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顆行星?

用戶2364083269737


對於太陽系之中運行的行星,相信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之前雖然說是太陽系之中有九大行星,可是後來發現冥王星,並不能夠稱之為行星之一,因此決定將這顆星球除名,所以現在的太陽系之中準確的來說應該只有八大行星。那麼太陽系之中除了這已知的八大行星之外,是否還有別的行星存在呢?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家一直在不斷努力的探索,而且在最近科學家更是找到了很多神秘的現象,很有可能證明太陽系之中還真的存在著第九大行星。

其實在幾年前,美國科學家就曾經提出過,太陽系之中可能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行星,而且有可能存在著體積非常龐大的第九大行星,這個概率甚至達到了99%以上,也就是說這顆行星幾乎是存在的,但是這只是科學家的推測,卻並沒有找到任何的證據能夠證明。

雖然說可憐的冥王星已經被降級成為了矮行星,但是科學家認為其實太陽系剛剛誕生的時候,應該存在著上百顆的行星。不過這麼多的行星擁擠在太陽系之中,不同的軌道上運行,造成太陽系之內可以活動的範圍非常的小,所以這些行星不斷運轉的時候就會發生相互的碰撞,此時的太陽系不是很穩定,形成的時候引發了星球大戰,當然這場巨大的星球大戰之後,太陽系之內就剩下了很少的行星。

而最新的研究發現,在太陽系之內存在著一顆神秘的新的星體,這顆星體有可能就是第九顆行星,科學家還將這顆神秘的行星命名為9號行星。而且推測來說,這顆天體的質量很有可能要比地球質量大十倍以上,在太陽系的外圍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非常奇怪和極度拉長的軌道,而這顆神秘的星球就是在這個軌道上運行的。

這顆神秘的行星,最起碼要花1萬年到2萬年的時間,才能繞著太陽運行一圈,當然到現在為止,還並沒有觀測到這顆行星的存在,不過科學家卻通過一些數學模型以及計算機模擬推測出了這顆星球的存在。

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是冥王星質量的5000倍以上,而這顆巨大的行星引力也直接影響著太陽系外圍很多矮行星,甚至是干擾到了海王星之外柯伊伯帶中的天體運動。

也就是說,這顆命名為9號行星的巨大神秘行星,輕輕的推動著柯伊伯帶中天體的運動,從而使這些天體與這顆行星之間一直保持著固定的距離。其實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斷的猜測,太陽系之中很有可能會存在著一些神秘巨大的行星,而且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科學家也是為此不斷的努力尋找探索,雖然說我們現在的科技不斷的在提高,但是對於太陽系的普查工作真還不是非常的完善,太陽系之中肯定會存在著很多神秘的天體是沒有被科學家發現的。

因為科學家通過對柯伊伯帶的不同天體的運行發現,包括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天體等五顆天體的運行,在近日點都是非常的一致,從運行的距離到軌道傾斜度都是完全一樣的,這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巧合,也不可能是偶然的情況下出現的現象,偶然的一個巧合可以稱之為純屬的巧合,如果很多的巧合疊加在一起,甚至保持完全的一致性,那麼它的幾率就會非常的小,甚至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巧合,那麼就只能夠有一種解釋,就是在這些天體的背後,肯定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力量,導致這些天體出現了這樣奇異的一致現象,科學家認為在這些天體的背後一定會存在著引力,正是這個神秘的引力導致這些天氣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而且為此還專門的使用了計算機模型進行了模擬,認為這些天體應該是受到了一個未被發現的巨型天體的影響,而這個神秘的天體很有可能,質量會非常的大,現在科學家為了證實這一想法,已經不斷的通過各種的方法來檢測,確認這顆行星是否真的存在,當然在科學家確認其存在之前,這一切還都只是科學家的一些理論推測。

而如果真的發現了這顆行星的存在,那麼它將是繼太陽系之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之後的第五位成員,有可能也是形成於40億年前,由岩石和冰的內核膨脹而形成的氣態巨星,只不過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所以並沒有被人們發現而已。


三豐


自冥王星被確定為是一顆矮行星之後,人們熟知的太陽系九大行星理論也就變成了八大行星理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太陽系的邊緣就沒有其他什麼值得人們發現的。實際上,關於第九行星或X行星的理論已經存在一段時間,而最新發現的一顆天體很有可能能夠支持這一理論。

這顆天體官方名叫2015 TG38,它有一個暱稱叫“妖精(The Goblin)”,是一個被稱為極端外海王星天體的組織成員,這意味著它的軌道距離跟太陽非常遙遠。

據瞭解,當2015 TG38被發現的時候,它離太陽非常遠--是冥王星跟太陽距離的兩倍多,軌道呈長方形。

像2015 TG38這樣的天體對天文學家來說是特殊的存在,因為它們的行為不會受到太陽系內更大天體--比如木星、海王星等的影響。如果它們沒有被人們已知的行星拖曳,那就意味著為人類尋找第九行星或其他尚未發現的天體作用敞開了大門。

在研究2015 TG38的軌道時研究人員發現,似乎有一個看不見的天體作用於它。在沒有看到行星本身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只能通過對軌道上其他天體的運動來進行判斷。此前的一些例子已經表明,一些大的天體似乎正在影響著海王星以外天體的運動。

當然,這還算不上什麼確鑿的證據,但這卻是向發現第九大行星又邁出了一步。


cnBeta


太陽系究竟有幾大行星?也許在十來年前我們能確信的說有九個,但是自從可憐的冥王星被科學家們踢出了九大行星的範疇之後,大家普遍認為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了,但是第九行星真的不存在嗎?這可不一定……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最先提出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還潛伏著一個巨大的行星,他將這個行星假設為“第九號行星”,它影響了大約六個比冥王星還遠的小行星的運動軌道,他認為在過去的170年中,有太多的天文學家發現了所謂的行星,但是最後總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布朗對他這次的發現深信不疑。

布朗也被人稱為“冥王星殺手”,在他的領導下將冥王星排除了第九大行星的行列,他和合作者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在沒有明確的證據下又提出了“第九號行星”的假設,這使得天文學家們產生了一系列的分歧,其他的天文學家們認為他倆的數據不能證明,除非真的有天文學家在望遠鏡中看到了這個神秘的“第九號行星”……

在布朗和巴蒂金的假設中,這六個遙遠的小行星的奇特聚集是極其不可能發生的,除非有第九號行星存在才能解釋。

他們利用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推測,該行星大約為地球10倍大小,其運行軌道到太陽的距離是海王星到太陽平均距離的20倍,它的存在將使得其他行星的軌道傾斜到側面或者倒轉,所以太陽系的形狀在之後也會發生改變,將不再是之前那樣的類似於薄薄的CD的形狀了。

但其他專家仍有質疑,他們認為布朗和巴蒂金的數據實際上受到惡劣天氣和望遠鏡位置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所觀測的東西,從而引發一種虛假的趨勢,這些小行星的聚集大部分看起來是隨機的,也許並不能被看成是由一個看不見的力量所統一,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就根本沒有什麼“第九號行星”的存在。

維多利亞大學的天文學家科裡·珊克曼表示,雖然她對這個行星是否真的存在持懷疑態度,但也並沒有證據表明這個行星真的不存在。她主張應該繼續在不存在偏見的情形下尋找這顆行星存在的證據,這將是一個緩慢而艱苦的工作。

對於“第九號行星”是否真的存在,巴蒂金等天文學家們援引了奧卡姆剃刀定律,這個定律認為最簡單的解釋可能是最正確的。但在這個定律之後,他們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也許在看似簡單的原則背後有著相當複雜的解釋,所以是否存在著“第九號行星”目前依然沒有定論。

看到這裡只能表示心疼冥王星,看來不管存不存在“第九號行星”,冥王星都只能妥妥的待在一邊當一顆委屈的矮行星了……


果殼視頻


那麼為什麼冥王星被劃歸為矮行星呢?被稱為行星(大行星)的天體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該天體須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之上;二是該天體須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三是該天體須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冥王星不符合第三條條件。


地理沙龍


如果這個問題在十多年前提出,那我們就只能用冥王星來回答了,然而冥王星已經被踢出了行星的行列,降級為矮行星,所以目前我們的太陽系的行星是八顆,由內向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那麼太陽系中只有這八顆行星嗎?其實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沒有停下尋找第九大行星的腳步。



然而在遠達海王星以及冥王星的軌道以內,基本已經可以確定是沒有其他行星了的。那麼在冥王星的軌道之外呢?其實仍然有一些挺大的球狀天體,比如鬩神星,它比冥王星的個頭和質量還大,天文學家甚至一度想把它當做第十大行星,然而它終究被劃歸到了矮行星的行列,直到2016年的時候,有天文學家看到了第九大行星的蛛絲馬跡。

2016年1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者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佈他們發現了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這6顆天體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但是在自然條件下出現這一情況的幾率只有1/14000(0.007%),所以這不像是一種巧合,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後,這兩位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極有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的軌道經過那裡造成的。



用數學的方法推算行星的存在是有先例的,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的發現,都與數學算有關係,因為相鄰的行星的軌道會受到比較微弱的相互影響,但是數學可以計算出來,通過行星在軌道上的細微變化來確定另一個行星的軌道、質量以及速度等,所以布朗和巴特金推測,可能存在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為地球質量的10倍,因為有這麼大的質量,所以其引力可顯著影響位於柯依伯帶幾顆矮行星的運行軌道。

這個行星的軌道半徑特別大,影響其他矮行星的位置在距離太陽500多個天文單位附近,推測其軌道與太陽的距離為240到870億公里之間,被認為是遠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環繞太陽公轉一圈或需要2萬年。至於它的來源,一般認為它是太陽捕獲的一位太陽系外闖入者。


那麼人類什麼時候才能發現這顆具有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潛質的星體呢?如果上述兩位科學家真的沒有計算錯誤,這顆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的話,我認為發現它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行星矮行星這樣的天體都是不發光的,要想看到它需要特大型的天文望遠鏡,並且只有對它的軌道計算準確,並且確定它的大致位置才有可能發現它,但是這五年之內恐怕做不到。


人類的方向


我小時候接收到的教育還是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地球,還有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後來大概是我小學的時候(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宣佈,冥王星太小了,不能夠算作是一個行星,所以降級為矮行星,於是從那個時候起,太陽系裡面就剩下了八大行星。太陽系全家福如下圖所示:

但是,實際上太陽系還真的有可能存在第九顆行星,這是天文學家們根據相關證據推測出來的。

證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太陽系行星的軌道盤面跟太陽赤道面有大概6°的差異,這表明可能在海王星以外的地方有一顆質量不小的行星在作祟;2,海王星軌道外的“柯伊伯帶”中,一些小行星的運轉方向顯示在太陽系的更外層應該是有一顆質量不小的行星在影響這一片的小行星。

所以天文學家估計,這一顆被稱為Planet Nine(九號行星)的天體可能具有十倍於地球的質量【這樣的質量也算是不小了】,離太陽的距離可能是海王星距離太陽距離的20倍——所以在這顆行星上度過“一年”的時間可能需要長達一萬五千地球年。如下圖所示,就是科學家預測的這顆九號行星的運轉軌道【虛線】。

當然了,因為行星本身不發光,而是依賴於太陽的反光,所以我們雖然能夠拍攝到幾萬光年外的恆星,但是太陽系附近的行星我們卻很難拍到,這顆“九號行星”依然只是一個猜測。

但是正好比海王星的發現是純粹依靠數學推演出來的一樣,我們也許可以從太陽系其他物體的運動上推測出這顆“九號行星”在哪裡,並且最終發現這一顆行星。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也就是Planet X行星,這個天體2015年10月首次被發現,當時科學家利用夏威夷的一座休眠火山Mauna Kea山頂上的日本望遠鏡發現了這個未知的天體。根據卡內基科學研究所所說,智利和亞利桑那州的天文望遠鏡後來證實了它們的真實存在。它的內部是岩石。外部覆蓋的甲烷冰層使得星球外表呈偏藍色調。直徑為 9400 英里,質量為 0.76 個地球質量。軌道的半長軸為 70AU,傾角為 40度。

大家可以想象我發現日本天文學家 Patryk Lykawka 在 2008 年發表的論文的時候是有多麼喜悅和驚訝。他‛假設‛有顆由岩石和冰組成的 X 行星。直徑約為 6200 到 9300 英里之間,質量在 0.3 到 0.7 個地球質量之間。軌道的半長軸約為 100 到 170AU,傾角達40度。小編需要解釋的是,Planet X行星並不是蘇美爾人在6000面前記載災難之星尼比魯,按照蘇美爾人記載的尼比魯行星每隔3600年就會繞太陽系一圈,而美國科學家和日本科學家發現的Planet X行星每隔大概一萬到兩萬年才會繞太陽系一圈。所以蘇美爾人記載的只是一個謠言而已,我以前也在其它平臺發過這個Planet X行星的詳細資料包括央視前幾年報道的Planet X行星的視頻也發過。我過兩天會在西瓜視頻上發這個信息並澄清尼比魯是假的根本就不存在。







全面揭露真相事實0


類似問題此前也做過一次解答,有部分科學家認為第九顆行星是存在,並找到了疑似行星九的證據。

2016年1月,麥克·布朗(Mike Brown)帶領的研究在《天文學》雜誌發表文章說,他們通過海王星軌道以外6顆已知天體的奇特聚集方式推測,在距太陽600A.U.~1200A.U.位置,應該還有一個“X行星”,其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和冥王星一樣與太陽系的軌道平面存在一定的傾角。

布朗團隊解釋稱,在已發現的柯伊伯帶眾多天體中,至少有12顆總是幾乎同時穿越太陽系平面。這當中最古怪的6顆,近日點不僅都在黃道面附近,而且其空間位置本身也很聚集。如果這兩現象均為偶然,其偶然概率不倒0.007%,而更大可能性是某處有一質量很大的行星存在,也就是所謂行星九。

麥克·布朗是何許人也?他的論點和論據又有幾分可信呢?單聽這名字,或許你會覺得不是什麼大人物,但他的“戰績”你一定不陌生。還記得原本是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於2006年被降級為矮行星這個事情嗎?冥王星被降級,是由於它看起來比矮行星鬩神星(Eris,又稱“厄里斯”或“齊娜”)還小,雖然後來證實冥王星比鬩神星直徑要略大50km,但質量還是不敵鬩神星。而鬩神星的發現者之一,就是麥克·布朗,因而江湖人送外號“行星殺手”。
另外,五大矮行星中,還有另外兩個(妊神星、鳥神星),也是由布朗直接領銜或參與的團隊所發現。大名鼎鼎的小行星塞德娜、創神星、亡神星,布朗依然是發現團隊中的重要成員。

麥克·布朗在太陽系行星方面的研究,還是有一定權威性的。而在他“殺死”冥王星之前的2004年,就已著手尋找太陽系第十大行星。冥王星降級後,這個項目自然變成尋找行星九。

長期從事研究行星九項目的團隊遠不止布朗一個,瑞典蘭德大學天文學家亞歷山大·馬斯蒂爾也曾表示:第九行星很可能存在,但或許是太陽捕獲的系外行星。

(行星九 藝術想象圖)

雖然現在的科技水平有很大提升,但即使行星九真的存在,要想直接發現也是非常困難的。科學家們通過廣域紅外巡天探測者(WISE)衛星掃描確定,在太陽系10,000個天文單位範圍內,不存在木星同等大小或質量的天體。這也就註定,假設的行星九若存在,其因更小質量和體積而又處於更遙遠的奧爾特雲邊緣帶,很難通過設備觀測發現。


一週刊


在太陽系的邊緣,可能藏著一顆比地球更大的行星。

在神秘的柯伊柏帶有少數天體的軌道非常奇怪。它們環繞太陽的軌道特別扁長,和大多數行星類天體的近圓軌道迥然不同,這些特別的天體(4個或12個)還有一個共同的軌道特徵:它們在最靠近太陽的時候穿越行星平面。也就是說(專業術語),它們的近日點角距(AOP)都非常接近。不過按常理來講,這些天體的近日點角距應該是隨機的才對。

柯伊柏帶

這樣的原因是:可能是某個因素導致這些天體進入奇特的軌道——而這個因素可能是一個未被探測到的大行星,其質量超過地球。如果它真的存在,那麼它到太陽的距離至少是海王星的10倍(但它依然屬於太陽系)

人們對於太陽系隱藏的行星的搜尋在19世紀早期就開始了。當時科學家們堅信天王星的軌道並不符合牛頓引力定律的預言,科學家們也猜測這種異常是一顆尚未發現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導致的。1846年,科學家們成功發現了氣態巨行星——海王星。

計算機模擬顯示:在由塵埃和氣體組成,圍繞新生太陽運動的原行星盤中,行星逐漸生成,在這之後太陽系曾陷入一片混亂。在這個動盪時期,木星,土星,天王星等很可能從初始軌道向外移動了數百萬千米。而它們的引力作用把柯伊柏帶推向了太陽系外側。有些模擬甚至顯示可能存在第五個氣態巨行星,在其他氣態巨行星調整位置時,這個行星被徹底彈出太陽系。

賽德娜

2003年,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軌道神奇的天體——賽德娜。它的軌道式前所未有的,它距離太陽最遠的距離是最近距離的15倍。

“沒有人會想到有這樣的天體存在。”它被發現時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遠的天然天體。賽德娜是太陽系中顏色最紅的天體之一。它大部分由水、甲烷、氮冰及託林所構成。國際天文聯合會目前並未將賽德娜視為矮行星,但是有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應該是一顆行星,並且它的行星身份很可疑。

2014年,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冰質天體,雖然質量只有賽德娜一半,但行蹤依然詭計。

儘管科學家用可能存在第9大行星,也就是隱藏的X行星來解釋賽德娜和類似天體的奇特軌跡是相當有吸引力的,但這並非唯一的解釋。這種狹長的軌道也可能是由銀河系的潮汐作用導致的。

在只有12個這種特殊天體的情況下,科學家現在不能確認我們的太陽系是否存在一個超級地球。這種假設的確和觀測相符合。為了進一步推進發現X行星這一研究,行星科學家正在積極申請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2018年在智利完工)的機會。

或許一個超級地球你抬頭就能看見。


螞蟻科學


大家都知道太陽系有8大行星,原先一直把冥王星當做第九顆行星,經過天文學家近些年的計算和探測,原先第九行星的冥王星被降級了除名了,天文學家新發現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新的證據。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數學證據,表明太陽系深處可能存在一顆“行星X”。這顆假設的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我們的太陽運行,軌道高度拉長,遠超冥王星。這顆被研究人員戲稱為“九號行星”的天體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0倍,其軌道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是海王星的20倍。大小與天王星或海王星相似。繞太陽作一個完整的軌道可能需要10000到20000地球年。


這一宣佈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太陽系中有一顆新行星。在這一點上,這個遙遠世界的存在只是理論上的,僅發現一個巨大行星的一個不尋常的細長軌道的證據,暫時的預測是基於詳細的數學建模和計算機模擬,還沒有對綽號為“行星九”的物體進行直接觀測。對行星的數學預測可以解釋柯伊伯帶中一些較小物體的獨特軌道,柯伊伯帶是一個遠離海王星軌道的冰層碎片的遙遠區域。天文學家現在正在尋找這顆預測中的行星。


現在斷言存在所謂的行星九還為時過早。我們所看到的是基於有限觀測建模的早期預測。這是一個探測過程的開始,可能會產生令人興奮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