州省承接大數據產業,主要靠著廉價的能源和較低的氣溫,這也是江西省不具備的。

(南昌起義時執掌江西的張發奎將軍也是廣東人)

最後不得不說,江西長期以來在中國政治版圖上一直缺乏自己的聲音。這種情況其實在民國時期甚至更早就開始了。清朝在江西與太平天國逐鹿的,大都是鄰省出身的將軍。南昌起義能成為共產黨人獨立建軍的第一聲槍響,其實也與江西軍閥實力較弱,得不到朝中關注。當時在江西屯兵的將軍,也沒有江西人。中共雖然佔據江西並作為紅都8年之久(1927-1935),但肅反運動其實把本地的高級將領清洗得差不多了。倖存的江西籍將軍很少有進入決策層的。

當產業、科教和軍人政客都把自己當成江西的過客,那江西的發展就的確有困難了。


科學時評


去江西的次數不多,從我所見所聞,分享個真人真事。

我一親戚,找了個南昌郊區農村女朋友,兩人談了六七年戀愛。到了談婚論嫁時候了,前年臘月,他去未來老丈人家拜年,順便說說婚事。 結果,未來老丈人開出條件,十萬現金就給戶口本,否則免談,口氣很堅決。

剛開始,我親戚沒當回事,以為就是說說,因為按我們那的風俗,沒有第一次見面,就要現金的理,就沒回復。 到了第三天,情況不對了,他未來老丈人怕她女兒偷跑,把他女兒反鎖到房間,手機沒收。

我親戚發現狀況不對,人也不讓見,就打算先回老家,再見機行事。 收拾完行禮,在路上走時,結果還被未來老丈人追出來,打了一頓。理由是,太吝嗇,不配他女兒,這麼多年禍害了他女兒。後來,兩人就這麼掰了。後來也沒了聯繫。

半年以後(也就是去年十一),他們都結婚了,有次QQ聊天,她這位前任女朋友說了句話很有深意的話,“當時都怪我,去之前沒跟你講我們那的風俗,我們那裡女兒嫁到外地,男方第一次上門是要給幾萬塊錢的,相當於買人的錢,我當時也知道你家沒錢,也沒好意思說……”

說實話,我們家裡人都挺喜歡他這個女朋友,人很能幹,很會說話,招人喜歡,但又不是那種小巧伊人的類型,又有自己的主見。每回過年只要她在,就歡聲笑語……說到這,好像有點王熙鳳的味道,這應該是南昌女人的特色。

講這段事,就是想說明江西真是有出色的人,但是還是要有能讓人幹事的環境,就像那個村子一樣,思想要是解放了,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主,不就好了。說不定就別有一番天地……


嘿哈老貓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無奈。

作為我國經濟最強大的地區之一,華東六省一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標杆,上海是全國經濟最強的直轄市,江蘇、山東和浙江分別牢牢佔據我國各省經濟總量第二、三、四名。但是,相比之下,安徽和江西省的發展就差強人意了,特別是江西省,2017年的GDP總量只有20818.5億元,在全國各省中排名第16位,處於一個非常中間的水平。

這樣的排名,在華東六省一市中是墊底的。那麼,這個面積達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456.75萬,位置上又臨近廣東、浙江福建沿海的省份,為何就是發展不起來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位置不佳

位置對於一個省份發展的重要性,就類似於臥鋪對長途旅行乘客的作用一樣,雖然不是必需的,但是擁有了絕對可以如虎添翼。

而江西的位置,按說有著不小的優勢。比如南部鄰居是我國經濟第一省廣東,東部是我國經濟第四省浙江,另外還和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相鄰,位置不可謂不好,隨便搭上週邊省份的快車,就可以發展一波。

但是,恰恰是因為這樣的位置,讓江西省的發展備受煎熬。

首先,我國的經濟不是均衡式的發展,而是存在著區域的不均衡性的。在一個省內,一般而言省會都是本省的經濟中心,起著輻射和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

所以相應而言,省會擁有著大量的資源,是本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從省會向周邊,隨著距離的增加,影響力逐漸遞減,帶動作用也不斷降低。

而江西周邊的沿海省份,省會基本都在沿海區域,比如廣州、福州、杭州,這導致這些省會的輻射作用到本省的邊緣已經非常薄弱,相應地也就更難影響到江西省的發展。

江西省的發展,就是這樣在邊緣中游走。唯一可以在距離上產生互動的湖北武漢,和長江沿岸的城市更容易產生火花,對於位置靠南的江西,並不能有所作為。

江西省在整個東南地區,位置既不靠南部的珠三角地區,也不靠近東部的長三角地區,位置相當邊緣。雖然南昌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範圍內,但是這個城市群的核心是武漢而不是南昌。並且南昌還不在長江邊上,這讓南昌不可能像武漢這樣成為長江沿岸的大城市,自然對全省的帶動作用就小了很多。

因為小到南昌,大到江西省的位置都比較尷尬,這些讓江西省的發展相對滯後許多。

2、地形限制

江西省的由來,是733年唐玄宗設置的江南西道,從此江西省成為一個區域行政單位。在其後千餘年的發展中,雖然江東地區不斷分分合合,但是江西省一直保留了相對穩定的區域,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江西省區域的穩定,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江西省的地形相對封閉。在江西省的北部,是長江天塹,在東部隔懷玉山和武夷山和福建相鄰,在南部隔大庾嶺和九連山脈與廣東省為伴,在西部隔著幕阜山、九嶺山和羅霄山與湖南分離。

周邊的山脈讓江西幾乎與周邊鄰省相分隔,而江西全省又屬於東南丘陵地區,全省60%的區域都是山地丘陵,並且自北向南傾斜,贛江自南向北注入鄱陽湖。

因為地形崎嶇,江西成為近代以來的革命的重要搖籃,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以及瑞金等革命中心,都分佈於江西。這說明江西的封閉和崎嶇的地形,適合發展游擊戰。

但是這對於江西省絕對不是好事,比如戰爭時期,江西省是主要的戰場,和平時期,周邊的大山是江西走出去的天塹。

因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而江西省又是自南向北傾斜,這導致江西和廣東、福建、浙江的距離越來越遠。

一般而言,內陸省份想要借勢沿海省份的發展,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大江大河的河海聯運將資本吸引到內地來。但是江西省和福建省之間沒有這樣的大河。因為武夷山地形的阻隔,江西只能通過鄱陽湖進入長江和下游進行聯繫。這導致距離加長,江西省的發展舉步維艱。

所以,江西離海不遠,但是下海卻不近!

另外,因為地形的阻隔,江西省的交通建設非常滯後。1996年9月開通的京九鐵路,是貫穿江西南北的鐵路,也是溝通江西南北最重要的鐵路。在京九鐵路開通前,南昌南部的贛州等地區沒有鐵路!經濟發展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雖然京九線開動起來,但是相比於西部的京廣線以及東部的京滬線和沿海鐵路,京九鐵路的地位豈止是尷尬!

3、歷史變遷

江西的歷史,曾經無比輝煌。

從五代十國開始,江西的地位就逐漸顯赫。隨著北宋末年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因為毗鄰蘇杭的緣故,成為南方乃至全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

宋朝時期的江西繁榮興盛,不僅糧食有“天下最”的美譽,茶葉、採礦、冶金、陶瓷、紡織、造紙、商貿以及城市等無不興旺發達。其中景德鎮瓷器更是成為我國的招牌。

元朝時期,江西省繼續繁榮。

因為經濟的繁榮,江西省成為全國知識分子最多的地方,江西省境內的書院數量也居全國之最,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

明朝時期,江西省繼續繁榮,大量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進入帝國高層,有“朝仕半江西”的說法。

此時的帝國漕運線總共有四條,分別是:

  • 向南通過贛江流域逆流而上,通過大庾嶺梅關,經南雄、韶關便可下北江直達廣州;

  • 向西經淥水可經瀏陽和於湘江水系聯通,西達雲貴;


  • 而北向通過贛江經九江入長江,東可達江浙富庶之地和東海;

  • 西經江漢平原,可直至四川。

四條通道以江西為中轉站,這使得江西成為我國古代的重要樞紐。

清朝時期,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口岸,此時外國的貨物從廣州卸貨後需要走廣州—大庾—贛江—長江—大運河的線路進入北京,江西再次成為必經之路。

但是隨著列強的到來,沿海地區被迫開埠,經濟地位逐漸上升。再加上席捲江南的太平天國對江西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導致江西的發展出現嚴重倒退。隨後因為沿海地區的不斷開放,海運逐漸取代漕運成為主要的運輸方式,依靠漕運興起的江西再也不復當年之榮光!

歷史的選擇是不可逆的,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回來,這導致江西的發展至今都遠遠落後於沿海地區。

4、政策失當

前段時間江西搶棺材事件再次將江西推上了風口浪尖。

和這場激烈的民眾衝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江西對於本省發展的後知後覺。

因為歷史上的輝煌以及封閉的地形的共同作用,導致今日的江西人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形態。

比如江西人的總體性格比較保守封閉,喜歡窩裡鬥,這些對江西省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靜夜史曾有同學在江西待過數年時間,對江西人的總結就是江西人對待外物藐視而自負,喜歡活在過去的輝煌中難以自拔,這和敢打敢拼的南方沿海人形成鮮明對比。

曾有社會學家撰文將江西人性格中的不足歸納為三點,即:

  • 盆地心態,表現為封閉、保守、孤立、窩裡鬥;

  • 邊緣感覺,表現為置身主流之外,冷漠地對待一切;

  • 自戀情結,表現為自滿自足,陶醉於落後。


在如今的經濟加速發展的大環境中,江西人顯得有些“太淡定”了,這不僅不正常,也不利於江西的長遠發展。

和江西人自身特點形成對應的,是國家政策對江西傾斜力度的不足。今天的革命老區,潛意識裡都會被認為是經濟不發達地區。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否則也不會誕生革命的火種。但是因為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大量的資源和資金都流向了東南沿海地區,造成了江西發展出現困境。

今天除了沿海地區,內陸地區沿江沿鐵路地區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節點區,所以北部的長江和西部的京廣鐵路都發展起來了,唯獨江西被落下了。

今日的江西,雖然屬於華東六省一市的團體,確實名副其實的內陸省份,在中東西三大分區中,江西屬於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僅僅比山西高一點,這讓江西的發展顯得非常彆扭。

概括起來,導致江西難以發展的原因有很多,未來需要轉變的地方也有很多,希望江西的未來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雍正《江西通志》

2、江西省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3、翦伯贊《中國通史綱要》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為什麼江西發展不起來?今天偶然看到這麼多回答,感到心裡有點失落,這些回答沒有科學性和邏輯性,像是在講故事,怪這怪那瞎搗騰,其關注度還那麼高,說明相當多的人不夠理智,只會讓別人牽著鼻子走,順著別人的思路去想問題,最後被約束在那個問題框框裡。江西不是發展不起來,而是發展沒有別的省那麼快,原因很簡單啊,人口比別的省少幾千萬,就像幹活一樣,人少能比得過人多的嗎?地理位置也不如安徽、廣東、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的人口比江西多幾千萬,這些都是優勢,下面就具體來分析一下吧。



江西簡稱贛,又稱江東、江右,被稱為贛鄱大地,省會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江西省人口近4600萬,面積1.69萬多平方公里,東臨浙江、福建,南接廣東,西連湖南,北與湖北、安徽交界,境內有贛江、信江、撫河、修河,饒河五大河流,大小水系有2400多條,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山地為主,也有盆地和谷地,分佈在各地,北部為鄱陽湖平原,江西有史以來都是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的地方,從沒看過江西人到外省討米要飯的記載,倒是看到過許多北方省份的人到江西來討米要飯,幫助過許多省份的人民。



江西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儲藏量也很巨大,有色金屬、貴金屬和稀有金屬等礦產,在全國佔有重要的位置,銅、鎢、鈾、鉭、重稀土、金和銀被稱為七朵金花,居全國首位的有;鉭、鈾、重稀土、銣、伴生硫、化工用白雲岩、粉石英、麥飯石等。

鎢、銅、銀、金、銫、鋰、碲、滑石、電氣石、光學螢石、玻璃用脈石英、陶瓷土、水泥用輝綠岩等,居全國第二儲量,鈹等14種礦產居全國第三位。江西是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植物群落,土壤肥沃,極適宜大型真菌和臍橙等生長,臍橙和菌類農產品聞名全國。

江西的華僑、港澳臺同胞、外籍華人,分佈在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政治上有影響,經濟上有實力,科技上有成就,社會上有聲望的各界知名人士近千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人類社會作出了貢獻。

站在中立的角度來說,很少與浙江人共事,與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共事的人很多,從長期的接觸和觀察,在各個角度去對比一下,從積累起來的經驗看,先聲明不是在黑哪個地方,湖北人勤奮,湖南比較懶散,安徵比較私心,江西人勤快自信,浙江和江西人差不多,在當下的社會,自信的人一般會被詬病,背後指責其沒什麼了不起,其實江西農村的生活水平,一點不比周邊省份農村的差,甚至還要好,我是處在中間的立場,根據事實,以事論事,江西落後的原因是GDP經濟排在全國十名之後,人口少 於周邊的省,人才外流等是主因,基本是這樣,還有在國家政策方面,也比較傾向於周邊的省份,畢竟要以人為本,所有財富都是人創造的,人口才是主要的紅利。未來的江西發展,依靠區位優勢,南北驅動,一定會昂首趕超,後來居上,江西人勤奮努力,人才和資源都很豐富。


大王叫我來站崗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剛剛在贛西北自駕遊玩了一番,去了九江、南昌、上饒、鷹潭、景德鎮等幾個地方,談一點粗淺的感受。

這一路走下來,也有好幾千裡,對江西的總體印象,是城市較為破舊,交通混亂,城市發展程度不夠。

我們從湖北過長江,進入江西境內,沒在九江停留,趁著夜色往南昌趕路。換了高速路,馬上就能發覺江西高速路的條件不如湖北。到處在修,路況時好時差,路面也是時寬時窄;尤其是剛進江西有一段,高速路兩邊就是村落民居,在高速上開車,就像在市鎮中穿行,錯落有致,感覺奇特——不像是在高速公路走!而且路中的隔離帶很低,對向來的車,打著車燈,非常晃眼。

到了南昌,已經夜晚九點多鐘了,可是剛剛進城,就出現擁堵。南昌感覺比較破舊,道路狹窄,缺乏現代都市氣息。和武漢差距很大,也不如鄭州——這兩個都是我最近剛去過的省會,所以比較下。

我住在南昌青山湖大道一家賓館,這條路新一些(離南昌三中較近),道路也寬敞,但人氣不旺,街上沒什麼人,也沒有氣派的大樓,住在這裡生活不是太方便。第二天去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這裡是老城區,人氣倒是旺了,但道路很窄,房屋破舊,似乎也沒什麼大型商場,有一種縣城的熱鬧感。

就我到過的幾個城市來看,江西城市普遍缺乏特色,不夠繁榮,城區綠化也少(江西全省綠地水平可是全國第二呢),滿街跑的電動車多,在街道上亂穿亂行的現象比較嚴重,紅綠燈也經常讓人看不懂,讓人感覺城市管理水平不夠。

江西有兩個道教聖地,一個三清山,一個龍虎山,因為張天師比較有名,決定去龍虎山。結果一看門票,一張通票要260多!就是在景區大門停個車,也只讓免費停十分鐘,過一秒就是20元。

這裡遊客不多,在另外幾個景點也聽到類似反映(包括婺源),說是今年的遊客比往年少了不少。但原因是什麼,從業者卻說不清。我想,這麼貴的門票,倒是來一個宰一個的意思,誰玩得起呀!

最終我沒能拜見張天師!

離開龍虎山,去了婺源。婺源篁嶺景區不錯,4A景區,在半小時車程外的江灣風景區,就是江灣鎮中心小小一個地方,卻是5A景區。可能不是最佳旅遊季節,婺源遊客也不多,冷冷清清的。這裡的景點都賣套票和通票,但景區太過分散。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景點(包括龍虎山),在工作人員五點半下班後,就可以自由出入,不要門票——江灣一張通票可要140呢!我們沒買,是下班後免費看的,覺得不是太值(如果買票的話)。

再說景德鎮,遊客去景德鎮,都是衝著瓷器去的。我去了國貿陶瓷大世界(好像是這個名字),買了幾套茶具。這裡瓷器門臉兒很多,讓人眼花繚亂。但我聽說景德鎮裡有一些德化瓷(還有其他地方瓷)濫竽充數,德化人在景德鎮租房子,拿德化瓷冒充景瓷來賣。據當地生意人講,假貨橫行,欺騙外地人。瓷器是景德鎮的生命線,如果不保護好,名聲壞了,這個城市不也黃了?

其實我還去過鄱陽湖,從南昌出發,開了很久的車,一路上根本沒看到幾個遊客,走進湖區,竟然沒有看到湖。這些景點,一是遊客少,二是不方便,三呢,我覺得缺乏策劃和設計。

走馬觀花的走了一趟,總的來說,江西給我的感覺,就是不景氣。

孩子們也能直觀的感受到。我笑著對孩子們講,過去有句話,說江西人在兩個方面特別牛:一是會讀書(考上狀元的多),一是會養豬。可是,會讀書的都跑了,會養豬也成不了大氣候。那麼現在的江西又“會”什麼呢(響噹噹的東西)?至少我沒看出來。

可能,江西要加快發展,還是要先從管理水平和轉換觀念上下手吧!(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江西省從古代來說屬於江南魚米之鄉,明清時期隸屬兩江區域,經濟、人口、農業總體量位於全國中上游水平。然而,現今的江西早已不負曾經的輝煌,究其原因如下:

1.地緣因素



從我國整個國版圖來看,江西省處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心細的朋友觀察該地圖後很自然會發現,江西省被以上眾多省份包圍,而且這些省份在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優於江西。自己大學就在南昌就學,課堂上老師說過一句話至今記憶尤深“江西省位於我國中部,但也正是這個尷尬的區位因素,造成了江西不東不西,不是東西”。可見江西省的區域因素,天然上影響著本身的發展。

2.地形地勢因素



江西省丘陵眾多,地形多山,西邊井岡山,東邊武夷山,南邊南嶺,北邊則是鄱陽湖。江西三面環山,中間則丘陵起伏,造成交通動脈上的基建難度和成本遠遠大於平原地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區域的發展。

3.觀念因素

其次,江西區域的本土居民因循守舊,傳統觀念性強,安於現狀,缺少東部沿海省份人群的開闊眼界和視野,沒有東部省份人群那種大膽、魄力及創新型人才,很多人從骨子裡缺乏闖勁。

江西未來的發展可以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同時,把省內基礎設施建設好,不斷運用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各行業高端人才,辦好教育,讓更多的人在學校不斷接觸先進科學技術,開拓視野,那麼江西的未來仍舊是光明的


無名草藥


江西人常遇到這樣的對話:

中國34個省市自治區中,江西是個特別的存在,這個“特別”表現在:它的存在宛如不存在一樣,自帶隱身屬性。對外省人來說,常常是提不到想不起記不住;而對於本省人:不好意思,我們不是江西人,我們都是阿卡林省人!

▲在百度搜索“江西”,第一個蹦出來的問題就是“江西是哪個省的”

阿卡林,出自日本動漫《搖曳百合》。雖是主人公,但由於該角色的存在感弱到近乎淡化,所以被網友戲稱為“沒有存在感”的專屬代名詞。

如今,阿卡林省已經成為江西繼“老表省”之後又一個人(qì)氣(rén)稱號。

★江西,李白蘇軾都沒奶起來

江西,本來是一個出身完美、星光熠熠、傳承有序的名門之後,從魏晉到漢唐,從兩宋到明清,每一個朝代都必有一個名震天下的江西人or江西粉。

為廬山瘋狂打過call的詩仙李白,一首詩就炒紅了一座山一千多年,敢問在座各位,誰沒背誦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是小學生必背唐詩之一

再加上緊跟大神步伐之後的粉頭蘇軾,也留下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名句。

以“臨川先生”為號親自下場為家鄉應援的王安石,在廬山出任書院院長的朱熹,窮盡一生為江西傳道授業搞建設的周敦頤,將元朝暢銷書榜首的作品集命名為“臨川四夢”的湯顯祖……如此多不同時代的大神一起代言同一個地方,就算是開元盛世也辦不到吧。

但令人生氣的是,明明大家都背過《滕王閣序》,卻偏偏記不住滕王閣在江西南昌;明明有這麼多大神親自給廬山寫同人作品,但總是忽略它坐落在江西。遙想兩宋時期,白鹿洞書院培養了多少科舉高材生,但愣是沒有人想起來它到底在哪個省,是湖南?河南?還是越南?

江西省:我恨!

要說存在感弱,我們江西就沒輸過。除了“大神帶不動”,江西的神奇之處大概在於這是一個處處皆是“隱身區”的省份:一旦跟江西沾上邊,就自動陷入了“存在感窪地”。

江西省會是哪裡?

在不少網友的題庫中,“江西的省會是哪裡”跟“葡萄牙的首都是哪裡”的難度級別是一樣的。

南昌,一個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暴政第一槍的革命老區,如今卻成了大家眼中“沒有網紅地標的nobody”,去南昌旅個遊,連打卡都不知道往哪兒打。前兩年挖出了一個海昏侯墓終於狠狠地在主流上刷了一把存在感,地方旅遊局恨不得一直開發挖到8012年。

比人氣咖位,幹不過隔壁武漢;比根正苗紅,幹不過鄰居長沙;就是比GDP,都被不少北方和江浙沿海二三線城市超越,排在全國第39位。作為一個省會城市,可以說在這點上是有點跌面子。

▲2017中國城市GDP排名中,南昌排39位

南昌:我恨!

江西也有211?

——南大是南京大學,還是南開大學呀?

——不好意思,我們是南昌大學der。

——南昌大學是……二本?

——不好意思,我們是211。

作為“211榜的隱形存在”,南昌大學的朋友們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無奈,學校和省份一樣存在感薄弱。

但在《2018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南昌大學在全國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9,綜合類大學排名中列於第26名,其實也堪稱是悶聲進步,一年一跨越的典範了。

▲2012年以來,南昌大學歷年排名整體呈上升趨勢

只是,對大部分外省人來說,“南大”的簡稱依舊不屬於它。

昌大:我恨!

全國八大菜系,贛菜在哪裡?

炒粉拌粉瓦罐湯,荷包辣椒粉蒸肉,北至九江酒糟魚,南到贛州生燜鴨,贛菜這麼好吃,真的不pick一下嗎?

同樣是吃辣大省的pk,連battle都不讓江西人參加,直接被湖南四川貴州聯手送上評委席。明明是最能吃辣的省份,但網紅省裡卻沒有江西的一席之地。

《跟江西相比,湖南跟四川的辣都是渣渣》(戳鏈接,瞭解一下)

▲撫州辣椒餅瞭解一下:將辣椒剁成泥,拌入糯米之中

贛菜:我恨!

婺源、九江、景德鎮也在江西?

作為一個讓無數文人流連忘返的存在,江西從來不缺旅遊資源,他們缺的只是一本《現代營銷入門手冊》。

看看隔壁省的網紅城市廈門鼓浪嶼,人家的旅遊標籤是“遇見文藝”、“小資天堂”、“避世海島”、“歲月靜好”。對比之下,江西各城市的官方旅遊宣傳口號,都過分樸實、接地氣,年輕人一看就想告辭。

廬山——人文聖地

婺源——美麗鄉村,夢裡老家

新餘——七仙女下凡的地方

萍鄉——萍水相逢,緣聚天下

景德鎮——博大景德,震動世界

武功山——雲中草原,戶外天堂

龍虎山——道教祖庭,人間仙境

明月山——愛我,就帶我去明月山

廬山、景德鎮、滕王閣、龍虎山……:我們都恨!

★環江西發展區是如何建成的?

遙想建國前,江西拿的還是天選之子的劇本——於亂世之中保留革命星火,休養生息之後掀起整片大陸的紅色浪潮。

但是如今,江西卻儼然退居到演職員表的最末一行:除了紅色旅遊之外,在公共話語空間中彷彿失語了一樣。“不愧”是阿卡林本林。

那麼問題來了,建國以後,江西的發展為什麼如此沒有存在感?

第一,被政策無數次路過的孤島

2014年的中部地區高鐵規劃圖(又名環江西高鐵網分佈圖)發佈,江西成功成為當時中部六省唯一一個沒有高鐵出省通道的省份。看著中間那片突出的、孤獨的、一枝獨秀的綠色,江西人忍不住哭出聲。

▲環江西高鐵網分佈圖

幾年後,才剛剛摘掉“環江西高鐵網”的帽子,又一頂新鮮熱乎的“環江西”帽子再次扣上——環江西國家級新區、自貿區、自主創新示範區。

▲環江西國家級新區、自貿區、自主創新示範區分佈圖

緊跟著補刀的還有去年公佈的環江西雙一流大學建設網,鄰省湖南、湖北、廣東、福建、浙江、安徽人人有份,唯獨江西再次一片空白,簡直慘無人道。

▲環江西雙一流大學建設分佈圖

第二,境內多山地丘陵

江西四面環山,全省都位於丘陵地區,東西南北四面山脈的平均海拔都有800米之高,此前“環江西高鐵網”的出現也是因為線路鋪設難度過大。

境內多山,不利於人才引進。在連續幾年的全國社會公報中,江西省都是人口淨流失第一梯隊的省份。

江西省最大的城市贛州市,戶籍人口共970.78萬,但常住人口卻僅有854.71萬,相當於每年都有120萬人外出打工,流向廣東浙江。

贛州人走出省界才發現,原來世界各地皆老表。

第三,高等教育人才缺乏

明朝有一句話叫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江西文人在全盛時期要是結起黨來,是可以力剛半個朝廷的。

然而如今,江西發展卻受困於高等教育人口的低增速和流失。

2017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而同年江西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有42%,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換句話說,在18-22歲的人口之間,江西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甚至不到適齡人口的一半。

第四,方言過於分散

江西話最大的特點是:十里一方言。這裡並沒有像湖南話、四川話一樣形成全省較為統一的語言,而是每個地方的方言都不太一樣。

▲江西五大方言分佈

江西的方言主要有贛語、客家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吳語和徽語等,其中,贛語是最主要的方言。據研究,僅僅贛方言區就可分為南昌片、宜春片、吉安片、撫州片和鄱陽片。可能同屬贛方言區,能聽懂南昌話卻不一定能聽懂萍鄉話。

九江跟南昌相鄰,九江話跟南昌話的差距也像差了幾個省份。九江市區講的是江淮官話或下江官話,而南昌話卻屬於江右民系語言。更厲害的是,在上饒縣甚至存在一個鄉有9種方言的情況。

語言的隔閡一定程度上使得江西人對於老鄉的認同感沒那麼強烈,常常會產生同是江西老表,對話卻雞同鴨講,最終只能點頭微笑的尷尬情形。

★阿卡林省還有春天嗎?

江西省存在感最高的時候,大概就是在討論哪個省最沒有存在感的時候。

但其實,江西省的實力也並沒有想象中弱。在大家紛紛操心江西發展的時候,江西er已經在默默地努力趕超,準備部署一個反“環江西”發展戰略。


不知是不是受到了“群嘲”的刺激,國家一口氣給江西規劃了n條線路。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在江西11個設區市中,僅有贛州、吉安、景德鎮3個地市尚未通高鐵。預計僅需一年,江西就將全部進入高鐵時代,高鐵窪地變身高鐵大省。

經濟增速排在帝都前面是一種什麼體驗?

2015到2017連續三年,江西經濟都以近9%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一方陣,超越了不少包郵區省市的發展速度,甚至高於北京、上海。雖然鮮少被主流媒體cue到,但活在透明感之下的“江西速度”還是很酷炫的。

2017年,雖然江西省的產業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但第三產業(10.7%)的增速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8.3%)。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智能手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劇漲,增幅超過第二產業。再過幾年,高新科技大省不是夢。

比之隔壁天天上熱搜的網紅省份,埋頭做事、悶聲發財或許才是最符合江西人的反“環江西”戰略部署。

總之,江西發展還需靠大家鴨!

你團結,我團結,江西才能走花街。你轉發,我轉發,江西馬上賺大發!


上流


說江西發展不起來有點欠妥,只能說怎樣讓江西展得更快更好。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江西的面貌還是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是省會南昌還是全省各設區市。七十年代的南昌市只有一座南昌八一大橋和贛江鐵路大橋,南昌市區也被叫做三條半街,(八一大道,中山路,勝利路,半條陽明路),現在南昌贛江上建起了幾座大橋,市區面積擴大了不知多少倍,沿江的高樓大廈林立,人口也成倍增長,經濟總量也大大增長。所處的江西省宜春市,原來是一個小小宜春縣,市區叫做一條半街(中山路,半條東風大街),七十年代人口才三萬多點,現在市區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原來的湛郎橋,珠泉大隊,下浦,渥江,三陽,湖田都納入了市區開發範圍內,人口增至50萬左右,原來的地委辦公樓四層算是宜春的標誌性建築,現在三四十層的樓房到處都是,七八十年代東風街與中山路口只有一處紅綠燈,闖個紅燈不礙事,一天也就是幾十輛汽車穿行,現在街上車水馬龍,主要街道都出現擁堵現象。很象一箇中等城市的氣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