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江西发展不起来,江西未来如何?

四弟思维


江西,简称“赣”(gàn),江西辖境面积共16.69万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4622.1万人,辖11个设区的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县、不设区的市(县级)、市辖区)、1个国家级新区,省会为南昌市。


江西的GDP排名

江西的GDP排名还是相对靠后的,排在第14名,落后于邻居安徽和西部的陕西:

为什么江西发展不起来呢?

这和它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教育及人才情况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地理位置

江西地理位置虽处在南边,但是地形多半是山区或丘陵为主,

我们都知道,发达地带多半是平原,因为这样的地方交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发达有利于经济往来,人口稠密则是有助于消费聚集。

而江西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产业结构

提到江西的经济,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成绩,产业结构方面农业、第一工业占比还比较大,比如一些矿藏,但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或者也是粗暴的采掘,粗放型经济增长。

再说企业,广东有美的、格力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江西呢,似乎并没有什么能让人一下想起了的企业。

比如,中国企业五百强,江西有6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分别是: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第76位)、江铃汽车集团公司(第227位)、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第238位)、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347位)、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390位)、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463位)。

清一色的钢铁、铜业、建工,没有什么特色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教育落后

我是江西人,本省的高校资源真的不怎么好啊。

一个南昌大学算是211,但是在本省人看来,都不是特别好,还一个江西财经大学还不错,但也不是211,985一个都没有。

反观中部武汉,和西部成都、西安,都是高校聚集地啊,211、985名校云集。

人才流失

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高校层次不够,就业机会和资源也不多……

这也就使得人才大量外流。

比如,我们同学,考去北上广深的,能留下来的,肯定都会留下来。

还有很多去外省的,包括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湖南长沙……

人才外流严重啊!!


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江西人,身在外地,也还是希望家乡越来越好,祝愿吧。


冯起升


我小学时就随父母去了江西,一直到上大学才离开江西,在江西读过书、种过田、做过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江西人,自认为对这个问题能说上几句。
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操什么方言甚至语言,我经常能很快辨别出江西老乡。当然乡音悦耳,但还有别的方面使我能辨认出江西人。一般来说,江西人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差一些。同一个办公室里面,和别人搞不好关系的大多是江西人。不要说江西人和其他地方人,就是江西人之间也是这样,或者还要更厉害一些。原来插队的时候,和上海知青没打过架,但南昌知青和九江知青到了一起三句没说完就拳头滴干活。南昌人见到了九江人非要骂一声“九剥皮”,同样景德镇人看到了都昌人不说上一句“都巴佬”就不解恨。都说江苏是大内斗省,人家那还是苏南和苏北,江西则是不是一个村子都是仇敌,真正的大内斗省。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江西出不了什么大人物,你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就在江西,江西是中央苏区,出了那么多将军,但没有一位元帅和大将,连57位开国上将中也就只有肖华、赖传珠、陈奇涵三位是江西人,江西人大多是中将少将,比如林彪集团里的三中将,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这是不是不科学?江西人就是爬不上去。
不仅是政治军事,到了现在江西似乎在任何领域都出不了顶尖人物。比如原来李宁和童非在一块玩体操,被称为“双子星座”,但童非每次在团体赛结束之后就精疲力尽,单项金牌几乎没有,到了现在几乎没人还记得童非了。
是不是江西人笨呢?绝不是。我们来盘点一下江西出过些哪些名人: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晏殊、黄庭坚、文天祥、汤显祖、蒋士铨、朱耷、宋应星、陈寅恪、傅抱石,还真不能算少。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似乎有一个挺共同的特点:脾气都不太好,恃才傲物。自己检讨一下,包括自己在内的江西人多少都有点这种恃才傲物的毛病,看问题偏执或者偏激,不愿意妥协,起码相比起其他地方人来表现得更突出一些,这就是我一开始所说的“江西老乡好辨认”的理由,因为自己就有这些臭毛病。
这种毛病就使得江西人之间也更容易不服气,更容易发生内斗,人际关系越发难处。记得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省委书记派人到学校里来,把江西籍的研究生找到一起开个茶话会(那时没有请客一说),那还是研究生招生人数只是本科生毕业生的1%的时候,研究生特值钱,来人说省委欢迎我们回江西,地方任选,单位任挑。但所有同学都是一句话:不回江西,怕江西,已经伤了心了,好不容易出来了干嘛还回去?江西人的窝里斗就有这么厉害。
江西人的这种窝里斗精神妨碍了江西的发展,但是这种古怪的窝里斗精神来自何处呢?
其实不难理解。江西大部分地区是鱼米之乡,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自然灾害 。原来的所谓灾害也就是长江鄱阳湖会隔个几年发一次大水,但那是大自然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没什么大问题,江西农谚说:“水淹一次三年不用施肥了”,到现在涨大水才算了一回事。对于江西人来说,自己就可以单独过日子,只要种好了自己的那一块田,天王老子都不在乎,谁都可以怼一下,这就是江西人倔脾气的根源。就像日本人之所以团队精神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天灾多,不团结起来就无法度过难关,而江西人没这种必要,自己就能过日子。
而且鱼米之乡,从来没有过饥寒交迫的经验又使得江西人不贪婪,小富即安,不会去追求一个很大的目标。中国最积极,最富有进取心的大概是从浙江温州沿海下来经过福建一直到广东汕头这一带,而这一带的自然条件真的很差,穷则思变使得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必须比江西人更努力。
这些问题在农业社会都不是问题,但工业化社会的大规模生产要求的是合作和协作,而江西人在这方面比别人差一些,发展速度也就慢了一些。

但是虽然江西的发展速度可能慢一些,但江西不穷,一点也不穷,比如说网上那些很煽情的照片没有一张和江西有关。江西人可以很自豪地说,在别人还很穷的时候,大江西就不穷,虽然现在有些地方富了一点,但大江西还是不穷,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但大江西还是照样不会穷。

对于“富”的理解有各种各样,富裕是“富”,富庶也是富。

互联网+的发展,会生长出很多新的,过去无法想象的经济模式,对面对面的人际关系的要求也在减弱,江西如果能找到这样的经济模式,实现锦上添花也有可能。


冰冷雨天


诸位答友都是来自江西,从回答中可以看出拳拳赤子之心。我不是江西人,也没有在江西工作过,但对江西印象非常好。1992年(就是小平南巡那一年),我与同伴骑自行车从北京到广州游玩,中间绕行江西,那时正是走了一半多的路,身心疲惫,近乎奔溃,但得到众多江西朋友的支持,又让我鼓起了前进的勇气。

众多答友都在感慨江西距离发达地区那么近,又有长江航运的便利,但为何没有发展起来?一位答友讲江西接近临省都是山地,地形不好。我觉得没有答到点子上。须知中国省界往往要靠各种自然天堑来分割,所以省与省之间隔着水或者隔着山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而另一方面,地理位置靠近发达地区,反而会成为人才流失的一大便利条件。这一点对于江西和湖南湖北都有效。但湖南湖北近年来承接了更多的产业转移,且湖北自身也有非常好的工业基础而湖南又距离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广东最近,所以地理便利条件才逐渐变成对己有利。但江西却不行,可能与几个发达的邻省的产业转移都有自己的路径,比如江浙向北方内地,福建的服装鞋帽也直接到了东南亚,广东则沿着京广铁路渐次北移(富士康建厂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个阻碍江西发展的因素是较弱的科教实力,全省只有南昌大学一所211大学,江西财经虽然培养了几批不错的人才,但几乎没有留在江西的。这恐怕也是高技术制造业从发达地区迁徙时规避开江西的原因之一。当然科教实力较差也可以说成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果而不是因,1950年代科教布局时,华东华南只有江西一省没有后来能达到985大学层次的大学。这与江西的老区地位不相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可以认为当初985大学,其实也是在民国高校基础上形成的。而江西省只有南昌大学的前身中正大学有一定科教实力,但却格外没有得到重视(命运可以类比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但南大的雄厚基础摆在那里,怎么拆,拆出来的都是好学校,中正大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阻碍江西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恐怕是能源。长江流到江西,已无水力可言;煤炭分布极不均衡,电厂的发电能力也受制于低成本原料的不足。这种情况既导致了制造业在从沿海迁移选址时会犹豫,也影响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贵州省承接大数据产业,主要靠着廉价的能源和较低的气温,这也是江西省不具备的。

(南昌起义时执掌江西的张发奎将军也是广东人)

最后不得不说,江西长期以来在中国政治版图上一直缺乏自己的声音。这种情况其实在民国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了。清朝在江西与太平天国逐鹿的,大都是邻省出身的将军。南昌起义能成为共产党人独立建军的第一声枪响,其实也与江西军阀实力较弱,得不到朝中关注。当时在江西屯兵的将军,也没有江西人。中共虽然占据江西并作为红都8年之久(1927-1935),但肃反运动其实把本地的高级将领清洗得差不多了。幸存的江西籍将军很少有进入决策层的。

当产业、科教和军人政客都把自己当成江西的过客,那江西的发展就的确有困难了。


科学时评


去江西的次数不多,从我所见所闻,分享个真人真事。

我一亲戚,找了个南昌郊区农村女朋友,两人谈了六七年恋爱。到了谈婚论嫁时候了,前年腊月,他去未来老丈人家拜年,顺便说说婚事。 结果,未来老丈人开出条件,十万现金就给户口本,否则免谈,口气很坚决。

刚开始,我亲戚没当回事,以为就是说说,因为按我们那的风俗,没有第一次见面,就要现金的理,就没回复。 到了第三天,情况不对了,他未来老丈人怕她女儿偷跑,把他女儿反锁到房间,手机没收。

我亲戚发现状况不对,人也不让见,就打算先回老家,再见机行事。 收拾完行礼,在路上走时,结果还被未来老丈人追出来,打了一顿。理由是,太吝啬,不配他女儿,这么多年祸害了他女儿。后来,两人就这么掰了。后来也没了联系。

半年以后(也就是去年十一),他们都结婚了,有次QQ聊天,她这位前任女朋友说了句话很有深意的话,“当时都怪我,去之前没跟你讲我们那的风俗,我们那里女儿嫁到外地,男方第一次上门是要给几万块钱的,相当于买人的钱,我当时也知道你家没钱,也没好意思说……”

说实话,我们家里人都挺喜欢他这个女朋友,人很能干,很会说话,招人喜欢,但又不是那种小巧伊人的类型,又有自己的主见。每回过年只要她在,就欢声笑语……说到这,好像有点王熙凤的味道,这应该是南昌女人的特色。

讲这段事,就是想说明江西真是有出色的人,但是还是要有能让人干事的环境,就像那个村子一样,思想要是解放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主,不就好了。说不定就别有一番天地……


嘿哈老猫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无奈。

作为我国经济最强大的地区之一,华东六省一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标杆,上海是全国经济最强的直辖市,江苏、山东和浙江分别牢牢占据我国各省经济总量第二、三、四名。但是,相比之下,安徽和江西省的发展就差强人意了,特别是江西省,2017年的GDP总量只有20818.5亿元,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16位,处于一个非常中间的水平。

这样的排名,在华东六省一市中是垫底的。那么,这个面积达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456.75万,位置上又临近广东、浙江福建沿海的省份,为何就是发展不起来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位置不佳

位置对于一个省份发展的重要性,就类似于卧铺对长途旅行乘客的作用一样,虽然不是必需的,但是拥有了绝对可以如虎添翼。

而江西的位置,按说有着不小的优势。比如南部邻居是我国经济第一省广东,东部是我国经济第四省浙江,另外还和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相邻,位置不可谓不好,随便搭上周边省份的快车,就可以发展一波。

但是,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位置,让江西省的发展备受煎熬。

首先,我国的经济不是均衡式的发展,而是存在着区域的不均衡性的。在一个省内,一般而言省会都是本省的经济中心,起着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所以相应而言,省会拥有着大量的资源,是本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省会向周边,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力逐渐递减,带动作用也不断降低。

而江西周边的沿海省份,省会基本都在沿海区域,比如广州、福州、杭州,这导致这些省会的辐射作用到本省的边缘已经非常薄弱,相应地也就更难影响到江西省的发展。

江西省的发展,就是这样在边缘中游走。唯一可以在距离上产生互动的湖北武汉,和长江沿岸的城市更容易产生火花,对于位置靠南的江西,并不能有所作为。

江西省在整个东南地区,位置既不靠南部的珠三角地区,也不靠近东部的长三角地区,位置相当边缘。虽然南昌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但是这个城市群的核心是武汉而不是南昌。并且南昌还不在长江边上,这让南昌不可能像武汉这样成为长江沿岸的大城市,自然对全省的带动作用就小了很多。

因为小到南昌,大到江西省的位置都比较尴尬,这些让江西省的发展相对滞后许多。

2、地形限制

江西省的由来,是733年唐玄宗设置的江南西道,从此江西省成为一个区域行政单位。在其后千余年的发展中,虽然江东地区不断分分合合,但是江西省一直保留了相对稳定的区域,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江西省区域的稳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江西省的地形相对封闭。在江西省的北部,是长江天堑,在东部隔怀玉山和武夷山和福建相邻,在南部隔大庾岭和九连山脉与广东省为伴,在西部隔着幕阜山、九岭山和罗霄山与湖南分离。

周边的山脉让江西几乎与周边邻省相分隔,而江西全省又属于东南丘陵地区,全省60%的区域都是山地丘陵,并且自北向南倾斜,赣江自南向北注入鄱阳湖。

因为地形崎岖,江西成为近代以来的革命的重要摇篮,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以及瑞金等革命中心,都分布于江西。这说明江西的封闭和崎岖的地形,适合发展游击战。

但是这对于江西省绝对不是好事,比如战争时期,江西省是主要的战场,和平时期,周边的大山是江西走出去的天堑。

因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江西省又是自南向北倾斜,这导致江西和广东、福建、浙江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般而言,内陆省份想要借势沿海省份的发展,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大江大河的河海联运将资本吸引到内地来。但是江西省和福建省之间没有这样的大河。因为武夷山地形的阻隔,江西只能通过鄱阳湖进入长江和下游进行联系。这导致距离加长,江西省的发展举步维艰。

所以,江西离海不远,但是下海却不近!

另外,因为地形的阻隔,江西省的交通建设非常滞后。1996年9月开通的京九铁路,是贯穿江西南北的铁路,也是沟通江西南北最重要的铁路。在京九铁路开通前,南昌南部的赣州等地区没有铁路!经济发展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虽然京九线开动起来,但是相比于西部的京广线以及东部的京沪线和沿海铁路,京九铁路的地位岂止是尴尬!

3、历史变迁

江西的历史,曾经无比辉煌。

从五代十国开始,江西的地位就逐渐显赫。随着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因为毗邻苏杭的缘故,成为南方乃至全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

宋朝时期的江西繁荣兴盛,不仅粮食有“天下最”的美誉,茶叶、采矿、冶金、陶瓷、纺织、造纸、商贸以及城市等无不兴旺发达。其中景德镇瓷器更是成为我国的招牌。

元朝时期,江西省继续繁荣。

因为经济的繁荣,江西省成为全国知识分子最多的地方,江西省境内的书院数量也居全国之最,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明朝时期,江西省继续繁荣,大量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帝国高层,有“朝仕半江西”的说法。

此时的帝国漕运线总共有四条,分别是:

  • 向南通过赣江流域逆流而上,通过大庾岭梅关,经南雄、韶关便可下北江直达广州;

  • 向西经渌水可经浏阳和于湘江水系联通,西达云贵;


  • 而北向通过赣江经九江入长江,东可达江浙富庶之地和东海;

  • 西经江汉平原,可直至四川。

四条通道以江西为中转站,这使得江西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枢纽。

清朝时期,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口岸,此时外国的货物从广州卸货后需要走广州—大庾—赣江—长江—大运河的线路进入北京,江西再次成为必经之路。

但是随着列强的到来,沿海地区被迫开埠,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再加上席卷江南的太平天国对江西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导致江西的发展出现严重倒退。随后因为沿海地区的不断开放,海运逐渐取代漕运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依靠漕运兴起的江西再也不复当年之荣光!

历史的选择是不可逆的,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回来,这导致江西的发展至今都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

4、政策失当

前段时间江西抢棺材事件再次将江西推上了风口浪尖。

和这场激烈的民众冲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西对于本省发展的后知后觉。

因为历史上的辉煌以及封闭的地形的共同作用,导致今日的江西人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

比如江西人的总体性格比较保守封闭,喜欢窝里斗,这些对江西省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静夜史曾有同学在江西待过数年时间,对江西人的总结就是江西人对待外物藐视而自负,喜欢活在过去的辉煌中难以自拔,这和敢打敢拼的南方沿海人形成鲜明对比。

曾有社会学家撰文将江西人性格中的不足归纳为三点,即:

  • 盆地心态,表现为封闭、保守、孤立、窝里斗;

  • 边缘感觉,表现为置身主流之外,冷漠地对待一切;

  • 自恋情结,表现为自满自足,陶醉于落后。


在如今的经济加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江西人显得有些“太淡定”了,这不仅不正常,也不利于江西的长远发展。

和江西人自身特点形成对应的,是国家政策对江西倾斜力度的不足。今天的革命老区,潜意识里都会被认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否则也不会诞生革命的火种。但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量的资源和资金都流向了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江西发展出现困境。

今天除了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沿江沿铁路地区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区,所以北部的长江和西部的京广铁路都发展起来了,唯独江西被落下了。

今日的江西,虽然属于华东六省一市的团体,确实名副其实的内陆省份,在中东西三大分区中,江西属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仅仅比山西高一点,这让江西的发展显得非常别扭。

概括起来,导致江西难以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未来需要转变的地方也有很多,希望江西的未来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雍正《江西通志》

2、江西省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3、翦伯赞《中国通史纲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为什么江西发展不起来?今天偶然看到这么多回答,感到心里有点失落,这些回答没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像是在讲故事,怪这怪那瞎捣腾,其关注度还那么高,说明相当多的人不够理智,只会让别人牵着鼻子走,顺着别人的思路去想问题,最后被约束在那个问题框框里。江西不是发展不起来,而是发展没有别的省那么快,原因很简单啊,人口比别的省少几千万,就像干活一样,人少能比得过人多的吗?地理位置也不如安徽、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的人口比江西多几千万,这些都是优势,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一下吧。



江西简称赣,又称江东、江右,被称为赣鄱大地,省会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江西省人口近4600万,面积1.69万多平方公里,东临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连湖南,北与湖北、安徽交界,境内有赣江、信江、抚河、修河,饶河五大河流,大小水系有2400多条,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山地为主,也有盆地和谷地,分布在各地,北部为鄱阳湖平原,江西有史以来都是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的地方,从没看过江西人到外省讨米要饭的记载,倒是看到过许多北方省份的人到江西来讨米要饭,帮助过许多省份的人民。



江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储藏量也很巨大,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铜、钨、铀、钽、重稀土、金和银被称为七朵金花,居全国首位的有;钽、铀、重稀土、铷、伴生硫、化工用白云岩、粉石英、麦饭石等。

钨、铜、银、金、铯、锂、碲、滑石、电气石、光学萤石、玻璃用脉石英、陶瓷土、水泥用辉绿岩等,居全国第二储量,铍等14种矿产居全国第三位。江西是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土壤肥沃,极适宜大型真菌和脐橙等生长,脐橙和菌类农产品闻名全国。

江西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望的各界知名人士近千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

站在中立的角度来说,很少与浙江人共事,与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共事的人很多,从长期的接触和观察,在各个角度去对比一下,从积累起来的经验看,先声明不是在黑哪个地方,湖北人勤奋,湖南比较懒散,安徵比较私心,江西人勤快自信,浙江和江西人差不多,在当下的社会,自信的人一般会被诟病,背后指责其没什么了不起,其实江西农村的生活水平,一点不比周边省份农村的差,甚至还要好,我是处在中间的立场,根据事实,以事论事,江西落后的原因是GDP经济排在全国十名之后,人口少 于周边的省,人才外流等是主因,基本是这样,还有在国家政策方面,也比较倾向于周边的省份,毕竟要以人为本,所有财富都是人创造的,人口才是主要的红利。未来的江西发展,依靠区位优势,南北驱动,一定会昂首赶超,后来居上,江西人勤奋努力,人才和资源都很丰富。


大王叫我来站岗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刚刚在赣西北自驾游玩了一番,去了九江、南昌、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几个地方,谈一点粗浅的感受。

这一路走下来,也有好几千里,对江西的总体印象,是城市较为破旧,交通混乱,城市发展程度不够。

我们从湖北过长江,进入江西境内,没在九江停留,趁着夜色往南昌赶路。换了高速路,马上就能发觉江西高速路的条件不如湖北。到处在修,路况时好时差,路面也是时宽时窄;尤其是刚进江西有一段,高速路两边就是村落民居,在高速上开车,就像在市镇中穿行,错落有致,感觉奇特——不像是在高速公路走!而且路中的隔离带很低,对向来的车,打着车灯,非常晃眼。

到了南昌,已经夜晚九点多钟了,可是刚刚进城,就出现拥堵。南昌感觉比较破旧,道路狭窄,缺乏现代都市气息。和武汉差距很大,也不如郑州——这两个都是我最近刚去过的省会,所以比较下。

我住在南昌青山湖大道一家宾馆,这条路新一些(离南昌三中较近),道路也宽敞,但人气不旺,街上没什么人,也没有气派的大楼,住在这里生活不是太方便。第二天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里是老城区,人气倒是旺了,但道路很窄,房屋破旧,似乎也没什么大型商场,有一种县城的热闹感。

就我到过的几个城市来看,江西城市普遍缺乏特色,不够繁荣,城区绿化也少(江西全省绿地水平可是全国第二呢),满街跑的电动车多,在街道上乱穿乱行的现象比较严重,红绿灯也经常让人看不懂,让人感觉城市管理水平不够。

江西有两个道教圣地,一个三清山,一个龙虎山,因为张天师比较有名,决定去龙虎山。结果一看门票,一张通票要260多!就是在景区大门停个车,也只让免费停十分钟,过一秒就是20元。

这里游客不多,在另外几个景点也听到类似反映(包括婺源),说是今年的游客比往年少了不少。但原因是什么,从业者却说不清。我想,这么贵的门票,倒是来一个宰一个的意思,谁玩得起呀!

最终我没能拜见张天师!

离开龙虎山,去了婺源。婺源篁岭景区不错,4A景区,在半小时车程外的江湾风景区,就是江湾镇中心小小一个地方,却是5A景区。可能不是最佳旅游季节,婺源游客也不多,冷冷清清的。这里的景点都卖套票和通票,但景区太过分散。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景点(包括龙虎山),在工作人员五点半下班后,就可以自由出入,不要门票——江湾一张通票可要140呢!我们没买,是下班后免费看的,觉得不是太值(如果买票的话)。

再说景德镇,游客去景德镇,都是冲着瓷器去的。我去了国贸陶瓷大世界(好像是这个名字),买了几套茶具。这里瓷器门脸儿很多,让人眼花缭乱。但我听说景德镇里有一些德化瓷(还有其他地方瓷)滥竽充数,德化人在景德镇租房子,拿德化瓷冒充景瓷来卖。据当地生意人讲,假货横行,欺骗外地人。瓷器是景德镇的生命线,如果不保护好,名声坏了,这个城市不也黄了?

其实我还去过鄱阳湖,从南昌出发,开了很久的车,一路上根本没看到几个游客,走进湖区,竟然没有看到湖。这些景点,一是游客少,二是不方便,三呢,我觉得缺乏策划和设计。

走马观花的走了一趟,总的来说,江西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景气。

孩子们也能直观的感受到。我笑着对孩子们讲,过去有句话,说江西人在两个方面特别牛:一是会读书(考上状元的多),一是会养猪。可是,会读书的都跑了,会养猪也成不了大气候。那么现在的江西又“会”什么呢(响当当的东西)?至少我没看出来。

可能,江西要加快发展,还是要先从管理水平和转换观念上下手吧!(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江西省从古代来说属于江南鱼米之乡,明清时期隶属两江区域,经济、人口、农业总体量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然而,现今的江西早已不负曾经的辉煌,究其原因如下:

1.地缘因素



从我国整个国版图来看,江西省处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心细的朋友观察该地图后很自然会发现,江西省被以上众多省份包围,而且这些省份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优于江西。自己大学就在南昌就学,课堂上老师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尤深“江西省位于我国中部,但也正是这个尴尬的区位因素,造成了江西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可见江西省的区域因素,天然上影响着本身的发展。

2.地形地势因素



江西省丘陵众多,地形多山,西边井冈山,东边武夷山,南边南岭,北边则是鄱阳湖。江西三面环山,中间则丘陵起伏,造成交通动脉上的基建难度和成本远远大于平原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区域的发展。

3.观念因素

其次,江西区域的本土居民因循守旧,传统观念性强,安于现状,缺少东部沿海省份人群的开阔眼界和视野,没有东部省份人群那种大胆、魄力及创新型人才,很多人从骨子里缺乏闯劲。

江西未来的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把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好,不断运用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行业高端人才,办好教育,让更多的人在学校不断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开拓视野,那么江西的未来仍旧是光明的


无名草药


江西人常遇到这样的对话:

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西是个特别的存在,这个“特别”表现在:它的存在宛如不存在一样,自带隐身属性。对外省人来说,常常是提不到想不起记不住;而对于本省人:不好意思,我们不是江西人,我们都是阿卡林省人!

▲在百度搜索“江西”,第一个蹦出来的问题就是“江西是哪个省的”

阿卡林,出自日本动漫《摇曳百合》。虽是主人公,但由于该角色的存在感弱到近乎淡化,所以被网友戏称为“没有存在感”的专属代名词。

如今,阿卡林省已经成为江西继“老表省”之后又一个人(qì)气(rén)称号。

★江西,李白苏轼都没奶起来

江西,本来是一个出身完美、星光熠熠、传承有序的名门之后,从魏晋到汉唐,从两宋到明清,每一个朝代都必有一个名震天下的江西人or江西粉。

为庐山疯狂打过call的诗仙李白,一首诗就炒红了一座山一千多年,敢问在座各位,谁没背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小学生必背唐诗之一

再加上紧跟大神步伐之后的粉头苏轼,也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

以“临川先生”为号亲自下场为家乡应援的王安石,在庐山出任书院院长的朱熹,穷尽一生为江西传道授业搞建设的周敦颐,将元朝畅销书榜首的作品集命名为“临川四梦”的汤显祖……如此多不同时代的大神一起代言同一个地方,就算是开元盛世也办不到吧。

但令人生气的是,明明大家都背过《滕王阁序》,却偏偏记不住滕王阁在江西南昌;明明有这么多大神亲自给庐山写同人作品,但总是忽略它坐落在江西。遥想两宋时期,白鹿洞书院培养了多少科举高材生,但愣是没有人想起来它到底在哪个省,是湖南?河南?还是越南?

江西省:我恨!

要说存在感弱,我们江西就没输过。除了“大神带不动”,江西的神奇之处大概在于这是一个处处皆是“隐身区”的省份:一旦跟江西沾上边,就自动陷入了“存在感洼地”。

江西省会是哪里?

在不少网友的题库中,“江西的省会是哪里”跟“葡萄牙的首都是哪里”的难度级别是一样的。

南昌,一个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暴政第一枪的革命老区,如今却成了大家眼中“没有网红地标的nobody”,去南昌旅个游,连打卡都不知道往哪儿打。前两年挖出了一个海昏侯墓终于狠狠地在主流上刷了一把存在感,地方旅游局恨不得一直开发挖到8012年。

比人气咖位,干不过隔壁武汉;比根正苗红,干不过邻居长沙;就是比GDP,都被不少北方和江浙沿海二三线城市超越,排在全国第39位。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可以说在这点上是有点跌面子。

▲2017中国城市GDP排名中,南昌排39位

南昌:我恨!

江西也有211?

——南大是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呀?

——不好意思,我们是南昌大学der。

——南昌大学是……二本?

——不好意思,我们是211。

作为“211榜的隐形存在”,南昌大学的朋友们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无奈,学校和省份一样存在感薄弱。

但在《201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南昌大学在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9,综合类大学排名中列于第26名,其实也堪称是闷声进步,一年一跨越的典范了。

▲2012年以来,南昌大学历年排名整体呈上升趋势

只是,对大部分外省人来说,“南大”的简称依旧不属于它。

昌大:我恨!

全国八大菜系,赣菜在哪里?

炒粉拌粉瓦罐汤,荷包辣椒粉蒸肉,北至九江酒糟鱼,南到赣州生焖鸭,赣菜这么好吃,真的不pick一下吗?

同样是吃辣大省的pk,连battle都不让江西人参加,直接被湖南四川贵州联手送上评委席。明明是最能吃辣的省份,但网红省里却没有江西的一席之地。

《跟江西相比,湖南跟四川的辣都是渣渣》(戳链接,了解一下)

▲抚州辣椒饼了解一下:将辣椒剁成泥,拌入糯米之中

赣菜:我恨!

婺源、九江、景德镇也在江西?

作为一个让无数文人流连忘返的存在,江西从来不缺旅游资源,他们缺的只是一本《现代营销入门手册》。

看看隔壁省的网红城市厦门鼓浪屿,人家的旅游标签是“遇见文艺”、“小资天堂”、“避世海岛”、“岁月静好”。对比之下,江西各城市的官方旅游宣传口号,都过分朴实、接地气,年轻人一看就想告辞。

庐山——人文圣地

婺源——美丽乡村,梦里老家

新余——七仙女下凡的地方

萍乡——萍水相逢,缘聚天下

景德镇——博大景德,震动世界

武功山——云中草原,户外天堂

龙虎山——道教祖庭,人间仙境

明月山——爱我,就带我去明月山

庐山、景德镇、滕王阁、龙虎山……:我们都恨!

★环江西发展区是如何建成的?

遥想建国前,江西拿的还是天选之子的剧本——于乱世之中保留革命星火,休养生息之后掀起整片大陆的红色浪潮。

但是如今,江西却俨然退居到演职员表的最末一行:除了红色旅游之外,在公共话语空间中仿佛失语了一样。“不愧”是阿卡林本林。

那么问题来了,建国以后,江西的发展为什么如此没有存在感?

第一,被政策无数次路过的孤岛

2014年的中部地区高铁规划图(又名环江西高铁网分布图)发布,江西成功成为当时中部六省唯一一个没有高铁出省通道的省份。看着中间那片突出的、孤独的、一枝独秀的绿色,江西人忍不住哭出声。

▲环江西高铁网分布图

几年后,才刚刚摘掉“环江西高铁网”的帽子,又一顶新鲜热乎的“环江西”帽子再次扣上——环江西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

▲环江西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布图

紧跟着补刀的还有去年公布的环江西双一流大学建设网,邻省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人人有份,唯独江西再次一片空白,简直惨无人道。

▲环江西双一流大学建设分布图

第二,境内多山地丘陵

江西四面环山,全省都位于丘陵地区,东西南北四面山脉的平均海拔都有800米之高,此前“环江西高铁网”的出现也是因为线路铺设难度过大。

境内多山,不利于人才引进。在连续几年的全国社会公报中,江西省都是人口净流失第一梯队的省份。

江西省最大的城市赣州市,户籍人口共970.78万,但常住人口却仅有854.71万,相当于每年都有120万人外出打工,流向广东浙江。

赣州人走出省界才发现,原来世界各地皆老表。

第三,高等教育人才缺乏

明朝有一句话叫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江西文人在全盛时期要是结起党来,是可以力刚半个朝廷的。

然而如今,江西发展却受困于高等教育人口的低增速和流失。

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而同年江西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4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在18-22岁的人口之间,江西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甚至不到适龄人口的一半。

第四,方言过于分散

江西话最大的特点是:十里一方言。这里并没有像湖南话、四川话一样形成全省较为统一的语言,而是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不太一样。

▲江西五大方言分布

江西的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等,其中,赣语是最主要的方言。据研究,仅仅赣方言区就可分为南昌片、宜春片、吉安片、抚州片和鄱阳片。可能同属赣方言区,能听懂南昌话却不一定能听懂萍乡话。

九江跟南昌相邻,九江话跟南昌话的差距也像差了几个省份。九江市区讲的是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而南昌话却属于江右民系语言。更厉害的是,在上饶县甚至存在一个乡有9种方言的情况。

语言的隔阂一定程度上使得江西人对于老乡的认同感没那么强烈,常常会产生同是江西老表,对话却鸡同鸭讲,最终只能点头微笑的尴尬情形。

★阿卡林省还有春天吗?

江西省存在感最高的时候,大概就是在讨论哪个省最没有存在感的时候。

但其实,江西省的实力也并没有想象中弱。在大家纷纷操心江西发展的时候,江西er已经在默默地努力赶超,准备部署一个反“环江西”发展战略。


不知是不是受到了“群嘲”的刺激,国家一口气给江西规划了n条线路。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在江西11个设区市中,仅有赣州、吉安、景德镇3个地市尚未通高铁。预计仅需一年,江西就将全部进入高铁时代,高铁洼地变身高铁大省。

经济增速排在帝都前面是一种什么体验?

2015到2017连续三年,江西经济都以近9%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超越了不少包邮区省市的发展速度,甚至高于北京、上海。虽然鲜少被主流媒体cue到,但活在透明感之下的“江西速度”还是很酷炫的。

2017年,虽然江西省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10.7%)的增速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8.3%)。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智能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剧涨,增幅超过第二产业。再过几年,高新科技大省不是梦。

比之隔壁天天上热搜的网红省份,埋头做事、闷声发财或许才是最符合江西人的反“环江西”战略部署。

总之,江西发展还需靠大家鸭!

你团结,我团结,江西才能走花街。你转发,我转发,江西马上赚大发!


上流


说江西发展不起来有点欠妥,只能说怎样让江西展得更快更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江西的面貌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省会南昌还是全省各设区市。七十年代的南昌市只有一座南昌八一大桥和赣江铁路大桥,南昌市区也被叫做三条半街,(八一大道,中山路,胜利路,半条阳明路),现在南昌赣江上建起了几座大桥,市区面积扩大了不知多少倍,沿江的高楼大厦林立,人口也成倍增长,经济总量也大大增长。所处的江西省宜春市,原来是一个小小宜春县,市区叫做一条半街(中山路,半条东风大街),七十年代人口才三万多点,现在市区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原来的湛郎桥,珠泉大队,下浦,渥江,三阳,湖田都纳入了市区开发范围内,人口增至50万左右,原来的地委办公楼四层算是宜春的标志性建筑,现在三四十层的楼房到处都是,七八十年代东风街与中山路口只有一处红绿灯,闯个红灯不碍事,一天也就是几十辆汽车穿行,现在街上车水马龙,主要街道都出现拥堵现象。很象一个中等城市的气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