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灶草圈籠屜,古法蒸饅頭一鍋出五百,全村主婦為啥都幫忙?


說蒸饅頭,晉南人都知道用柴火蒸的饅頭好吃,鬆軟香甜有麥香味道。說到用草圈、草蓆、草墊蒸饅頭,許多人未必知道,事實是後者以原生態蒸制,饅頭味道更勝一籌。那是2012年臘月的一次採風,頭一次看到古法草圈蒸饅頭,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地點是山西省芮城縣中條山南麓一個小村莊。

這一天,適逢村裡有戶人家要娶媳婦。在小村,任何一件婚喪嫁娶都是大事,都要舉全村上下之力操辦。蒸饅頭則是這件大事中的要事,農家過事,饅頭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提早幾天鄰里鄉親都要過來幫忙,喜事就這樣熱熱鬧鬧地張羅開了。

做饅頭需要的是人手,村裡的年輕主婦基本湊齊了,在說說笑笑中,饅頭像土豆一樣擺滿了案板。

這家辦喜事,蒸饅頭有點特別,選用已經幾乎消失的蒸制方法,用草圈蒸饅頭。蒸籠用的不是金屬籠或者木籠,而是用麥草軋製的草圈籠,為啥這樣呢?主人說,麥粉配麥草,好比原湯化原食,講究的是和合,寓意新婚孩子和和美美;再說這辦法保真,不串味,口感好,是莊戶人喜歡的味道。圖為在院子裡挖好的柴火灶旁,幾名婦女正在將餉好的饅頭擺上草圈籠屜。

草圈做籠節,草蓆做篦子,草墊做籠布,饅頭放置其間,一節能放40多個饅頭,可以一節一節往上續。據村民介紹,這些草圈籠是幾家湊起來的,草籠屜是小麥秸稈用葛條一縷一縷地層層紮起來的,高約有10釐米左右,使用時依據蒸饅頭多少而加高續長。


上籠屜是一件技術活兒,由幾位年長的村婦來操作。仔細數一下有十三四層了,一鍋下來可以蒸500多饅頭。

饅頭出鍋了,老鄉連著草蓆、裹著草墊把饅頭端了過來。圖中可以看到草蓆是用葦子編的,草墊是小麥杆做的。

對以饅頭為主食的晉南人來說,用草圈蒸饃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種老式做法,在一些地方又冒出來了,不再是一家一戶的小打小鬧,而是為一種氣氛、有一定攤場的大家樂。

用草圈當籠節蒸出的饅頭柔軟爽口,又保持了小麥特有的清香,老鄉說城裡的饃饃就沒有這種味兒。小村莊辦喜事全村人都會道喜捧場,需要蒸三大鍋饅頭才能滿足。村裡人說,事主家境比較殷實,為讓大家吃好點,才選用草圈饃饃,這比從蒸饃鋪購買花費要大一些。

如今恐怕只有上了年紀的人記得起草圈,就算有印象也大都是窩頭髮糕薯類的記憶,真能吃上草圈蒸出的精粉饅頭而是稀罕。當時,我一口氣吃了兩個,那味道,至今意猶未盡! -------------------- 原味記錄鄉土鄉愁,原創圖文盜用必究!敬請點擊右上角關注“老寧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