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結構性去槓桿之下,網貸平臺之路何在?

當強監管和金融創新相遇時,所有的創新型金融業態都將經歷陣痛。

近期, P2P網貸行業爆發“雷潮”。據網貸之家統計,自2018年6月以來,已經有超過182家平臺,共計5000多億規模的P2P平臺聲明無法償還本息,涉及用戶人數高達1000餘萬。

從整體上看,此次去槓桿過程當中擠出的泡沫都是風險因子,而泡沫之下沉澱的部分,才是實體、金融業的精華。真正好的機構,應當是經歷大風大浪不倒、經歷疾風驟雨後保持繼續前進。

一、去槓桿:社會融資規模和M2

(一)社會融資規模與M2的近期變化

7月13日,央行發佈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強監管、去槓桿效應逐步發揮。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03萬億元,6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億元,增量規模再度低於市場預期,當月社會融資存量增速已跌破10%,達到9.8%。

同時,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在加強。截止到2018 年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29.15 萬億元,貸款投向結構呈現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加快、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速提升的特點,網貸機構業已成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生力軍。

6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84萬億元,同比多增3054億元。增速小幅反彈0.1個百分點至12.7%。信貸增速的反彈符合預期,反彈規模甚至小幅超過了市場預期,這表明此前央行所實施的定向降準、防風險、調結構等一系列引流政策起到了預期效果。

(二)結構性去槓桿去的是泡沫和風險

2005年,我國金融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之後迅速上升,2016年是8.4%,2017年是7.9%,2018年上半年佔比達8.3%。與全球平均水平4%相比,我國已超過美、英、德、日等主要經濟發達國家。金融業對於GDP的貢獻過高,容易導致脫實向虛的風險。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廣義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維護流動性合理穩定”

結構性去槓桿之下,網貸平臺之路何在?

在去槓桿初期,加強監管首先表現為M2增速下降。去槓桿導致融資環境趨緊,其標誌就是社融增量下跌。在新金融領域,隨著貸款規模大幅減少,一些對接大機構債權的網貸平臺的資金或難以為繼,這是金融去槓桿效果的進一步表現。而機構債權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引爆了此次P2P的“爆雷潮”。

二、網貸平臺爆雷與去槓桿

(一)網貸平臺爆雷分析

從2017年起,我國宏觀槓桿率上升勢頭明顯降低,2017年槓桿率增幅比2012—2016年槓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金融體系的槓桿率降低引致企業槓桿率也明顯降低。

隨著結構性去槓桿的持續推進,以及受到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很多企業陸續出現經營危機,而很多網貸平臺在一開始就違背小額分散的原則,對接大企業的機構債權,並且風控能力不足,一旦企業出現危機,風險極易傳導至網貸平臺,對網貸平臺的運營產生較大影響,嚴重者平臺會爆雷。網貸平臺的集中“爆雷”不僅不利於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也從側面凸顯網貸平臺的困境。接踵而至的“爆雷潮”,主要原因如下:

外部原因:在經濟非高速發展、強監管和去槓桿的格局下,市面資金緊張,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債務違約的困境,包括一部分上市公司都出現諸多問題,連鎖反應導致部分服務大企業機構債權的P2P網貸平臺出現逾期。

內部原因:首先,一些不法平臺企圖用龐氏騙局進行欺詐,但騙局不可能長期維繫,平臺自融也遲早會被發現,進而出現危機;其次,早期的“撈金者”光芒四射,大批不合格甚至是圈外人士也想進來撈一筆。部分平臺本身的產品就不合規,缺乏優質資產,風險控制能力差;第三,還有一部分平臺對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形勢預判不準,在危機到來時動用自有資金、甚至動用用戶資金進行所謂的“剛性兌付”,給用戶和企業都造成重大損失。

結構性去槓桿之下,網貸平臺之路何在?

(二)P2P的正向價值

雖然部分網貸平臺出現了問題,但是P2P這一模式的正向價值不容忽視。作為信息中介,P2P網貸平臺通過直接對接出借人和借款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其本質是普惠金融。經過多年發展,P2P網貸在服務小微和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服務,除了需要大型商業銀行的服務外,還需要網貸機構來“補位”。

8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發佈了《2017 年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在個人信貸方面,銀行仍是居民獲得借款的主要渠道,但銀行以外的機構、平臺是居民獲得借款的重要補充。2017年全國成年人在銀行有貸款的比例為39.78%,在銀行以外的機構、平臺獲得過借款的成年人比例為22.74%。

網貸行業服務的客群,不同於銀行服務的融資需求在百萬及以上的中小企業,也區別於在1萬元以內的消費性信貸需求,網貸服務的一個重要客群是,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到的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這部分客群的經營性融資需求在幾萬到十幾萬之間,符合監管對網貸的業務定位,即單一自然人在同一網貸平臺上的借款餘額不超20萬。

網貸平臺能有效解決傳統金融與實體經濟因信息不對稱、知識不對稱、服務不對稱造成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讓資金流向最有需求的企業。

結構性去槓桿之下,網貸平臺之路何在?

不過,此次“爆雷潮”蔓延到了前所未有的範圍,對市場情緒有較大的打擊,筆者認為,有可能會影響到所有的從業機構,包括合規發展的、致力於服務小微企業主的平臺。事實上,合規發展的網貸平臺已經在小微企業融資方面探索出了有益的新經驗,應該加強對這部分網貸機構專業能力的保護,可以說,保護服務小微企業主的能力就是對實體經濟支持的體現。

三、未來網貸行業的發展

當下,對於居民來說,投資渠道相對匱乏,沒有特別合適的投資渠道,而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和網貸行業的發展,P2P已經逐漸成為大眾普遍接受的投資品類。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網貸行業未來的市場發展空間依然廣闊,而近期的低谷只不過是其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合規良性發展的網貸平臺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清理問題平臺將引導行業走向規範。

第一,網貸行業的合法性已毋庸置疑。

監管部門已經出臺了諸多的政策支持與法律文件對行業進行規範,側面證明國家看到了網貸行業發展的積極意義,為這一行業今後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辦近日發文稱,將繼續推動行業檢查和企業自查,允許合規機構繼續經營,同時引導不合規機構良性退出。

第二,行業在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在當前已經宣佈無法兌付的100多家的網貸平臺中,很多平臺都發布了相關逾期或停止兌付公告。和風險專項整治之前大部分的問題平臺選擇直接跑路、關停網站、毀滅證據的惡劣行為相比,這表明網貸行業亂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監管已見成效,行業正在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結構性去槓桿之下,網貸平臺之路何在?

第三,金融的核心是風險控制。

在合規發展放在第一位的同時,網貸平臺必須不斷地加強其風控的能力和升級內部團隊技術,提高資產質量,引進高素質人才,改進用戶體驗。

目前P2P網貸行業成交量已突破6萬億,行業用戶超過5000萬,監管不斷釋放規範行業發展、服務普惠金融、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的信號,這些信號都給了網貸行業一個明確的發展預期。筆者認為,未來,P2P業務模式仍然大有可為,風雨過後才能見彩虹,闖過隘口才能一馬平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