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制缸村裡的“伍工隊” 全村老小几乎全會這門手藝


山西省壺關縣石門村是北方地區著名的制缸村,幾乎全村的老人都會制缸,以制缸為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1958年出生的秦書雲,更是石門村的制缸能人,祖傳技藝,代代做缸。從1980年起,他組織了5個人的團隊,36年來,走遍了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十幾個縣市做缸,每年做缸約3000多個,截止目前他們一共做缸約11萬個。|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南志平 胡波

“伍工隊”在工房裡的合影,眼睛最大的哪一位便是老秦。

他們的宿舍就在工房的隔壁,住在土崖上掏的洞裡。

宿舍很亂,電視機和象棋是他們的娛樂設施。

乾土是制缸原料,工人正在粉碎拉來的乾土原礦。

制缸的泥很講究,除了粉碎原料、配料、加水攪拌和醒泥外,還需要像揉麵一樣,反覆揉搓製作成泥條。

隨著托盤的旋轉,黃泥在老秦的手裡一會就變成了一個漂亮物件。

老秦在認真的製作缸坯。

泥坯的下段成型後,要抬出去晾曬,騰出托架。

制缸的場地在一座崖壁下面,工房就在旁邊的土窯洞裡。

泥坯完成後在晾曬時需要及時修型強化。他們用專用工具均勻的拍打缸體,坯如果幹了就不能進行修型了。

在裝窯時,缸與缸之間距離要均勻,每排要整齊、垂直,這樣才能保證燒製的品質,規整時要用到專門用來支撐的墊塊。

夏天,窯裡很悶熱,工人們個個都汗流浹背,每裝幾個缸都需要喘息一下。

外面的場地有限,又怕下雨,缸需要窯洞存放,用來儲存的窯很深,像地道一樣。

由於裝窯工作量大,又要把百十斤的缸摞到十幾米高,裝窯時需要十幾個人力才能完成。

做缸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要和泥、水、火打交道,環境差,又特別艱苦。制缸從選料開始到燒製成品要20餘道工序。他們製作的十幾個種類的缸,最重的缸每個要達到100多公斤。大缸很重很滑,又沒有抓的部位,大家搬運時都用上了洪荒之力。

燒缸的窯低出地面很多,這樣裝窯出窯會方便一些。

一個工人把還熱的缸拉去裝燒製的窯,這道工序被稱為“到窯”。烘缸坯的窯裡還很熱,有60多度,工人把汗留在窯裡,把缸拉出去。

他們在太陽底下作業,被陽光炙烤的感覺常人難以忍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